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易中天“百家讲坛”代表作,大量表情包的出处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宁我负人,莫人负我”,关于曹操的种种传言,究竟孰真孰假?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天下英雄,使君与操”,曹操为什么又放刘备猛虎归山?

★三顾茅庐是真是假?为什么被一再传唱?

★东吴也有一版“隆中对”,跟诸葛亮版有何不同?

★赤壁之战前,说服孙权联刘抗曹的真是诸葛亮吗?

★杨修之死,真是因为“鸡肋”吗?

★关羽大意失荆州,谁之过?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诸葛亮这对模范君臣,真实关系究竟如何?

★星落五丈原后,蜀军大营里究竟发生了什么?魏延真有反骨吗?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为何先降?”蜀汉速亡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深层原因?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历史的进程?

★还原三国历史,解开千年悬疑,尽在易中天《品三国》!


【内容简介】

三国,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三国是个怎样的时代?两个字:乱世。烽火连天,饿殍遍野,战事频仍,民不聊生。但乱世出英雄,越是沧海横流,越显英雄本色。这又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充满阳刚之气、既有英雄气概又有浪漫情怀的时代,正所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也都是我们民族的英雄。他们都想变分裂为统一,变乱世为治世,求得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但是,他们又无一例外地认为,这个历史使命应该由自己承担,绝不肯拱手让给他人。

《品三国》这本书,希望为读者做三件事:一是“还原”,告诉大家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怎么样的。二是“比较”,看同一个人物在史书里、在小说戏曲里、在老百姓心目中,究竟有什么不同。三是“分析”,弄清楚史书里的那个人,是怎么变成了小说里那个形象,以及后来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的。

闲言少叙,让我们笑谈三分,品读三国!


【作者简介】

易中天

1947年出生于长沙

曾在新疆工作,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现居江南,潜心写作

?

已出版作品:

《易中天中华史》(全24卷)

《品三国》《先秦诸子》

《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读唐诗》(李华摄影)

《诗经绘》(胡永凯绘)

《禅的故事》(黄永厚绘)

《帝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

《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男人与女人》

《读城记》《品人录》《大话方言》

《美学讲稿》《谈美随笔》《艺术人类学》


【媒体评论】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总觉得有些人物会突然冒出来,又莫名不见了;感觉曹操是真小人刘备却是假正经;惊叹于谋略环环相扣,倾慕于胆气赫赫如雷。《品三国》从正史的角度对时代人物事件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秦汉和隋唐间夹杂着魏晋南北朝,那是士族崛起的时代,而三国又是军阀和士族势力此起彼伏的角力。喜欢曹操“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的实用主义,倾佩诸葛亮的“虚君实相,依法治国”的理想坚持,体悟孙权“以情服人,融合江左”的良苦用心。三方势力角逐的同时,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内部各种力量的平衡,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啊。英雄总惺惺相惜,虽各为其主兵戎相见,但这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相互激发出更耀眼的光。我想历史的意义也在于此,让我们看到原来还有如此精彩的时代和人生,还有如此大气磅礴雄姿英发的人物和情怀,借以咏怀,鼓起勇气奔赴未来。

——读者评论

最后几章针对魏蜀吴三大集团内部政治势力互相博弈的分析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它将整个《品三国》拉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而这也是我此前看三国演义时从未意识到的。我甚至感觉前面铺垫的四十来章,都是为最后几章放大招做准备!三国之争,一言以蔽之:无人生还。乱世军阀与传统士族阶级的矛盾,在三国鼎立之势成形后开始逐渐显现,魏蜀吴对待士族阶级的不同态度冥冥之中已经决定了他们的灭亡顺序。三国同归于晋,这说到底是士族阶级的胜利。

——读者评论


【目录】

开场白 / 大江东去

第一部 / 魏武挥鞭

第一章 真假曹操  第二章 奸雄之谜

第三章 能臣之路  第四章 何去何从

第五章 一错再错  第六章 深谋远虑

第七章 先入为主  第八章 鬼使神差

第九章 一决雌雄  第十章 胜败有凭

第十一章 海纳百川  第十二章 天下归心

第二部 / 孙刘联盟

第十三章 青梅煮酒  第十四章 天生奇才

第十五章 慧眼所见  第十六章 三顾茅庐

第十七章 隆中对策  第十八章 江东基业

第十九章 必争之地  第二十章 兵临城下

第二十一章 临危受命 第二十二章 力挽狂澜

第二十三章 中流砥柱  第二十四章 赤壁疑云

第三部 / 三国鼎立

第二十五章 半途而废 第二十六章 得寸进尺

第二十七章 进退失据  第二十八章 借刀杀人

第二十九章 命案真相  第三十章 夺嫡之争

第三十一章 乘虚而入  第三十二章 蜜月阴谋

第三十三章 白衣渡江  第三十四章 败走麦城

第三十五章 猇亭遗恨  第三十六章 永安托孤

第四部 / 重归一统

第三十七章 非常君臣  第三十八章 难容水火

第三十九章 痛失臂膀  第四十章 祸起萧墙

第四十一章 以攻为守  第四十二章 无力回天

第四十三章 风云际会  第四十四章 坐断东南

第四十五章 情天恨海  第四十六章 冷暖人生

第四十七章 逆流而上  第四十八章 殊途同归

结束语 / 滚滚长江东逝水


【免费在线读】

开场白

大江东去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

所谓“三国”,通常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九十年这段历史。把这段历史称为“三国”,在名目上多多少少是有些问题。因为曹丕称帝,是在公元220年;刘备称帝,是在公元221年;孙权称帝,是在公元222年。这个时候,魏、蜀、吴三国,才算是正儿八经地建立起来了。按理说,三国史,应该从这时开始,到三家归晋止,那才是名正言顺的“三国”。但是,纵览古今,几乎没有这么讲的。这么讲,曹操、关羽、周瑜,还有鲁肃等等,就都不能出场了。青梅煮酒、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败走麦城这些故事,也都讲不成了。能行吗?

实际上,无论是正史(比如《三国志》),还是小说(比如《三国演义》),差不多都会从董卓之乱甚至更早一些说起。这才真正是历史的态度。因为曹、刘、孙这三大势力或三大集团,是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发展壮大起来的;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早在他们建国之前就已基本形成。看历史,必须历史地看。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只看“名”,不看“实”,咬文嚼字,死抠字眼,那不叫“严谨”,只能叫“钻牛角尖”。

那么,这九十年间是个什么世道呢?

也就两个字:乱世。展开来说,就是烽火连天,饿殍遍野,战事频仍,民不聊生。或者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然而,乱世出英雄。越是沧海横流,越能显出英雄本色。因此,这又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充满阳刚之气、既有英雄气概又有浪漫情怀的时代。不知多少风流人物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这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所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列举这些熟悉的姓名,那将是一个长长的名单。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也都是我们民族的英雄,因为他们都想把分裂变成统一,把乱世变成治世,求得社会的和谐、天下的太平。当然,他们也都无

一例外地认为,这个历史使命应该由他们自己,或者说由他们那个集团来承担,决不肯拱手让给他人。因此,他们之间有矛盾,有冲突,有摩擦,有战争,甚至你死我活杀气腾腾,结果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说起来真是让人感叹不已,悲喜交加!

这在当时,大约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而历史,也只能在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前进。一方面,是战争只能用战争来结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结束战争,人民必须先饱受战争的苦难。因此,当我们赞美和欣赏那些乱世英雄的时候,不要忘记那时人民所承受的痛苦。逐鹿中原的结果是一家独大,龙争虎斗的结果是天下一统。这就是西晋。西晋的情况其实更加不堪,这里先不说它,且说三国。三国的一个特点是时间短。魏、蜀、吴三国的存在,不过半个多世纪;加上“前

三国”时期,也不过九十年。这样短暂的时间,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真不过“弹指一挥间”。人们甚至来不及认真反思和细细品味,眼睛一眨,就已老母鸡变鸭。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民间修史则难免见仁见智,或者偏听偏信。因此,魏、蜀、吴三国刚一灭亡,史书的记载就众说纷纭,学者的见解也莫衷一是。比如诸葛亮的出山,就有“三顾茅庐”和“登门自荐”两种说法;而赤壁那场大火,也有黄盖诈降纵火和曹操烧船自退两种记载。三国,是一段精彩纷呈又让人眼花缭乱的历史。

三国历史的戏剧性使它成为文学艺术家垂青的对象。在民间,它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知道刘备的,肯定比知道刘秀的多;知道曹操的,也肯定要超过知道王莽的。这不能不归功于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影响。文学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超过史学著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又是需要想象和虚构的。充满想象和虚构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史为据,为线索、为题材,虚虚实实,半真半假,更为这段原本就扑朔迷离的历史平添了许多暧昧。

就说周瑜。

提起这位江东名将,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三气周瑜”的故事,是“既生瑜,何生亮”,以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可惜那是小说,不是历史。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曾气过周瑜。就算气过,怕也气不死。为什么呢?因为周瑜的气量是很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说他“器量广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被冤枉了的。他是到过周营,但那是赤壁之战一年以后,当然没有上当受骗盗什么书。蒋干的脸上也没有白鼻子,反倒是个帅哥。《江表传》的说法是,“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看来是个才貌双全的漂亮人物。周瑜也一样,也是一个漂亮至极的英雄。他的“帅”,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三国志》说他“长壮有姿貌”,还说“吴中皆呼为周郎”。郎,就是青年男子。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就是“周帅哥”。同时被呼为“孙郎”的孙策,则是“孙帅哥”。当然,一个人的

“帅”,不仅仅是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周瑜恰恰是一个气质高贵、气度恢弘的人。他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术,尤其精通音乐。即便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的演奏是否准确。如果不准,他就会回过头去看,当时的说法是“曲有误,周郎顾”。因此,我甚至怀疑他指挥军队也像指挥乐队,能把战争变成艺术,把仗打得十分漂亮,就像艺术品一样。

周瑜的仗打得确实漂亮。赤壁之战中,他是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纶巾,就是青丝做的头巾。羽扇纶巾在当时是儒雅的象征。本来,贵族和官员是应该戴冠的。高高的冠,宽宽的衣,峨冠博带,即所谓“汉官威仪”。但是到了东汉末年,不戴冠而戴巾,却成为名士的时髦。如果身为将帅而羽扇纶巾,那就是儒将风采了。于是我们就不难想象出当时的场景:曹操的军队列阵于长江,战舰相连,军旗猎猎,江东之人,魂飞魄散,胆战心惊。然而周瑜却安之若素,从容不迫。他戴纶巾,摇羽扇,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终于克敌制胜,以少胜多。这真是何等的惊心动魄!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少年英雄,意气风发,光彩照人!

当然,战争不是艺术,不可能那么潇洒,那么儒雅,那么风流倜傥,更不可能谈笑风生之间,不可一世的“强虏”就“灰飞烟灭”了。这个时候的周瑜,迎娶小乔已经十年,也并非“小乔初嫁了”。苏东坡那么说,无非是要着力刻画周瑜的英雄形象罢了。文学作品是不能当作历史来看的,但要说历史上的周瑜英武儒雅,却大体不差。周瑜二十四岁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也就在这一年,孙策和周瑜分别迎娶桥公之女大桥和小桥1为妻,这就是苏东坡所谓“小乔初嫁了”。可见周瑜这个人,是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难道还有比这更让人羡慕的吗?这样一个春风得意的人,怎么还会嫉妒别人,又怎么会因为嫉妒别人而被气死呢?我们嫉妒他还差不多。

没错,周瑜和刘备集团是有过明争暗斗,也曾经建议孙权软禁刘备、分化关张,这事我们以后还会说到。但那是其集团政治利益所使然,与心胸和气量无关。而且,周瑜忌惮的是刘、关、张,不是诸葛亮。老实说,那时周瑜还真没把诸葛亮当作头号劲敌,怎么会去暗算他?反倒是原本高风亮节的诸葛亮,却因为编造出来的“三气周瑜”,被写成了“奸刁险诈的小人”(胡适先生语),想想这真是何苦!

于是我们发现,历史距离我们,有时候竟是那样的遥远。

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面目,三种形象。一种是正史上记载的面目,我们称之为“历史形象”。这是史学家主张的样子。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就是“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历史有没有“真相”?有。能不能弄清楚?难。至少,弄清楚三国的历史真相,很难。因为我们已经找不到当时的原始档案,也不能起古人于地下,亲口问一问。就算能问,他们也未必肯说实话。这就只能依靠历史上的记载,而且主要是“正史”。但即便是“正史”,也有靠不住的地方、靠不住的时候。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就多次提到《三国志》、《后汉书》等等记载未必可靠。何况刘备的那个蜀汉,还没有官修史书。《三国志》中的有关记载,竟是“耳闻目见”加“道听途说”。这样一来,我们又只能寄希望于历史学家的考证。然而历史学家的看法也不一致。比如蜀汉政权“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一事,就被唐代史学家刘知幾认为是污蔑不实之词,谓之“厚诬诸葛”。这可真是越来越说不清。因此,我们只能把“历史形象”定位为史书上记载的,或者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而且还得说清楚,即便这个形象,也并非只有一种,也是有争议的。

第二种是文艺作品包括小说和戏剧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这是文学家艺术家主张的样子,比如《三国演义》和各种“三国戏”。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是一般民众心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如各种民间传说和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也包括我们每个人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也都有一个历史人物形象的。因此,一部历史剧拍出来,总会有观众议论“像不像”的问题。其实,这些历史人物,谁都没有见过,却可以议论“像不像”,可见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

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的形成,也有一个历史过程。大体上是越到后代,就越不靠谱,主观臆想和个人好恶的成分就越多。当然,有了科学的历史观以后,又另当别论。但我们前面说过,文学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超过史学著作的。街头巷尾的口口相传,其力量同样不可小看。民间人士不是历史学家,不需要“治学严谨”,也不必对谁负责,自然“想唱就唱”。这原本也没什么。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一种形象,如果说的人多了,就有可能从“假象”变成“真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