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书中的核心理念虽然说起来还是那几个字:爱,自由,尊重——这是教育学中永恒的精髓,但具体到生活中,很多人一下子找不到抓手,难免南辕北辙。宏涛在他的书中就如何养成好习惯、消除坏习惯,如何批评、如何鼓励和夸奖、如何对待孩子吃零食和看电视等,都有角度新颖且实用的答案,但始终不离爱与自由这个轴心。

——知名教育家:尹建莉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最大的祝福,是让一个孩子在生命一开始就体验到,他可以由衷信任自己的感觉。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最大的诅咒,是让一个孩子在生命一开始就体验到,他不能信任自己的感觉,而应该按照外在的规则和权威的来。

我们太多的传统家庭教育,都在干后面的事,而由现代心理学发展出的育儿观,都是试着去做前面的事。

张老师的这本书,有非常多的故事、分析和理念,一方面在论述后面这种养育方式的诅咒般的力量,另一方面在翔实地讲述以孩子的感觉为中心而去养育孩子的种种方式。书中的内容充满细节,又非常有说服力,值得推荐。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

我一向认为,父母要和孩子平等相处,要给孩子爱与自由,我是这么对我女儿的。宏涛和我一样,也是知行合一、给孩子爱与自由的父亲。

他在书中不对家长进行任何说教,而是用精细的笔触阐述了父母践行爱与自由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让大家意识到,践行爱与自由,是很美好的事情。

——《别把老爸当家长》李鲆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16篇,都是作者在亲子关系群讲课时所写的讲义。16篇文章,16个大的主题,均为育儿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比如:如何爱孩子?父爱和母亲有何区别?怎么看待规矩?如何批评孩子?如何夸奖孩子?如何戒除孩子的坏习惯?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作者在针对众多家长的不断讲课、答疑的过程中,也在不断修订补充这些讲义,力求在理论和实操方面达到完美的结合。本书有严谨的论述部分,更有众多取材于现实的原创育儿小故事,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河南省作协会员。

郑州定得心理咨询工作室创始人,深耕家庭教育领域十多年,学员遍布全球各大城市。

多篇育儿文章被家庭教育类报刊刊发。


【目录】

目 录

第1课:何为真爱?父爱与母爱的区别

一、两种截然相反的育儿理论 / 3

二、爱的基础定义 / 4

三、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 6

四、爱的深层定义 / 9

五、爱孩子与爱宠物的区别 / 13

六、宠爱和溺爱的区别 / 16

七、理想的母爱和父爱的区别 / 24

第2课:家庭中,要不要为孩子立规矩?

一、在家里给孩子树立规矩的八大弊端 / 29

二、幼儿园和学校的规矩 / 42

三、公众场合的规矩 / 43

四、法律和涉及生命安全的规矩 / 44

五、无为而治与放任自流 / 47

六、
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感,而不是要孩子听话 / 49

七、做家长的最高境界 / 52

第3课:最好的批评,是不批评

一、
现实生活中的“批评”,大都是指责和攻击 / 57

二、你因为父母的批评受过益吗? / 58

三、孩子最怕什么样的批评 / 61

四、
批评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并损害亲子关系 / 63

五、批评容易让人退缩和防御 / 65

六、鼓励比批评更有效 / 70

七、为什么尽量不要批评孩子? / 72

八、孩子做错事了,更需要理解和帮助 / 73

九、真正有益的批评 / 74

十、
沟通专家、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都不赞成批评 / 77

第4课:不恰当地夸努力和聪明,都有很大的弊端

一、为什么“不能夸孩子漂亮”是错的? / 81

二、
夸孩子聪明有弊端,夸孩子努力同样也很糟糕 / 83

三、能不能夸孩子“你真棒”? / 88

四、
夸奖要建立在理解孩子和真心对待孩子的基础上 / 90

五、
批评与鼓励,哪个促人向上的力量更强? / 91

六、
有些夸奖会扭曲孩子的内心,打击孩子的内驱力 / 93

七、用感谢代替夸奖 / 95

八、用鼓励取代表扬 / 96

九、
一心为对方好的鼓励,为何会没效果? / 97

第5课: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一、完美主义不是好习惯 / 105

二、念咒语培养好习惯,无效! / 105

三、
“21天养成一个习惯”,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 / 106

四、习惯的两个层次 / 108

五、
要培养好的元习惯,而非好的表层习惯 / 108

六、
元习惯是根本,对应的表层习惯多种多样 / 111

七、好的元习惯如何培养? / 112

八、我的几个好习惯 / 113

九、我如何培养女儿的好习惯 / 118

第6课:如何消除孩子的坏习惯

一、什么叫坏习惯? / 121

二、坏习惯是如何形成的? / 121

三、秩序混乱的坏习惯 / 123

四、其他一些坏习惯的来源 / 125

五、两种坏习惯 / 126

六、改掉坏习惯的无效方法 / 128

七、成功改掉三个坏习惯 / 129

八、改变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 134

第7课: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并善于读书

一、我的阅读经历 / 139

二、推荐一本书《从“小”读到“大”》 / 141

三、关于读书,需要重视的两点 / 142

四、如何读书 / 143

五、分享几个我给晴儿讲的故事 / 152

第8课:孩子的磨蹭与专注力

一、求快容易迷失初心 / 161

二、吃饭“磨蹭” / 163

三、小心把孩子培养成拖延症 / 167

四、被动攻击,也是孩子磨蹭的普遍原因 / 169

五、磨蹭背后的原因更值得重视 / 171

六、关于磨蹭的问答 / 172

第9课:孩子爱撒谎?不是孩子的错!

一、孩子会撒谎 / 181

二、我和弟弟的撒谎 / 182

三、为了保护自己,孩子可以撒谎 / 183

四、我不后悔的撒谎 / 184

五、
要求孩子绝对不撒谎,又要他谅解他人撒谎,

  是逻辑混乱的 / 185

六、常见的几种撒谎原因 / 187

七、如何让孩子少撒谎 / 197

八、诚信的悖论 / 198

第10课:孩子三岁前最需要重视的身体语言:口欲期和肛欲期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五阶段 / 203

二、武志红谈口欲期和肛欲期 / 203

三、我看口欲期 / 205

四、我看肛欲期 / 208

五、晴儿的口欲期与肛欲期 / 210

六、口欲期和肛欲期的部分问答 / 213

第11课:孩子不愿上学怎么办

一、
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难题——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 / 221

二、
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表面的言行 / 235

三、避免讳疾忌医,把问题当谏臣 / 236

四、
用名中医对待疾病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问题 / 237

五、用中医思维对待家庭教育 / 239

第12课:如何让孩子从厌学变得热爱学习

一、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影响孩子的成绩 / 247

二、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厌学? / 248

三、
十二岁之前,最影响孩子学习的,是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 / 254

四、怎样让孩子热爱学习? / 255

五、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启发 / 256

六、我中学时的考试经历 / 259

七、好老师的标准 / 265

八、成绩与未来 / 269

第13课:如何对待孩子的作业

一、荒诞的现状 / 273

二、家长对做作业习惯的认识误区 / 274

三、关于作业的三个观念 / 275

四、小学阶段最需要学习的三大内容 / 278

五、亲子关系重于一切教育 / 279

六、如何把作业当成培养孩子的好工具 / 279

七、孩子不愿做作业,怎么办? / 284

八、关于作业的群友问答 / 285

第14课:允许孩子看电视,会怎样?

一、关于电视,你的回忆是什么样的? / 293

二、
小孩看电视会导致注意力缺陷和语言障碍?

  这是危言耸听! / 294

三、价值观不正的节目不适合孩子看 / 297

四、不适合孩子看的电视情节 / 298

五、
如果允许孩子看电视,孩子一直看怎么办? / 301

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303

七、看电视会导致近视吗? / 304

八、如何让看电视有利于孩子发展 / 305

第15课:不与零食为敌,畅快满足孩子的零食需求

一、我对零食的美好记忆 / 309

二、一篇文章改变了我对零食的态度 / 311

三、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吃零食上瘾? / 313

四、零食的危害与禁止孩子吃零食的危害 / 315

五、相信孩子,让孩子自己决定 / 317

六、
通过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来观察孩子要零食的动机 / 320

七、四十元一斤的草莓,你舍得给孩子买吗? / 322

八、
给孩子买他需要的东西,无论多贵,都是值得的! / 325

九、
如果早知道一点“小事”会让孩子伤心那么久,

  你还会拒绝吗? / 330

十、
为什么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却并不感到幸福? / 331

第16课:如何提升孩子的生命力

一、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 / 337

二、
孩子的生命力能否绽放,要看父母是否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 338

三、孩子的生命力是如何被压制的 / 346

四、你允许孩子攻击你吗? / 351


【前言】


序 一

认识宏涛大约在十年前,当时他已经开始通过网络表达他的一些育儿理念了。他时常描述一些很常见的、大家熟视无睹却细思极恐的育儿场景,也经常发表一些一针见血的看法,那些看法的底层逻辑很专业,这让我觉得这个年轻人在教育方面非常棒,有这方面天赋。

到宏涛有了孩子,他更是对育儿这件事有了更多的思考,并且用育儿日记的形式公开分享他的看法和做法,还带动了不少家长跟着一起写育儿日记,总结育儿经验教训。同时不断地为家长们答疑解惑,实实在在地践行着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多年前,我就鼓励他多写一些文章,到他开始记录自己养育孩子的心得时,我认为他将来可以出一本育儿书,分享那些鲜活的观念。

现在,他真的要出书了,为他高兴,也希望有更多的家长能从中受益。他的这些文字,有助于新手家长少走弯路,未雨绸缪。已经走了弯路的家长,也可以用书中的方法改善和孩子的关系。

书中的核心理念虽然说起来还是那几个字:爱,自由,尊重——这是教育学中永恒的精髓,但具体到生活中,很多人一下子找不到抓手,难免南辕北辙。宏涛在他的书中就如何养成好习惯、消除坏习惯,如何批评、如何鼓励和夸奖,如何对待孩子吃零食和看电视等,都有角度新颖且实用的答案,但始终不离爱与自由这个轴心。

书中有很多案例,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写作方式,案例实际上具有比理论更能有效传达观点的功能。我注意到里面大量出现这样一些名字:东东/冬冬、楠楠、茜茜/熙熙、北北/蓓蓓,等等。宏涛告诉我,这是东西南北的谐音,意思是:案例里这些孩子,代表的是东西南北全中国各个地方的孩子。

这些案例前面的标签也很有意思,有的是【黑镜头】,有些是【白镜头】,黑镜头代表的是错误的教育方法,白镜头代表的是他提倡的教育方法,让人一目了然。

这本书是他践行爱与自由育儿法的呈现。他的女儿晴儿在一天天长大,他的书也“十年磨一剑”地问世了。这是他用爱写下的女儿的成长记录,也是他用爱给全天下孩子们的祝福。

希望更多的家长能看到这本书。

尹建莉

知名教育专家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序 二

这是家庭教育领域里既专业又接地气的一部著作。

家庭教育,通常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尤其在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之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意味着家庭教育由过去的“家事”变成了新时代的重要“国事”,也明确了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是家长,明确了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法定责任,对其提高家庭教育能力、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均提出可参照的要求。

但是家庭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布的《2016年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认为,我们应警惕家庭教育中存在教育过度、教育异化问题,家长需要补上“爱”的教育这一课。家庭中的教育焦虑问题不可忽视,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近7%有严重焦虑。

教育过度主要表现在过早、过多、过快地灌输知识;为孩子设定过高的目标;过长占有孩子的玩耍时间;过密的言语和讲道理等。教育过度会造成教育异化。因为教育过度所引发的亲子冲突与家庭焦虑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社会问题,需要广大家庭深刻反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项历时十年的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约36.9%的少年儿童表示从不或很少和父母说心里话,20.0%表示父母从不或很少了解自己的需要。

调查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不一致和冲突逐渐增多。16.0%的初中生经常与父母看法不一致,是小学低年级时(5.8%)的三倍,50.4%的初中生有时与父母看法不一致,是小学低年级时(21.4%)的两倍多;29.7%的初中生经常或有时与父母争吵,是小学低年级时(13.3%)的两倍。

进入青少年期之后,亲子沟通也变得更加困难。数据显示,只有28.2%的初中生经常和父母说心里话,较小学低年级(39.3%)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只有35.8%的初中生觉得父母了解自己的需要,较小学低年级(58.4%)下降了23个百分点。

我从2004年成立心理咨询工作室专职从事心理咨询、家庭教育工作至今,已整整二十年的时间了。

心理学里有一个底层规律:就是几乎所有成年人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都可以从他的童年成长经历当中找到蛛丝马迹的影响和因果联系。说得直接一些,所有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根子都在生命早期。

因此,固然要去帮助那些已经有了心理问题的成年人,可更应该去帮助的,是那些处在迷茫和创伤中的孩子、无知和无助中的父母。

家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一、解决当下的焦虑,二、消除未来的隐患。所谓解决当下的焦虑,是指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只是出于先天的本能,而不是后天的学习,这样的话就会走弯路,无效果,就会在母慈子孝和鸡飞狗跳之间不断切换,让父母和孩子彼此都疲惫不堪。而家庭心理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就会让这些家长掌握和孩子成长规律相关的心理知识,继而能够更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和互动,减少这种家庭中的矛盾和摩擦。消除未来的隐患,是指我们现在的内心冲突减少了,和谐度增加了,那么对于未来成年之后,再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就会降低。毕竟所有成年人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都是早年人生经历当中的一些不良影响,尤其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能够按照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话,就会避免很多的隐患,降低成年之后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因为孩子的问题90%以上与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只要父母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的状态就会迅速改善。

如果你为人父母,而且正处在如何教育孩子的迷茫甚至焦虑当中,张宏涛老师的著作《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就是你的及时雨。它紧贴实际,以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为背景,紧抓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痛点来逐一解析。比如:该如何批评孩子?该如何给孩子立规矩?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何改变孩子的坏习惯?如何对待孩子的磨蹭?如何看待孩子的撒谎?如何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等等,甚至通过“黑镜头”和“白镜头”的对比,让大家印象更为深刻。

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张宏涛老师的真诚的是,在本书中他举了大量的自己成长中的真实经历和心路历程,不回避、不掩饰。在流行打造所谓“人设”的今天,这种坦荡尤为可贵。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五节》中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这部著作,成为更好的自己、更懂孩子的父母、更有方法的家长,让自己的家庭获益,继而能为国家、社会、家族培养更多优秀的孩子!

岳晓亮

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河南省心协家庭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感教育体系》创始人

我与家庭教育的缘分

(自序)

2006年,二十五岁的我参与编写一本家庭教育类的图书,为此我把市面上可以买到的家庭教育类的图书几乎都看了一遍。不得不说,好书虽然有,但大部分书里的事例都很陈旧,观念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所以,我更多的是从自己和身边人的成长经历中,去感悟教育之道,并结合心理学来思考和写作。

后来这本家庭教育类图书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以现在的眼光看,只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而已。

不过,从那时起,我对家庭教育越来越有兴趣。我不断反思父母对我的教育方法,我很感激他们给我的爱;但我也意识到他们的教育在不少方面是有误区的。父母如何对待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呢?我开始主动和很多朋友以及网友探讨家庭教育问题。

生活中,我看到许多被父母简单粗暴对待的孩子。

后来,我加入了几十个很热闹的家庭教育类的QQ群,与数千个处于苦恼中的家长进行过深入交流,了解他们与孩子的矛盾,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模式和办法,了解他们各种无效的方法和弊端所在……

对家庭教育的现状了解越多,对家庭教育的领悟越深,我越觉得悲哀和痛心。那么多父母本来可以不必那么苦恼,那么多孩子本来可以更好地成长;但因为各种不恰当的家庭教育理念,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了太多本不该有的矛盾、冲突和痛苦。这样的双输局面应该停止。

明明有更好的双赢的办法,让更多的家庭更幸福!那就是爱与自由呀!小时候,我的几个坏习惯,都是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下,自然消除的。

于是,我开始尝试着帮助一些熟悉的家长朋友,也开始在一些家庭教育QQ群分享我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很快,我的理念就受到很多家长的欢迎。在我的具体指导下,不少家长也转变了观念,改善了和孩子的关系,孩子的问题也自然得到了改善。

这些案例中的一部分,在经过家长的同意后,我写成文章,刊发在国内很多知名报刊上。

我创作的不少家教类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很多网友表示被感动哭了,也有很多家长表示再也不简单粗暴对孩子了,《金陵晚报》《大河报》等媒体,都曾整版刊登过我创作的家教类文章、读者们的读后感,和教育专家的点评,还有不少杂志主编表示深为我的文章所感动……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想表达:我文章里提及的问题,其实是大多数父母共同的问题,所以才会引起共鸣。能帮到家长们,能够让孩子们少受一点打骂训斥和不必要的痛苦,我很欣慰。

后来,我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的理论,掌握了更多婴幼儿、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规律,也读了很多经典的家庭教育专著。学是为了用。那时候,我每天至少花上十个小时,泡在各种育儿群里,义务给求助的家长们解答问题,并和各种流派的专家和他们的拥护者,以及广大家长们交流讨论乃至辩论。

就这样,我收获了第一批粉丝。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我建了自己的家庭教育分享群。又用了一年时间,免费在群里进行了五十多次不同主题的讲座,认真回答了家长们累计数千个问题,不断优化和完善我的家庭教育理论。

后来,我开始正式做亲子关系一对一咨询。

之后,我又建了亲子关系群,为期一年,每周分享一次家庭教育方面的话题讲座。讲的都是育儿路上必然会面临的问题。比如:孩子做错了,如何批评孩子?孩子做事磨蹭,我们该如何对待?孩子要吃零食,我们该怎么办?……

再后来,我建了亲子关系·育儿日记群,就是在亲子关系群的基础上,优化了讲座内容,并增加了一个育儿日记的功能。育儿日记是鼓励大家写出日常与孩子的交流互动和对孩子的观察。

我自己就是在女儿晴儿出生后,写了几十万字的育儿日记,里面记录了晴儿日常的喜怒哀乐,以及我们和晴儿的各种互动(包括各种矛盾及化解的过程)。陪伴孩子,并写作育儿日记的过程,让我对育儿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非常钦佩的尹建莉老师说,她也写过不少育儿日记,如果不是翻看自己过去的育儿日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也不会顺利写出来。

群友们受我影响,也写了大量充满童趣和引人深思的育儿日记,也写出了育儿过程中自己的烦恼和无奈。在阅读大家的育儿日记时,我对当下儿童和家长的新特点,也有了更多的理解。我根据大家写的内容,分析了孩子的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指出家长需要注意的事项,解答了家长的各种困惑。

本书,就精选自我在亲子关系·育儿日记群里分享的内容。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当我遇见一个人》的作者李雪、《接纳孩子》的作者小巫等不少优秀的育儿专家,还有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北大六院主任医师唐登华教授、四感教育体系创始人岳晓亮老师等人的育儿理念,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他们的理论,其实还不算主流。大多数人所持有的家庭教育观念,还是传统的,存在不少糟粕;还有一些人学到的是西方传过来的糟粕,比如程序育儿法、定时喂奶、哭声免疫法等。

有很多类似《儿子,小时候不打你,将来你就会被社会毒打》《孩子,现在不逼你,将来生活不会放过你》之类对孩子咬牙切齿、怒目而视,主张对孩子严厉控制的文章,总是能引发很多家长效仿;提倡“家长督促孩子改变,自己却丝毫不用改变”的文章,总是能迎合众多家长的心意;还有很多似是而非、逻辑混乱、谬误百出的文章,也在网上广为传播,真是可悲可叹呀!

很多家长在孩子没出问题之时,总对孩子肆无忌惮地批评或漠不关心。

等孩子表现出问题了,又四处求医,急于寻找灵丹妙药,试图快速搞定孩子;而不是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耐心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因此,虽然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系列书籍是中国家庭教育类畅销的好书,不少我欣赏的好书销量也不低;但相比更多迷茫的家长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我希望让多一点家长看到我的书,从而改变观念,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

我一直信奉这样的教育理念:养鱼重在养水,养花重在养土。

孩子的成长主要是受环境影响,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第一,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第二,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以及改变父母的状态。但家长们最常做的却是自己毫不改变,只妄图通过打骂和念咒语的方式,让孩子改变。比如念这样的咒语:你要好好学习!你要专心致志!你要勇敢!你要坚持……这些都只是一厢情愿,注定徒劳无功。很多严厉的控制方法,虽然可能短期地改变孩子外在的行为,但却会扭曲孩子的心灵,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些方法,都是南辕北辙。

我认为,孩子在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中,才能身心愉悦地茁壮成长!爱与自由,也是本书的核心理念。

很多人说,爱与自由的理念很美好,但是太理想化了,现实中行不通。

而我十年来,指导众多家长的育儿经历,证明了爱与自由的理念,并不虚幻,它是可以落地的。本书就是要帮家长朋友们将爱与自由的理念运用到具体的育儿行动中。

最后,感谢作家出版社,感谢郑建华编辑、李雯编辑的大力支持,让本书得以面世。

感谢尹建莉老师在我写作过程中的指导,感谢武志红老师、岳晓亮老师、李鲆老师和朋友们对本书的推荐,感谢一路走来,那些信任我的群友们的支持!

感谢爱人和女儿晴儿!在陪伴晴儿成长的八年中,她给我带来了很多欢乐,并使我不断成长。


【免费在线读】

一、两种截然相反的育儿理论

晚上该睡觉了,孩子不肯睡,是任其玩耍,还是命令他立刻去睡觉?

放学回来,孩子想先玩,不想先做作业,是不加干涉,还是劝他先做
作业?

孩子不想去幼儿园了,是逼他上学,还是随他的意,不去就不去,一直不上幼儿园也行?

在很多问题上,父母和爷爷奶奶之间都有育儿观念冲突,夫妻之间也往往会有相反的观点。顺其自然,被说是太放纵;强迫孩子按规矩来,又被说控制欲太强、管得太严。

截然相反的两种育儿观念,初心都是为了孩子好,但从实际效果上说,到底哪种做法对孩子有利呢?又如何来衡量呢?

这个话题,在国外也有分歧很大的两派。

在美国,既有提倡哭声免疫法、定时喂食法、程序育儿法之类的控制派,也有提倡爱与自由的亲密育儿法。两种育儿方法,背后都有对应的心理学依据。前者的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后者的理论依据是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原本学的是行为主义,并先后成为硕士、博士、博士后,深得当时最权威的几位行为主义心理学大师的赏识。但有了孩子后,他断然放弃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并说:“我们的第一个婴孩改变了我的心理学生涯,他让我觉得从前为之如痴如醉的行为主义显得十分愚蠢,我对这种学说再也无法忍受。它是不能成立的。我敢说,凡是亲身养育过小孩的人,绝不会相信行为主义。”

然而,很多人依然信奉行为主义心理学下的育儿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也就是说:教育的前提和核心,是——如何爱孩子。

要谈如何爱孩子,首先就需要来确定一下“爱”的定义。

二、爱的基础定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另一位代表人物罗杰斯为“爱”下了一个被人广泛接受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父母要爱孩子,首先要尽量理解孩子。如果不能理解孩子,爱就落不到实处,爱的就不是孩子本身。

【黑镜头】

有个工程师朋友,一直很鄙视“感性”,他认为“理性”才是人的智慧的体现。他说孩子是无法理解也无须理解的,只要尊重和接纳就够了。

结果,孩子感觉不到被他理解,也就无法真正接近他。因此,他和孩子之间始终就像隔着一堵墙,亲近不起来。

孩子的心无法被父母感知,这会让他们很不踏实,内心会感到孤独无助和无力。

如果能被父母理解,他们就会生出无限的勇气和信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和父母的心是相连的,所以有底气。

一百多年前,鲁迅先生便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强调了爱孩子首先便是理解孩子。他说:

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

如何理解孩子呢?就需要了解一些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比如看看《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了解孩子在什么年龄段,一般会有什么特征,比如第一叛逆期的特征、秩序敏感期的特征、青春期的特征,等等,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孩子了。

理解孩子,更要接纳孩子。父母要想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而不是抱怨孩子,很不容易。

因为很多人总觉得孩子不能令他们满意,觉得孩子不够聪明,不够漂亮,不够健康,不会说话,不够乖……

他们看不惯孩子,因为他们心中有个十全十美的幻想中的孩子,并不自觉地拿这个幻想中的孩子,和现实的孩子对比,所以,他们经常会失望和生气。这样的父母,往往也是无法接纳自己的人。他们不接纳自己,是因为他们童年时,也不被自己的父母接纳。于是,他们不接纳自己,也不接纳自己的孩子,形成恶性循环。

有人说:那父母不接纳的一面,孩子改了不就好了?但问题是:父母越无法接纳孩子的某一方面,孩子这一方面的问题就越突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父母看不惯或想要改造孩子的某个行为习惯时,孩子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身上的每个特点和行为习惯都代表自己。父母不认可、不接纳这些行为习惯,就等于不接纳他本身。所以他们会抗拒被改造,甚至会夸大自己的某个行为习惯,好让父母看见自己,并以此保护自己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即便在父母的强行改造下,孩子的某些“毛病”消失了,那也只是孩子把这些“毛病”压抑进内心深处,而不是真的消灭了。父母只有接纳了孩子的各种问题,孩子才有可能真正去面对和化解这些问题。

比如有些人小时候被父母压抑不准吃零食,长大后却开始疯狂地吃零食。有些人小时候不被允许买衣服或玩具,长大了,自己买无数衣服堆在那里不穿,买无数玩具堆在那里不玩……

还有不少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爱,不得不扭曲自己取悦父母。这样一来,他们的真自我就没有机会发展,而是发展出了为讨好父母的假自我,渐渐失去了自己的本真,甚至成了空心人……

很多父母以爱为筹码来要挟孩子,只有孩子在满足他们的条件(比如考95分以上、听话等)时才给孩子笑脸,给孩子爱;否则就对孩子冷酷无情。这种有附加条件的爱只是一种交易,就像我们拿钱买服务一样,不能称作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