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古人生活有意思》

畅销书作者石继航全新力作。《中华好诗词》节目夺冠者,CCTV1《中国诗词大会》诗词达人石继航老师融汇浩瀚诗词典籍,精选30件赏心乐事,为你展开一幅古人四季生活图景。

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跟着本书来一场短暂的穿越,发掘古人鲜为人知的生活侧面:看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去相国寺淘古董;唐玄宗痴迷于打马球令近臣和皇后操心不已;安乐公主斗草逞能,竟然找来了谢灵运的胡须……古人不是史书中冷冰冰的名字,他们也有鲜活而生动的生活瞬间!

这是一本慢生活指南。快节奏的生活、电子设备填满生活的空隙,我们缺少了古人那份日长似岁、慢煮时光的悠闲心境,翻开本书,让我们一起慢下来,感受月之色、水之味、风之形、香之气,拾起生活中曾经视而不见的美好,找回本真纯粹的快乐。

这是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108张彩插古画,带你身临其境感受车马很慢的古代生活。封面专色印刷,时尚炫酷;内文纯质纸张,高清还原古画色彩和纹理,带来有质感的阅读体验!

《食尚五千年 中国传统美食笔记》

中华美食源远流长,但到底怎么个远、怎么个长呢?本书便是讲中国几十种经典食材、食物和烹饪之法的源与流。今天的食物何以成为今天的模样?以前又是什么样子?中间衍生过怎样奇葩的吃法?食物之间经历了哪些史诗般的竞争、兴衰和进化?历史上的气候与环境变迁,对中国传统的饮食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人类驯化食材、创制和传承食物,食物也在塑造着文明。当我们吃饭时,眼前或丰或简的食物背后,有无法想象的社会、经济因素参与其中,每一步合作、每一个环节、每一次餐桌上的呈现,都代表了历代先辈经验的结晶。古往今来,食物的故事几乎构成了整部人类历史。因此,回溯食物的源流,就是回溯我们来时的路。而这样做的目的,一如郭沫若先生所言:“认清楚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


【内容简介】

《古人生活有意思》

本书从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中,萃取出古代人一年四季中的赏心乐事,分享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理念。现代人拥有了很多,却缺少了那日长似岁、慢煮时光的悠闲岁月。“木床石枕冷家风,拥衾时魂梦亦爽;麦饭豆羹淡滋味,放箸处齿颊犹香”,未必是豪奢家居才能带来黑甜沉酣的梦境,未必是珍馐美味才能带来大块朵颐的快感。让我们翻开那些暗黄发脆的书卷,向古人取经,学一下他们的悠闲和安恬,享受一下桃园饮宴、曲水流觞、坐月听琴、闲庭对弈、石桥踏雪、摘菊盈把、落英拂衣、春水煎茶的美好体验,忙时修篱种花,闲时听雨烹茶。

《食尚五千年 中国传统美食笔记》

本书用历史故事串联起中国的代表性食物、食材,以及烹饪技术的源流、演变和历史影响。全书共十四章,分别为:稻花香里说万年(水稻驯化、稻作发展简史和中国米饭文化)、面条的征途(面条的出现、演变和分化以及吃面的典故等)、烧烤恩仇录(历朝历代烧烤的普及情况及各时期经典烧烤菜式)、从刺客到长江三鲜(历史上中国人餐桌上主要鱼类的嬗变以及不同时期的烹鱼之法)、猪羊争霸(中原畜牧业发展、历朝历代对肉类的不同偏好,以及猪肉、羊肉“地位”的反复争夺等)、唐宋用餐指南(介绍上古用餐家具和在今天看起来略显“奇葩”的用餐礼仪等)、千古风流炒菜(唐宋能源危机、铁锅普及和宋代炒菜崛起)、奸相的享受(两宋厨娘,以及蔡京所嗜食物鲊)、麻辣明清(前辣椒时代中国人常使用的辛辣食材,以及辣椒的引入和传播)、千里来龙《随园食单》(《随园食单》里的一些菜谱)、糕点之脉(传统糕点的前世今生)、甜味王朝(古人的糖果、甜品、冰淇淋等)。


【作者简介】

石继航,笔名江湖夜雨。CCTV中文国际频道《中华情》栏目文学顾问,《中华好诗词》节目夺冠者,首届《中国诗词大会》诗词达人。著有《宋朝的腔调》《长安月下红袖香》《昨夜闲潭梦落花》《华美的大唐碎片》《唐朝入仕生存指南》等古典诗词赏析类书籍四十多种,并有四种图书被香港三联书社和台湾启动文化发行繁体版本。

尤阳

笔名虫离先生,知乎饮食文化、神话志怪领域答主。著有作品《舌尖上的古代中国》。


【媒体评论】

《古人生活有意思》

多留一些时间给自己,舍弃一些不必要的物欲羁绊,多向古人学习,多品味这四时中难得的乐事。

——石继航

《食尚五千年 中国传统美食笔记》

千古帝王离我们远了,但大家都能闭眼说出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人一日不可离饮食,说得出一饮一啄前世今生的却少了许多。读得此书,从此吃进嘴的食物所从何来,也算心知肚明了。 ——作家 张佳玮

我是流着口水读这本书的,很有纪录片的画面感了。 ——文史作家 林屋公子


【目录】

《古人生活有意思》

壹 阳春

上元灯火

寻春踏青

桃园宴饮

春水煎茶

莳花弄草

临池观书

蹴鞠马球

秋千斗草

貮 长夏

端午佳辰

晚凉新浴

竹篁鸣琴

闲庭弈棋

一枕黑甜

七夕乞巧

瓜棚说鬼

参 金秋

中秋赏月

久别重逢

驰骋畋猎

烟波闲钓

重阳醉菊

访胜怀古

听书看戏

焚香静处

肆 三冬

玉壶美酒

腊日啜粥

雪夜读书

金石鼎彝

着意丹青

踏雪寻梅

除夕守岁

后记

附录

《食尚五千年 中国传统美食笔记》

◎ 上古战争:水稻的力量

◎ 烧烤恩仇录

◎ 千年一面

◎ 糕点的脉络

粔籹、寒具

糗饵、粉糍

枣糕

煮糆

巧果

见风消

蓼花糖

浇切

松黄饼、松黄糕

芝麻叶

到口酥

◎ 从刺客到诗星之死:吃鱼漫谈

◎ 汉唐大饼

椒盐饼

酥油饼

糖薄脆

牛奶糯米饼

韭菜盒子

◎ 猪羊争霸

◎ 唐宋用餐指南

◎ 炒菜:大破能源危机

◎ 蔡京的享受

猪肉鲊

羊肉鲊

蛏子鲊

茄子鲊

蚂蚁鲊

黄雀鲊

◎ 康乾麻辣帝国

◎ 广陵流韵:盐商与淮扬菜

◎ 千里来龙 《随园食单》

须知单

戒单

海鲜单

燕窝

海蜒

乌鱼蛋

特牲单

蹄髈(肘子)

腰子

里脊

红烧肉

脱沙肉

粉蒸肉

八宝肉

家乡肉

蜜火腿

羽族单

母油船鸭

蒸鸭

梨炒鸡

生炮鸡

假野鸡卷

◎ 名食滥觞

果丹皮

肉松

皮蛋

老婆饼

黄焖鸡

狮子头


【前言】

《古人生活有意思》

代序

赏心乐事知多少,雪月风花是四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一日,我独坐在太行山中的石崖之上,怅然望着那轮血色的残阳,心中涌出无限感慨。

千百年过去了,我们已来到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几秒钟内,交易所中的金融游戏就可以蒸发或裂变亿万的财富;几分钟内,有可能一辆汽车已经下线;十个小时之内,我们就可以从地球这一边飞到那一边。所以,假如真有古人穿越到我们这个时代来的话,看到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在今天已司空见惯,一定会瞠目结舌、惊疑不定。

然而,我觉得,当穿越来的古人习惯了以后,也许就不会再像刚开始那样羡慕我们现代人了,因为,与古人相比,我们现代人的快乐,真的会多很多吗?

过不了多久,古人就会发现,现代人虽然物质上丰富了很多,各种科技手段也先进得有点神乎其神,但还是没有从根源上消除人生在世的种种苦恼。一样有着生老病死的煎熬,一样有着酒色财气的诱惑,一样有着落寞、焦虑、倦怠、忧伤、纠结、执迷、空虚、恐惧、绝望……

虽然与古人相比,我们拥有的是多了很多,却也缺少了和山水田园亲近相融的时光。在越来越密集的大都市中,不少人的青春迷失于钢筋水泥丛林里,在不知晨昏冬暑的写字楼中,面对着缤纷变幻却并不真实的电脑屏幕。不知不觉中,流年暗换,人们感受到的不再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是驼了脊梁,秃了头发。

不像古人,春回时,欣喜于“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夏热时,陶醉在“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秋来时,感触到“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冬雪时,悠然看“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正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和古人相比,现代人缺少了那日长似岁、慢煮时光的悠闲心境。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催促下,不再像过去“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一切仿佛都在倍速播放,可以快进点播,一切都像速食面一样简易,相约和团聚变得不再那么困难,也就不再那么珍贵。

而我们的祖先们,有着“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的慵散闲适,有着“长日眠高枕,微风酒半酣”的从容惬意,有着“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的欣喜感慨,有着“桐花落井干,鸟语喜归人”的悲欢交集。

有时候,正像沙漠中的水,虽然稀少,却更能给人以慰藉。古人的生活条件远不如现代的人们,却收获了更多得来不易的快乐。没有杳无音信的别离时光,少妇们不会收获“千日废台还挂镜,数年尘面再新妆”的意外之喜;没有那山重水隔的艰难转运,荔枝果就不再是“应是仙人金掌露,结成冰入茜罗囊”般珍异神奇;而三餐丰富、可以随时添置新衣的现代人,却对过大年的感觉由欣喜转为无感。

同时,信息的泛滥也大大稀释了我们的成就感,而因此造成的攀比心理,又给了我们如山般的巨大压力。

所以,现在网上也有人在吐槽:“突然好想去放牛,没有压力,没有江湖套路。以我的智商,只放一头,多了我也数不过来。它吃草,我趴在牛身上睡觉,牛丢了,我也就丢了……省心。”

有时候,人的诸般情绪,并非是物质和地位的正相关函数。正如郁达夫先生所说:“半岁的鸡娘,新生一蛋,其乐也融融,与国王年老,诞生独子时的欢喜,并无什么分别。黄牛吃草,嚼断了麦穗数茎,今年的收获,怕要减去一勺,其悲也戚戚,与国破家亡的流离惨苦,相差也不十分远。”

所以,我们有必要收起内心的狂妄自满,虚心向古人学习一下安恬喜乐的心态,借鉴一下他们享受快乐的赏心乐事。有时扪心自问,我们这些现代人,注重的多是吃喝玩乐等感官刺激,古人却更多地拥有高层面的精神享受,看他们:

楼前桐叶,散为一院清阴;枕上鸟声,唤起半窗红日。——《小窗幽记》

茶熟香清,有客到门可喜;鸟啼花落,无人亦是悠然。——《娑罗馆清言》

净几明窗,好香苦茗,有时与高衲谈禅;豆棚菜圃,暖日和风,无事听闲人说鬼。

——《娑罗馆清言》

霜天闻鹤唳,雪夜听鸡鸣,得乾坤清纯之气;晴空看鸟飞,活水观鱼戏,识宇宙活泼之机。

——《菜根谭》

这样的快乐,正如古人常说的“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魂梦亦爽;麦饭豆羹淡滋味,放箸处齿颊犹香”,未必,是无需多少金钱和地位的。正所谓“木床石枕冷家风,拥衾时是豪奢家居才能带来一枕黑甜的梦境,未必是珍馐美味才能带来大快朵颐的快感,未必是名胜山水才能带来心旷神怡的愉悦。

只要稍稍从物欲繁杂的思绪中解脱出来,暂时忘却那些营营扰扰的是非,你就会体味到“月是何色?水是何味?无触之风何声?既烬之香何气?” 这无欲无求中的平安喜乐,才真正是悠长而持久的快乐。

让我们翻开那些暗黄发脆的书卷,向祖先取一下经,学一下他们的悠闲和安恬,享受桃园饮宴、曲水流觞、坐月听琴、闲庭对弈、竹楼听雨、石桥踏雪、摘菊盈把、落英拂衣、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的美好体验。

“日月跳丸,忽忽如梦。加以名奔利竞,膏火自煎,只令人叹蜉蝣耳!”

愿我们在这短短的百年之内,不要再辜负那些觉得是司空见惯的良辰美景, 也不要再忽略那些唾手可得的赏心乐事。

《食尚五千年 中国传统美食笔记》

提起中国美食,大家都会说一句“源远流长”,但是怎么个远法,怎么个长法,可能往往说不上来。

身为一个“吃货”,对食物是怎么没的自然是“肚明”的,倘若也能“心知”食物是怎么来的,无疑更副“吃货”之雅望。

本书所谈的便是中国几十种经典食材、食物和烹饪之法的“源”与“流”,也就是“食物是怎么来的”过程。今天的食物,何以成为今天的模样?在从前又是什么样子?中间衍生过怎样奇葩的吃法?食物之间经历了哪些史诗般的竞争、兴衰和进化?历史上的气候与环境变迁,对中国传统的饮食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这一漫长的过程绵延数千年乃至数万年,在此期间,人类驯化食材,创制和传承食物,食物也在塑造着文明。当我们吃饭时,眼前或丰或简的食物背后,有无法想象的社会、经济因素参与其中,每一步合作、每一个环节、每一次餐桌上的呈现,都代表了历代先辈经验的结晶。

古往今来,食物的故事几乎构成了整部人类历史。因此,回溯食物的源流,就是回溯我们来时的路。而这样做的目的,一如郭沫若先生所言:“认清楚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

上古战争:水稻的力量

在完成那次举世瞩目的文化摆渡之前,河姆渡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古渡口,以及依渡口而立的小村庄。

1973 年夏,雨季即将掩至,浙江省东部,姚江之畔,那个当时只有二十九户居民的村子,正加紧筹备排涝工作。村民们要新建一座机电翻水站,以提高排涝能力,同时改shan(善,由于是网络不允许用的词语因此改为拼音,后同)地势低洼稻田的产量。罗江公社组织人手,在村子北侧的旧有排涝站旁施工。当水闸基坑下挖至3 米深时,翻动的土层浮现出大量黑陶片、石器和动物遗骸,一位到现场巡察的负责人见状,警觉地叫停了工程,立即电告文物部门。后续考古发掘工作随即展开,一个分布范围达4 公顷的庞大遗址重见天日。沉睡了七千年的远古文化、民族古老的灵魂碎片倏然醒来,将这个不起眼的渡口小村凝刻为举世瞩目的文化符号。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有如平湖坠石,激起的水波持续扩散,先是地方重视,继而举国关注,惊荡七海,震动世界。无数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迎接这艘棹过了七千年幽暗时光的历史渡船。他们震惊于那数以千计烧造技艺高超的陶器,震惊于器物表面繁复而神秘的艺术纹样,尤其令他们震惊的,莫过于庞大的远古栽培稻遗迹。在河姆渡遗址,考古人员发掘出厚达半米的稻谷、稻秆及稻叶的堆积,按照堆积的厚度和面积计算,仅一期发掘的稻谷总量便超过100 吨。部分稻谷保存完好,出土之时,叶片仍呈绿色,谷粒色泛金黄,谷壳的纵脉和稃毛都清晰可见。一些陶釜底部甚至残留着烧糊了的米饭“锅巴”。

遗址同时出土了一批鹿骨制作的骨耜(sì),耜头缠绕着葛藤,原本大概是固定在木柄上的。这些骨耜的形制仿佛后世的铁锹、铁铲,显然都是农具。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便是手持这些粗拙的原始器具,开发土地,驯化自然,将从山野之间采集而来的颗粒干瘪的野生稻,改造为丰腴甘香、流传万代的主粮水稻。

作为人类zui早驯化的作物之一,水稻的驯化过程非常漫长。

水稻的野生种是今天常见稻谷种属体系的祖先,野生稻乍看上去与野草无异,但它蕴藏着无穷的生机。也许是不经意的一次邂逅,也许是经过无数次对照比较,远古人类在芜杂的野草间,发现了野生稻米的饱腹能liang,开始有意识地集约采集。在农业时代开启前,远古人类采稻而食的生活持续了上万年,zui近的研究显示,中国先民早在1.6 万年前就开始在茫茫荒野之中寻索、采食野生稻了[1]。至晚在1.2 万年前,人类尝试着迈出了农耕的脚步。那时地球正处在一个气候美妙的时代:zui近的一次冰河期步入尾声,全世界都在变暖,冰川退却,气温回升,达到与今天相仿甚至更暖和的水平。幼发拉底河畔,今天叙利亚北部的阿布·呼雷拉(Abu Hureyra)遗址处,当时的古人类结束了游牧生活,试着定居下来,种植黑麦。一开始,种植业发展速度缓慢,采集和狩猎仍是食物的主要来源,种植所产出的食物只不过被当作一点“赚外快式”的贴补。从零星种植到农耕经济zui终取得支配地位,人类又花费了数千年时间。

就在人类摸索着解开农耕之门的“封印符文”不久之后,约1.1 万年前,一场很可能因天体撞击而突发的气候异常,残忍地扼杀了摇篮中的农业雏形。阿布·呼雷拉古人类聚落被坠落的彗星或小行星瞬间摧毁,研究者探索遗址,发现了大量不应为那个时代所有的熔融玻璃,推测这是在撞击瞬间产生的2200 ℃高温下所形成之物[2]。撞击的威力jiqi巨大,造成全球范围气候剧烈扰动,气温急遽下降,冰川重新 生成,陆地被封冻,凛冬再度降临,大批已迁入高纬度地区的动物和人类死于ji寒。这次撞击导致的有悖于自然规律的气候异常的离奇灾变,被称为“新仙女木事件”。

漫漫长夜仿佛永无尽头,人类瑟缩在冰封的山洞里,苦苦等待着温暖的能liang重回人间。一代又一代远古人类死去了,他们无助地凝望星空,眺望雪原,企盼春天回归。星移斗转,直到一千年后,恐怖的凛冬才终于完结,严寒消散,春满世界,一个延续至今、地质学上称为“全新世”的时代拉开了帷幕。温暖湿润的气候温柔地润泽着全球大部分陆地:在北非,今天被称为撒哈拉沙漠的地区享受着充沛的降水,那里河湖相连,水草丰茂,羚羊四处奔驰,一片生机;在中国,夏季风带来的降水远及新疆和内蒙古,亚洲象一度分布至河北省,稍晚的西安半坡遗址也发现了犀牛残骸,而倘若到山东沂河洗澡,将有概率遇到扬子鳄,孔子及弟子若在那时游赏,便不能“风乎舞雩,咏而归”了。

稳定适宜的气候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保障,也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环境舒shi,食物漫山遍野地疯长,人类不必担心饿肚子,于是生育率快速上升。人口急剧增长的后果就是,原始的狩猎和采集越来越难以负担食物需求,于是人类意识到,必xu采取更高xiao的生产方式,获取更多的食物才行。在寒冷的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由于作物难以生长,以及出于摄取高热量食物御寒的需要,居民们陆续转向游牧生活;在低纬度、地势平坦的地区,气候适于作物种植,但不利于肉类保存,这些地区的居民便选择了定居农耕,一场持续了上万年的“农业战争”开始了。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