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熊十力先生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开山祖师,同时也是现代中国哲学富有原创力的哲学家,还是中国传统学问跟现代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
  其中连接古典与现代的桥梁作用,对普通读者而言更重要。我们读传统经典的时候,通常会有一种困惑:传统著述方式以语录、书信、札记等为主,缺少系统的理论表达,使得我们这些习惯于系统化论述的“现代人”不得其门而入。而熊十力的著作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阶梯——完整而准确地将传统学问的义理系统表述出来。蔡元培先生曾评价说:“熊十力乃二千年来以哲学家之立场阐扬佛学精深之人。”
  十力丛书共14册,从内容上可以分成三类:
  类是以《新唯识论》《体用论》为代表的,系统地表达熊十力哲学思想的著作,此外还包括《新唯识论》出版之后,熊十力跟学界教界的反对者论战的《破破新唯识论》《摧惑显宗记》。
  第二类是熊十力用现代读者容易了解的方式,阐述和阐发传统学问的著作。如《读经示要》《乾坤衍》《与友人论张江陵》《韩非子评论》,又如《佛家名相通释》《唯识学概论》《因明大疏删注》。
  第三类则是熊十力的书信、札记、谈话的结集,包括熊十力生前自定的《十力语要》《十力语要初续》《存斋随笔》,还有我们新编的《熊十力论学书札》。后一种主要以熊十力晚年论学书信为主,搜集他书未收和新近发现的信札。这类作品的特点是活泼易读,可充分领略率真剀切、元气淋漓的熊氏风格。


【内容简介】

  熊十力先生学贯古今,会通中西,融摄儒释,自成一家,著有《新唯识论》《十力语要》《佛家名相通释》《读经示要》《体用论》《乾坤衍》等书。其学说影响深远,以新儒家名世的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皆为熊门弟子,熊十力亦被尊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宗大师。

  熊十力著作一方面以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思路系统梳理儒佛义理,为现代人理解和进入传统经典架起一座桥梁,如《十力语要》系列、《读经示要》《佛家名相通释》等。同时又深研精思,从现代哲学角度对传统义理有所开拓发展,颇有创获,其代表作即为《新唯识论》《体用论》一系作品。


【作者简介】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字子真,号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湖北黄冈人。 青年时代投身反清革命,武昌起义后任都督府参议,并参预护法运动。三十四岁后慨然脱离政界,专心学问。曾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治佛学,后应蔡元培之聘任教北京大学。抗战期间入蜀,先后应马一浮和梁漱溟先生之邀讲学于复性书院、勉仁书院。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及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54年后定居上海。
  熊十力先生学贯古今,会通中西,融摄儒释,自成一家,著有《新唯识论》《十力语要》《佛教名相通释》《读经示要》《体用论》《乾坤衍》等书。其学说影响深远,以新儒家名世的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皆为熊门弟子,熊十力亦被尊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宗大师。


【目录】

《唯识学概论 因明大疏删注》
《新唯识论》
《破破新唯识论 摧惑显宗记》
《佛家名相通释(外一种)》
《读经示要》
《十力语要》
《十力语要初续》
《中国历史讲话(外三种)》
《韩非子评论 与友人论张江陵》
《原儒》
《体用论(外一种)》
《乾坤衍》
《存斋随笔》
《熊十力论学书札(增订本)》


【前言】

  大约在2006年,我动念想出版熊十力先生的书,遂与熊先生后人联系。其时我不过是初入出版界的资浅编辑,没想到万承厚女士欣然慨允,给予我极大的信任。万女士为此事咨询王元化先生,元化先生又委托时任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的王为松先生主持出版事宜,事情很快落实,由当时我所在的世纪文景公司与上海书店出版社联合出版。
  熊十力先生的曾孙女熊明心博士参与了丛书的编校工作,现代新儒家的传人罗义俊先生担任丛书的学术顾问。罗先生不顾久病体弱,亲自参与审稿或复校。王元化先生则将旧文中有关熊先生的片段连缀成《读熊十力札记》以代丛书序,并在前面写了一段引言,据说这是王先生亲撰的后文字。丛书自2007年8月起陆续出版,历时两年,而王先生于2008年5月去世,未及见到丛书出齐。
  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万女士也于今年仙逝。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上海书店出版社再版“十力丛书”,因记其始末。新版“十力丛书”改正了不少初版未校出的错讹和不当的标点,将初版遗漏的《论六经》与《中国历史讲话》《中国哲学与西洋科学》等合为一册,《熊十力论学书札》增补了若干新发现的书信,“十力丛书”庶几完备焉。
  当时为初版所撰“出版说明”,仍录于下:

  1947年门人刘虎生、周通旦等于熊先生家乡谋印先生著作,名之曰“十力丛书”。盖先生亲定名焉。丛书原拟印先生前期主要著作,因赀力不继,仅印出《新唯识论》语体本及《十力语要》各千部。先生晚年自筹付印《与友人论张江陵》《原儒》《体用论》《乾坤衍》诸书,亦以十力丛书为名,显见先生续成之意。然亦止成数百部以便保存而已。今汇集出版先生前后期主要著作,成为一完整系列,仍决定沿用“十力丛书”之名,亦为完成先生夙愿云。
  本丛书编辑体例如下:
  一、 采用简体横排,以广流传。
  二、 以原始或原校较精之版本为底本,并参考其他版本点校。
  三、 依熊先生原文之句读,重施标点。通假字保留;异体字酌改为通行字;凡显系手民误植者,径改不出校记。
  四、 引文约引、节引或文字与出典稍有出入处,一般保持原貌;与出典差异较大者,予以说明。引文或正文少数缺略的内容有必要补出者,补入文字加[]。原版个别无法辨识的文字以□示之。

  补记: 《新唯识论》立“翕成变”之义,系熊十力哲学的重要概念,为尊重故,丛书中与此相关的“闢”字不简化成“辟”。另外适当照顾作者的用字习惯,如“执著”之“著”熊先生习惯写成“着”,古印度论师世亲之兄,熊先生也写作“无着”,今亦仍其旧。

  刘海滨
  2018年9月26日


【书摘与插画】

  章明宗

  今造此论,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宇宙本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

  译者按: 本体非是离我的心而外在者,因为大全大全谓本体,此中大字不与小对。不碍显现为一切分,而每一分又各各都是大全。
  一一微尘都是横遍虚空、竖穷永劫、圆满无亏之实体炽然生动发现,不可说大全是超脱于万有之上而独在,譬如大海水喻本体。现作众沤,众沤喻一切人或一切物。即每一沤都是大海水炽然腾跃著现。试就甲沤来说罢,甲沤是以圆满的大海水为体,又就乙沤来说罢,乙沤也是以圆满的大海水为体,丙沤丁沤乃至无量沤均可类推。据此说来,吾人若站在大海水的观点上,大海水是全现为一个一个的沤,不是超脱于无量的沤之上而独在;又若站在沤的观点上,即每一沤都是揽大海水为体,吾人不要以为每一沤是各个微细的沤,实际上每一沤都是大海水腾跃著现。奇哉奇哉!由这个譬喻可以悟到大全不碍显为一切分,而每一分又各各都是大全,此老氏所谓“玄之又玄”。
  又按: 本体非是理智所行的境界者,熊先生本欲于《量论》广明此义,但《量论》尚未能作,恐读者不察其旨,兹本熊先生之意而略明之。学问当分二途: 曰科学,曰哲学。科学根本从实用出发,易言之,即从日常生活的经验里出发,科学所凭藉以发展的工具便是理智,这个理智只从日常经验里历练出来,总要将一切物事看作是离吾心而独立存在,常向外追求不已,科学此种态度决不容改易。哲学自从科学发展以后,则其范围日益缩小,究极言之,只有本体论属诸哲学范围,除此以外几乎皆是科学的领域。虽云哲学家之遐思与明见不止于高谈本体,而其知周万物,尝有改造宇宙之先识,并变更人类许多谬误思想,以猛趋于日新与高明之境,哲学思想本不可以有限界言,然而本体论究是阐明万化根源,是一切智智,一切智中上之智,元为一切智之所从出,故云一切智智。与科学但为各部门的知识者自不可同日语,则谓哲学建本立极只在本体论,是说极成。然从来哲学家谈本体,未免戏论纷然,其根本谬误即在其恃理智以向外推求而不曾反诸自心,这个道理要待本论全部讲完才会明白。熊先生说,吾人之理智作用总认为有离吾心而独在的物质宇宙,因此,推求宇宙本体不外两种结果: 其一只是把本体当做外在的东西来胡乱猜拟,其次便走入否认本体一路。先生以为科学、哲学原自分途,科学所凭藉的工具即理智,拿在哲学的范围内便不可亲证本体,此是先生坚决主张。然先生说本体不可以理智推求而得,并非陷于不可知论,其说在性智与证量,先生欲于《量论》详之,兹不及谈。
  是实证相应者,名为性智,性智亦省称智。这个智确与量智不同。云何分别性智和量智?性智者即是自性的明解。此中自性即目本体,在宇宙论上通万有而言其本原则云本体,即此本体,以其为吾人所以生之理而言则亦曰自性。即此自性本来贞明,在量论中说名明解所谓性智。此中明解义深,本无惑乱故云明,本非倒妄故云解,吾人反己识得固有明解之根便见自性,若离明解亦无自性可得。自性贞明,其行于物也未尝不待感官经验,却未尝滞于感官经验而恒自在离系,是乃自本自根、自明自觉、虚灵无碍、圆满无缺,虽寂寞无形而秩然众理已毕具,能为一切知识的根源,《易》所谓始万物之知即此性智是也。
  量智是思维和推度与简择等作用,能明辨事物之理则及于所行所历简择得失故,名为量智,亦名理智。此智元是性智的发用,而卒别于性智者,因为性智作用依官能而发现,即官能得假之以自用。此中得者,言其可得,而非定然。若官能恒假性智以自用,即性智恒不得显,无此理也。人生在实际生活中,恒以官能为向外追求之工具,故所谓五官,实皆向外攻取之利器。此五种利器,乘乎性智之流行,而即假藉其灵明以逐取乎物、分别乎物、运用乎物,由此积习日深日精而成功后起之一种明锐势用,所谓量智是已。性智为本来固有,犹阳明所谓良知,而量智却是习之所染,故云后起。性智贞明,贞明见《易系辞传》,明者
  炤明,贞者无迷妄故。无虚妄分别;量智恒驰逐于物,即常以物为外界独存,而不悟天地万物皆自心之所流通无间、元非异体,而不至此为句。此由其杂于迷妄之习也。量智亦能明辨事物之理则及于所行所历简择得失而不谬者,此乃量智之悬解。悬解,借用《庄子》语。悬解者,量智离妄习缠缚而神解昭著之谓,悬者形容其无所系也,解者明睿义,暂离系故,亦云明睿,然以为真解则未也。以其非真离系,则非真解。必妄习断尽,性智全显,量智乃纯为性智之发用而不失其大明之本然,始名真解。此岂易言哉!上云悬解者,特妄习潜伏而未甚现起耳。且习有粗细,粗者可暂伏,细者恒潜运而不易察也。量智唯不易得真解故,恒妄计有外在世界,攀援构画,以此常违异其本,本,谓性智。而有曩哲所谓《抛却自家无尽藏》之患,无尽藏亦谓性智。故量智毕竟不即是性智。此二之辨当详诸《量论》,今在此论唯欲略显体故。本体亦省言体,他处准知。
  哲学家谈本体者,大抵把本体当做是离吾心而外在底物事,只凭理智作用向外界去寻求。哲学家都不外此作法,遂致各以思考去构画一种本体,纷纷不一其说,如彼一元、二元、多元种种之论,犹如群盲摸象,各自以为得象之真,而实都无是处。更有否认本体专讲知识论者,此种主张可谓脱离哲学之立场,哲学所以脚根稳定者,因有本体论是科学所夺不去。哲学家为本分事未识得,才研究知识论,本分事系禅家语,即谓本体。今乃立意不承认有本体,而只在知识论上钻来钻去,终无结果,如何不是脱离哲学立场?世学迷谬丛生,正如前哲所谓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根本不悟万有本原与吾人真性元非有二,此中真性谓本心,以其为吾人所以生之理则云真性,以其主乎吾身则曰本心。遂至妄臆宇宙本体为离自心而外在,故乃凭量智以向外求索,及其求索不可得,犹复不已于求索,则且以意想而有所建立。学者各凭意想,聚讼不休,则又相戒勿谈本体,于是盘旋知识窠臼,而正智之途塞。人类自迷其所以生之理,古德有骑驴觅驴之喻,盖言其不悟自所本有而妄向外求也。慨斯人之颠倒可奈何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