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见微知著,以小博大

中国历史纵横数千年,包罗万象,讲述古代历史的鸿篇巨著往往流于空洞。本书从微观着眼,选取若干经典案例深入解读,以小见大,触类旁通,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视野,打开人生格局。

2.启迪智慧,揭露人性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不会重来,但历史的悲喜剧每天都在重演。洞悉世道人心,学会趋利避害,历史是我们好的借鉴。

3.客观权威,论点刁钻

作者在相关领域深耕近二十年,学涉中西,功底扎实。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专业的眼光,冷静的态度,挖掘深藏在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专业可信。

4.兼具温度,触及人心

在历史事件中体现鲜活的人物、戏剧性的故事,写尽人性纠葛,为逝去的过往涂上了一层温暖的色彩。命运、良知、权变……在历史的洪流中面对人性的纠葛该何去何从?历史知道答案。读懂了历史,也就读懂了社会,了解了世界之路、建设之路、人生之路、未来之路。

  1. 中高考文综思维拓展指南

文综大题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将政治、历史糅合在一起,考验学生全面思维能力,有观点,有立场,有话说。

  1. 素材累积,提升写作

大语文基调下,阅读提升全方位的素质,读历史,可以补充文学修养上的不足,宽展视野,多方位应用到写作上,能快速提升学生写作、阅读水平。


【内容简介】

《虫洞书简:给青少年的16堂历史思维课》是专为青少年打造的历史知识普及型读本。

中国历史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藏着甚深的智慧,但历史现象纷繁复杂,普通读者很难把握全貌,命运、良知、权变……在历史的洪流中面对人性的纠葛该何去何从?历史知道答案。

本书选取了16个经典的历史案例,既有横向的事件解读,又有纵向的制度剖析,横纵结合,像一张疏密有致的网络,将中国古代历史的精华渐次呈现。作者引用了虫洞的概念,将读者带回到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这种方式,他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并探讨了这些事件和人物对我们现在的影响。

以史为鉴,烛照当下。通过这16堂历史思维课,年轻读者将了解到历史与当下的联系和影响,从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掌握观点剖析,更好地面对中高考文综历史题的挑战。


【作者简介】

张程

创作活跃的历史写作者。写作兴趣集中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和社会变迁史。

发表有《紫禁城家风与明清国运》《“中国之治”的制度史遗产》等文章;出版有《故宫传》《衙门口》《制度与人情》《脆弱的繁华:南宋的一百五十年》和“透过法律看历史”系列、“乱世三部曲”等图书。


【目录】

士人春秋管仲的舞台

从敌人到宰相/002

三个离谱的要求/005

朝秦暮楚,飞黄腾达/007

一个有西周遗风的人/011

为一位农夫点燃一百根火烛/013

扩展思考:君臣相得/017

河阴之变大屠杀是如何酿成的

原本可以和平收场/020

任何惨案都是有原因的/024

血债的偿还/030

扩展思考:宫廷政变/034

真假梁武帝无能庸劣还是战略失误

梁武帝的三宗罪/036

梁武帝有真才实学/040

问题出在基本国策上/043

扩展思考:皇帝很难/046

岳飞之死“君国困境”与能臣的悲剧

和谈如同踩高跷/050

皇帝的心病/055

“岳飞必须死”/060

扩展思考:家国轻重/066

绍熙内禅孝治语境下的皇帝不孝风波

见不见太上皇,这是个大问题/069

太上皇尸骨难安/074

的方法:换皇帝/078

扩展思考:孝治天下/084

步步惊心康熙的意愿和雍正继位之谜

遗诏都不是原创的?/087

皇帝的意愿并不重要/090

九兄弟同室操戈/094

扩展思考:夺嗣之争/098

反腐困境乾隆的“腐败福利”和“反腐工具”

乾隆的反腐组合拳/101

坏制度“逼良为娼”/106

清廷腐败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111

乾隆反腐的周期性/115

扩展思考:反腐难题/119

天津教案曾国藩的挫败

天津教案是怎么回事/122

曾国藩的忍耐与务实/126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30

被抛弃、被唾弃的曾国藩/134

扩展思考:近代教案/138

祸自内生清王朝覆灭的三大内因

晚清官僚的“殉节”/140

被荒废的八旗子弟/149

既得利益者的自私改革/159

扩展思考:王朝覆灭/165

官的玄机古代官衔的明暗内容

官字难懂/169

与等级有关的“品”/177

爵位是靠不住的/181

待遇很重要/187

扩展思考:官僚制度/192

千年科举铁打的考试,流水的官

从世袭到考试,这是大进步/194

科举考试的六个层次/200

科举考试的苦与累/205

一考定终身,悲喜两重天/211

科举制度三宗罪/217

扩展思考:科举选择/224

卫青家族一个草根家族的崛起与覆灭

家奴的崛起/226

战场是卫青、霍去病的舞台/231

功高震主,卫青避祸/235

捧霍去病压卫青/239

受株连满门抄斩/244

血腥故事不断重演/248

扩展思考:权力家族/251

琅琊王氏从政坛向书坛的退却

代:王导迈过的三道坎/254

第二代:与政治保持距离的王羲之/259

第二代:勉立朝堂的王彪之/264

三代之后:兴趣在别处/267

豪门士族的末日/270

扩展思考:士族门阀/273

万国来朝朝贡体系的虚荣与务实

朝贡原来是这样的/277

礼节虽繁,但必不可少/282

朝贡是桩“大买卖”/289

朝贡贸易利人利己/295

扩展思考:朝贡幕后/299

朝贡体系崩溃近代中国的开放与沉沦

朝贡久了,体系病了/303

澳门是葡萄牙人的楔子/308

鸦片战争的爆发/313

磕磕绊绊走向新世界/319

扩展思考:近代之殇/324

乱世军阀他们谋权势也谋国是

他们初是什么样/327

军阀们的争斗/331

北洋系统的分化/334

军阀“敛财有道”/338

扩展思考:军阀异同/342

参考文献举要/343


【免费在线读】

真假梁武帝无能庸劣还是战略失误

梁武帝萧衍在位四十八年,超过整个南朝历史的四分之一。萧衍不仅是南朝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就是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他享年八十六岁,也是少有的长寿皇帝。同时,萧衍还是中国历具争议的皇帝之一。拥护者赞扬他促进了江南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江南文化的昌盛;批评者指责他无所作为又滥用物力,终引狼入室,招致了侯景之乱,给江南带来了浩劫。在他死时,原本富饶的江南大地满目疮痍,遍地废墟。

那么,萧衍到底是什么样的皇帝,如何评价他在位的半个世纪呢?

梁武帝的三宗罪

萧衍在位的6世纪上半叶,北魏屡次大乱,继而分裂,南梁对北方优势明显。如果遇到雄才大略的君主,措施得当,南梁极可能大有作为,甚至灭掉北魏都有可能。可惜,萧衍无所作为,白白葬送了历史良机,还将战火引到南方,一度中断了南方的发展。

凡此种种,似乎可以认定萧衍是个昏君,资质平庸甚至还有些愚蠢。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就认为:“萧衍在政治上的成功,全靠侥幸,是一种被浪潮推涌到浪头上的人物。但他一旦掌握大权,就开始自我肥大,形势上的因素全被抹杀,对自己的智慧能力和道德水准做过高的估价。事实上他自私而又庸劣,对于境界稍高的见解,便不能领略。”

梁武帝有真才实学

萧衍真的是一个庸劣的昏君吗?批评者似乎忘记了,萧衍虽然招致了南梁的灭亡,却也是南梁的缔造者。正如萧衍在台城失陷时感叹的那样:“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作为南梁的开国君主,萧衍自有他的过人之处。

萧衍的上半生是在南齐度过的。南齐时期文化繁荣,竟陵王萧子良身边聚集了一批文友,其中以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朓、沈约、陆倕等知名,号称“竟陵八友”,萧衍就是其中之一,是“永明文学”的重要代表。从流传下来的文献来看,萧衍的文学能力出众——南梁整个皇室都擅长文学,文人辈出。

在政治上,萧衍也表露出了不俗的见解,有过人的表现。齐明帝萧鸾篡位之前,觉得荆州刺史、随王萧子隆和豫州刺史崔慧景二人既效忠皇室,又有能力起兵与自己对抗,想除掉这两个人,又苦于没有简便的方法。时任镇西谘议参军的萧衍敏锐地发现了萧鸾的心思,建议将萧子隆免职召还京师,明升暗降为侍中、抚军将军,剥夺他的实权。接着,萧衍又自告奋勇,要求率兵戍守寿阳,夺取了崔慧景的兵权。

萧鸾死后,由始安王萧遥光、尚书令徐孝嗣、右仆射江祏、右卫将军萧坦之、侍中江祀、卫尉刘暄等人辅佐幼君萧宝卷。六人轮流入朝值班,掌握实权,被称为“六贵”。时任雍州刺史的萧衍不无忧虑地说:“一国三公尚且国家不稳,如今朝廷有六贵同时当权,如何才能避免动乱呢?”果然,南齐迅速在内讧中动荡,六贵无一善终。

萧宝卷亲政后,暴虐无道,将领们人人自危。豫州刺史裴叔业找萧衍联合造反。裴叔业游说萧衍:“我向北魏称臣,请北魏出兵相助,这样成功了可以推翻萧宝卷,失败了还可以被北魏封个河南公。”萧衍不赞成,他觉得裴叔业想得太乐观了,投降北魏了就得做北魏的臣子,北魏不是傻子,不会被牵着鼻子走。裴叔业不听萧衍的劝告,率部投降北魏。果然如萧衍所说,北魏迅速收编了裴叔业的军队和地盘,却不愿插手南齐政务。

萧衍的哥哥、益州刺史萧懿被萧宝卷解除职务召回建康,途经襄阳。萧衍拦住哥哥,不让他去建康。萧衍说,南齐内有连年灾乱,外有北方强敌虎视眈眈,已经是内忧外患,而小皇帝萧宝卷只顾专权胡为,国家大乱将至。萧衍劝哥哥萧懿一起积蓄力量,寻机推翻南齐取而代之。萧懿大怒,将弟弟痛骂一顿,要萧衍好好“反省”错误,自己毅然踏上了前往建康的道路,果然一去不复返,被暴君砍了脑袋。

萧衍则加快备战步伐,决心趁乱推翻南齐。他以防备北魏为名,大造器械,暗中砍伐了许多竹木沉于檀溪中,以备造船用。萧懿被杀后,萧宝卷派遣将军郑植行刺萧衍。郑植的弟弟郑绍寂正好担任萧衍的部属,郑植便快马加鞭以探亲的名义前往雍州。当时萧懿的死讯还没有传到襄阳,加上郑植官职很高,萧衍按惯例要宴请郑植。席前,郑植怀揣利刃,决定在宴席上杀掉萧衍。郑绍寂觉察到了哥哥的阴谋,在宴会举行前将郑植的来意告诉了萧衍。萧衍得知后,还是照常举行宴会,还亲自款待郑植。宴席开始后,萧衍突然问郑植:“郑将军受皇命来杀我,今天这酒席可是下手的好机会啊!”郑植也不是普通人物,心中虽然大惊,但面不改色,矢口否认。萧衍哈哈一笑,又像没事一样继续觥筹交错起来。郑植怀里的利刃一直没有派上用场。宴会散后,萧衍邀请郑植参观襄阳城的军备。郑植同是行伍中人,发现整座城池固若金汤,粮草充足,士气高昂。他对萧衍的治军能力大为叹服,同时也折服于萧衍坦荡的气度,便放弃了行刺的念头,并把萧懿的死讯和萧宝卷的阴谋和盘托出。萧衍正式起兵,一路势如破竹,终结了南齐王朝,建立了南梁。

从萧衍的崛起之路可以看出,他绝非泛泛之辈,更不是资质庸劣。

问题出在基本国策上

那么,怎么解释萧衍在登基前后表现的巨大反差呢?这得从萧衍的“佞佛”谈起。

萧衍是真心信佛的。他深入研究过佛教理论,提出过“三教同源”学说,还是中国佛教吃素戒律的创立者。他本人是中国佛教早期的重要思想家。萧衍以身作则,一天只吃一顿饭,不吃鱼和肉,只吃豆类的汤菜和糙米饭,并且在五十岁后断绝房事,再也没有亲近过任何一个女子。

但是,一个皇帝不遗余力、倾尽所有地推广佛教,自然有个人信仰之外的深层次意思。

萧衍接手的半壁江山,屡经动乱,人心不安。从东晋后期开始,经过刘宋王朝再到南齐,南方地区长则十几年、短则两三年就来一场内战,不是父子反目、骨肉相残,就是君臣厮杀、文武恶斗。刘宋、南齐的皇室子弟,几乎在内战中无一幸免。此外,北方强大的鲜卑人不时杀向南方,屠戮城池,劫掠人口和物资。荒芜、饥馑、骚乱遍布南方地区,恐惧、猜忌、茫然侵蚀了人们的思想。萧衍如何收拾这么一个烂摊子?萧衍认为,安定国家就要禁绝杀戮,用共同的思想改造官民观念、统一人心。因此,萧衍要保持政局稳定,尽量不折腾,不多事,能不动刀子就不动刀子。同时,对佛教的深入了解,让萧衍相信,佛教是治国好的思想武器。恰好,动荡和茫然是宗教蔓延的沃土,佛教已经在之前的魏晋时期开始在中国扎根,为萧衍借用它治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于是,南梁的基本国策“佛化治国”就正式出炉了。

萧衍的考虑不可谓不好,执行得也不可谓不真诚。江南大地迎来了将近五十年久违的安宁。佛教盖过道教和儒家学说,征服了南梁的人心,成为新的主流思想。其间,南梁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萧衍和“佛化治国”的战略功不可没。但是,萧衍做过了头,让一桩本可利国利民的好事变成了祸国殃民的坏事。比如过分崇佛变为佞佛,比如慈悲为怀异化为纵容犯罪,比如,放下屠刀被简化为放松武备,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萧衍的三宗罪,也可以认清局势是如何一步步恶化成侯景之乱的滔天祸水的。

具体到对外战争方面,萧衍的基本方针是:少打仗,多招降。打仗杀人不符合南梁“佛化治国”的基本国策,况且,萧衍对佛光闪耀下的南梁的“软实力”非常自信,相信北方的蛮夷之辈终将被佛法所吸引,从黑暗中投奔佛光普照的南方。果然,不断有北魏的官民投奔南梁而来,而且级别越来越高,后连宗室亲王和藩镇大将都归降了,只不过,他们不是被佛法所吸引来的,而纯粹是因为北魏大乱,到南梁逃命来了。萧衍对南逃的北魏官民以礼相待,优遇有加。对于其中有用之人,萧衍量才录用,利用他们“反攻”北方,试图让降将叛兵们替他开疆拓土。这有助于理解萧衍对侯景的接纳。

此外,漫长的执政生涯让步入暮年的萧衍志得意满,骄傲自负,喜欢报喜不报忧,逐渐丧失了正确的判断,这点在暮年乾隆身上也有体现。这是皇权对一个人正常思维长年潜移默化侵蚀的结果。这时候,奸佞小人闻讯而来。乾隆身边有和珅,萧衍身边有朱异。与和珅一样,朱异也能力超群,处理起政务来像流水线一样,从来不让政务出现堆积。但是他一心揣摩萧衍的心思,阿谀奉承,以献媚得宠。侯景归降时,萧衍也有怀疑过。他召集大臣讨论,说:“我国家金瓯无缺,现在侯景献地,到底是好是坏?万一有点意外,悔之何及?”朱异揣摩萧衍内心贪恋“收复中原”的“丰功伟绩”,就说:“若拒绝侯景,恐怕之后再没有人愿意归降了,愿陛下无疑。”同样是朱异,在侯景造反后,信誓旦旦地说侯景不会渡江。

后人不能说萧衍是个无所作为的昏君。萧衍选择了让南梁王朝沐浴在佛光之下,但他忽视了任何战略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需要其他战略和战术的配合,需要适度适量和有原则地使用。在纷繁复杂、强敌对峙的南北朝时期,一味地推行佛化政策,只会削弱自身的抵抗力。因此,萧衍也不能算是一代明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