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内容重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罗格斯大学特聘教授、海洋微生物学界的国际领军人物保罗·G·法尔科夫斯基权威创作。
译本权威: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大洋第一个生物基因航次首席科学家肖湘领衔翻译。
本书突破了大众对微生物的传统认知,将微生物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时空平台,探讨它们与整个地球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些小小的生命体不仅与我们的健康休戚相关,更是身怀绝技的魔术师、拓荒者,它们在灾难中延续了生命的希望,它们是创造宜居星球的关键。


【内容简介】

近40亿年来,微生物有着只属于自己的原始海洋。作为地球的管家,这些生物改变了我们这个星球的化学性质,使之适于居住。《生命的引擎》带领读者深入到微观世界,去探索这些奇妙的生物如何使地球上生命的存在成为可能,去了解如果没有它们,人类将如何不复存在。法尔科夫斯基以富有洞察力和幽默感的文字解释了微生物内部的微型引擎是如何建造的,以及它们如何在每一个行走、游泳或飞行的生物体内像乐高玩具一样被装配和组装。法尔科夫斯基向我们展示了进化如何保持这种生命的核心机器,他还发出了警告:摆弄这些生命的机器使其更“有效”地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类需求,这种行为将给未来带来危险。本书生动有趣地讲述了支持我们生存的微生物的故事,将激发我们对这一优雅复杂的生命形式的思考。


【作者简介】

保罗·G.法尔科夫斯基(Paul G. Falkowski,1951— ),美国罗格斯大学特聘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主要研究浮游植物与初始生产力,也涉及生命演化、古生态学、光合作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行星生物学。他是一位立足海洋生物探讨地球生物地球化学演变,又从地球系统演变角度探索生命演化,融合生物学与地球科学的科学家。他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就有30多篇,是国际学术界的领军人物。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学科穿越者的高级科普书:一位生物学家闯进了地质世界,戴上了化学眼镜讲解生命是如何塑造地球的。
——汪品先,同济大学教授,海洋地质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深海研究的开创者与奠基人

法尔科夫斯基在生物科学和地球科学之间自如地游走,帮助我们了解微观的单细胞生物使地球变得宜居的步骤。
——《宇宙》(Cosmos)

愉快的阅读体验,通过无缝编织的概念、个人轶事和类比的运用,这本书几乎涉及大学生物学课程中的每一个主题……对这本书的阅读激发我去了解更多。这本书对任何有基本科学知识的人来说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它提出了很多问题可供进一步探讨。
——《选择》(Choice)


【目录】

001一中文版序
003—序言
001一 第一章 消失的微生物
014一 第二章 与微生物的邂逅
031一第三章 史前世界
037一 第四章 生命的小引擎
056—第五章 充满超级燃料的引擎
078一 第六章 保护关键的生命基因
093一 第七章 细胞伴侣
108一 第八章 仙境中的盛宴
128一 第九章 脆弱的物种
143一第十章 修补匠
156一 第十一章 火星上的微生物与金星上的蝴蝶?
169—致谢
171一推荐阅读


【前言】

非常高兴看到我的书《生命的引擎》被翻译成中文,即将与非常想要了解生物细胞中的生命机器如何工作以及它们从何而来的读者见面。
同时我也感到些许忐忑,因为这本书中的许多核心概念可能已经为一些中国科学家所熟知,只是我的中国同行们可能还没有针对大众读者讲述这些概念。无论怎样,我们的文明因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已经分隔了几千年,本书能出版中文版,我深感荣幸: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可以借此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这本书意在使读者了解我们对生命及其与地球的关系的认识。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了解微生物在使地球成为一个宜居星球方面的重要性。我也尝试去解释我们或者至少是我还不太了解的方面,即生命如何形成或者它将走向何方。
在写作本书时,我想将科学的核心概念传达给每一位读者。我希望每位读者都能理解,生命是由运动着的分子所操纵的一个不可思议的过程。而最重要的是,产生生命的分子机器一次又一次地被复制。
因此,我希望人们能够珍视和培养孩子们天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了解生命中的这些小机器,并探究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当然我也担心,这样的了解是否会引发一种驱使自然为我们“更好地”工作的傲慢和狂妄。
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老生常谈,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确实很重要。好奇心使我们成了接手这个星球的最有趣的动物,也是唯一能保护它的动物。非常感谢同济大学的汪品先教授和他的同事们邀请我来上海讲授基于本书的一个“短期课程”。此行非常愉快,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在一个由来自中国各地的学生和教师组成的充满热情的班级中讨论这本书中的观点。此次上海之行非常有趣,感谢汪教授为我安排了如此美妙的经历。我很高兴自己能够说,我们不仅仅是同行,更是朋友。
在造访中国的几次经历中,我的中国同行们在地球系统如何工作方面的认知深度总是令我印象深刻,不过更重要的是如何使这些知识能够更广泛地传播。
我也衷心地感谢肖湘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翻译这本书。这无疑是一个爱心之举,不仅远远超出了我对与中国学生和学者进行交流的期望,更惠及了那些对科学阅读感兴趣的人们。我期待听到我的中国读者们的反馈,并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再次访问中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