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0个孩子9个拖”,戒掉孩子拖延,到了该开始的时候了!

  9大诱因,13种对策,只需2步,精准突破,轻松戒掉孩子的拖延症。

  即学即用,简单高效,辅以典型案例、实操方法,写给父母的儿童“戒拖”实用指南。

  不止帮孩子变自律,更能提升时间管理、目标感、专注力、执行力。

  孩子,你的人生自己掌控!

  随书附赠:奖励积分卡 精美书签。


【内容简介】

  早上不起床,晚上不睡觉。

  出门磨磨唧唧,越催越慢。

  上学明明要迟到了,仍不慌不忙。

  写作业三心二意,边做边玩边走神。

  吃饭慢悠悠,吃吃停停,吃到一半就发呆。

  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找各种理由拖着不学习。

  ……

  面对孩子的习惯性拖延,别再说“快点快点”了!

  拖延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简单用“拖拉”二字给孩子定论,找准突破点是关键。

  剖析导致孩子拖延的9大因素,提供13种针对性“战拖”对策,只需2步,让孩子从拖延变自律;大量实操工具,辅以丰富案例,轻松学会,上手就用,一步一步,迎来孩子闪耀成长的瞬间。


【作者简介】

  王敏:

  华中科技大学传播学硕士。育儿博主,企业高管,曾任某高校副院长。深谙儿童心理、熟稔家长诉求,多年来,在公共平台分享育儿经验、传播育儿知识,帮助众多家庭解决育儿困惑,获得万千粉丝认可。


【媒体评论】

  几乎每位父母在养育孩子时都会遇到孩子拖拉的情况。这本书描绘了生活中常见的孩子拖延的9种场景,让身为父母的我找到了共鸣。当你为孩子拖延感到焦虑时,不妨看看这本书,它可能会改变你对孩子的认识,因为你的改变,孩子可能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海德堡大学物理学博士 李咏强

  这本书收录了90多个孩子拖延行为表现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大部分由家长提供,还有一些来自新闻媒体的报道,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痛点,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地爱孩子,如何帮助孩子战胜拖延,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好习惯,让孩子自由、快乐生长。

  ——清华大学EMBA 杨洁


  孩子做事拖拉的原因有很多,没有时间观念、对细节穷追猛打、畏难心理、注意力不集中.....先去发现原因,才能更好地解决。这本书就是专为父母而写的儿童“戒拖”指南,实用又简单。

  ——书评官 微思


【目录】

  序

  测一测:你家孩子拖延到什么程度了?

  Part1 理解孩子的拖延

  01 理解拖延——“拖延是什么?”

  孩子的拖延行为

  拖延对孩子的影响

  02 理解孩子拖延的原因——“孩子为什么拖延?”

  无意识的拖延

  有意识的拖延

  不属于“拖延症”的拖延行为

  警惕!八种无效措施

  03 孩子的普遍心声——“很多时候爸妈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么,也不知道我想要什么,就知道催催催!”

  不懂孩子心的家长

  读懂孩子的心,赢得孩子合作

  Part2 孩子常见拖延行为及战拖对策

  04 缺少时间观念——“孩子做事总是随心所欲、拖拖拉拉”

  导致孩子拖延的因素:时间感知力

  对策:帮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05 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时三心二意,磨蹭半天写不了几个字”

  导致孩子拖延的因素:专注力

  对策:提升孩子专注力的方法

  训练:四个简单有效的日常专注力训练

  06 缺乏学习兴趣——“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总是拖拉”

  导致孩子拖延的因素:学习兴趣

  对策一:激发孩子内在兴趣

  对策二:好习惯的养成方法

  07 来自父母的负面影响——“父母经常催促、批评,可孩子越催越慢”

  导致孩子拖延的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

  对策:不催不吼,帮孩子减少拖延行为

  08 畏难心理——“孩子总说‘太难了,我不行’,拖着不肯完成任务”

  导致孩子拖延的因素:畏难心理

  对策一:停止五种行为

  对策二:帮孩子克服畏难心理的方法

  对策三:引导孩子制定目标、分解目标

  09 大人包办——“孩子做事慢,父母习惯帮孩子做”

  导致孩子拖延的因素:大人包办

  对策: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0 榜样的力量——“妈妈你出门化妆都要 1 小时,凭什么催我快点儿?”

  导致孩子拖延的因素:模仿父母的拖延行为

  对策: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11 不爱整理、条理性差——“孩子书包、书桌和卧室总是乱糟糟的,磨磨蹭蹭不肯收拾”

  导致孩子拖延的因素:条理性差

  对策一:提升孩子整理能力的原则

  对策二:培养孩子整理能力的操作方法

  12 物质奖励的反作用——“给孩子买玩具或把零花钱等作为奖励,可孩子更拖延了”

  导致孩子拖延的因素:物质奖励的反作用

  对策:改变奖励方式

  参考文献


【免费在线读】

  04

  缺少时间观念

  “孩子做事总是随心所欲、拖拖拉拉”

  阳阳刚上一年级,阳阳的妈妈特别关注他在学校的表现。

  一次家长会后,阳阳的妈妈和班主任聊起阳阳在学校的表现。班主任说:“阳阳这个孩子挺聪明的,也很乖。只是做事情有点慢,布置的随堂作业很多时候完不成,有些拖延。”

  妈妈很重视这个问题,特意找了个时间和阳阳聊天,问阳阳:“老师布置的随堂作业为什么在课堂上完不成啊,是太难了不会做吗?”阳阳骄傲地回答:“才不是呢,我都会做,妈妈你可不要小看我。”

  妈妈:“是不喜欢写作业吗?”

  阳阳:“没有啊,我愿意写作业。”

  妈妈:“那为什么在课堂上完不成呢?”

  阳阳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完成啊?我可以晚上回家做呀。”

  妈妈:“可是,老师要求随堂作业要在课堂上完成呢。”

  阳阳:“老师说第二天交上去也可以啊,我第二天都会交上去的。”

  妈妈无话可说。

  阳阳的妈妈特意观察阳阳上学的情况,发现孩子赖床不愿意早起,吃早餐也慢腾腾的,总是拖到最后几分钟甚至上课铃响了才到学校。

  放学回家,阳阳习惯先吃点水果、喝点水,玩一会儿、休息一下。晚饭后,阳阳和爷爷到楼下去遛弯儿了,理由是“吃过饭得散散步、消消食儿”。就这样1个小时过去了,回家时差不多快8点了,这才开始写作业。

  写完作业后,还要再玩一会儿,然后洗漱、读睡前绘本等,等到睡觉时已经晚上10点多了。

  阳阳的妈妈这才意识到,孩子在无意之间已养成了拖延的习惯。

  阳阳出现作业晚交、上学迟到、晚上回家要玩很久才写作业等现象,一开始阳阳的妈妈以为这是因为孩子不喜欢学习,后来通过连续观察发现,这是阳阳缺少时间观念,时间知觉还不敏锐导致的,在上述现象中阳阳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拖延。

   导致孩子拖延的因素:时间感知力

  孩子对时间有一种天生的“感知惰性”,也就是说,在孩子眼里,时间仿佛是不存在的,他们对时间的感知力与掌控感比较弱。比如:看电视,“再看10分钟”,结果一看就是半小时;说好了7点开始写作业,结果磨蹭到了8点还不写。

  “1分钟、10分钟、半个小时……”这种对于成年人来说简单易懂的时间认知,对于孩子来说则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他们既不明白“马上”有多快,也不理解“10分钟”“8点10分之前”是什么意思。所以,如果我们只告诉孩子“10分钟内必须吃完饭”,他可能并不能准确接收到我们要传达的信息。

  时间感知力是对事情发生的前后时间顺序和时间持续长短的直觉反应。孩子的时间感知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累积和认知能力的提升,逐步发展起来的。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时间知觉一般是在3岁左右开始萌芽。在幼儿园时,孩子的时间知觉是从早晨是起床的时间、去上学是吃过早饭的时间、上午是午饭前上课的时间、中午是午睡的时间、下午是午睡后上课的时间、晚上是放学回家后……这些简单的认知中逐步培养出来的。

  到了小学以后,孩子1天的课程安排得非常紧凑,孩子的时间知觉会迅速发展。最先掌握的是“一节课”的时间和课间休息的时间,然后是1天、1星期和1个月,并逐渐理解1小时和1天、1天和1个星期之间的关系。苏联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孩子对1分钟时间的估计,一般是少于1分钟的,随着年龄增长,正确率会逐渐提高。

  简而言之,对于孩子来说,时间既抽象又难懂,非一朝一夕就能理解透彻。所以,即使我们苦口婆心劝孩子抓紧时间,也可能是在“对牛弹琴”,收效甚微。

  下面这些行为,是孩子缺乏时间概念的常见表现:

  · 混淆早上、上午、中午、晚上等概念;

  · 不能准确地认识钟表上的时间;

  · 不清楚1分钟、10分钟、30分钟、1小时等时间大概有多长;

  · 早上起床慢,吃饭时间长;

  · 整理书桌、收拾玩具时,不催促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 玩起来就把所有的事情抛于脑后,无法控制自己玩的时间;

  · 洗漱、刷牙等需要反复提醒、催促;

  · 到晚上睡觉时间不愿意睡,总是一拖再拖;

  · 放学回家先玩耍后写作业,玩的时间控制不好,经常熬夜写作业。

   对策:帮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越早越好。越早开始训练孩子,见效越快,做父母的就越轻松,不用催也不用吼。3~12岁是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的关键年龄段,如果在这一时期引导孩子进行时间管理能力训练,让孩子养成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孩子的一生都是受益无穷的。

  根据孩子的时间知觉能力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分三步来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1.教孩子掌握时间的基本概念

  初生的婴儿是有一些基本的时间概念的,他们会根据妈妈安排的时间作息,养成睡觉、吃奶、醒来的时间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的生物钟。

  孩子三四岁时,有了基本的时间知觉,父母可以给孩子制作一个玩具钟,让孩子自己拨动指针玩耍,让孩子逐渐感知到时间的存在,相当于给孩子做一些早期的“时间启蒙”。

  孩子五六岁时,在孩子上小学前带孩子去买一个小闹钟,让他自己选一款他喜欢的款式,这样他对闹钟会更感兴趣。正式教孩子学习认识钟表,认识秒针、分针、时针,了解1秒、1分钟、1小时等基本时间单位,学习认识时间,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

  如果说孩子早期“时间启蒙”可以不做,那么教孩子认识钟表这件事,建议一定要做。因为上小学后,学校的时间管理非常严格,上学不能迟到,课间休息时间是固定的,让孩子早早地认识时间,能帮助他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意识。

  为了让孩子更简单地了解时间,可以给孩子讲一个关于“闹钟三兄弟”的小故事。

  在故事开始前,先准备一个闹钟,然后问孩子:“你知道什么是时间吗?”“你能看到它吗?”“你能抓到它吗?”……

  引起孩子的兴趣后,再接着给他讲:“时间公公是个调皮的小精灵,它有一种神奇的魔法,就是‘隐身’。我们既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你的小闹钟很厉害,它可以捉到它,让时间小精灵不能再‘隐身’。”

  接下来,就拿着小闹钟给孩子讲闹钟的故事。

  “小闹钟里住着三个兄弟,他们负责捕捉时间精灵,破解时间精灵‘隐身’的魔法,让我们可以看到时间。三个兄弟中,老大叫时针,负责管理‘小时’;老二叫分针,负责管理‘分钟’;老三叫秒针,负责管理‘秒钟’。他们非常敬业。你看,最小的弟弟秒针最勤快,它一刻不停地跑步,每跑一步就是1秒钟,每跑一圈就是1分钟。它跑完一圈时,老二分针才会跑一步,意思是1分钟过去了。等老二也跑完1圈时,老大时针就会走1个小时。”

  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沙漏帮助孩子认识时间。现在很多餐厅在上菜前会在桌上放一个沙漏,提示沙漏里的沙子流淌完之前把菜上齐。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和孩子一起观察沙漏,告诉孩子沙漏一点点流淌代表着时间在流逝。

  和孩子沟通时,多和他提时间,以此培养孩子自己学会看时间的习惯。比如:

  “你们是8点30上课,现在是8点,路上需要10分钟,我们现在可以出发了。”

  “现在是12点,准备开饭啦!”

  “现在是下午6点,我们6点半吃完饭后,一起去散散步吧?”

  “宝贝,帮我看看你的电话手表,现在是几点了?”

  “我们现在一起看10分钟动画片吧!”

  把时间融入孩子的生活中,帮助孩子认识到时间是他一天生活、学习安排的重要工具。那么,他接受时间概念会更快,对时间也会有更多、更清晰的认知。

  孩子六七岁时,可以教孩子使用计时器,让孩子理解1分钟、10分钟、1小时等大概是多长时间,这样做事时会有基本的时间概念。

  除此之外,也可以和孩子做些与时间有关的小游戏,比如:

  和孩子玩计时小游戏。比如计时1分钟跳绳、计时5分钟算数等。

  和孩子玩设定完成任务期限的游戏。比如在多长的时间里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多长时间内完成作业等。如果孩子不感兴趣,可以以比赛的方式进行,和妈妈比赛在多长时间里刷好牙、穿好衣服等。

  2.帮助孩子制订时间计划

  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孩子七八岁时需要掌握时间管理的基础方法,以应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是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做作息时间计划表。只有科学合理地把规则制定好,把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孩子才能够清晰地认识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学习,这样的习惯养成后,能促使孩子学习时带有一定的紧迫感,进而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还要想办法调动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定时、定点去完成某件事,这么做也有益于孩子专注力的培养。

  最后,请注意:作息时间计划表做好后,我们一定要鼓励孩子按计划执行,不要随意变动。

  阳阳的妈妈在和老师沟通后,决定以做时间计划表作为解决孩子“拖延症”的第一步。

  妈妈邀请阳阳一起安排每天的作息,做了《阳阳一周时间表》(见图3)。

  图3 阳阳一周时间表

  时间表做好后就被贴在了阳阳的学习桌前,接下来是执行计划。每做完一件事,就在后面打一个钩,勾到阅读的时候,孩子就知道接下来就是他最爱的自由活动时间了。如果他玩得不亦乐乎忘记时间,妈妈就会指着小闹钟提醒:“我知道你还想玩一会儿,不过现在到了睡觉时间。我们再玩5分钟就睡觉,好吗?”

  在执行过程中,阳阳有时也会哭闹着反抗,也会遇到很多突发问题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此时,父母要有耐心,和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

  有人会说:“我辛辛苦苦为孩子做了时间计划表,结果孩子对时间表完全没兴趣,根本就不买账。”这个可以理解,给孩子制订时间计划表,要孩子按计划表按部就班地去做事,相当于给自由惯了、活泼爱玩的孙猴子戴上了一个“紧箍”。试想,有哪个孩子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呢?

  如果能够注意避免以下几个误区,孩子会更容易按时间计划表执行。

  误区(1):计划由父母制订。

  以孩子为主执行的计划一定要让孩子亲自参与制订,不能完全由父母来决定。在孩子还没有能力独立制订计划前,父母可以在和孩子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想法,并加以巧妙引导,让孩子参与制订的过程。这不但有助于让他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每天的时间是如何规划的,也能让孩子主动按时间表去执行。比如放学回家后是先写作业还是先弹钢琴,周末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规划好学习、运动、阅读等,完全可以由孩子自己做主,以此锻炼孩子掌控时间的能力。如果孩子不愿意按时间表去做,时间表做得再完美也是废纸一张。

  误区(2):计划安排得太满。

  很多父母常有这样的念头:“学校减负,孩子的作业那么少,回到家总是玩,我得给他报个兴趣班或者买点练习题才行。”于是,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还要完成父母布置的作业,参加各类兴趣班,几乎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这会让孩子对计划的抗拒性非常大。

  一次周末,我去好友家做客,一进门就发现好友和她老公正在辅导儿子晨晨写作业。在随后的聊天中,好友一直向我吐槽晨晨:“现在的孩子简直太不省心了,都快三年级了,让他学个习跟打仗似的,一点儿都不积极,拖拖拉拉,再辅导个几年可能会得心脏病……”

  后来,趁朋友去做午饭时,我走到晨晨身边和他聊天,问:“晨晨,你为什么不把作业赶紧写完呢?反正都要写,早点儿写完还能有时间去玩,你这样拖着,不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吗?”

  晨晨回答:“阿姨,我的作业是做不完的。我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还要写妈妈给我安排的语文练习题、数学练习题、英语口语训练,这些全部写完后还要弹1小时的钢琴,完成30分钟的阅读。就算我都完成了,妈妈还会想出新的作业。反正写不完,我就拖着不写。等到睡觉了,剩下的就可以不用做了。”

  我惊呆了,这简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后来,我了解到不仅晨晨有这样的想法,绝大多数孩子都有这种想法:作业写得越快,妈妈布置的作业就会越多,既然这样,不如慢慢做。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耍、运动的过程中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大脑思维,增进肢体协调能力,提升对自然的认知和社交能力。如果一天的时间都被学习填满了,孩子心里肯定很不情愿,但又迫于“父命难违”,自然而然就想出了磨蹭的招数来反抗,对学习的兴趣也不断下降,更不会珍惜时间。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之一就是不要把计划排得太满,如果孩子能提前完成计划,就把多出的时间还给孩子,并告诉他:“你提前完成计划了,多出来的时间你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孩子成为自己时间的主人,他就会有机会锻炼掌控时间的能力。

  误区(3):任务要求过高。

  乐乐平时写作业磨磨蹭蹭,基本上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写完。妈妈给他制订的计划是1个小时完成作业。理由是“这么简单的作业,如果认真写的话半小时就能写完,1个小时足够了”。

  执行计划的第一天,乐乐比平时认真很多,用2个小时完成了作业。第二天,他仍旧认认真真地完成了,结果还是用了将近2个小时。到第三天,他就开始“自暴自弃”了,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再按计划表执行了,说:“根本完不成,我不喜欢这个计划表!”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父母眼里半小时可以写完的作业,对于乐乐来说,确实需要2个小时,而且完成作业的时间从3个小时缩减到2个小时,这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所以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乐乐妈妈可以先把计划时间调整为2个小时完成,经过几个月的练习,等乐乐有能力1个小时完成时,再重新调整计划为1个小时完成。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制订超出孩子能力范围外的计划,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订让孩子“跳起来能够得着”的计划。

  误区(4):没有明确的完成时间。

  如果一个计划表没有明确到几点几分要完成,那它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计划,执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孩子习惯卡在截止时间前才会全力突击冲刺。如果任务量非常大呢?前期拖的时间过长、“欠账”过多,最后突击也难以完成,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意味着计划要拖延了?

  为了更好地执行计划,在制订计划时不但要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还要把计划分成若干个小阶段,每个小阶段都制定一个完成时间节点,这样更有利于孩子顺利完成计划。

  3.引导孩子自主管理时间

  9岁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会进一步增强,很多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独立的需求,学习也变得有目标感,不再只是为了完成父母的要求。这种目标感的出现,预示着孩子有了做长期时间规划和短期时间计划的需求。父母可以尝试教导孩子更深一步地了解如何合理分配时间,放手引导孩子独立制订计划,学习独立管理自己的时间。

  孩子学会独立制订合理计划的前提,是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知道什么是当下最要紧的事情。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四象限法则”(见图4)。它促使人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且这个方法简单易学,完全可以用来帮助孩子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图4 四象限法则

  先用“十”字把要做的事分成四个区域,并按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的排列组合定义为四个部分(象限)。

  第一部分:紧急且重要的事情。这类事情无法回避也不能拖延,比如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第二部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比如到楼下取快递、打印第二天要交给学校的核酸证明等,这类事情可以请父母或他人代劳。

  第三部分: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比如刷视频、发呆、游玩,这类事情在其余三部分事项没有完成前尽量不要做。

  第四部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比如阅读、练琴、跑步等事项,可以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坚持做。

  具体如何操作呢?首先,父母先指导孩子如何分析事情的轻重缓急。其次,再把事情的完成顺序逐一梳理清楚,合理地规划好时间。最后,再逐渐放手让孩子自己思考如何给事情分类,抓住重点,少做无意义的事情,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比如:这个周末该如何度过?玲玲的妈妈引导玲玲使用四象限法则进行规划。

  1.重要且紧急的事

  每个周末必须完成的作业或课程。

  ●参加美术培训班、钢琴培训班。

  ●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完成每周数学、语文、英语单元练习题。

  2.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玲玲希望这周能参加的两个活动。

  ●和爸爸一起去滑雪。

  ●和小伙伴去公园采集树叶标本。

  3.紧急但不重要的事

  ●天气变热,和妈妈去商场买一条新裙子。

  ●买新的画画工具。

  4.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

  ●和妈妈一起去超市采购。

  ●和爸妈一起去看新房子装修进度。

  平时周末没有滑雪、采集标本这两项活动,为了能参加这两项活动,玲玲做了如下调整:

  首先把第3项“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委托妈妈帮她做,第4项则选择不参加;第1项重要且紧急的事,提前和美术老师沟通,调整了上课时间,利用周五、周六晚上的时间去完成,这样就能确保既能完成第1项的事,也能完成第2项的事。

  通过这种训练,玲玲非常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提高效率,既完成了任务也达成了她自己的目标,皆大欢喜。

  如果孩子从小就懂得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那么长大之后也会合理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在处理生活事务方面也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