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阐述了产业数字金融发展的底层逻辑、内涵特征、路径做法、问题挑战、行动方向、前景展望等,明确指出产业数字金融是一次金融服务的革命性创新,能够系统性解决当前产业端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有助于推动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为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提供助力。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产业数字金融发展的底层逻辑、内涵特征、路径做法、问题挑战、行动方向、前景展望等,明确指出产业数字金融是一次金融服务的革命性创新,能够系统性解决当前产业端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有助于推动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为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提供助力。
本书首先在研究、总结历次科技革命中金融发展、产业发展与科技进步关系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聚焦核心问题,梳理并分析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当下我国金融创新的思路和方式。其次,在此基础上,本书系统研究产业端金融供给现状及痛点,总结分析相关探索经验,提出产业端金融供给难题的破解之道,即产业数字金融,并从丰富多元的产业金融创新实践中精选出类型不同、创新性强、特点明晰、方法各异且取得一定成果的案例进行展示、分析,提出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模式、信用体系和最佳实践方法。最后,本书系统阐述产业数字金融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就如何守正创新、行稳致远地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产业数字金融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作者简介】

邵平,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聚量集团董事长,聚均科技董事长兼CEO。兼任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供应链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委员。曾担任中国民生银行总行副行长,平安银行总行行长兼CEO,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专家等。在金融领域工作30余年,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目录】

序言

第一篇 科技、金融与产业
第一章 从科技革命看金融、产业与科技的关系
第二章 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篇 产业数字金融的内涵与意义
第三章 产业端金融供给现状及痛点
第四章 解决产业端金融供给痛点的探索
第五章 产业数字金融的诞生
第六章 产业数字金融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篇 产业数字金融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模式
第七章 产业金融的创新探索
第八章 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模式
第九章 构建更完备的产业金融信用体系
第十章 产业数字金融的实践方法

第四篇 发展产业数字金融的建议与展望
第十一章 产业数字金融的关键问题及挑战
第十二章 产业数字金融的实践及建议
第十三章 产业数字金融的趋势与展望


【免费在线读】

序 言
新时期、新格局,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与竞争力事关重大。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全球化退潮、国际竞合关系演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背景下,重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大国竞争博弈的战略重心。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背后是纵横交错、相互关联的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产业链供应链的供给韧性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韧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作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点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题中之义。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本源,更是具有中国特色金融体系的重要内涵。金融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增强产业链现代化程度和供给韧性,是金融必须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金融发展与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相辅相成,尤其是在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金融发展只有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灵活运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才能发挥更大价值、不负历史使命。因此,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当下,以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推动金融创新、系统性解决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供求难题,是数字时代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产业端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以来既是中国难题也是世界难题,其系统性解决没有“作业”可抄。作为一名金融老兵,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做才能够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关注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并做了很多探索实践,发现了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解决产业端金融供求难题的可能性;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为识别风险提供了更优质的数据原材料,多项数字技术的集成赋能,又使产业数据具备了金融风险管理的参考价值,为风控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可能,为交易信用的揭示提供了手段,在技术上,金融机构开展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时机已经成熟。
同时,我国的金融体系和产业发展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导,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在企业的融资结构中占比*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力方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但制造业产业链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有待优化发挥。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明确指出,新一轮金融科技发展要以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为主线,发展的主战场转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以上特点,立足我国实际,重点推动银行类金融机构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着力破解制造业金融服务供给难题,是数字时代解决我国产业端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关键。
基于前述认识,我在2020年提出了“产业数字金融”的理念。产业数字金融模式是金融服务的一次革命性创新,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实现观念的改变、流程的再造、能力的提升,通过推动金融机构实现业务场景化、资产数字化、风控智能化、经营服务生态化“四化”发展,打造“主体信用 交易信用”更完备的风控体系,能够破解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交易背景和底层资产看不清、摸不透、管不住、信不过等痛点,推动金融服务惠及更多中小企业,提升金融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的能力。2022年初,中国银保监会出台《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把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放在了“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部分的第一条,使其成为重中之重,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与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消费金融服务不同,产业互联网时代的产业数字金融服务高度定制化,需要根据不同产业链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定制化场景和系统的搭建,规模经济不如消费端显著。因此,需要在集成产业数字金融共性能力的基础上,以开放性、模块化架构支持因链制宜、因时制宜地定制化开发,实现产业数字金融服务平台系统的高效搭建。
我国拥有全球规模*大、门类*全、配套*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在诸多全球领先的行业和领域形成产业集群,为数字时代产业数字金融的创新实践提供了绝佳的“试验田”和“用武之地”。数字时代的规模效应,使规则上哪怕只有1%的改变,也会带来系统上的巨大变化。据粗略测算,我国实体企业应收、应付账款和存量固定资产总额超100万亿元,如果通过在全社会大力发展产业数字金融,那么每降低企业对这两种资产融资利率的1%,就能为实体企业释放总量超过1万亿元的融资成本。这在社会融资成本较高的民营中小微企业中效果将更加显著。因此,继消费互联网时代移动支付、数字普惠金融等国际领先的创新实践后,相信产业数字金融模式也会为产业端金融供给的世界难题提供中国方案,其意义不言而喻。
目前,产业数字金融尚处于发展初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开放合作、价值共生的产业数字金融生态。金融机构要在吸取消费数字金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将数字思维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全面推进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增强数据能力、科技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建设,使金融机构能够“走进产业看产业”。科技公司也要能力升级,明确赋能与链接者的定位,做金融机构懂技术、懂金融又懂产业的科技合作伙伴,金融机构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陪伴者和赋能者,以及金融与产业端以数为媒的桥梁。产业企业要在提高自身数字化转型意识和数字化能力的同时,实现产业企业与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同频共振,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将企业数据转化为信贷动能,实现银企高效对接。政府部门及监管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快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推进数据共享,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创新与数字时代俱进的风控及授信评级体系,引导产业数字金融生态的构建。产业数字金融生态的构建是一件正确但不容易的事情,愿与各位同仁并肩奋进,立足新时代,为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提供新思路,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贡献力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