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通过5五位传承人及周边人员进行采访,对被采访人的口述资料进行整理,完整讲述了传承人人生经历,包括学艺经历、传承人的家族或师承关系以及对传承人的从艺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全面呈现了非遗项目的实践与传承,体现出非遗的精神内涵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进行相关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本套书采访的5位传承人分别是:绣花鞋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冠琴、北京刻瓷传承人茅子芳、海淀扑蝴蝶传承人刘炳焕、门头沟龙泉务童子大鼓传承人宋永田、“厨子舍”民间宴席制作技艺传承人舍增泰。


【作者简介】

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原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北京市文旅局直属单位,受市文旅局的委托,拟订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规划和措施;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抢救、研究、保护和整理的相关工作;拟订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承担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工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已出版多部非遗类丛书,如《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等。

田潇,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记者,在韩文《中国》《人民画报》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如《山河长不朽 文明永流传·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花路在前·疫情下的毕业季》《创新引领,打造中韩产业合作新典范》《“云上东博”全年无休·中国——东盟共享数字经济新机遇》等。

郑美辰,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编辑,曾参与特刊《大湾区 大手笔 大未来》、“牢记初心使命 致敬时代楷模”主题影像大展、图书《美美与共——“美丽中国 美丽世界”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专著《视角与手法:中国新闻奖国际新闻作品解析》、“优秀国际新闻传播硕士海外实习项目”(人民日报驻亚太中心社实习记者)等项目。代表作品有《打通教育脱贫最后一公里》、《25年增加60亿立方米,中国为什么有底气?》、《百度Robotaxi现身北京街头——无人驾驶时代真的来了吗?》、《关于中国文创,两代人的对话》。

人民画报社记者,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参与项目:《两会图讯》、《人民画报》特刊——总书记向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队伍授旗两周年纪念、《英雄的城市——武汉抗疫影像记录》特刊、“时代楷模——致敬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主题影像展、国家发改委易地扶贫搬迁画册等。


【目录】

《绣花鞋制作技艺 王冠琴》

第一回 四代传承  凡是过去皆序章

第二回 生于动荡  幼时之殇终难忘

第三回 惊鸿一瞥  难忘启蒙之画面

第四回 动人心弦  垂髫小儿立大志

第五回 笃志好学  总角之年会贯通

第六回 初来北京  工作勤奋显真章

第七回 荣休拾艺  勤勉笃行展才华

第八回 呕心沥血  传承之中见创新

第九回 致力传承  青出于蓝胜于蓝

第十回 技精人善  艺德家风长相传

附  录 /  215

附录一  关于绣花鞋的民谣与工序口诀

附录二  荣誉证书与名人题赠

附录三  王冠琴大事年表

后  记

《北京刻瓷 茅子芳》

第一回 自幼习画  艺术少年天赋高

第二回 厚积薄发  守正创新制国礼

第三回 功外之功  以瓷为纸錾代笔

第四回 辛勤耕耘  一刀一笔总关情

第五回 非遗传承  匠心引领后来人

第六回 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守本心

附  录

附录一  茅子芳自述

附录二  茅子芳大事年表

后  记

《海淀扑蝴蝶 刘炳焕》

第一回 远近闻名  节庆花会热闹非凡

第二回 源远流长  单手多蝶一枝独秀

第三回 展露天赋  伯乐赏识勇担重任

第四回 苦练琢磨  捻四蝶非一日之功

第五回 捻扑打唱  彩蝶翩飞栩栩如生

第六回 潜精研思  继承发展屡屡创新

第七回 民间瑰宝  亟待加强保护传承

附  录

刘炳焕大事年表

后  记

《门头沟龙泉务童子大鼓 王学堂》

第一回 妙峰山香火  其盛甲天下

第二回 神胆来蹲底  幡鼓响太平

第三回 源浚者流长  根深者叶茂

第四回 心心专一艺  事要在一工

第五回 礼者乾坤序 乐者天地和

第六回 孜孜承精粹 薪火代代传

第七回 传承有新意  非遗焕新颜

附  录

附录一  王学堂大事年表

附录二  龙泉务童子大鼓大事记

附录三  龙泉务童子大鼓老会历届成员名单

附录四  《童子大鼓》校本课程介绍

后  记

《“厨子舍”民间宴席制作技艺 舍增泰》

第一回 回族厨行 仉舍传承六百年

第二回 言传身教 只留手艺不入行

第三回 学艺艰辛 火车灶台两不误

第四回 忆及往昔 旧日盛景难再现

第五回 一物一性 舌尖美味藏绝技

第六回 恪守匠心 与时俱进焕新彩

第七回 同频共振 坚守期盼凝真情

附 录

附录一 舍增泰大事年表

附录二 舍增泰所获部分荣誉证书

后 记


【前言】

《绣花鞋制作技艺 王冠琴》前言

绣花鞋的历史,从春秋时期的十果花履算起,大约已有3000年。

流传至今的绣花鞋并不多,但它的款式零星地出现在很多典籍、文物中。《中华古今注》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秦始皇)令三妃九嫔……靸(sǎ)蹲(cún)凤头履。”唐代诗人王涯在《宫词》中写道:“春来新插翠云钗,尚着云头踏殿鞋。欲得君王回一顾,争扶玉辇下金阶。”唐朝冯赘在《云仙杂记》中提道:“白乐天烧丹于庐山草堂,作飞云履,玄绫为质,四面以素绢作云朵,染以四选香,振履则如烟雾。”清朝的沈复在《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中讲:“其粉头衣皆长领……有着短袜而撮绣花蝴蝶履者,有赤足而套银脚镯者。”有戏文中这样写到:“罗裙微飘轻移步,兔唇鞋头随风露。”与此同时,在湖北枣阳九连墩战国墓、江陵的战国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新疆阿斯塔纳北区第 381号墓,新疆吐鲁番高昌出土的屏风画中,都有绣花鞋的身影。此外,《金瓶梅》《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也不时能看到它……

作为不同朝代经济社会的一个缩影,绣花鞋势必会出现在历史长河的不同方面。如今,王冠琴将这些信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记录。

2007年,绣花鞋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王冠琴被认定为第一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之后,她便加深了对绣花鞋的研究,在历史依据的基础上,让不同朝代的绣花鞋“复活”在自己手中,这其中有:春秋十果花履、战国方头履、秦代凤头履、汉代勾履、唐代笏履、清代马蹄底鞋、近代偏带女儿鞋、少数民族绣花鞋,以及三寸金莲鞋等。

绣花鞋是鞋履与刺绣高度结合的艺术产物,包含了工艺学、美学的文化内容,更包含了历史学、文学、民俗学、考古学等方面的文化价值。同时,绣花鞋的工艺烦琐且要求颇高,每双鞋都要涉及 90多道细碎却缺一不可的工序。时至今日,王冠琴已完成了不同朝代、不同款式的绣花鞋 400余双。

虽然古代的绣花鞋实物我们所知甚少,但王冠琴有理有据的创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北京刻瓷 茅子芳》前言

刻瓷是用合金钢錾、钻石刀等工具在瓷器上錾刻的一种技艺,是中国的瓷器与书法绘画的完美结合。一件好的刻瓷作品,讲究构图、点、线、面的运用以及空间的处理等。

有人称刻瓷为以刀代笔的技艺,也有人称刻瓷是在瓷面上“绣花”。

北京刻瓷在清末进入民间,北京刻瓷所处的特殊地理、政治、文化环境,决定了它具有宫廷特点和文人特色,在刻瓷技术、艺术发展进程中具有引领作用。

2009年,北京刻瓷被列入第三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茅子芳被认定为第三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刻瓷代表性传承人。1962年,茅子芳参观《朱友麟刻瓷艺术作品展》后,开始学习刻瓷。1984年,他进入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其作品曾被作为国礼送与美国前总统里根、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等多位外国领导人。

茅子芳传承发展了北京刻瓷,他在深色瓷器釉面上錾刻,让刻瓷有了“瓷上素描”的艺术效果,更具“刻”的韵味。不仅是瓷器,茅子芳凭借娴熟的造型能力,在玉、石、木、竹、葫芦等材料上雕刻,赋予这些材料以艺术生命,并极具个人风格。他设计的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玉雕《韶山》在工艺

美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说在艺术创作上“宁愿做推土机,不愿做火车头”。茅子芳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学者,他在《知识就是力量》《工艺美术家》《北京文博》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著有《北京刻瓷艺术》《天生我材必有用》《玉琢成器》等书。耄耋之年的茅子芳依然在进行创作、研究、著书,他希望自己能够有

更多的作品和文章留给后人,毫无保留地将刻瓷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茅子芳的奋斗目标是:

力争做一个有文化的老工匠。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