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一本书诠释一种经典艺术流派,一套书纵览西方艺术史精华。
  2. 追溯艺术源流,网罗关键概念,品鉴大师名作,读懂风格符号。本书从建筑、绘画、雕塑、装饰等经典杰作,带你轻松读懂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符号:人文主义,现实主义,个性解放,科学精神。
  3. 3.走进一个伟大时代,凝结一座艺术高峰,荟萃50位艺术大师,二百余件世界名作,诠释文艺复兴时期的传世美学。
  4. 4.以图解形式诠释艺术家作品,以时间脉络串联艺术发展史。
  5. 5.每章附赠长拉页思维导图,时间线清晰扼要,读懂流派发展如此简单。
  6. 6.精美裸背装帧设计,轻松180°平展阅读,经典杰作全呈现。 收藏级装帧印刷,书架上的颜值天花板,高知家庭必入典藏。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一人文荟萃时期的作品流派解析,总共分为四部分,从文艺复兴的嬗变起,分别聚焦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以国别为脉络,梳理了自文艺复兴萌芽开始直到落幕,约三百年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与艺术品。通过对该时期大师及其代表著作的介绍、赏析,系统地将其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脉络做出提炼总结。一座座建筑、一尊尊雕塑、一幅幅名作跃然纸上,本书正是通过这些多种形式的艺术杰作,将其中的故事娓娓道来,把历史的古韵和人文的光辉,理性与情感的交织,化作触摸得到的载体,呈现到读者的面前。


【作者简介】

陈高明,博士、硕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环境设计系副教授,主要讲授艺术史与设计史。迄今已有《城市艺术设计》《现代艺术的思潮与运动》《现代设计的风格与流派》《现代艺术设计简史》以及《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现代性转向》等10余部著作出版,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0 余篇。

张雨亭,天津大学艺术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居软环境设计。


【目录】

第1章 黑暗中迸发的绚烂烟火

——文艺复兴

1.1 宗教与世俗 / 008

1.2 复兴与革新 / 013

第2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

2.1 早期建筑(以佛罗伦萨为中心) / 030

2.2 盛期建筑(以罗马为中心) / 043

2.3 晚期建筑(以维津察为中心) / 051

2.4 广场建筑群 / 059

2.5 圣彼得大教堂 / 067

2.6 活跃的理论 / 081

第3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3.1 意大利绘画 / 100

3.2 尼德兰绘画 / 192

3.3 德国绘画 / 224

3.4 法国绘画 / 243

3.5 西班牙绘画 / 257

第4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4.1 古罗马的遗韵——佛罗伦萨 / 268

4.2 人性的解放——罗马 / 282

4.3 落幕后的华章——样式主义 / 291

4.4 艺术的熔炉——法国雕塑 / 301

参考文献/ 310


【前言】

西方艺术自古希腊时代以来,迄今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在漫长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孕育了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艺术风格和流派。这些形形色色、层出不穷的艺术风格就如同百花园里竞相绽放的花朵一样,争奇斗艳、交相辉映,其景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可以彰往察来,向上追溯先贤前辈的审美志趣和精神追求,向下则能够濡养当代人的心田,提升艺术修养。在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花园里,我们撷取了其中几枝尤为艳丽、迷人的花朵奉献给读者,让读者能在闲暇之时慢品艺术之美。
在品读本套书之前,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应该阐述清楚,以便读者朋友可以快速了解本套书的内容和价值:
一、这套书写什么?
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艺术包括美术、音乐和舞蹈等。狭义的艺术则是单指其中的某一科目。本书是从狭义的艺术概念出发,即从美术视角阐述西方自古典主义以来几个有代表性的艺术风格,包括在某一风格影响下的绘画、雕塑、建筑以及工艺品等艺术形态。当我们在探讨某一艺术风格的出现时,总会以为它是时代的自然产物,或某些天才艺术家的灵感闪现。其实不然,风格只是一种表象,所谓“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所有的表象都是本质的体现,艺术风格的形成也是如此,即任何一种艺术风格的出现都是当时社会物化或社会革命的反映。不过这里所说的“革命”并不是刀光剑影、腥风血雨的暴力革命,而是特指思想、文化、技术和媒材的变革。尤其是技术和思想的进化,对推动艺术风格的形成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诸如拜占庭风格的呈现得益于穹顶技术与拱券结构的成熟;哥特式风格的出现是飞扶壁结构和玻璃镶嵌技术的纯熟;文艺复兴风格的孕育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回归;洛可可风格是在法国社会革命与避世思想的催生下诞生的;印象派风格则是照相技术的发明与色彩物理学的发展造就的。所以,任何一种艺术风格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其背后都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在欣赏西方艺术时不能只看它的表面形式,更要关注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该套书在讲述风格特征的同时,也兼具分析风格形成的社会原因。力图把每一种艺术风格讲透彻、说明白,让读者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领略艺术的全貌。
二、这套书有什么价值?
艺术到底有什么用?这是很多人曾经的灵魂之问。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见仁见智。有人认为艺术可以怡情、可以悦性,能增加生活的情趣。在所有的答案中,莫过于美国学者理查德·加纳罗和特尔玛·阿特休勒的回答最让人豁然,即“艺术让人成为人”。乍看这句话,令人讶异,不懂艺术岂不是无法做人了?仔细体悟,着实有理。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是由物质性和精神性两个方面构成的。物质性是指人的肉体,受食物供养;精神性是指人的灵魂,受之于文化艺术支撑。艺术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的形式,都是对人的灵魂的触动和对心灵的滋养。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虽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境、情操乃至观念,生活中若是失去了艺术和审美,便失去了诗意,只剩下眼前的苟且。就如当我们在看到日常的落花、冷雨、霜雪之时,若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就不会无动于衷,而会感受到另一种心境:“看一朵花零落成泥,观一滴雨落地成花,守一夜雪覆满枝桠,望一片云泊渚天涯。” 这里少了一分悲戚和平常,而多了几分诗意和感动。正所谓“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正是艺术之美在这方面的价值。民国时代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曾倡导“以美育代宗教”,致力于通过“美育”来改变国人的观念。进入当代社会以来,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疾呼“今天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却很多”。作为艺术家、文学家的木心先生更是提出“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挽救不了”的论断。所以,在当今这个“雅者为王”的时代,艺术介入生活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附庸风雅,而是荡涤心灵、温润心田的佳品,即所谓“开悟艺术美,明觉羽化蝶”。
从以上我们可以体察到,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具有审美性,而且也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艺术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精神体悟方式,人们通过艺术拓展对世界的认知,也包括对自己的认知。从而实现完善自我、修正自我、调和自我,让自己的生活、行为更优雅、更精致的目的。这也就是理查德·加纳罗等人提出“艺术让人成为人”的道理所在。
上述啰嗦了这么多无用的文字,耽误诸位品读正文的时间啦!改一首小诗作为本序的结束吧:
闲庭独坐对闲花,
轻煮时光慢煮茶。
一方天地幽几许,
半卷闲书度芳华。

陈高明于北洋园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