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关于道德偏见的思考,575节格言式警句,全新精装修订注疏版,附有译者3万多字代后记

★ 《朝霞》是尼采中期(这一时期,尼采表现为一个启蒙运动意义上的怀疑者、心理学者和分析者)的代表作之一,正如副标题“关于道德偏见的思考”所预示的,尼采在本书中主要对于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对道德偏见的偏见”。
★ 全书共五卷,含575节格言式警句,论道德、宗教、艺术、哲学……
★ 附有译者三万多字代后记
★ 全新精装修订注疏版,设计精巧,可收藏,可研读


【内容简介】

《朝霞》初版于1881年,由5卷共500多条格言组成,每条长短不一;1887年再版时增加了一篇“前言”,其段落较长。
在著作史上,《朝霞》是尼采中期代表作之一,位于《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卷(1880)与《快乐的科学》(1881)之间,尼采在本书中主要对于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对道德偏见的偏见”。
在尼采思想的“三种变形”(骆驼、狮子、孩子)中,《朝霞》扮演了类似狮子的角色,它冒失闯入了被视为安全的道德原则猎苑。为发掘善恶之基础和深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一直都以劝说、鼓动和施魔术有效地加以抵制,为此尼采需要两样东西:一样是鼹鼠式的地下作业方式,它预示了后来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价值考古学;另一样就是“思想的诚实”,尼采完全是在启蒙运动的意义上,将道德努力的实践要求与“敢于去认识”的理论要求结合起来。


【作者简介】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诗人哲学家、古典语言学家、思想家。24岁就被聘请为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文、拉丁文文献。主要著作有《不合时宜的沉思》《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快乐的科学》《偶像的黄昏》《朝霞》《道德的谱系》《善恶的彼岸》《重估一切价值》等 。尼采被誉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的著作对人文学科几乎所有领域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并预言工业文明带来的现代性挑战,至今影响着西方世界。他的著作的风格特征是,充满格言警句和悖论,其独特性无与伦比。
译者 田立年,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浙江大学人文高研院驻访学者和访问学者,柏林洪堡大学、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译有《哲学与真理——尼采1872-1876笔记选》《悲剧的诞生》《尼采与古典传统》《尼采与古代》等多部尼采著作和尼采研究著作。
校者 刘丽霞,哲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现任教于重庆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胡塞尔现象学、尼采哲学。


【目录】

KSA版编者说明
Pütz 版编者说明

前言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尼彩的朝霞(代后记)


【前言】

格 言
(节选自《Pütz 版编者说明》)

“格言”(aphorismus)一词来自希腊文动词aphorizein,意为“划清界限”。因此,格言的使命似乎就是:做出界定,通过标出某一现象的特异之处,而将其从其所从属的一般存在中分离出来。然而,实际上,格言的目的不在于形式逻辑上的确定,而在于与迄今一直被认为真实的东西“划清界限”。对于这些一直被认为真实的东西,格言将检验它们,将它们放到新的光线下,予以批评,必要时予以纠正。与格言不同,俗语(Sprichwrter)在其应用的文本联系中起证明作用,被安排在讲话中确定的位置,经常构成某一修辞性阐述的顶点。当俗语完全结束了某一思想进程时,格言却正好刚开始某一思想运动。“烫过的孩子怕火”这样的短语建立在长期经验的基础上,其有效性被认为已经得到证明,并且还会得到大多数人的不断证明。以这样的方式得到承认的一种真理很快就使自己成了多余的,变成了老生常谈。与此相反,格言背离习惯,打破常规,带着对习惯和常规特有的反叛推陈出新。由于格言谋求通过语言耸动视听,它看上去与小说或奇闻异事有某种共同性;而由于格言的风格咄咄逼人,它与戏剧性演讲和反驳近似。格言完全不是现成的、可以信手拿来和容易掌握的,所以对于它的听众和读者来说,格言是不轻松的,他们得经过艰苦努力才能理解。它并非易记好懂,而是要求思想者费力钻研。
从许多方面来看,格言都是颇为主观化的。如果说俗语的来源大多是无名氏,那么,格言则对抗已经确立的一致意见,来源于一个具体作者,并且决不否认作者独特而任意的思想方式以及感受方式。格言的内容不是建立在某种可以客观化的认识之上,而是建立在单个人的经验和认识之上。格言因此不是某一共同体、某一阶层、民族或文化阶段的智慧的表达。同样,它也放弃了流行的箴言和警句的那种普遍约束力。格言通过其修辞影响人,多于通过其逻辑影响人,与其说是在澄清不如说是在激发,它不是提供让人心满意足的回答,而是通过对问题的追问始终引起新的不安。正如格言并不宣布任何可以清楚证明的真理,它也不在任何牢固和清楚界定的体系中停下来。格言的目的不是构想无所不包的广泛联系,而是将某一特别方面极端突出出来,从这一特别方面出发,新的光线甚至能够照亮广大范围的问题。
格言放弃了认识整体性的联系,这经常被看作是一种危机的征兆。要么人们相信作者能力有限,最多只能在一些短小的形式方面有所创造,要么所有偏爱格言的时代都被视为深刻动荡和急剧衰落的时代。当然,在所有时代都存在着解体和转化。但除此之外,在格言的繁荣和特定历史时期之间也确实可以看到某种亲和性:这些时期不是将继续发展和总结已经取得的东西作为其目标,而是更愿意与过去划清界限,决定性地开启新的开端。每当针对传统价值和现行规范的怀疑兴起,对于过去体系的攻击往往不是表现为一个相反的新体系,而是将格言和随笔作为投枪和匕首,用它们来攻击和杀伤敌方的要害。就此而言,无论启蒙思想家(利希滕贝格),早期浪漫派(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诺瓦利斯),还是尼采,其战斗目标都是差不多的。因此,尼采在《朝霞》中呼吁:“小心体系制造者!——出现了体系制造者的表演:他们想完成一个体系并使之圆润,于是他们不得不尝试允许他们的较弱的品质出现在他们较强品质的风格中。——他们想扮演完美无缺的、独特而强大的人物。”(节318)
格言作者的个性化与格言的个别化相对应。格言是如此自成一体,并不需要先有一个广泛的脉络联系,然后才能有其意义,才能被理解。俗语和警句只有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才是合适的,并且依赖于这一语境,因为它们只有在这一语境联系中才能兑现其意义,而格言则是自为自立的。格言是个别化的,而其对读者的影响也是个别化的:格言谁都可以读,但只有少数人能理解;格言不是大众化的,而只属于有识之人。格言孤悬于文本脉络之外,并对读者有独特而苛严的要求,这与格言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排外性如出一辙。为了不成为其最凶恶敌人即陈词滥调的牺牲品,格言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精深的修辞造诣。单调乏味的声言,正如所有肯定的判断,都是格言要避免的。与此相反,为了出人意料地打开多重复杂和隐秘的意义维度,格言采用了所有可想象的手段:对照和反转,矛盾和悖论,令人震惊和引发感应。
尽管格言自成一体,对一个更广大的语境漠不关心,同样也不知广大读者的多数意见为何物,它却很少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常都处于更大的集合之中。一条格言总是被与其他格言一起印刷和阅读,但这并不妨碍这条格言的独立自主,因为它完全也可以不与这些其他格言一起出现。另一方面,由于格言有意追求主观性,并且只是一些吉光片羽,从一个不同的立场出发继续下去或进行反驳,使其得到完善或着手相反的构思,乃成为其必需。彼此并列、经常互相争论的格言乃是一些尝试,试图通过不断更新的思考透视性地把握认识对象。不是由于某一格言作者能力不足,也不是由于某一时代丧失了创造力,而是只有很难认识的问题才要求格言风格,这意味着:格言是不断尝试接近真理的形式,因为每当它走得过近,真理马上就会重新躲开。虽然时至今日,对于启示的信仰,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的信仰,已经不再能为“整全”提供根基,知识碎片化,并在这个过程中甚至欢呼主体性的解放,但是,同时也存在一种倾向,知识试图克服其孤立的存在状态,寻找新的结合形式,但其结果不是任何归纳或演绎体系,而是一组探照灯,它们那既不是完全汇聚也不是完全弥散的光束在茫茫黑夜中搜寻着真理。


【免费在线读】

2
学者们的偏见。——学者们说,所有时代的人,都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值得赞扬,什么值得谴责。这判断很正确。但以为我们现在比任何其他时代都知道得更清楚,这就是偏见了。

5
值得感谢!——人类迄今为止的伟大成就是:我们再也不用终日生活在对野兽、蛮人、神祇和我们自己梦像的恐惧中了。


11
民众道德和民众医学。——一个群体的支配性道德不断得到全体成员同心合力的证明:大多数人反复提供因和果、罪和罚之间的假定联系的例证,证明其可靠性,强化他们的信仰:少数人对行动和结果做出新观察,并从中得出结论和规律;极少数人提出这样那样的异议,因此在这里或那里削弱了有关信仰。——然而,就其活动的极端简陋和非科学性来说,所有这些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一样的:无论提供例子、进行观察、提出异议,还是证明、确认、表达某一规律或反驳某一规律——其内容和形式都毫无价值,正如所有民众医学的内容和形式之毫无价值。民众道德和民众医学完全是半斤八两,人们习惯上对它另眼相看是没有道理的:它们同属最危险的伪科学。

17
“善的自然”和“恶的自然”。——最初,人在想象中将他们自己与自然交织起来,到处都看到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同类,看到他们那些不好的、恶劣的性情,仿佛它们就隐藏在乌云、风暴、猛兽、树林和草丛之中:这时他们发明了“恶的自然”。然后另一个时代到来了,在这个时代,人们在想象中将自己从自然中重新孤立出来,这就是卢梭的时代:他们现在是如此互相厌烦,以至于他们无论如何都想要一个世界的角落,人无法将其痛苦折磨带入其中的角落:他们因此发明了“善的自然”。


19
道德和愚昧化。——习俗代表了前人的经验,代表了他们对于有用的和有害的东西的看法——但是,对习俗的情感(道德)关心的却不是这些经验本身,而是习俗的古老性、神圣性和不可争辩性。因此,这种情感妨碍新经验的获得和旧习俗的修改,道德成为创造更新更好习俗的障碍:它使人愚昧。

25
习俗与美。——应该承认,习俗的好处在于,一个人越是从小就发自内心地屈服于它,他的攻击和防卫器官——无论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就越是退化:这意味着他变得越来越美!因为使一个人成为丑的和愈发丑的不是别的,正是这些器官的活动及与之相应的性情。因此我们看到,老猩猩比年轻猩猩丑,而年轻的雌猩猩最像人:也就是看上去最美。——由此可知女性美之由来!

32
障碍。——我们因为道德的原因受苦,别人却告诉我们这种痛苦其实只是一个错误,这使我们愤怒。对我们来说,痛苦不仅仅是痛苦,它还带来一种独特的安慰,使我们在痛苦中看到一个任何其他世界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更深刻的真理世界,因此我们宁愿忍受痛苦,通过痛苦走向这一“更深刻的真理世界”,从而觉得自己超出现实之上,也不愿没有痛苦但也没有这种崇高感(Gefühl des Erhabenen)。阻碍我们对于道德的新理解的正是这种骄傲及其习惯的满足方式。用什么力量才能消除这种障碍呢?更多的骄傲?或一种新的骄傲?


34
道德情感和道德概念。——道德情感显然是以如下方式世代相传的:儿童观察到大人意欲或回避某些行动,并作为天生的猴子模仿这些意欲和嫌恶;当他们长大之后,他们身上就充满了后天的和充分发展了的情感,并把说明和证明这些情感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这种“证明”与情感的起源和强度并无任何关系,不过是人作为理性生物应该做的:作为理性生物,人必须有理由地好恶,而这些理由又必须是可接受的和可举证的。就此而言,道德情感的历史与道德概念的历史是非常不同的。前者的力量主要表现在行动之前,后者的力量主要表现在行动之后,以便使行动成为可理解的。


46
对怀疑的怀疑。——“对健全的脑袋来说,怀疑是多么好的枕头!”——蒙田这话总是使帕斯卡恼恨,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更强烈地渴望一个去忧解惑的枕头。他到底怎么了?——


47
阻碍我们前进的词。——原始人每创造一个词,都相信自己做出了一项发现。这与事实相差多远!——他们触及到一个问题;由于假定自己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为问题的真正解决设下了障碍。——现在,为了获得任何一点新知识,我们都不得不在死去的词的化石中跌跌撞撞地穿行,往往折断了腿而不是踢碎了词!


48
全部科学都是“认识你自己”。——只有当人认识所有事物之后,他才能最终认识他自己。因为事物不过是人的边界。


62
论宗教的起源。——一个人如何能够把他自己对事物的某种看法看作一种启示?关于宗教的起源的问题在于:总是可以看到一个人,在他身上,启示现象是可能的。前提条件是,这样一个人事先已经相信启示。然后,某一天,他突然产生出一个新的想法,他的想法,一个在想象中包括整个宇宙和所有存在的伟大想法,使他心中充满幸福快乐,这种幸福快乐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不敢认为他自己是这种福乐的作者,而把这种新想法的原因,以及这种新想法的原因的原因,归于他的神:看作神对他的启示。如此巨大的幸福的创作者怎么可能应该是一个人!——纯属他的悲观主义的怀疑。在宗教产生的过程中,还有其他一些杠杆在暗中起作用:例如,当我们把一种意见感觉为神之启示时,我们就在自己心目中赋予这种意见以力量,去掉了它的假设的性质,避免了一切批评,甚至也避免了一切怀疑,使它变得神圣不可侵犯。确实,在这样做时,我们不免使自己降低到工具(Organon)的地位,但是,我们的观念,作为神的观念,却最终获得了胜利——这种最终获胜的感觉征服了我们自己被降低的感觉。还有另外一种感觉也在背后发挥作用:当人把他的作品抬高到自己之上,他无疑就撇开了自己的价值,然而在此却产生了由父爱和父亲的骄傲而带来的欢呼,这补偿了我们失去的一切,而且还有盈余。

160
虚荣、贪婪和没头脑。——你们的欲望大于你们的理性,而你们的虚荣又大于你们的欲望——从根本上来说,对你们这样的人,推荐一大堆基督教实践再加上一丁点叔本华理论将是非常合适的。

162
当代的嘲弄。——当下,欧洲人的方式是,以嘲弄对待所有伟大的兴趣,由于我们是如此忙于利用它们,以至于没时间严肃对待它们。

165
哪些道德不使人无聊。 ——一个民族不厌其烦地宣扬和传播的头号道德律令,跟它的头号缺点有关,因此它才不会让这个民族感到无聊。希腊人,他们是多么经常地丢掉节制、冷静的勇敢、正义感或甚至可理解性,然而,当他们聆听苏格拉底的四美德时,他们是多么津津有味——他们如此需要这些美德,然而同时又如此没有能力获得这些美德!


176
批评我们的前人。——为什么现在我们难以忍受哪怕是不久前过去的真理?因为总是有这样的新的一代已经在此觉得自己与这个过去格格不入,并在对过去的批评中享受权力感的处女作。在过去的时代,情况正好相反,新的一代总是希望把自己的权威建立在过去一代的基础上,不仅接受他们的父辈的意见,而且还尽可能比过去更严格地保守这些意见,他们以这种方式去开始感觉。在过去的时代,批评前人代表轻佻放荡,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年轻的理想主义者却把批评前人当作自己的出发点。


178
每日被用掉的。——这些年轻人既不缺少个性,也不缺少才能或勤奋,然而,他们却从来没有时间为他们自己选择一条道路;相反,从童年时代起,他们就习惯于接受某个别人为他们指出的道路。到了长大成人,完全可以“放之荒野”时,人们却不这么做——人们利用他们,人们使他们自己偷窃自己,训练他们每天把自己用掉,并把这看作一种责任——现在,离了这种责任他们就无法生活;他们不希望改变这种责任。只是人们不可以不给这些可怜的役畜他们的“假日”——正如人们所称呼的那样,一个工作过度的世纪里的这种闲暇理想:只有这时他们才可以随心所欲地无所事事、发呆犯傻、幼稚可笑。

181
统治。——一些人统治是因为他们乐于统治;另一些人统治是因为他们不愿被统治——对于他们来说,统治不过是两害之轻者。

185
乞丐。——人们应该取缔乞丐:因为向他们施舍让人烦恼,而不向他们施舍也让人烦恼。


198
决定民族地位的人。——拥有丰富的、伟大的内心经验,[173]并带着精神之眼安居于这些经验之上并超越于它们之上——决定一个民族的地位的文化伟人就是这样构成的。在法国和意大利,决定民族地位的是贵族,但在德国,由于迄今贵族全属精神贫乏者之列(也许他们很快就将不再如此),所以是教士、教师以及他们的后代决定了民族的地位。


200
忍受贫困。——高贵的出身最大的好处是,它让贫困更好忍受。

289
不宜发表反对一种德性的言论的场合。——在懦弱者中间说反对勇敢的话,是不合适宜的,而且引来了轻视;在听到反对同情的话时,冷酷无情的人总会显得生气。


299
英雄气概之假象。——奋勇冲向敌人也可能是怯懦之标志。


305
贪婪。——当我们买东西时,东西越不值钱,我们的贪心就越明显——为什么?恰恰微小的价格差别才构成了贪心的小心眼吗?


309
恐惧与爱。——恐惧比爱更多地促进了对于人的普遍洞见,因为恐惧要求猜出,他人是谁,他会做些什么,他想要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欺骗自己是不利和危险的。反过来,爱却包含一种隐秘的冲动,希望将被爱的他人看得尽可能美或抬得尽可能高:在此欺骗自己是有利的和欢乐的——因此他就这样做了。


311
所谓“灵魂”。——人觉得容易并因而乐于去做和勇于去做的内心活动的总和,人们称为他的“灵魂”;——如果察觉到内心活动于他是费力而严酷的,人们就会认为他没有灵魂。


313
不再符合期望的朋友。——人的不再能满足其愿望的朋友,人宁愿将其当作敌人。


319
好客。——好客习俗的意义是:麻痹陌生人身上的敌意。一旦人们在陌生人身上不再首先感受到一个敌人,好客之风也就衰落了:好客之风流行之日,就是人们普遍相信其恶毒前提之时。


350
如何最好地许诺。——做出一个许诺时,构成许诺的不是说出的言辞,而是隐藏在言辞背后的未说出的东西。事实上,言辞甚至削弱了许诺,因其释放和消耗了许诺的一部分力量。因此,伸出你的手,闭上你的嘴——如此你就立下了最可靠的誓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