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著名博物馆专家专门写给孩子的词汇故事书。

本书作者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代讲解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有多部少儿图书,擅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给孩子讲故事。

2.通过国宝文物来讲述字词古今含义的变化。

书中一共选取60多件国宝文物,通过文物来讲述与之相关的25个词语的演变故事,让读者在认识这些文物的同时,详细了解字词古今含义的变化。

3.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孩子深入浅出地讲解历史故事。

作者用生动、有趣、适合孩子的语言,为孩子深入浅出地讲解书中晦涩的历史知识、历史典故等,让孩子易于理解,轻松学习历史知识。

4.让孩子对字词知古义,用今义,提升大语文学习能力。

本书让孩子了解25个词语在古代的含义的同时,还详细介绍了每个词语在今天的用法,让孩子不仅知古义,而且还会用今义,提升大语文学习能力。

5.设计“字词演变小课堂”板块,总结、提炼字词古今含义。

该板块将书中所有字词的古义和今义总结、提炼了出来,方便孩子巩固、温习所学知识。

6.近百幅精美彩色插图,让孩子轻松阅读。

书中包括近百幅国宝文物图片、有趣的手绘插图,图文并茂,让孩子阅读起来更轻松。

7.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文化认同。

通过呈现字词的来龙去脉,让孩子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文化认同,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8.对字词追根溯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字词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一部分,对字词进行追根溯源,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传承。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深研究员齐吉祥老先生专门写给孩子的词汇故事书,书中的内容从博物馆中的珍贵馆藏文物入手,精心遴选出孩子们耳熟能详但古今意义已发生重大变化的词语,用文学性的语言和深入浅出地讲述方式将词语的发展、演变一一呈现。词汇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词语的产生和使用的场景,都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被巧妙揭示出来。

如今表示珍奇物品词汇“宝贝”,其实和货币的起源息息相关;小读者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成绩”,原本和古代的纺织业密不可分;今天用来指大小不同的“参差”,在千百年前则是可以吹奏的乐器;代表着数量、形状相合的“符合”,实际起源于军事战争……和作者一起,在一件件国宝文物中寻找词汇演变的蛛丝马迹,在一个个历史故事中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受祖先们的智慧,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配合书中精美、极具童真童趣的内文插图,帮助小读者学习词汇背后包含的丰富的语文、历史和文化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词汇积累。


【目录】

城市 “城”和“市”原来分过家

管辖 别看个头儿小,“管辖”很重要

宝贝 来自大海的“宝贝”

权衡 用来称重的“权”与“衡”

广告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广告”

规矩 没“规矩”不成方圆

问鼎 “鼎”的大小不能随便问

符合 古代的接头凭证

矛盾 兵器派生出的“矛盾”

沐浴 “沐”“浴”原本各有分工

参差 被忘却的“参差”

镇压 坐得舒服靠“镇”压

斧削 你知道写了错字要用刀“削”吗

运筹 “运筹”帷幄离不开的神奇小棍

计较 “计较”原是车的把手

巾帼 “巾帼”究竟是什么

模范 铸造青铜器有“模”有“范”

锻炼 百“炼”才能成钢

成绩 “成绩”原是古代纺织的一道工序

布衣 “布衣”不仅仅是衣服

牺牲 牺牲与纪念

大驾 “大驾”是最高级别的仪仗

如意 痒痒挠和如意是“亲戚”吗

漆黑 中国最早使用“漆”

禁止 “禁止”竟然和饮酒有关


【免费在线读】

宝贝 来自大海的“宝贝”

我们很多小读者,都被爸爸妈妈或者亲友叫过“宝贝”,你一定也有这种经历吧?生活中的一些贵重物品,也常被人称为“宝贝”。可是在今天很多人的眼里,“贝”是一种很常见甚至是很普通的海产品,它为什么能和“宝”连在一起呢?这就涉及我国货币的起源了。

最早的实物货币

你平时买书、买笔、买玩具什么的,都要用钱。可是,在 4000 多年前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钱,那时人们之间的交换都是以物换物。刚开始时,数量也不多,很难说谁赔谁赚,反正换回来的物品都是自己需要的。

随着生产的发展,需要交换的物品越来越多,问题也跟着来了。比如一个人抱来了 3 只鸡,另一个人拿来了 2 个陶罐,这鸡怎么换陶罐才合适呢?这时,人们想出一个好办法,找一种大家都认为合适的物品作为交换的标准物,就假定是羊吧,通过商量,人们规定 1 只羊可以换 5 个陶罐,也可以换 10 只鸡,还可以换一小堆稻米……于是,2 只鸡就可以换 1 个陶罐了。

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各地交易的标准物不一样,有的地方是羊,有的地方是猪,还有的地方是兽皮或者丝织品,所以,不同的地方交易起来还是很麻烦。再者说,不论是牛羊,还是猪狗,大小也不一样,也不能按一个标准来交换。人们多么需要一种各地都认可的物品作为交换的标准物呀!

后来,人们终于找到了这种物品,它就是产自南海的海贝。因为这种海贝的腹部有开口,很像一排排牙齿,所以人们叫它“齿贝”。这就是当年人们使用最多的一种海贝。

古人为什么选择海贝作为交换标准物呢?首先,当时人们大多居住在今天河南、陕西、山东、河北这些距离南海较远的地方,很难得到海贝,所以海贝就显得很珍贵了。其次,海贝个头儿很小,携带很方便,又很好看,很让人喜爱,有些人还把它穿起来做装饰品。最后,海贝比较坚硬,耐磨损,可以多次用于交换。因此,海贝成了大家都认同的交换标准物,也就是最早的实物货币。

变成货币的海贝身价倍增。在 3500 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多次出现商代国王把海贝赏赐给臣子的记载,那时叫“赐贝”,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一些有钱有势的人死去后,他们的墓中也要放进许多贝,意味着他们想永远占有这些财富。

“宝”字的起源

由于贝是这么的重要,它便成了“宝”字的组成部分。今天写的“宝”字是简化字,甲骨文中的“宝”字写作“”。这个字由三部分组成:“”代表房屋的侧面,下面那个“王”字是用绳子穿起来的三片玉石,再一部分就是海贝的象形文字。这个“宝”字的意思就是家里藏着贝和玉,因为玉也是非常珍稀的物品,所以“玉”和“贝”构成了“宝”。

现在的“宝”字只有“玉”,没有“贝”了,这是因为在今天,贝已不是什么珍稀之物了。时代发展了,字的含义也随之有了变化。“贝”字虽然不是简化的“宝”字的组成部分了,可许多与价值有关的汉字都少不了“贝”字,如财、资、贵、贱、费等。翻翻字典,你能再列举几个与“贝”有关的汉字吗?


【作者简介】

齐吉祥,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群工部主任、中国博物馆学会社会教育文员会主任、北京博物馆学会社会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代讲解员。现担任多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顾问工作。著有《中华文物大观》《中华文明之光》《走进博物馆丛书——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多部图书,参与编著十卷本《中华文明史》(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华文化史图鉴》(获第三届全国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主编《中国历代珍宝鉴赏辞典》等传统文化与博物馆类图书。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