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三苏文化研究专家、畅销书作家刘小川全新力作!
·本书不可多得地以故事化笔法谈家风教育,融“史实、诗情、哲思”于一炉,披露千年大文豪苏东坡从风华正茂的少年到文采斐然的成年的成长历程,立体化呈现三苏家风家教故事。立体还原苏东坡的成长轶事,揭秘“三苏”家庭文化密码。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的一生虽颠沛流离,却一步一景,活得快意潇洒,无论坦途还是低谷。本书作者刘小川多年研究三苏文化,创新性发现连接苏东坡及其家人之间的几条精神脉络,帮助读者从源头和根系上了解三苏文化,明晰苏东坡的精神世界,赓续三苏家风不变的魂脉。
·对当下的指导意义——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本书创新性将苏氏家族优秀的家风理念根植当下,引领万千家庭传承三苏家风,弘扬三苏文化,培养浩然正气。
三苏家风是什么?它不是贴在墙上的陈规戒律,而是一种温情脉脉的情感力量和道德价值体系,是指引无数个体、万千家族乃至整个社会积极向上、向善的一股浩然正气。
本书作者刘小川以饱含哲思的笔触,追古溯今,将苏氏家族优秀的家风理念根植当下,内容既接地气,又兼具实用性和指导性,指引当下人们传承三苏家风,弘扬三苏文化,为个人成长积蓄生存能量,为家族发展提供思想教育方法论,为社会良序稳健向上运行汇聚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本书集趣味性与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精彩风趣,语言清新洒脱。既可作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又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家庭教育指南,更是个人提升精神气质涵养的进阶之书。


【内容简介】

《三苏家风》以苏东坡在家乡眉山先后生活二十六年的历程为主线,聚焦于苏东坡从少年到成年的成长岁月,以丰富的史料为引,采用故事化笔法对“三苏”的家风故事进行追溯、合理想象和立体还原,穿透历史迷雾,为读者揭开“三苏”家庭的神秘面纱和文化密码,带领读者从源头和根系上把握苏东坡的精神脉络,领略“孝慈仁爱、读书正业、轻财好施、非义不取、不残鸟雀、心系百姓……”的苏家教育风范。同时,作者以饱含哲思的笔触,追古溯今,把苏氏家族优秀的家风家教理念根植当下,给予当今年轻父母诸多家教启示。全书内容精彩有趣,格调清新洒脱,语言诙谐风趣。既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又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教育指南。


【作者简介】

刘小川
三苏文化研究专家、畅销书作家,眉山市作协主席,已出版畅销人物传记集“品中国文人”系列、“品西方文人”系列,单行本《品中国文人·苏东坡三百篇》以及《苏东坡传: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叙述一种》《刘邦传》《李煜传》《李清照传》《先贤与中国》《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等作品,被读者们亲切地誉为“传记文学革新者”“中国传统文化国民普及人”等。

刘寅
青年作家,三苏文化学者,已出版《探秘苏东坡》《初仕凤翔》等作品,多年来颇受读者喜欢。


【目录】

目录

眉山
李白在眉山的故事:铁杵磨针
“修身于家,为政于乡”
苏杲
苏序
苏序在眉山不骑马
爷爷种芋头
李顺攻城,苏序守孝如平日
苏序“不学《老子》而与之合”
爷爷街边坐,孙儿傻了眼
王安石的童年有问题
东坡先生元气足
费头子·树条子
脚野


任采莲
黄荆树条子,打得苏轼双脚跳
墙头的苏氏兄弟
苏序慢悠悠讲三种光
负面的东西也会催生正能量
“狂走从人觅梨栗”“年年废书走市观”
眉山好吃嘴
程夫人不残鸟雀
程夫人不发宿藏
张易简摆玄龙门阵,陈太初走火入魔
苏轼修改刘老师的得意诗
歪风邪气有时候要占上风
讲真话
不护短
打宽雄性渠道
苏序的遗传基因很强大
文化基因修正遗传基因
却鼠刀
箕踞
猜想苏序
天砚
爷爷病了
爷爷苏序走了
骑牛读书
手抄《汉书》
南轩
平台
“纷然众人中,顾我好颜色”
甚野
十八岁的苏轼有点犟
邻家有女墙头晃
程夫人循循善诱
夫妻夜话
王弗
小轩窗,正梳妆
大江东去,浪淘尽……
苏轼漫步于狂风暴雨中
史氏
“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妯娌
苏轼生冻疮,王弗轻咬夫君的手
程夫人睡下又起床
“为行者计,则害居者”
苏轼、苏辙初出川
道路的有限畅通,维系了生活意蕴的无限生成
“独立市桥人不识,万人如海一身藏”
参拜欧阳修
为子孙后代,苏洵冲风冒雪真能拼啊
公元1057年
大考在即,苏轼想念母亲
欧阳修看苏轼的考试文章直冒汗
开封街头苏老泉,且行且喜且长叹
黄金榜下捉女婿,捉走榜眼苏子瞻
欧阳修挨落榜学生的臭鸡蛋
“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苏东坡在京城哭了
“敢以微躯,自今为许国之始”
苏东坡想爷爷了
在眉山,程夫人强撑病体
《苏轼年谱》:“程氏,为眉山大姓。”
眉山,程夫人望眼欲穿
大喜之时忽然大悲
“归来空堂,哭不见人”
王弗病了一场
丁忧
苏轼尚未做官,先已为民请命
三苏迁往汴京
江水煮江鱼
苏轼不敢有作文之意
“三白饭”与“三毛饭”
君子固穷
殿试在即,苏辙拉肚子
苏东坡考了百年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凤翔雪地,有古人埋藏的丹药
王弗催苏轼动身
苏老泉“加油干”,亡于京师
苏老泉的三点贡献
苏东坡不提雷简夫
苏东坡栽松三万棵
王闰之
苏东坡的三个儿子皆孝顺
“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
苏子过大庾岭
朝云诗
须髯如戟
代际孝道不可衰减
孝道是大道
程夫人生前,常在东门码头眺望
苏轼在眉山城朝夕独行
杨济甫、巢元修
苏轼、苏辙离开家乡
我的邻居苏东坡
后记


【书摘与插画】


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正直与善良,找来找去,找到苏东坡。他宦海沉浮四十余年,经历了那么多事,目睹了那么多人间邪恶,依然不改初衷。初衷是什么呢?“奋厉有当世志”,要担当这个世界,让世界变得美好。他五十九岁贬岭南惠州,携家带口,陆走炎荒千里,途中写诗:“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在大庾岭上他仰天长吟:“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正直的人命中注定是孤独的吗?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强大者,狂风暴雨奈何不了他。临终前他对三个儿子说:“吾生无恶,死必不坠。”这样的话令人感到悲凉,恶之花到处盛开。
西方人说,魔鬼比上帝还要原始。
《品中国文人·圣贤传》:“国与国之间只讲利益,人与人之间要讲仁义。”
仁义道德并不是孔夫子的发明,它的雄厚基础在民间,它是人际交往永恒的黏合剂,务农、做工、经商,须臾不可缺。
眉山苏家的家风,概括起来两个字:仁、孝。
《论语》:“仁者爱人。”
《中庸》:“仁者,人也。”人不是别的,人就是仁。这里,显而易见的是,词语在提升人性善。
欧阳修说:“苏家先辈,邻里称仁。”
孝是维系家庭和谐的正能量。人在做,人在看。
孝、敬在任何家庭的缺失都是灾难性的。
苏东坡的一生波澜壮阔,他做人、做事、做官,始终如一。他的价值观是在眉山形成的,他二十一岁出川赶考,两次回来丁忧,在家乡先后待了近二十六年。本书主要探索他在眉山的岁月,追溯到他的曾祖父苏杲、祖父苏序,尤其是苏序。他的母亲程夫人被称为古代三大贤母之一,孟母、岳母记载少,而程夫人流传下来的事迹不少。
苏东坡直言不讳:“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眉山苏家的家风、学风是一股长风,吹向了千家万户。


眉山
苏东坡名气大,眉山名气小,但是这些年来,眉山在全国的名气越来越大。长久不衰的“东坡热”是其原因之一。中国历代文人中,苏东坡是灵动、有趣的人物。
他的书法落款常常是:眉山苏轼。
宋代民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归潜志》云:“昔东坡生,一夕眉山草木尽死。”似乎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都集于三苏,导致草木不旺盛。而事实上,眉山这片土地非常肥沃,在成都和峨眉山之间有广阔的原野,有奔腾的河流。
北宋的眉州辖四县:眉山、彭山、丹棱、青神。州治在眉山。
眉山城四大姓:苏、程、史、石。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为眉山大姓”。
十几年间,苏家出了三个进士,程家出了四个进士。
苏家祖籍是河北的栾城,有时苏轼自称“赵郡苏轼”。唐武则天时有个宰相叫苏味道,被贬到益州做长史,他的一个儿子到了眉山,开始在眉山繁衍子孙。
眉山是当时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在蜀中居。
苏东坡诗云:“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又云:“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再云:“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李白在眉山的故事:铁杵磨针
眉山地处成都平原的南端,一大片沃土,老百姓一代又一代耕读传家,自有一股诗书气。苏东坡名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布指粗布。
眉山城西十余里,有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山,叫作象耳山,古木森森有虎豹。年轻的李白雄赳赳仗剑来到山中,目光百步射人,据说连下山虎都有点怕他。他的佩剑叫龙泉剑,舞得风雨不透。他挺立山头,长啸如狮吼。他带的琴叫孔子琴,相传是汉末三国时孔门后裔孔融传下来的。李白的家在绵州青莲乡,离眉山不远,骑快马只需半天。他家很有钱,他本人的天资又极好,只是有些骄傲,斜眼看人,仿佛他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步兵。曹雪芹的好朋友敦诚有诗句:“步兵白眼向人斜。”
李白在眉山象耳山读书,耐不住寂寞。他跟自己的惰性做斗争,却斗不过眉山美食美酒的诱惑,酒楼野店处处有,今天一只烧鸡,明天半只烤鹅,天天醉酒,烂醉如泥。山中求学大半年,连一本《诗经》都没有读完。李白灰心丧气下山,腰间还晃荡着酒葫芦。路过一条小溪,他看见一位老妇在溪旁磨一根铁棒子。李白不解,问她在做啥,老妇说:“我要磨一根绣花针。”李白颇惊异,再问老妇,老妇不回答,只顾磨她手中那根又长又粗的铁杵。
太阳下山了,众鸟归林了,老妇还在磨啊磨。
李白想:这不是愚公移山吗?在眉山,应该叫愚婆磨杵。
李白顿悟了,返回山上的道观挑灯苦读,终于学有所成。从此以后,眉山人常用这个故事勉励子孙发奋读书,是为“铁杵磨针”。
据宋代《方舆胜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修身于家,为政于乡”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说:“凡眉之士大夫,修身于家,为政于乡,皆莫肯仕者。”意思是说:眉山人并不愿意出去做官,读书主要为了修身齐家,让家乡和谐、兴旺起来。
在《眉州远景楼记》中,苏轼讲了这么个故事:每逢春耕,眉山百姓便合作生产,挑两个读书人,指挥全城共同耕耘。至秋收,按劳分配,穷人多一些,富人少一些,损有余而奉不足。苏轼先后在眉山生活了近二十六年,风俗、道德、学问,三位一体,形成了他的价值观。他对家乡评价极高:“吾州之俗,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雕版印刷,眉山是当时全国三大中心之一,家家户户有藏书。著名的孙氏书楼藏书数万卷,屹立了三百多年,有唐、宋皇帝题的金匾,蜀人皆仰望焉。眉州境内自有一套民间秩序,乡人共守之,乡规民约培育了良好的民风。来此赴任的官员,若是顺应民意,百姓会记录他的事迹,并为他长久地祝福。如若不然,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有的官员抱怨眉山人“难治”,苏轼说,这叫“易治而难服”,毕竟眉山人几百年来读书明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公元1024年,苏涣考中眉山城个进士。眉山人欢欣鼓舞,从此纷纷翻过秦岭到中原,考进士,走仕途,服务国家。其后,1057年,苏轼、苏辙连同十三位眉山学子同时中了进士,仁宗皇帝惊呼:“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
两宋三百余年间,仅眉山县就有进士九百零九人,他们为政于四海,许多官员享有政声。眉山也因此成为天下皆知的进士之乡。
苏轼去世后七十余年,陆游骑着驴子过剑门关,过成都,专程拜谒苏轼老家。他行走于眉山的大街小巷,看到的是“其民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夜燃灯,诵声琅琅相闻”。
陆游深有感触,为眉山留下一首著名的诗作:“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苏杲
苏轼的曾祖父名叫苏杲,是一位开苏家风气的人。他颇善持家,攒下几十亩田产,足以养家,但也到此为止。偶有余财,他不复买田,暗中散给穷人,且“尤恶使人知之”。
轻财好施,不留名。苏杲这么做,有蜀中的风俗做支撑。他始终认为:名太高,则累及自身;钱太多,则累及子孙。苏门后人都有类似的观念。
不求名,不求利,但求仁。欧阳修说:“苏家先辈,邻里称仁。”
苏杲的儿子即苏序。苏序说:“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林语堂说苏序不识字,这不对,苏序识字,能看书,还会写诗,写了几千首。
苏杲临终前,夫人宋氏劝他托付独子给亲友照顾。苏杲说:“儿子要是个好人,非亲非故也会帮助他;若不好,至亲也会抛弃他。何必托付,教他向好便是了。”
由此可见,苏杲在民间称得上一位智者,一位逸人。
苏序回忆父亲:“吾父杲好善,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这段文字引自孔凡礼《苏轼年谱》。
苏序是苏家的单传,传香火的独苗苗。独苗苗在古代不多见的。

苏序
《苏轼年谱》关于苏序的记载甚多。
公元十一世纪三四十年代,西蜀眉山有个怪老头名叫苏序,他就是苏东坡的爷爷。邻里称他“苏四大”:个头大,酒量大,脾气大,嗓门儿大。他喜欢学神仙张果老骑毛驴,身上歪挂个酒葫芦,在眉山城的石板路上晃悠。他口中念念有词,旁人不大听得懂,原来他在念自己写的诗。“有所欲言,一发于诗。”苏序写了数千首打油诗,在眉山城很有名气。“敏捷立成,不求甚工。”苏东坡回忆爷爷的文章不足千字,每个字都含着亲切。
苏老爷子背负青天,手拿书卷,看书看得意了,站在大街上哈哈大笑,把路人吓一跳。小孙儿苏子瞻仰望爷爷,觉得爷爷比县太爷还了不起。城里有个茅将军庙,专门骗老百姓的香火钱,苏序带了二十几个后生去拆了茅将军庙,扯断了坏官劣绅合伙搞的利益链条,断了这些人的一条大财路。眉山的县官不讲道理,苏老爷子会冲到官厅去讲理,好像他才是上级。他的嗓门大得很,城门洞外都听得清清楚楚。眉山人喜形于色,奔走相告:“苏老爷子又骂县太爷了。”
苏序写打油诗:“县太爷有啥了不起?当官不为民做主,他呀到底算老几?”
若干年以后,苏东坡写万言书,狠狠批评王安石变法。
苏序干了一件事,眉山人口口相传,传了几百年。他积粟数千石,装满了好多粮仓,城里人以为他想囤积居奇,等灾荒年来了,把粮食抛出去,卖高价,赚大钱。邻里问他,他不解释。他又念念有词,原来他在掐算天气,顺手摸摸小孙儿苏子瞻的冬瓜脑袋。
第二年,眉山果然闹天干,庄稼都干死了,人心惶惶,有人节衣缩食;有人想逃荒,逃到成都去。城里的几家粮铺趁机哄抬粮价,于是菜价也涨了,肉价翻了几番,小河沟的鱼虾被摸光,大河的鱼躲起来了,连麻雀都飞走了……
面带菜色的人们议论纷纷:“囤粮大户苏序有何动静?恐怕是要卖高价喽,黄澄澄的谷子一担担挑出来,那白花花的银子哦,流进城西的苏家去。”
然而,苏序竟然开仓散粮,救济亲戚、邻居和贫困户,平抑物价。这是真的!
苏老爷子笑呵呵站在屋檐下,人们觉得他伟岸而仁慈。
眉山人奔走相告:“苏老爷子放粮救灾啦!”
“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苏东坡回忆祖父的文章叫《苏廷评行状》。
四十多年后,苏东坡在杭州建“安乐坊”,看病不收钱,救了千百个染上瘟疫的人。在广东惠州他自掏腰包,动员弟弟拿出珍藏的宝物,买了四十条大船,为当地人建了两座桥,桥成之日,全城狂欢,“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他又在惠州推广“秧马”技术,减轻了农民在田间的劳累;他还免费设计广州的自来水工程,没日没夜地干,解决了广州十万户的饮水问题。今人不妨参观广州市博物馆。
祖孙二人行事,好像商量过。其时,苏序早已去世,在天堂注视着孙儿苏子瞻。
欧阳修的话值得重温:“苏家先辈,邻里称仁。”

苏序在眉山不骑马
年近七十岁的苏序上街不骑马,他骑驴,有时候骑一匹黄牛,上下牛背轻轻松松。他日食斗米,吃酒用碗不用杯,喜欢拿竹筒子痛饮老鹰茶。屋子漏雨,他上房翻瓦;秋天刮大风,他冲进林子找孙子。任他枯枝败叶狂扑打,这白胡子硬汉逆风而行,连称“爽也爽也”,张大嘴巴向空中,似乎要吃风。传说他可以从三丈高的城墙上一跃而下。他畅游百丈宽的大岷江,他淋了雨不喝姜汤,数九寒冬,雪花飘在眉山城,他衣衫薄,不惧严霜……
孙儿苏子瞻不足一岁就惊奇爷爷,惊奇了五六年,越来越惊奇。
孩提时代的向往是决定性的,而这种向往,眼下和未来的任何高科技不能测量。
苏轼的父亲常常在外面“游荡不学”,回眉山又喜欢到处晃,结交三教九流。爷爷对小苏轼的影响比父亲大得多,而且都是正能量。从流传下来的史料看,苏序是正直、勇敢与幽默的典型人物。他在眉山城并不孤单,大环境是好的。他又是好风俗的引领者之一。
苏家有一匹好马,但苏序上街从来不骑马,他的理由是:城里有比他年纪更大的人,他就不能骑马。且听他的原话:“有甚老于我而行者,吾乘马无以见之。”这件事见于眉山苏家《族谱后录》,可信度很高。
邻居们议论说:“苏家的那匹棕色马养得油光水滑的,白吃草料哦。”
苏序去外地才骑上这匹马,远走雅州或成都。他天不亮就出发,刹那间穿过城门洞。苏轼、苏辙起床,亲爱的爷爷已在百里之外……
苏轼说:“爷爷,你在成都骑马逛武侯祠、杜甫草堂吗?”
爷爷笑道:“肯定要去逛嘛,爷爷三岁就崇拜诸葛亮啦,‘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苏轼问:“爷爷,啥叫‘柏森森’啊?爷爷,啥是孔明灯啊?爷爷,八阵图有石头怪吗?”
苏序对他的朋友们说:“我那个孙子哦,每天十八问……”
苏序骑驴上街,慢悠悠晃在石板路上。有一回驴病了,他要出远门看朋友,步行到尚义镇,往返二十多里路。他念着他得意的打油诗(可惜未能传下来),穿过肥沃的七里坝,穿过千亩金黄色的麦田。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杜甫)
苏轼在西城墙眺望七里坝,等爷爷归来,等得有点心焦。这个犟爷爷,出远门不骑马,这个犟爷爷十年不骑马,这个犟爷爷二十年不骑马,可是眉山人都知道苏家有一匹好马,漂亮的棕色马。
老人犹敬老,蜀中风俗好……
苏子瞻在城墙上走来走去,小男孩儿在初夏的风中思考问题。风是长风啊,熏风啊,千顷麦浪舞晴空啊。金色田野里出现了一个白发老爷爷,不是亲爱的爷爷是谁?
小男孩奔下古城墙,冲进晚霞照耀的起伏的金麦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