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虽以大众文化为切入点,但论及的问题和分析论证的过程却是知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学术性的。很多人阅读后的第一感想普遍都是:这些文艺作品,原来还有这样新颖、深刻的解读角度!也有很多读者会发出惊奇的感叹:原来,女性就是如此走入“又得赚钱养家、又得貌美如花”的陷阱当中的!
女权运动发展史充满了血与泪,每一次斗争换来的一点成果,都值得歌颂,尽管,这些阶段性成果离终极目标仍然相距甚远。但就如作者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所说,我们需要的是星火相传,接受他人之愿望,才可使自己更为强大,这种愿望,可以来自于历史上奋战的领袖、现实中并肩的朋友,也可以来自于各种文艺作品的创作者,甚至可以来自于这些作品中的虚构人物。最后这段论述可以说是全书的点晴之笔,让前文中分析过的一个个作品角色瞬间有血有肉起来——原来,她们都是斗争路上的伙伴。


【内容简介】

本书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总结起来就是为了解释如下问题: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与文化语境中,女性、女性与劳动是如何被描绘与诉说的?
作者选取了《冰雪奇缘》《狼的孩子雨和雪》《千与千寻》《魔女宅急便》《风之谷》《逃避可耻但有用》《新世纪福音战士EVA》《星际穿越》《消失的爱人》《辉夜姬物语》等多部红极一时的文艺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中泛滥于大众文化之间的战斗少女形象,以一种跳跃式思维,将看似毫无关联的一个个问题点进行创造性的联结和抽丝剥茧的分析。这些问题点包含但不限于:胜者组与败者组的形象对立,桑德伯格所代表的企业女权主义,爱之共同体,承认与再分配,多元文化主义,依存劳动有偿化,母亲缺位的理想模式,新自由主义,技术与自然的解构,被隐藏的劳动,主妇的没落……而这些小问题点的个个击破,最终指向一个由无数女性的汗水与泪水所铸就的里程碑:女性既不要再被物化,也不想再做他者,一直以来被剥削的女性劳动,是时候被赋予原本的意义与价值了。


【作者简介】

河野真太郎(K?NO SINTAR?)
专修大学教授。1974年山口县生人,曾任一桥大学大学院商学研究科副教授,2019年4月就任现职。研究领域包括英国文化及社会、新自由主义文化。曾出版著作《<乡村和城市>谱系学》(『<田舎と都会>の系譜学』)(Minerva书房,2013年)、与人合著《阅读文化与社会 评价关键字辞典》(『文化と社会を読む 批評キーワード辞典』)(研究社,2013年)、译作有彼得·伯克的《文化杂交》(『文化のハイプリディティ』)(法政大学出版局,2012年)、托尼·朱特的《思虑20世纪》(『20世紀を考える』)(Misuzu书房,2015年)等。


【目录】

第一章 《冰雪奇缘》中的后女权主义与劳动
革命性的女权主义教科书《冰雪奇缘》
后女权主义者双人肖像
顶尖女子与布里吉特的和解?
雪莉·桑德伯格并不存在 —— 全球资本主义与其原始资本积累
没有劳动的世界与“爱”之共同体

第二章 无缘者们的共同体
——《狼的孩子雨和雪》与隐藏贫困
承认与再分配的窘境
《狼的孩子雨和雪》与贫困的代际传承
新教育小说与成长故事的变迁
《哈利·波特》《莫失莫忘》与多元文化主义
无缘者们的共同体
尾声 ——《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是现代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第三章 《千与千寻》梦见了第三波女权运动?
—— 从身份认同劳动到照料劳动
名为Facebook的劳动
《魔女宅急便》中的后女权主义
《千与千寻》是第三波女权运动教科书吗?
《逃避可耻但有用》吗?—— 依存劳动的有偿化、特区、家务外包

第四章 母亲缺位的理想“社会”
—— 从《新世纪福音战士 EVA》到《星际穿越》
惊现超级保姆
《星际穿越》中母亲为什么已经死了?
《星际穿越》的故事源自《超时空接触》?
《超时空接触》和新自由主义“社会”
隶属“世界系”的《星际穿越》
《EVA》与娜乌西卡的后女权主义
尾声1 AI文学史的可能性 ——《午睡公主》和《机械姬》
尾声2 矛盾回归?——《消失的爱人》和《WOMBS转孕奇兵》

第五章 《辉夜姬物语》、第二自然、“必须活着”的新自由主义
“活下去/必须活着”的新自由主义
《风之谷》中技术与自然的解构
技术与自然的解构和劳动隐藏
《风之谷》《永不停止》、(后)冷战物语
无罪的惩罚与园景

终章 面向后新自由主义
没落的后女权主义者们
主妇属于胜者组?—— 从主妇2.0到《逃耻》
贵妇的海市蜃楼
贫困女性的崛起
艾米们的心愿与金洁们的连带


译后记


【前言】

本书写作的出发点,与战斗系女主角们有关。举个例子。对于科幻电影粉丝来说,2015 年号称“星球大战年”。这一年上映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是该系列的第七部作品,其问世与上一部“前传三”相隔 10 年之久,描写的是正传三部曲之后的故事,自然备受粉丝期待。这部由J.J.艾布拉姆斯导演执导的新作,没有辜负粉丝们的期待。无论是老粉儿,还是把前作当成时代眼泪的小朋友们,无一例外,都沉醉在了这个历久弥新的星球大战世界里。这部新作既保留了《星球大战》系列的传统世界观,又确确实实开拓了新疆域 —— 主角们的人设。该片两个主角,一个是拥有非凡原力的蕾伊,另一个是辅佐蕾伊的原标准冲锋队队员(反派集团第一秩序冲锋队步兵)芬恩,前者为女性,后者为黑人。而前作中的主人公都是白人男性,因此,可以说这次的人设是电影的崭新要素。此外,蕾伊还具备超凡的战斗能力 —— 这个设定不仅仅表示她是“天选之子”、拥有“原力”这种星球大战世界的独特超能力。从电影前半部分开始,其人设早就通过与芬恩的对比得到了突显。蕾伊与芬恩初次相遇的场景中,二人被第一秩序冲锋队的士兵和战斗机追击,这时芬恩牵起蕾伊的手想要逃跑,蕾伊却反抗道:“放开我的手。”电影充分强调了蕾伊在棍棒战中实力远远凌驾于芬恩之上的事实 —— 作战过程中,她并不需要芬恩的帮助。然而,这个战斗系女主角真的算是创新吗?该疑问便是本书写作的出发点。对此,目前我的回答是“否”。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三十多年前我们就已经见识过“蕾伊”了。影片一开始,蕾伊身处前作中大显神威的帝国宇宙战舰“灭星者”的残骸之中,正在收集零件。看到这一幕而联想起1984 年动画电影《风之谷》开头场景的人,肯定不只我一个吧。请大家比较一下图 1 和图 2。图 1 是在名为“腐海”的巨大菌类森林里探险的娜乌西卡,图2是蕾伊。看看这个面具,还有娜乌西卡的来复枪和蕾伊的棍棒。其实,J.J. 艾布拉姆斯导演访日时曾经对宫崎骏表达过敬意(ABC 振興会)。或许,蕾伊这个人设就是对娜乌西卡的致敬,是有意为之。这两个人物形象相似的还不仅仅是外形,她们各自战斗能力的突显,都是通过与占据主角戏份的男配角进行对比实现的。蕾伊的参照物是芬恩,娜乌西卡的参照物是阿斯贝鲁。关于娜乌西卡,本书第四章和第五章中还将做详细论述,总之,这两人在作品情节构成上都属于判别、揭露真相的角色立场。如果说娜乌西卡是了解自己所处世界与腐海真相的人物,那么就处在男性角色们无法企及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真相的高度之上,就如汉·索罗的这句反讽台词所示:“了解真相的永远都是女人,永远。” 那么,关于这两位女主角的相似性,仅仅用“艾布拉姆斯导演向宫崎骏的致敬”就能解释清楚了吗?本书给出的假说自然是“不能”。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这种相似性是从什么样的历史性、什么样的社会变化中生成的。《星球大战》的历史可追溯到 1977 年上映的《星球大战4》,它与 1980 年上映的《星球大战 5》、1983 年上映的《星球大战 6》合称为正传三部曲(或称旧三部曲)。最让我感慨的便是从正传三部曲到新作的女性角色之变化。
说起正传三部曲中的女性角色,就不得不提到凯丽·费雪饰演的莱娅公主。莱娅公主是与极权主义帝国军进行对抗的重要人物,据传她持有帝国军正在建造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死星”的设计图,因此才出现了《星球大战 4》开头的一幕 —— 被帝国军逮捕、监禁于死星之中。该影片一半以上情节都在描述主人公卢克·天行者如何借助绝地武士(操纵原力、以光剑为武器的正义骑士)欧比旺·克诺比、走私商人汉·索洛等人之力搭救公主。这不就是拯救幽禁公主故事的典型设定嘛。不过,《星球大战》为典型设定增添了新的
魅力 —— 此公主可不是老老实实坐待骑士到来的那种柔弱公主。卢克他们虽然摸索到监禁莱娅公主的单人牢房,把她救了出来,但结果还是被帝国军发现,困在了牢房区域。莱娅公主对这些男人们发难道:“难道你们都没有制定逃脱计划吗?!”她从卢克手中抢过激光枪,破坏掉垃圾溜槽的入口,飞身入内,以这种方式为自己开辟了一条逃生之路。事实上,在这样的莱娅公主身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书题中“战斗公主”的原型了。这是一种强势的、具备战斗力的新公主形象,它与 1970 年的女权运动以及饰演莱娅公主的
演员凯丽·费雪的女权思想并非毫无关联。实际上,凯丽·费雪以持续发表女权言论而闻名,比如,在与《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中蕾伊的扮演者黛茜·雷德利对谈时,她就曾做过如下表述。
费雪 :跟你说,我根本不是什么性感尤物,性感尤物完全是别人的看法。我根本不认同。
雷德利 :这个词儿 ……
费雪 :不好,对吧?是的,对于拍戏时的服装,你一定要抗争。别和我一样沦为奴隶。
雷德利 :好的,我一定会抗争的。
费雪 :一定要和那种奴隶服装抗争到底。
雷德利 :好的。

—— 凯丽·费雪,与黛茜·雷德利的对谈
(Carrie Fisher, Interview with Daisy Ridley)


【免费在线读】

后女权主义者双人肖像
让我们来确认一下“后女权主义”这个词的意思吧。该词在使用上因使用者不同而差异巨大。在本书中,我不想把它当成后缀“-ism”[ 译者注:女权主义的英语原词是feminism。]所代表的主义、主张式的名称,而是想把它当成说明某种状况的名称[ 译者注:作者在后文中多次提到“后女权主义状况”,这里便是“状况”一词的来源。]。至于是哪种状况,美国文学研究者三浦玲一给出了如下定义。
后女权主义,以日本来说,是指1986年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通过以后的文化,这是其特征。对追求先锋性、政治性的社会制度改革、作为集团社会和政治运动的第二波女权运动或者说是女性解放运动,后女权主义是批判和蔑视的,它主张摒弃因社会性连带引发政治运动的架构,通过个人各自参与市场化文化以达成“女性自我”的目标。这种后女权主义的诞生,与同时代自由主义的变化、改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便是……新自由主义的诞生、新自由主义文化的蔓延(p.64)。
第二波女权运动或者说女性解放运动是指60年代下半叶与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大潮方向一致的女性运动。如果说之前的第一波女权运动是为女性争取参政权、财产权等法律权益的运动(欧美很多国家在20世纪上半叶已经解决了参政权问题),那么第二波女权运动的焦点则是参政权这些法律制度也无法覆盖的女性权利问题。虽然第二波女权运动具有无法一言以蔽之的多样性,但可以说其问题主要集中在劳动权益、职场平等、主妇权益、受教育权、性与生殖权利(流产合法化等)上。此外,从历史角度看,我们应该明确一个事实,即第二波女权运动是在欧美福利国家中诞生的。在英国,经过战后复兴,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摇摆的60年代”,大量生产与大量消费往复循环,似乎马上就要实现充分就业的梦想。然而,这里的充分就业指的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男性的就业。在福利国家,典型的家庭形态是男性工作、女性成为家庭主妇的核心家庭[ 译者注:“核心家庭”指由一对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也叫小家庭。]。福利国家就是把这种性别歧视制度化的产物,而第二波女权运动则是对这种制度的抗议。
前文对三浦的引用中没有提及的是,后女权主义状况首先是指第二波女权运动的成果。实质上这是一场为女性争取一直未被充分赋予的受教育权、工作权等权利的运动。当然,还不能说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特别是在日本),但我们姑且可以把
……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