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由于京师的特殊地位,科举会馆的数量远大于工商会馆,赶考举子、在京官僚等人的活动构成会馆活动的主体,是北京会馆区别于各地会馆的重要特点。书画自娱、临池观帖的清玩,乃是历代文人的闲暇雅事;品鉴古玩书画、金石碑帖更几乎是明清文人雅集时必不可少 的节目。清代帖学著述与刻帖遗存都非常丰富,数量远超前代,以往 学界对此关注不多,会馆中的帖石文物更是清代帖学研究中的缺失的 一环。作者以会馆中的刻帖为研究中心,对相关研究领域以前的学术 成果进行了认真梳理和辨析,作了大量的资料汇集和整理,如对《小秀野唱和诗》帖的搜集整理,是历来帖学著作未予涉及的,可补容庚 《丛帖目》等专著之缺。在此基础上,对会馆刻帖的历史背景、相关
人物及刻帖内容作了深入的较全面的研究,著成此书,为今后北京地 区帖学研究开创了范例。
本书收集整理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同时依托现存的文物、拓片 资源,结合实地考察,探讨帖石的刊刻始末和流传轨迹,对刻帖的内 容及其书法和镌刻艺术作了研究、赏析。其研究路径是明晰的,资料是翔实的,是现代专门研究北京地区刻帖的帖学引领之著,是一部值得期待的著作。


【内容简介】

清代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空间。因应考、任职或入幕等原因滞留京城的各地士人, 以及赴京修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大部头书籍的知名文人学者,不少都住在会馆之中,形成一定规模的士人交游。书画自娱、临池观帖的清玩,乃是历代文人的闲暇雅事;品鉴古玩书画、金石碑帖更几乎是明清文人雅集时必不可少的节目。于是,以会馆为平台、以同乡文人士子为主要参与者和服务对象的刻帖活动应运而生。
本书以北京会馆的帖石遗存与刻帖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着眼于此前较少受人关注的“会馆刻帖”内容,对散存在各收藏单位、原本出自会馆建筑的帖石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包括松筠庵(杨椒山祠)所藏杨继盛《汉十八侯铭》《谏草卷》《手书遗嘱》等帖石、原藏山右三忠祠的《小秀野唱和诗》刻石、安徽会馆李鸿章等人刊刻的《朱熹<游云谷诗>》帖石、湖广会馆徐树钧等人刊刻的《李东阳诗帖》、南海会馆《观海堂苏帖》等,利用现存石刻文物和拓片资料等追溯它们的刊刻始末和流传轨迹,对其书法和镌刻艺术加以赏析。更进一步分析清代士人在会馆刻帖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探讨清代北京会馆帖石的独特功能。


【作者简介】

张云燕,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现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碑刻、北京史、石刻书法艺术、石质文物保护与修复等,具有专业的学术背景。曾主持或参与完成多个北京石刻文化研究相关科研课题和项目,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中国书法》《中国文物报》《博物院》等报刊和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合作撰写并出版专著一部。


【目录】

第一章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杨椒山祠藏书法帖石
一、明代“铁肩”杨继盛
二、故宅松筠庵的沿革与布局
三、松筠庵的帖石遗存
(一)杨继盛书法墨迹的刊刻
(二)庵内刊刻、存放的其他书法帖石
第二章 文雅风流,映照百年——三忠祠与《小秀野唱和诗》
一、山右三忠祠
二、顾嗣立与“小秀野草堂”
三、祁寓藻、张穆与《小秀野唱和诗》帖石
(一)《小秀野唱和诗》帖石录文
(二)帖石的刊刻与书法成就
第三章 问渠那得清如许——安徽会馆与朱熹《游云谷诗》帖石
一、安徽会馆的建立
(一)安徽建省与省域认同的确立
(二)安徽会馆的建立与沿革
二、安徽会馆的建筑布局
三、朱熹《游云谷诗》帖石
(一)《游云谷诗》帖石录文
(二)帖石底本《游云谷诗卷》辨伪
(三)帖石的刊刻与流传
第四章 旧时风景属谁家——湖广会馆与李东阳诗帖
一、湖广会馆的建立与沿革
二、湖广会馆的建筑布局
三、李东阳草书帖石
(一)帖石的现状与录文
(二)李东阳生平与书法成就
(三)会馆中《李东阳书帖》的流传与刊刻
第五章 壁留残雪梦,帖续晚香刊——南海会馆《观海堂苏帖》
一、南海会馆的建立与沿革
二、南海会馆的建筑布局
三、《观海堂苏帖》的刊刻与价值
(一)《观海堂苏帖》录文
(二)《观海堂苏帖》与《西楼帖》
(三)《观海堂苏帖》的刊刻与书法艺术
(四)"年年置酒寿东坡"
结语
后记


【前言】

前言
会馆,顾名思义,“乃聚会之馆”。古时同县乃至同省的人,旅居在外经商、求学或从事其他职业,都需要一个适当的场所不时聚首,以解思乡之情。北京的会馆始于明代,清代中叶达到鼎盛。在类型上以省、府、州、县等同乡会馆为多,主要为接待进京赶考的举子而设,也称为科举会馆、举子会馆或试馆。除试馆外,还有一种为五行八作等手工业者及商人聚会而建的会馆,称为工商会馆。科举会馆的数量远大于工商会馆,赶考举子、在京官僚等士人的活动构成会馆活动的主体,是北京会馆区别于各地会馆的重要特点。
清代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空间。因应考、任职或入幕等原因滞留京城的各地士人,以及赴京修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大部头书籍的知名文人学者,不少都住在会馆之中,形成一定规模的士人交游。书画自娱、临池观帖的清玩,乃是历代文人的闲暇雅事;品鉴古玩书画、金石碑帖几乎是明清文人雅集时必不可少的节目。于是,以会馆为平台、以同乡文人士子为主要参与者和服务对象的刻帖活动应运而生。道光十八年(1838年),南海人孔继勋与廖牲攒集吴荣光所藏苏帖刻成《观海堂苏帖》一卷,石置于南海会馆中。同治年间,李鸿章等皖籍官员将传为朱熹所书的《游云谷诗》摹勒上石,安放在安徽会馆。光绪二年(1876年),徐树铭、徐树钧等多名湖南籍官员共同出资,将所藏李东阳自书诗帖刻石十方,嵌于湖广会馆宝善堂。以及河北会馆(松筠庵)收集刊刻的杨继盛手迹与纪念诗文等,多有帖石存世。这些刻帖行为的共同特点是,刊刻者多为同乡,在临摹赏鉴刻帖的书法艺术之余,更着意于追思先贤的风骨精神,以激励后进。
遗憾的是,以往关于北京会馆或清代刻帖活动的研究,都不曾注意到这种以会馆为依托、以乡里关系为纽带的文人刻帖活动,一批刊刻于会馆中的帖石文物未能得到准确的认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是收集、保存、展览石雕、石刻文物的专题性博物馆,会馆碑刻是其藏品的一个重要门类。目前馆藏北京地区各会馆创建、修葺、规章、祭祀、义园义地等碑刻文物60余种,加上书法刻帖、匾额、石刻画像等共计近百种,除馆藏石刻外还收藏了其他会馆碑刻拓片多件,是研究北京会馆历史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笔者不揣浅陋,以馆藏帖石文物为依托,对散存在各收藏单位、原本出自会馆建筑的帖石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追溯它们的刊刻始末和流传轨迹,对其书法和镌刻艺术加以赏析,更进一步分析清代士人在会馆刻帖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探讨清代北京会馆帖石的独特功能。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下诏废除科举,三年一届各省举人公车人京的盛况不复存在,会馆接待上京考生的主要功能随之消失。清朝末年至民国,北京几次遭遇战火,并被外军占领,会馆建筑大多遭到了严重破坏。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第二年北京改名北平,丧失政治中心地位。会馆的另一大功能“官员联络乡情”也失去了基础。会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更有许多省县会馆不得不变卖馆产,艰难维持。随着会馆建筑的破坏、拆除,原本收藏在馆内的帖石也有部分佚失。在“文革”之中,人人谈“文物”而色变,不少帖石或被砸毁,或被用于铺地等,又损失了一大批。本书所论及的帖石,诸如《杨继盛书帖》《李东阳诗帖》《朱熹<游云谷诗>》,现存石刻都不完整;《小秀野唱和诗》《观海堂苏帖》的原石更是已经全部佚失了!这实在不能不令人为之惋叹。本书对会馆帖石遗存的整理和研究,实际上也具有一定的抢救性质。
笔者对会馆帖石遗存与刻帖活动的关注可以上溯至2011年。10年来,虽然多方搜集材料,也尽己所能做出一些浅薄的考证,总因学力所限,难免有所疏漏,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如能以拙作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学人关注北京会馆中的士人交游与幸存至今的书法珍品,促进对现存会馆文物与建筑的保护,笔者将不胜荣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