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因其价值突出、地位重要,史称“前四史”。本书的解读,包括这四部史书的作者介绍、写作过程、内容结构、流传脉络、价值特点等,既是阅读经验的分享,更是对前贤伟大作品的膜拜与致敬。全书考证严谨审慎,语言通畅易懂,既可为史学工作者的研究提供助益,又可以作为一般读者阅读前四史、品读优秀传统文化的案头参考读物。


【内容简介】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被称为“二十四史”的纪传体史书为重要,号称“正史”,而其中的前四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受后人推崇,被称为“前四史”。“前四史”是纪传体史书的卓越代表,也是史学家研究先秦、两汉至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依据。本书就是对“前四史”的解读,主要内容包括作者介绍、成书过程、体例特点、内容特征、注释评价、文献价值、流传过程等,为准确、全面研究前四史提供了帮助。


【作者简介】

王保顶,历史学博士,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策划、编辑的图书多次获得国家大奖以及“中国好书”等荣誉称号,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汉代士人与政治》。


【目录】

《史记》解读
一、作者及成书过程 /003
(一)源远流长的世系 /003
(二)壮游、奉使与扈从 /006
(三)“李陵之祸”与发愤著史 /015
(四)《史记》的注释及版本 /021
二、《史记》的概况 /028
(一)体例及结构 /028
(二)《史记》的写作目的 /036
(三)《史记》的思想 /045
(四)《史记》的文学成就 /066
三、《史记》的影响 /088


《汉书》解读
一、作者及成书过程 /099
(一)任侠与尚儒的家风 /099
(二)由私撰到官修 /104
(三)白虎观会议、大漠从军及窦氏之狱 /107
(四)《汉书》的注释及版本 /114前四史解读
二、《汉书》的概况 /118
(一)《汉书》的体例 /118
(二)《汉书》的内容 /124
(三)理性、民本思想与正统观念 /142
(四)不朽文章骨,长垂山水清 /154
三、《汉书》的影响 /167

《后汉书》解读
一、作者及成书情况 /175
(一)世代为官 /175
(二)恃才傲物与宣城之贬 /177
(三)谋逆之诛 /181
(四)《后汉书》的补作、注释及版本 /184
二、《后汉书》的概况 /188
(一)《后汉书》的结构及体例特点 /188
(二)正一代之得失 /205
(三)贵德义与薄公卿 /229
(四)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248
三、《后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260

《三国志》解读
一、作者及成书过程 /267
(一)陈寿与《三国志》的著述 /267
(二)《三国志》的注释及版本 /272
二、《三国志》内容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75
(一)体例及结构 /275
(二)《三国志》的思想 /287
(三)《三国志》的文笔 /291
(四)别具一格的裴松之《三国志注》 /297
(五)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 /318
三、《三国志》的评价 /326

附录 /331
论董仲舒与司马迁《史记》著述之关系 /333
后汉风谣、清议与士人品格 /347
以史证经:章学诚“六经皆史”意义新诠 /358

后记 /373


【前言】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史记》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其影响早就跨越国界,成为东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页。

世界各国中,与中国文化关系为密切的莫过于东亚的朝鲜与日本。据《北史·高丽传》及《旧唐书·高丽传》载,魏晋南北朝时《史记》与《五经》一同流传至高丽。唐代与日本关系密切,日本屡派遣唐使来唐学习中国文化,据考证,《史记》在公元 600—604年由日本圣德太子派出的批遣唐使带入日本,并立即对日本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其一,政治方面。公元604年,圣德太子颁布《宪法十九条》,汲取了《史记》封建大一统思想及其他儒学义理,为次年的大化改新准备了理论基础。不仅如此,圣德太子以《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天皇”名号代替日本国君“大王”称号,天皇制度 对日本历史影响至为深刻。据日本史籍记载,历代天皇都有习 读《史记》的习惯,明治天皇即规定每周二、七为读《史记》日,皇室也常将《史记》赏赐文武百官,鼓励他们习读。

其二,史学方面。《史记》对日本史学的影响既深且巨。 《史记》传入之前,日本尚无自己的国史与史学,产生于712年的 部国史《古事记》及720年完成的第二部国史《日本书纪》都 直接受《史记》的影响,不仅书名相似,《日本书纪》由纪、传、世 家、志、表五部分组成,体例与《史记》相同。内容上二部国史皆为神话开篇,也与《史记·五帝本纪》十分相似。

其三,教育方面。明治以前,《史记》是宫廷教育和藩校的 教学科目,明治以后在大中学校推广普及。至奈良(710—794 年)、平安(794—1192年)时代,《史记》不仅是宫廷教育的必修 课,而且是“纪传儒”的bi读书。室町、江户时代,培养武士的足利学校和幕府所属各藩校都把《史记》等书定为必修科目。《史记》的影响深入社会各阶层,如医家皆读《扁鹊仓公列传》,从中汲取医学知识;僧侣习读《史记》成风,产生了桃源瑞仙这样精 悉《史记》的高僧。他于文明年间(1464—1486年)著成《史记桃 源抄》十九卷,为日本早的“国字解”《史记》。

其四,文学方面。《史记》的传入,促使日本传记文学的产 生,传记文学成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事记》与《日本书纪》就是两部代表作。此外,日本著名的古典文学著作 《源氏物语》与《史记》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此书成于11世纪, 作者紫式部自幼受到良好的汉文化熏陶,《源氏物语》中不仅大量引用《史记》的文辞典故,还从《史记》戚夫人的形象受到启 发,塑造了与之相似的桐壶皇后。需要一提的是,《史记》在日本汉诗领域影响甚大。日本汉诗指用汉字写成的律诗,其咏史 诗大量取材于《史记》及司马迁经历之中。

《史记》研究在日本素来受到重视,成果丰硕,据统计历代治《史记》名家不下一百五十人,重要著作达二百余种。产生于 20世纪上半叶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及水泽利忠的《史记 会注考证校补》,是研究《史记》的重要参考文献。

《史记》对欧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启蒙思想家所看重,被用作启蒙的理论工具,取材于《史记·赵世家》的杂剧《赵氏孤儿》在法、英等国的影响颇具代表性。《赵世家》所记情节是这样的:赵氏世为晋重臣,景公时大夫屠岸贾诛 灭赵氏,赵朔妻为晋成公姊,恰入宫中幸免于难,有遗腹子,后 产一男婴。屠岸贾得此消息欲斩草除根,入宫搜索。赵朔有二 宾客程婴和公孙杵臼,公孙杵臼携程婴子藏匿山中,程婴向屠岸贾谬称知公孙杵臼及赵氏孤儿去处,带屠岸贾入山中斩杀之。调开屠岸贾后,程婴托人将真正的赵氏孤儿带出城外,然后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终于复仇。这是一个充满节义、感人至深的悲剧故事,后人依此编成杂剧,名《赵氏孤儿》。

1732—1733年间,在华传教的耶稣会士马若瑟将《赵氏孤儿》传入法国,紧接着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中国孤 儿》。文化的传播有其内在规律,伏尔泰也遵奉“拿来主义”的 原则将一个诸侯国内部“文武不和”的悲剧改为两个民族的文野之争,时间由春秋时期后移至一千七八百年后的元代,整个情节也从二十年缩至一昼夜。剧情被改换成这样:成吉思汗征服了中国,搜求前朝遗孤,将藏匿孤儿的遗臣盛缔抓了起来,盛缔也同程婴一样,献出自己儿子以代,但盛缔妻奚氏割舍不住母爱,道出实情。据说成吉思汗多年前避难中国时曾向奚氏求 爱,虽时隔多年仍旧情未忘,于是提出条件,如果奚氏离异改嫁于他,他将不予追究。但奚氏爱自己儿子,也深深眷恋丈夫,誓 死不从。成吉思汗本以为武力可征服一切,面对这样一个既坚 贞又慈爱的女人,心里感动了,改变主意,不但赦免遗孤,还允 诺将其抚养成人。奚氏问他为何改变了主意,他答道,“是你们 的道德”。剧中有战争,有爱情,但主要是道德,伏尔泰着意塑 造盛缔这个角色,说:“盛缔应当像孔子的后裔,他的仪表应当 跟孔子一个模样。”因此又将此五幕剧名之为《孔子之道五幕》。可见,伏尔泰从东方文明中汲取理性、智慧、道德等人文 主义因素,作为对中世纪神学进行斗争的武器。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于1755年在巴黎上演,引起轰动。

《赵氏孤儿》传入法国后,迅速波及欧洲大陆,并越过英吉利海峡,影响英伦三岛。马若瑟的译本刊出不久,伦敦出现了抢译现象,一个是以印刷精美而著称的出版家瓦茨,另一个是以《君子杂志》而著名的出版家凯夫,他们都雇了译员日夜兼程翻译。瓦茨的翻译是删节本,进度较快,于1736年出版,五年内再版三次;凯夫的翻译是一个全译本,进程较慢,于1738—1741 年间分期出版。结果在出版期间两个出版家互相指摘,进行争辩,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中国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国度,不仅以“四大发明”为代 表的物质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包括《史记》在内的精神文化 也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记》是人类文化的共同成果。法国汉学家沙畹将《史记》从《五帝本纪》至《孔子世家》译成法 文,并加注释,在法国影响甚广。1956年,司马迁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为使《史记》更好地走向世界,外文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了英文版《史记》,以让世界人民更好地欣赏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

总之,司马迁的《史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多方面的。它离我们很近,《史记》中的许多典故、成语仍广泛用于 我们生活当中;由《史记》的人物故事演绎、改编而成的戏剧、小说等文艺形式仍为人们喜闻乐见,《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仍清晰地留在人们意识之中;《史记》的许多精彩篇章仍是我们欣赏、学习的典范;《史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担任过重要角色,今天仍是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中介。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史记》感到骄傲和自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