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畅销教辅《数学原来可以这样学》系列之“学习习惯养成篇”。《原来孩子这样学习会上瘾》作者菊池洋匡重磅新作。小学生家长、幼小衔接班的家长都迫切需要这样一本让孩子养成学习好习惯的书!
    只要孩子长大一点,自觉性就会萌芽。只要孩子有了干劲儿和毅力,就能在学习中乘风破浪地前进。家长自认为正确的这些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并不能如愿。父母对“不争气”的孩子一顿怒骂,不仅无法逼迫孩子自觉去学习,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亲子之间的“战争”爆发、亲子关系恶化,孩子成绩不但没提高,搞不好还会一落千丈。事实上,很多小学生家庭搞不好孩子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家长和孩子都不了解“习惯的原理”。习惯背后,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驱动,那就是“维持现状”的力量。如果想“改变现在的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必须改变以往的不良习惯。如何做才能战胜自己头脑中“维持现状”的强大力量,进而改变以往的习惯,这就是本书的主旨和作者的使命所在。
    2.逼孩子苦读之前,先检视他的学习习惯!
    即使天生不爱努力,也能建立努力的学习好习惯!
    人的行为,很多大一部分会受到习惯的支配。人对自己经常做的事情,会不自觉地重复做。重复同样的行为,自然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浅显易懂又生动有趣的方式教会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在不断重复中形成习惯的简单方法。这些方法是以哈佛
    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首屈一指的研究机构的实验、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发的,任何人都可以再现,泛用性非常强。制定 “干劲儿开关” “if-then 计划”,提高行为重复率的“即时报酬”,与干扰目的达成的诱惑战斗,使习惯化加速的“频率”,设定恰当目标的“5个规则”……本书从心理学原理层层加码,助力孩子养成学习好习惯。即使是“不擅长静心学习”的孩子,也能养成“努力的习惯”。
    3.日本明星小升初专业辅导学校“伸学会”的办学精髓,培养孩子愿意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积极感。
    结合十余年现场教学经验,以动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伸学会”自主开发了一套行之有效地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培养自主学习好习惯的教育方法,并将精粹集合成书。小学时期是学习的扎根阶段,如何潜移默化引导孩子爱上学习是门学问,也是家长的痛点,这本书用科学方式引导,只要将养成学习好习惯的技巧运用得当,甚至可以改变自己或孩子原本的性格。
    4.要想取得好成绩,先从改变习惯开始!只有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才省能量,才能自然而然地长期坚持。
    本书引进自日本,所讲家长的困惑都是国际共通的,作者分享学习窍门的YouTube频道成立四年来,总观看次数近800万次:提高成绩的小窍门(育儿心理学与脑科学),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育儿心理学与脑科学),养育聪明孩子的秘诀(育儿心理学与脑科学)等等,家长的烦恼和困惑,就是作者的专业特长所在。培养好习惯的技巧,还具有改善亲子关系的作用。每个家长都可以做温柔、不发脾气的家长,在和孩子建立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共同前行,家长和孩子一起培养好习惯,孩子的学习习惯发生改变,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会改变,家长也会变成善于表扬孩子的家长。
    5.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孩子,家长都可以从书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和解决办法!
    “作业明天再做嘛”喜欢拖延的孩子,“我为什么要学习?”对学习怀有不满的孩子,无法摆脱电视、游戏机的孩子,考了一次好成绩就骄傲自满的孩子,一次没考好就自暴自弃的孩子……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孩子,家长都可以从书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和解决办法!
    孩子可以变得:针对考试进行有计划的学习;不堆积作业,能够按自己的节奏分配、消化学习内容;可以自己控制玩游戏、看短视频的时间。家长的烦恼和痛点都可以得到解决。
    K12团灭后,孩子学习靠家长,家长要自发卷起来!

【内容简介】

培养良好习惯,是有方法可循的。
人脑喜欢“维持现状”,讨厌“改变”。然而,只要学会“培养好习惯的技巧”,就可以让孩子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在不断重复中养成好习惯。
本书介绍的方法是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首屈一指大学的研究机构的实验、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发的,任何人都可以再现,泛用性非常强。
全书结构严谨,从心理学原理层层加码,助力孩子养成学习好习惯:
?为了让孩子找到自律的感觉,要将跟学习有关的选择权尽量交给孩子,进展不顺利时再根据情况帮他修正。
?目的地太远,就要在过程中设定多个阶段性目标。 把“结果目标”落实为“行动目标”,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管理。
?习惯中也蕴含“惯性法则”,只要坚持2—3个月,基本上所有行为都能形成习惯。
?把孩子的好行为转化为长期习惯,让他们获得即时报酬是关键,为此要制定让孩子有成就感的具体规则。
?努力学习与收获成绩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延迟,考试后的总结和复盘让行动和结果的“联系”看得见,才能让孩子持续努力。
?拖延症是养成好习惯的大敌,用“频率”为习惯化加速。避开妨碍习惯化的陷阱,减少“做,还是不做”的纠结,将“每天都做同样的事”作为一个规则。
……
老师不会教的学习方法,孩子一学就开窍


【作者简介】

【日】菊池洋匡

日本小升初专业辅导学校“伸学会”的董事长。日本奥数比赛银奖获得者。
于日本庆应大学法学系法律专业毕业后,就职于教育培训机构,有10余年的现场教学经验。2014年独立创业,在自由之丘创办伸学会,现有自由之丘、目黑、中野三处校区。
在日本小升初考试中,只有25%的学生可以考入志愿的学校,但伸学会的学生有40%可以考取志愿学校,比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伸学会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孩子自我成长的能力”,学校采取小班制,力争打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还教孩子们时间规划、PDCA(进度管理)等自我管理方法,并进行成长方面的心理指导。因教学法经教育心理学认证,受到家长推崇。
此外,他还透过电子杂志和YouTube(油管)分享教学理念和教学法,其中YouTube频道成立四年来,总观看次数超800万次。
已出版作品《原来孩子这样学习会上瘾》。


【目录】

章“成功人士”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01什么是成功的决定因素?才能还是努力?
小升初考试的佼佼者,很多人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努力
让孩子学会努力——可是到底该怎么做呢?
02“棉花糖实验”可以预见人生的成功
自控能力强的孩子未来更容易成功
对人生成功尤为重要的是“勤勉”
03成功通过“棉花糖实验”的孩子都做了什么?
忍耐力不强的普通孩子,要对行动做好战略性计划
不要和诱惑正面战斗
04养成良好习惯,才能高效率行动
无意识采取的行动,消耗的能量更少
培养良好习惯,是有方法可循的
05良好习惯可以改变“性格”
如何改变性格呢?
当行为习惯化之后,人的性格也会随之改变
06培养好习惯的技巧,使人生更加轻松快乐
使行为习惯化,并不断反复、持续
勉强自己的“努力”不能持久,所以要将其习惯化
第二章“目的”与“目标”的差别及其各自的作用
01首先明确“目的”
如果孩子问:“我为什么必须得学习呢?”父母该怎么回答呢?
孩子专门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想明白
如果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就不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努力
如果能够正确设定学习目的,孩子势必会迅速成长
02激发孩子“干劲儿”的“三个要素”
全权交给孩子自己去做,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再根据情况帮他修正
孩子“能做好的事情”,要及时给予褒奖
不要设定门槛过高的目标
03“目的”与“目标”的差别是什么?
目的是“终的目标”,目标是“达成目的过程中的若干检查点”
要走到很远的目的地,路途中没有目标的话,很难达到终点
如果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未来自己的样子,就可以提高自制力
“想要考上理想的中学”,那就要回顾“过去的自己”
04把“结果目标”落实为“行动目标”
行动目标要设定为“具体的”“可以测定的”
设定数值化的行动目标,让父母可以更好地为孩子提供支持
与“不能做”的目标相比,“应该做”的目标更好
05通过“5 个规则”设定目标,才能帮孩子提高成绩
具有关联性
设定期限
内容要让孩子感觉“我能实现”
专栏 让孩子给别人提供建议,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第三章 迈出“步”的秘诀
01任何习惯都是从“初的一步”开始
过高的目标只能让孩子丧失干劲儿
把学习任务分割成若干小任务,一步步完成
可以从“放学回家之后先把学习用具从书包里拿出来”开始
02“if-then 计划”中隐藏着激发孩子积极性的开关
确定“何时”学习
确定学习的具体“状况”
让孩子头脑清醒地顺利开始学习
03将学习习惯和其他习惯结合起来,打造“成功模式”
将“现有习惯”与“想要养成的新习惯”紧密联系起来
不要说“几点开始学习”,而是“×× 之后开始学习”
04诱惑是干扰目的达成的障碍,那么该如何战胜诱惑呢?
打造诱惑少的环境
当孩子无法完全摆脱诱惑时,要事先制定好应对策略
专栏 和游戏说再见的“封印仪式”
第四章 养成习惯之前不断重复的秘诀
01习惯中也蕴含“惯性法则”
我们头脑中都有“不想改变现状”的惯性,要挑战这个惯性难度很大
只要坚持 2~3 个月,基本上所有行为都能形成习惯
02“做了有好处”,那么下次还想做
“做了之后马上感受到快乐,或体会到做的意义”会让人继续做下去
制定的学习“规则”要让孩子有玩游戏的感觉,更容易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制定让孩子有成就感的具体规则
03设定奖励,让孩子体会到“做了有好处”
对小学生来说,“和名誉有关”的褒奖十分有效
每个孩子适合的奖励不同,要多和孩子沟通,抓住他们的关注点
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04让行动和结果的“联系”看得见,就能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让孩子确认“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为什么能做好”
与褒奖相比,真实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会让孩子打心眼里高兴
专栏 通过“即时报酬”改变孩子的真实案例
第五章“加速”和“阻碍”习惯化的东西
01“频率”为习惯化加速
每周去健身房 4 次以上,容易养成健身的习惯
即使少量学习,只要每天坚持,也容易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02“明天再做”是蠢的事情,拖延症是培养好习惯的大敌
人对未来容易过分乐观
将“每天都做同样的事”作为一个规则
03“努力后就想偷懒”的法则
人做出一定成绩后就会产生放松一下的想法
随时确认自己的目标,防止松懈
04失败后防止“自暴自弃”的方法
人遭遇失败时容易灰心丧气
重要的是接纳“不成功的自己”
对于怀有罪恶感的人,不要再去谴责他们,而应安慰、鼓励
05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就容易养成好习惯
“感谢”“共情”有助于提高人的自控力
把想感谢的人或事写出来
06借助同伴的帮助,提高“持久能力”
组团健身是单人健身次数的 1.5 倍
在抵御诱惑的时候,团队的成功率更高
和朋友一起学习的孩子,学习时长增加不少
专栏 打破后的壁垒——“千篇一律”
第六章 支持孩子养成好习惯, 父母应做的心理准备
01“目标过于遥远”,其价值会大打折扣

…………


【前言】

对于孩子的学习,您是否抱有以下想法?我先告诉您, 这些想法是错误的。
·只要孩子心中有了理想的学校或有了自己的目标,他们就会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去。
·只要孩子有了干劲儿和毅力,他们就能在学习中乘风破浪地前进。
·只要孩子长大一点,上了高年级,自觉性就会萌芽,他们就会主动开始学习。
在我 20 多年指导小升初学生的教育经历中,我经常能遇到抱有上述想法的家长,可以说这些想法是小学家长错误观念的典型代表。非常遗憾的是,他们自认为正确的这些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并不能如愿。
有些孩子即使到了五年级、六年级,马上面临小升初的考试了,也不会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依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他们的父母为此焦虑得不得了。也有的孩子虽然嘴里常说“我想考 ×× 学校!”,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终于有一天,父母看不下去了,愤怒大爆发!
父母对“不争气”的孩子一顿怒骂,却往往在事后后悔不已,甚至陷入自我厌恶的境地。而父母的责骂,常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结果亲子之间的“战争”爆发。这样一来,结果会怎样呢?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亲子关系越来越恶化;孩子的成绩不但没提高,搞不好还会一落千丈……
上述场景也是不少小学生家庭存在的问题,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小学生家庭搞不好孩子的学习呢?

要想取得好成绩,先从改变习惯开始
我认为造成很多小学生家庭搞不好孩子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家长和孩子都不了解“习惯的原理”。人的行为,很大一部分会受到习惯的支配。比如:到了一定的时间,我们的肚子就会饿,我们就想吃饭;到了时间就该洗澡、刷牙。再比如:有些人明明知道冰箱里没有吃的,还会不自觉地打开冰箱门看一看[说的就是上小学时的我(大笑)]。还有的人明知道现在电视上没有自己想看的节目,还是会不自觉地打开电视看起来没完。
人对自己经常做的事情,会不自觉地重复做。重复同样的行为,自然会得到同样的结果。每天下班回家之后先打开冰箱找食物的人,不会瘦下来。每天放学回家先打开电视看的学生,成绩不会好到哪儿去。
假设有一天下班回家没有去冰箱找食物吃,放学回家后没有打开电视看而是去写作业,这当然是好事。但如果这种习惯没能长久坚持的话,结果依然不会改变。
因此,如果想“改变现在的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那么就必须改变以往的不良习惯。

“培养好习惯”是有窍门的
在这本书中,我将以浅显易懂又生动有趣的方式教会大家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在不断重复中养成好习惯的简单方法。
这些方法是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有名的大学的研究机构的实验、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发的,任何人都可以再现,泛用性非常强。
我参考了很多上述研究机构的成果,比如,他们比较了“能静下心来学习”和“不能静下心来学习”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他们的研究对象覆盖较大年龄跨度的学生,对想要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来说,其研究成果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再比如,科学家们还对正在减肥的人进行了研究,比较了“能够忍耐甜食诱惑”和“无法忍耐甜食诱惑”的人之间的差异。
“想吃”是人的欲望,要抵抗它确实非常困难。可为什么有人能够克制自己的食欲呢?他们有何过人之处?如果能找到背后的原因,对当今的孩子可能有莫大的帮助。因为他们每天要面对电视、游戏、短视频等各种各样的诱惑。
研究“能够养成健身习惯的人”和“不能养成健身习惯的人”之间的差异,对我们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有启发。根据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表面看起来非常艰难的一条路,反而是养成好习惯的一条捷径。很多人总想“不勉强自己,轻松地养成好习惯”,结果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让那些性格上难以静下心来学习的孩子也能掌握控制自己行为的方法。
人生要想获得成功,与生俱来的聪明头脑是一个因素,但这绝不是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是不断重复地努力。对此,很多研究结果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
我估计大部分人都以为“努力这种事,任何人只要想做就能做到”。可实际上,一个人能不能付出努力,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自身性格的影响:有些人的性格让他可以付出努力,而也有些人的性格,注定让他不会付出努力。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人的性格至少有一半是天生的,是遗传因素决定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天生具有“能够努力的性格”的孩子就容易取得成功,而不具备这种性格的孩子,就不容易
取得成功。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


【免费在线读】

行动目标要设定为“具体的”“可以测定的”

“下个月的模拟考试我要考 85 分以上”,像这样的目标叫作结果目标。设定结果目标之后,孩子的干劲儿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但是,随后如果不确定“具体该怎么做”的话,孩子是不会行动起来的。所以,为了实现结果目标,有必要让孩子设定具体的行动目标 (在这里是学习计划)。
设定行动目标的目的,是为了管理自己的行动。因为,行动目标的内容必须是可以管理的,否则就没有意义。因此我告诉我的学生,行动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以测定的”。
举例来说,“我要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这个目标作为行动目标就不合适。怎么提高计算能力呢?这个目标并没有制订具体的行动计划。而且,终也没有办法用数值测定“计算能力是否提高了”。
再比如,“我一定要注意不能读错题干”,这也是不切实际的行动目标。和前一个例子一样,同样缺乏具体性,也无法测定。现实中,设定这种行动目标的孩子,绝大部分的成绩都会停滞不前。
所谓“具体”,是指“任何人听了都能明白”,而且,“让别人做的话,别人也知道该怎么做”。
假如对学生说“一定要注意不能读错题干”,可孩子并不清楚具体怎么做才能不读错题干。但如果说“为了不读错题干,你可以用笔把题干中的关键词圈出来”,这样说,是不是学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所谓“可以测定”,是指“可以用数值表示”。孩子说“我要把数学练习册好好做一下”,但是做多少他自己心里并没有打算。换一种说法“我要把数学练习册第 × 章做 3 页”,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
只有设定这样一目了然的目标,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设定的行动目标。
设定数值化的行动目标,让父母可以更好地为孩子提供支持
很多情况下,即使我们告诉孩子要设定“具体的”“可以测定的”行动目标,他们一开始也不一定能很好地掌握这种设定目标的技巧。所以,一开始,对于孩子设定的不完善的目标,家长应该通过反复追问“做什么?”“做多少?”,并给孩子提供一些选项,来引导他们正确地设定行动目标。
如果孩子说:“我要好好学数学。”父母可以试着问他:“怎样学?”“做多少题目才算实现目标?”如果孩子回答不上来,父母可以通过提供选项的方式加以引导,比如说:“×× 和○○,你觉得哪种方式好一些?”
对于依然不知所措的孩子,父母只好进一步进行引导。可以问:“你觉得练习册中哪些题对你帮助更大?”已经具体到这种程度,一般孩子都知道该怎么做了,他们可能回答:“把练习册中的基础问题再做一遍,我就能打牢基础了。”
家长一定要理解,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让他们自己思考设定行动目标的正确方法,多少有些难为他们。 所以,家长不要强求,第二不要发脾气,只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引导就好了。
与“不能做”的目标相比,“应该做”的目标更好
再给朋友们介绍一个设定目标的小窍门。您觉得“不能做 ××”与“应该做 ××”相比,哪个目标实现的概率更大?答案是后者实现的概率更大。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人想减肥,他设定的行动目标是“为了减肥,我不能吃糕点等甜品”,这就属于“不能做 ××”的目标。如果换一种说法“为了减肥,当我想吃甜点的时候,我就吃水果”,这样的成功概率更大。
再回到孩子的学习上,“计算不能出错”和“在草稿纸上列竖式计算,并进行验算,保证计算正确”相比,后者更好。再比如,“不能玩游戏”和“想玩游戏的时候就读书”,也是后者的成功概率更高。
孩子在设定行动目标的时候,或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管理的时候,都可以参考上面这个小技巧。
关键点
设定行动目标(该做什么)。
设定行动目标(该做什么)。 行动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以测定的”。
行动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以测定的”。
“不能做 ××”与“应该做 ××”相比,后者更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