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中学语文课外推荐阅读书,提高作文能力!

2.附录《〈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古诗十九首〉释》两篇经典解读。

3.字大行疏不伤眼,专为学生打造!

4.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开山之作,收录鲁迅全部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5.以1938年上海复社版为底本,原汁原味原版风貌,通假字和鲁迅习惯用字,按照原版保留。

6.多篇入选语文教材:
四年级上课文收录小说《少年闰土》
七年级下课文收录小说《社戏》
九年级上课文收录小说《故乡》
九年级下课文收录小说《孔乙己》
高一语文上课文收录《呐喊》自序
高一语文下课文收录小说《祝福》
高二语文下课文收录小说《药》
高三语文上课文收录小说《阿Q正传》


【内容简介】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从事国学研究与教学的重要成果,内容是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国学经典的解读,共13篇,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中国传统文化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全书对这些经典的梳理与讲解,既简洁精辟,又通俗流畅,非常适合青少年读者了解国学,助力语文进步,同时传承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

《狂人日记:鲁迅小说全集》收录《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中的全部小说,共计33篇。这些小说多描写底层社会普通人的悲剧,鲁迅以他如匕首般犀利的文笔批判着“麻木的国人灵魂”,希望藉此警醒世人。鲁迅小说的主题多是反封建、反礼教、反传统、反迷信,善于创造典型形象,讽刺人物的阴暗面,故事多以故乡为背景。小说主人公阿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在中国众所周知。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风格以素朴缜密、清隽沉郁著称。代表作有《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你我》等,并创作有大量诗歌和杂文。


鲁迅,本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著作主要以杂文、小说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目录】

经典常谈
序……………………………………… 01
《说文解字》……………………… 001
《周易》第二…………………………… 011
《尚书》第三…………………………… 019
《诗经》第四…………………………… 029
三《礼》第五…………………………… 037
《春秋》三传第六……………………… 043
“四书”第七…………………………… 050
《战国策》第八………………………… 057
《史记》《汉书》第九…………………… 062
诸子第十……………………………… 078
辞赋第十一…………………………… 092
诗第十二……………………………… 102
文第十三……………………………… 116
附  录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139
《古诗十九首》释……………………… 181


呐 喊

《呐喊》自序/3
狂人日记/8
孔乙己/18
药/23
明 天/32
一件小事/38
头发的故事/40
风 波/45
故 乡/53
阿Q正传/62
端午节/99
白 光/107
兔和猫/112
鸭的喜剧/117
社 戏/120

彷 徨

祝 福/131
在酒楼上/146
幸福的家庭/155
肥 皂/163
长明灯/173
示 众/183
高老夫子/188
孤独者/198
伤 逝/218
弟 兄/236
离 婚/247

故事新编

序 言/259
补 天/261
奔 月/271
理 水/282
采 薇/298
铸 剑/317
出 关/335
非 攻/345
起 死/357


【书摘与插画】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bu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
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我们知道清代“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的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的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分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这部书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照编撰者现在的意见,“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 “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分别标明历史和语言,不再浑称“国学”,确是正办。这部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纲领。但《诗》《文》两篇,却还只能叙述源流;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的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全篇的参考资料,开列在各篇后面;局部的,随处分别注明。也有袭用成说而没有注出的,那是为了节省读者的注意力;一般的读物和考据的著作不同,是无需乎那样严格的。末了儿,编撰者得谢谢杨振声先生,他鼓励编撰者写下这些篇常谈。还得谢谢雷海宗先生允许引用他还没有正式印行的《中国通史选读》讲义,陈梦家先生允许引用他的《中国文字学》稿本。还得谢谢董庶先生,他给我抄了全份清稿,让排印时不致有太多的错字。
朱自清
三一年二月,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