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经典常谈》是一本大师撰写的国学入门小书。它成书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职期间,专为中等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学子所作的,介绍古籍经典的普及性读物。

全书用13篇切实而浅明的文章,梳理解读了国学典籍中最经典的部分,既有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也有史家绝唱、词赋诗文,兼容并包,是全面了解国学精粹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成长于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代表作品有《春》《背影》《荷塘月色》等。


【目录】

目录:

全书概览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转”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书摘与插画】

《说文解字》第一

【内容速度】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他只是一个造字者群体的代表。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

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即“汉隶”。汉初还有草书。魏代,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也被称为“隶书”,而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改称“真书”。晋代时,“正书”简化形成“行书”。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正文】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