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一本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纯手绘、大开本精装作物科普通识绘本。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民以食为天”,我们把粮食当作生命的根本,我们每天所食用的各种农作物,来自全球的各个地区,这些作物最初来自哪里,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呢?本书精选60多种我们熟悉的作物,覆盖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吃到的粮食作物(大米、小米、小麦等),水果(苹果、桃子、菠萝、柑橘家族等),蔬菜(菠菜、卷心菜、西红柿、茄子等)和常见经济作物(花生、芝麻、大豆、向日葵等),通过精美的纯手绘图,全景式展现这些日常作物的起源和传播,为孩子展现农作物不同寻常的进化历程。
作物是自然的恩赐,只有善待作物,才会被之善待。希望我们的孩子,尊重食物,珍惜食物,也感恩我们的生活。


【作者简介】

文字作者
陈桂权(主编):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现供职于绵阳师范学院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领域:科技史、民间文化。出版专著《水旱之间:冬水田的历史变迁与技术选择》《身体的气味:隐疾的文化史》,发表论文多篇。
唐靖: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曾策划、编辑原创畅销绘本“‘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已创作出版《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的故事》《冬奥之旅:穿越21座冰雪之城》《时间里的中国:服饰的秘密》等。绘本,翻译出版《看不见的旅行》等20余本科普童书。
芦苇: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曾翻译《看不见的旅行:机械运转的秘密》等多部科普童书。
绘画作者
于洪燕:绘本创作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国画专业,现从事插画创作和国画创作。担任绘者的图画书有“中国娃娃” 系列、《巴音布鲁克的孩子》《牧童》《巴图和小马》《老人湖》《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的故事》等,即将出版《东京梦华录》等。


【媒体评论】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在1880年问世的名著《昆虫记》中写道:“历史赞美把人们引向死亡的战场,却不屑于讲述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农田;历史清楚知道皇帝私生子的名字,却不能告诉我们麦子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人类的愚蠢之处!本书选取了60多种常见的作物,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它们的起源和传播,以及作物背后自然与人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小读者增长知识,了解历史,懂得一粥一饭来处不易,半丝半缕物力维艰的道理,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尊重自然,尊重劳动的幼小心灵。是诚仁者之用心,特此推荐。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曾雄生

民以食为天。日常生活中那些常见又好吃的主食、蔬菜、水果,我们尝过、吃过、爱过,如数家珍。但对它们的起源、传播、功用、典故却知之甚少。专业的农学史研究者和画家密切合作,以绘图加故事讲述的方式,把这些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作物的故事娓娓道来。形式清新脱俗,内容严谨活泼,语言精炼生动,是一本让人拿得起放不下的好书。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科技史博士 罗兴波

蓝色星球上人这个物种,应当敬畏大地、感恩食物,但仅仅抽象地讲还不够,需要具体地了解玉米、小麦、水稻、花生及各种水果和香料的起源与传播。这部精美的作品讲述作为食物的多种植物原来生长在何处,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了我们的餐桌,从中既可学到大量有趣的知识,也可以体会到“全球化”其实早就开始了,远比通常设想的要早。
各大洲人员的友好交往,既促进了人与人的理解,也使大家享受多种美食成为可能。此书做了优秀的博物学文化传播工作,它恰当的形式,迷人的界面,精准的知识呈现等,定会让读者热爱万千植物,以不一样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刘华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