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成年初期(18-25岁)比青春期更关键、更艰难,更容易出问题!强化修复力、执行力和健康习惯三大能力,才能在进入大学后顺利适应独立生活。

★如何区分初成年人是情绪不佳还是遭遇心理健康危机?家长是否应该干预?何时、如何干预?现在介入是否为时已晚?全美顶尖心理学家安东尼·罗斯坦 与资深心理学家B.珍妮特·希布斯(亦是一位问题孩子的母亲)鼎力合作撰写的实用指南,集丰富案例、临床经验、科研文献于一体,为家长在过度插手和无限放手之间找到中庸之道。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耶鲁大学前教务长、宾夕法尼亚大学荣休校长朱迪斯·罗丹推荐。

★随书赠送阅读服务,提供15条专业可靠的心理服务热线,助力读者在心理困境中找到希望。


【内容简介】

所有的养育工作都是在为放手做准备。然而,养育子女的悖论是,父母对青春期后期和成年初期的风险了解得越多,就越为孩子感到害怕,就越想继续参与他们的生活。在孩子上大学的前后几年,这一点变得格外具有挑战性,这些年恰好是情绪障碍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高频出现的时候,无数父母担忧孩子的心理健康及行为是否“正常”,自己的干预是否为时已晚。

本书作者之一、心理学博士珍妮特·希布斯,从事家庭心理辅导师二十余年,她的儿子杰森在上大学的第一年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无法返校继续学业,情绪濒于崩溃,甚至产生自杀冲动。希布斯求助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宾大附属儿童医院心理医生安东尼·罗斯坦,罗斯坦还兼任宾大学生心理辅导师,他为杰森进行心理诊断、提供治疗方案。在杰森接受治疗并获得康复,终于重新走上“正轨”之后,罗斯坦博士和希布斯博士决定合著这本书,两位专家将数十年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相结合,搜集了众多家长和学生都能用得上的经验教训和关键情感技巧,为忧心忡忡的父母提供解决方案、策略和力量,以帮助青少年完成从家庭到大学、从青春期到真正成年的顺利过渡。


【作者简介】

B.珍妮特·希布斯 (B. Janet Hibbs)

心理学博士,婚姻与家庭咨询硕士。教授心理学、婚姻家庭治疗等专业研究生课程二十余年。著有《婚恋中的公平》。

安东尼·罗斯坦 (Anthony Rostain)

医学博士,精神医学及儿科医学教授。拥有儿科、成人精神病学、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的学位。供职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和费城儿童医院。

译者

成丽苹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醉心语言文字的同时亦关注早期教育与终生发展,曾参与创办幼教机构,在儿童教育领域进行探索。2017-2019年赴瑞典研修早期教育和早期儿童干预。曾翻译多部教育相关译著,其中《让爱重生:自闭症家庭的应对、接纳与成长》入围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媒体评论】

心理健康问题正在侵袭青少年群体,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现象,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当空气中雾霾弥漫,人人都可能患上呼吸系统疾病,这时不仅要治疗疾病,更需要治理雾霾。当大学生遭遇心理危机、产生抑郁倾向,不得不“返航”休学,为人父母者该如何面对并帮助他们重启美好人生?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青春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未雨绸缪,帮助孩子进行心理建设?两位心理学家在《高压年代》一书中给出的指导与建议,特别值得中国父母一看。

——徐凯文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大儒心理创始人

大学阶段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的焦虑和压力,早在大学入学前很久便已开始滋生;入学后往往愈演愈烈,形势之严峻,让教育工作者、精神卫生工作者吃惊,家长们自然更是忧心忡忡。针对这个问题,希布斯与罗斯坦两位博士义无反顾展开了攻坚战。他们将勇敢精神、远见卓识、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凝练成这本佳作。该书以开诚布公又充满关怀的态度,对大学阶段各种五花八门的陷阱进行了界定与探讨,为家长提供了实用的建议和支持,告诉他们该关注什么、该问些什么谈些什么、何时介入以及如何介入。我本人作为一名家长,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校长,大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我都看在眼里。现在终于等到这样一本优秀的指南书问世,我深感欣慰。此书理应列入所有家长的书单。

——朱迪斯·罗丹 耶鲁大学前教务长,宾夕法尼亚大学荣休校长

新晋大学生们面对成绩的压力、社交媒体的诱惑以及前途未卜的惶恐,他们产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的比例之高,已经堪称流行性疾病。这本书对于身处这个剧变阶段、不堪重负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实为无可替代的心理健康指南。

——布里吉德·舒尔特 畅销书《不堪重负》作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

这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及早读到的书——甚至不需要等到上大学提上议事日程。两位博士作者基于详实的数据和案例,给出了中肯的建议,指导家长帮孩子为将来充满挑战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

——《柯克斯书评》


【目录】

PART 1 压力与修复力

1.当今年轻人世界里的隐忧  

连尖子生也有压力

“惊人”的数据

高压之年:大学有何作为?

起伏不定的青春

焦虑时代的亲职教育

2.出发之前:社会情绪准备  

责任心: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自我管理

人际技能

自控力

坚毅

风险管理

自我接纳

开放心态、勇于求助

  1. 欢迎来到大学:克服心态障碍,走向成功  

障碍一:融入——你得交朋友

障碍二:害怕做不到

障碍三:情绪问题

4.孩子出现问题,前方将会是什么?  

挑选医生

我们忽略了什么?

精神疾病耻感

“调理”米琪

追溯家族疾病史

育儿挑战:家庭里的安全空间

准备改头换面了吗?

孩子出现问题,家长需要帮助

父母的情绪反应/艰难抉择:上不上大学?

5.如何计划以及如何贯彻执行  

了解大脑的指挥中心

PART 2 危机与康复

6.天生冒险:青少年期大脑  

天然为刺激而生

上瘾物质滥用

面对后果

7.焦虑和抑郁  

是焦虑情绪还是焦虑障碍?

大学第一年——当完美还不够好

是伤心还是抑郁症?

哈里的故事:从“田径新星”到“中度抑郁”

8.危机护理  

帮助儿子重新走上“正轨”的母亲

自杀风险

留意预警信号

危机渐强

9.适应回巢子女  

只要有一个孩子过得不好,父母就过不好

三人成众:居家患者与父母的矛盾,以及父母之间的矛盾

情绪表露将决定孩子是复原还是复发

育儿中的“金发姑娘困境”

家长自身的精神健康/那个“好”孩子

从忧虑到希望

自我关照

接纳

设定新目标

10.从康复到再出发  

名为保护的陷阱

名为家庭迁就的陷阱

亲子协定

烦躁、气盛:抑郁的征兆

从崩溃到突破

康复:你的、我的、我们的

11.重撒安全网  

为所有人编织安全网

如何结绳成网?

一个工作组可以改变一种文化定势吗?

校园咨询/当孩子需要在校内寻求咨询

全心全意,积极心灵/在落地之前及时接住他们

“行了,大伙儿——派对散场了!”

怀抱希望,面对未来

附 录  

注 释  

致 谢  


【免费在线读】

1当今年轻人世界里的隐忧

在大型公立中学毕业典礼上,卡森以学生代表身份做了开场致辞,与此同时,他还获得了学校的英语奖及一所顶级大学的优秀奖学金(部分减免)。他很自豪也如释重负,他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如果没拿到奖学金,他就只能在州立大学走读部就读。现在他被名校录取,父母也慷慨地提出要帮他还学生贷款。

然而,当卡森坐在大一英语课堂里,盯着自己论文上那个大大的红色评级“D”时,父母的希望、自己的梦想仿佛都受到了嘲弄。课堂时间一晃而过,他发现自己不知怎么就上到了大学图书馆八楼,俯瞰着一楼的大厅。他察觉到自己脑子里正在思考着,要是就这么跳下去会砸到什么——是玻璃封装的档案陈列台,还是那摆着许多教师新近出版物的光可鉴人的长桌子?这时,一个同学的身影从他思绪中飘过。那是他法语班上的一个女生,这学期开学才一个月就自杀了。她身上有着绝佳的幽默感,卡森一直不明白她为什么会自杀,她似乎一切都很顺遂,这令人悲哀而奇怪。但此刻,卡森觉得自己的奖学金要泡汤了,未来就要毁了,惶惶之中的他,突然间感受到了那个女生的绝望。

一阵眩晕,迫使他从图书馆的天台上退下。他瘫坐在地,机械地按下大学热线电话速拨号码。一名值守学生接听了电话,并成功地让卡森保持通话,直到他平静下来,同意前往学校的免预约咨询服务中心。就这样,卡森扛过了这次可怕的瞬间冲动。幸运的是,他的自信心危机并不是严重抑郁症或躁郁症带来的。这次短暂惊恐发作之后,他进行了心理治疗,最终提升了韧性,有了更强的能力去忍受挫折和逆境。

那天下午挽救卡森的,不仅仅是那阵眩晕和无精神疾病的基础,还有很多情绪管理技巧的加持。与家人朋友感情牢固、有求助的意愿,也都是让他走下天台、拨出电话的原因。他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困难时求助所需要的非认知技巧。他的父母总是表扬他的努力而不是结果;他们也总是默默地关注和支持他的兴趣爱好。卡森犯错时,他们就会打趣说:“唯有人是蛮美的(没有人是完美的)。”有问题时父母会跟他讨论,但不会给他现成答案。所以他的情绪是有底气的,足以压过瞬间的绝望。头脑冷静下来之后,他想起自己以前也曾面对过一个“D”,是在高中微积分的考试里。一开始他也慌乱:“我在学校的排名要往下掉了。”在他告诉父母之后,他们鼓励他去跟老师谈谈。就是这种情绪上的韧性和面对逆境的底气,在学习遭遇挫败的时候拯救了他。我们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这些技巧,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并没有这么幸运,他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遭遇了盛行于大学校园的精神健康问题。当代和下一代大学生必须提升成熟度,以更高的社会情绪智慧装备自己。大学生活如同坐过山车,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减少脱轨风险。

当大学生们如履薄冰的时候,家长们又是怎样一番光景呢?像“大学将会是你人生中最好的时光”这种怀旧箴言,人们是再也听不到了,只听到无数家长为孩子即将崩溃的人生忧心忡忡。尽管家长们已经倾尽全力去教育、托举其天资聪颖的子女,却依旧无奈地看到,孩子开始出现脚步踉跄、要摔跟头的样子,比如焦虑、抑郁、情绪波动等。

作为青春期后期精神病学和家庭心理学领域的资深专家,本书两位作者长期致力于指导家庭度过这段时光,对家长授之以渔,使他们能够帮助自己曾经自信的孩子,保持或者重获对时间、学业甚至基本饮食起居的规划能力。不过,家庭在情感和认知上提供的隐形内在支撑一旦撤去,许多大学生都是措手不及的。

罗斯坦博士是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精神医学和儿科学教授、学生心理健康事务校长教务长特派工作组组长之一,他近距离观察到大学校园精神疾病患病率急速增加,并为此深感忧虑。在全国各地的高校里,精神健康问题已呈蔓延之势,求助的学生数量直线上升。罗斯坦对于年轻人面临的风险、挑战、复杂系统问题等十分了解,决心以帮助这些学生及家长寻找解决之道为己任。希布斯博士作为家庭心理学家、大学教师、临床督导,在指导家长和学生度过困难危机方面也有着数十年的经验。

同时,由于自身也是家长,我们都深切体会过那种锥心的焦虑——引发它的是媒体大量报道的各种校园危险事件:捉弄新人、纵酒暴饮、吸毒、性侵,以及更为隐秘的,对于“不能融入”“不能成功”的绝望。这些风险比比皆是,一旦引发情绪障碍或者精神疾病,对于学生和家长的冲击都是巨大的。

希布斯博士就亲身体验过这种感觉。她的儿子詹森曾因抑郁症而不得不从大学病休。詹森那次痛苦至深的危机,让希布斯博士即便身为业内专家亦如履薄冰,她曾苦苦寻求答案,也因此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家长和大学生在面对大学生活时需要进行大量准备工作,包括知识、技能。在詹森接受罗斯坦博士的治疗并康复之后,我们决定共同写作《高压年代:如何帮助孩子在大学渡过难关、顺利成人》一书,为家长们提供方案、攻略,以及勇气,来帮助子女面对精神健康问题或危机——无论是事前预防、事中应对,还是事后康复。通过书中同龄人的真实案例,本书能够给予大学生希望和支持。我们感谢詹森和其他许多大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感谢他们慷慨地允许我们在这本书里分享他们的故事。

无论当今和未来的文化如何迅速变迁,我们都乐观地认为,今天的父母手中掌握着比过去更好的工具,可以为子女搭建一座坚固持久的情感脚手架。为帮助你评估这座脚手架的稳定程度,我们将展示如何强化一些关键能力,即修复力、执行功能以及独立生活的健康习惯,这些都是年轻人应对未来挑战的制胜法宝。尽管各样人生有各种曲折,但我们相信,家长和学生在阅读本书中的细致讨论、总结的技巧与经验后都能受益。

希望我们的经验和见解可以造福从今往后的几代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