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旅德儿童文学作家程玮为中国孩子倾心创作,“周末与爱丽丝聊天”系列重磅新作。
★“全国百班千人读写计划”共读书目,全国各班级孩子一起阅读,共同成长。
★话题聚焦于“战争”,郑重而具有启发意义,以此培养爱好和平的下一代。
★讲述了战争的起源,深度解读了经典战争文学《安妮日记》,也讲述了令人深受触动的反战艺术家——珂勒惠支。它具有一本优秀的儿童文学应有的深度。
★糅入了哲学、美学、历史、中外民俗等元素,让孩子在美好的阅读感受中,得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人生中重要的“课程”。
★设计精美,丰富的真实历史图片和纯美手绘插图相结合,在美的海洋中感受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内容简介】

一个生活在德国的中国小女孩米兰,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遇到了一位神秘的德国老人爱丽丝。这是孩子与老人的对话,是文化与文化的对话,也是东方与西方的对话。 在这本书中,这对忘年交在每个周末谈论的成长话题是“战争”。没有一场战争是应该发生的,而在战争中,受伤的是儿童。战争这个话题沉重而敏感,但不能不对孩子谈起。爱丽丝和米兰谈起战争的起源,反战的艺术,花季少女安妮的日记,以及发生在每一个孩子心灵中的成长的战争……它动人,而具有流传的教育意义。


【作者简介】

程玮,江苏人,著名旅德作家。中学时,即开始在《少年文艺》发表儿童文学作品,二十几岁即被誉为那个时代“有才情的少儿文学作家之一”。中篇小说《来自异国的孩子》、长篇小说《少女的红发卡》分别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定居德国后,程玮成为德国电视二台的制片人,拍摄了秦始皇、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孔子及北京奥运会等题材的中国文化纪录片,为中德文化交流做了许多工作。凭借多年的儿童文学创作经历和对东西方文化深入而独特的理解,她始终坚信“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那只温暖有力的手,牵引着孩子从父母的怀抱走向广阔的世界”。


【媒体评论】

作者在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故事中,极为自然地糅入了哲学、美学、历史、中外民俗等等元素。大小读者阅赏作品的过程,实际也是潜移默化接受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等现代文明人的修养素质的熏陶。 ——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樊发稼

作品细微地探索灵魂的*深处。从容不迫地用一种美丽、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充满诗意的场景。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出版的好书。适合于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教育,但没有一丝说教的意味。 ——瑞士著名文学批评家 凯特琳•施密特


【目录】

1 穿蓝色外套的小女孩
2 温暖的港湾
3 个周末——战争和孩子
4 幸福的十三岁女孩
5 第二个周末——战争和家园
6 充满绝望和希望的密室
7 第三个周末——战争和母亲
8 密室里的另一场战争
9 第四个周末——战争中的温暖传说
10 安妮的树
尾声 烛光里的微笑
以儿童的名义,请停止这一切(代后记)


【前言】

以儿童的名义,请停止这一切
程玮
那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我像平时一样走进附近的超市。
一个年轻人迎上来,先给我看了他的证件,然后问我,能否在购物的时候顺便为战争地区的平民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他们组织了三辆卡车,今天晚上就出发把救援物资运往战区。看着他年轻的脸,热烈的表情,我一时间有点迷糊,不明白他到底在说什么。战争、救援平民、战区……这些词听起来那么突兀和陌生。直到看到年轻人身边的购物车上插着的旗帜,我才慢慢地把这些词和电视上的新闻联系起来。
“我愿意, 可是买什么呢?” 我还是有点反应不过来。
年轻人很有耐心。“想象一下您此刻正坐在地下防空洞里,您需要什么呢?”他停顿了一下,启发道, “或许,一些妇女卫生用品。或许,给那些小孩子买一些什么东西,让他们开心一下。”
我带着使命,推着购物车走过一个个货架。想象着此刻我正坐在黑暗、潮湿的防空洞里,头顶上炸弹在轰响,身边有孩子在哭泣,我需要什么呢?我觉得彼时彼刻我的想象力实在太贫乏了。
我给小孩子买了一些饼干和巧克力,这也许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欢乐。我给女孩子们买了生理期卫生用品,我想这很重要。后我竟然还买了一瓶红酒。我付完款后,把那些东西放进那个年轻人身边的购物车里。我举起那瓶红酒,有点犹豫不决地问:“也许运输起来不太方便吧?可是我想,这可以让成年人开心一下,也许有人过生日呢?”他笑着说,这一切都很合适。他真诚地向我表示了感谢。我发现在超市购物的人几乎或多或少都买了一些东西,放进那个年轻人身边或身后的购物车里。我还发现,他身后已经有好几辆装得满满的购物车。
我走出超市。那是一个初春的下午,阳光温柔,路边的树木正在冒出淡绿色的嫩芽,一片片樱花开得轻盈而盛大。那些整个冬天都穿着单调色彩羽绒服的人,已经纷纷换上色彩明丽的春装,空气里充满了一种说不出的脉脉温情。我站在那里,如梦初醒,心里猛然涌上一阵难以言说的悲伤。这不是矫情,是一种深深的震惊。我明白,我身边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改变了。它从此不再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我们必须和从前的生活告别了。
战争,从未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消失过。在每天的电视新闻里,我们几乎都能看到这里那里正在发生一场场大大小小的战争,有人在流血,有人在呻吟,也有人在死亡。可我们总觉得它离我们很远,远在一个跟我们毫无关联的世界。也许,我们有意无意地背过身去,不愿意正视它。可它突然以这种方式骤然出现,就像沉重的当头一棒, 几乎击碎了整个世界原有的秩序。
战争,一直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可以说,人类发展史几乎等同于人类战争史。古今中外的朝代更迭,民族的盛衰与强弱变化,近代国家的形成与疆界变迁,莫不与战争有关。战争是这个世界上强者们掠夺财富、人口和土地常用的手段。秦灭六国、古希腊城邦之战、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崛起……
战争,不管后结局如何,对战争双方的普通老百姓来说,结局永远是一致的——家园破碎,亲人丧生。胜利者的骄傲和荣耀,是千千万万平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战争,给儿童带来的灾难是为深重的。儿童在战争中失去自己的父母和家园,失去儿时的玩伴和童年的欢乐,失去自己的某一部分肢体,甚至生命。战争带来的食物短缺,使得一代青少年营养不良,生长受到影响。战争中使用某些违禁武器所产生的辐射,给许多儿童带来白血病和其他难以想象的疾病。战争使儿童从小生活在暴力和仇恨中,没有任何安全感。战争使儿童无法获得本该接受的教育,导致知识严重匮乏,充满缺憾。
这一切的一切,永远不会被记录进战争史中,更无法得到任何赔偿和弥补。因为没有人会为儿童发声。在战争受害者中,儿童往往属于弱势、易被忽略的那个群体。
终于,有一个叫安妮·弗兰克的女孩子写了一本书,记录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她和父母躲藏在密室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本书没有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宏大叙事,也不像雷马克《西线无战事》那样震撼人心。它只是记叙了一个女孩子在那段时间里的心路历程。可是,对人类文明来说,《安妮日记》是伟大的一部关于战争的作品。因为它通过一个年轻的声音,真切响亮地向全世界控诉了战争,控诉了战争给她——一个普通的、充满梦想的女孩子带来的灾难,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和警醒。
所以,在这本书里,爱丽丝和彼得老师不约而同地向小米兰推荐了《安妮日记》。小米兰通过和爱丽丝聊天,通过阅读《安妮日记》,通过和芭芭拉的短暂结识,一步一步认识了战争的残酷面目。
我去过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安妮之家”,也到过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安妮和她姐姐的墓碑前。在那里,我总是和一群群学生不期而遇。有时,我也跟着他们一起听讲解,听老师和讲解员真实客观地叙述那一段历史。我感受到的不是仇恨,我感受到的是:永远记住,不要忘记,不要让这一切重演。那些年轻而真诚的目光让我感动,让我感慨。
我想,我在超市遇到的那个年轻人,以及小说中的芭芭拉,一定都曾是这些年轻听众中的一员。
我想,当经历了一场场血与火的残酷战争以后,也许终会有一代年轻人站出来,高声说:以儿童的名义,请停止这一切!人类应该,也可以寻找出一种解决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争端的和平方式。
或许,你,亲爱的读者,也会是这其中的一员。


【书摘与插画】

“您是说,我们现在也在战争中吗?”米兰很惊讶。
爱丽丝肯定地说:“当然, 并不是听到枪炮声才置身于战争中。距离我们一千多千米的地方有人在流血,在死亡。他们需要我们的援助,各个方面的援助。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 我们其实已经被动地卷入了战争。”
米兰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她喃喃地说:“我每天上学,走过长长的、两边长满绿树的街道。阴天下雨的时候,雨点沙沙地打在树叶上,就好像有千万个小生命在歌唱。阳光明媚的时候,阳光照在树叶上,每一片叶子都好像在跳舞。在路上,我会遇到很多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大家都互相点头微笑,那么亲近友爱。回到家里,一切都是那么舒适安静。我想,世界上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熟悉安静的街道、亲切温暖的家,为什么还会有人想打仗呢?”
“是的,我也跟你一样,相信这个世界上不应该有人喜欢战争。”爱丽丝叹了口气,“从古到今,挑起战争的还是少数人,他们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和欲望。你一定听说过古希腊的特洛伊战争,那场战争打了十年,只是为了争夺一个美丽的女子—海伦。而古罗马的大部分战争,血流成河,陈尸遍野,只是某个人为了夺取王位。不管战争后结局怎样,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等待他们的就是破碎的家园,就是失去亲人的家庭。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的战争,有一亿多名军人参与,涉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包括所有的大国。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多的战争,总死亡人数达到七千多万。小米兰,七千多万条生命,那就是七千多万个破碎的家庭!”
“还有数不清的失去父母亲的孩子。”米兰补充说, “他们虽然还活着,但他们的命运已经改变了。”
“是的。”爱丽丝缓缓地说,“战争中受伤害的还是那些孩子。战争让孩子们失去了温暖的家,失去了父母,失去了朋友,失去了童年。很多孩子从小生活在暴力和仇恨中,没有安全感,对未来不抱希望。可以说,再没有谁比孩子更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了。可是,他们太幼小,他们的声音太微弱,战争史上从来不会有他们的名字,也很少提到他们的命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