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西方的智慧》虽然是一本关于西方文明的入门读物,但这本书不是一般的入门读物,而是现代西方哲学大师罗素在87岁的高龄,用炉火纯青的思想和通俗优雅的语言对西方文明发展的总结,它浓缩了使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西方哲学史》的精华,是一本非专业人士了解西方文明的优秀经典读物。罗素年轻时雄心勃勃,二十出头就立下宏愿,要写两个系列的“大书”:一个涵盖所有的科学领域;另一个涵盖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西方的智慧》即是罗素的后一个宏愿。因此,《西方的智慧》不仅在西方是一本优秀且不断流传的优秀读物,而且在中国也是一部广受欢迎的读本,有七八个中译本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已有译本的翻译错误
我翻阅了已经出版的《西方的智慧》译本,看完以后的感受是,这些译本的翻译和编校质量都有待提高,其中有几个译本的翻译甚至大同小异。在这些译本中,还发现了不少翻译错误。比如,将“波吕克拉底僭主统治时期”译为“坡力克拉提专制的时期”;把白痴(idiot)译为“伊底奥特”;把“克吕西普(公元前280—前207)”译成“克鲁西普(公元前280—207)”;把“公元前606年”和“公元前586年”译为“606年”和“586年”;把“亚琛(Aixlachapelle)大教堂”译为“艾拉沙白勒大教堂”;把“大阿尔伯图斯(Albertus Magnus)”译为“艾伯塔·麦格那”;把“慕尼黑的路易皇帝”译为“鲁意皇帝”;把“一圣教瑜(Unam Sanctam)”译为“乌南散克顿”;把“圣餐变体论(transubstantiation)教义”译为“面包和葡萄酒化为耶稣的血和肉的这种化体学说”,如此等等,从年代的错误到人名和地名的错误,再到内容的错误,多多少少出现在书中。这不仅传播错误,误导读者,也是对作者罗素的不敬。

老老实实编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的《西方的智慧——从苏格拉底到维特根斯坦》(全译本),较之现有的各种译本质量要高得多,不仅纠错修误,拾遗补缺,而且译文信达,全彩全译。
首先,译者有哲学专业背景,本科硕士读哲学专业,在复旦哲学系教学多年,对罗素的思想、哲学概念把握准确,保证了译文的质量。其次,出版社编校严格,主要表现在:第一,根据原文核对译稿,为了统一译名手编一份索引。凡人名、地名、书名、篇名、名词概念,每一次出现都要记下来并注明页码,逐个统一与核对;在第一次出现的人名、地名、书名、篇名、名词概念后面标注英文,以后出现则不再用英文标注,防止重复标注或漏标。书中提到的人名和地名就有590多个。第二,把译稿中出现的人名、地名、书名、篇名、名词概念、年代等和各类词典核对。人名的翻译改用约定俗成,比如,“泰利士”改为“泰勒斯”等等。地名,特别是古希腊的地名不仅多,而且许多没有听说过,花了很多时间核对和修改,主要翻阅大英百科全书和地名词典、相关的历史书。比如,“提佛”改为“底比斯”,“克诺苏斯”改为“克诺索斯”,等等。书名、篇名、名词概念的翻译前后统一,比如,维柯的一句名言“真理即行动”出现过几次,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对人类而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也出现过几次,每个译者的翻译都不一样。书中提到的哲学家的生平翻译有疑问的,需要查阅大英百科全书和哲学词典;对哲学思想的翻译有疑问的,还需要查阅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第三,根据原文纠错。翻译过程中丢词漏句时常发生,偶尔也会出现错译,不核对原文,就不好发现这些问题。比如,把“生理学”译成了“哲学”,把“give over to”译成了“放弃”,由于读不通,就必须查原文、查英汉字典改正;“15个春秋”译成了“13个春秋”,等等。第四,对年代的表述形式、图片与说明文字的距离、说明文字后面的句号、正文用词与说明文字、一字线、半字空格等所有这些小到不会引起读者注意的问题,也做了认真的统一。尽管这不会损害译文本身的质量,但为了保证译本的编校质量都一一改正。与此同时,修改病句、错字,保证语句通顺,符合汉语表达习惯,都是最最基本的工作了。所有这些琐碎费时的核对及编校工作,都保证了这个译本的编校质量和出版价值,真正把好书做好。

再现原著的风采
罗素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说:“为有助于阐述,书中有人物、地点、文献的图片集,这些图片尽可能选自它们所涉及时期的原始资料。”新版《西方的智慧》(全译本)保留了英文版的全部图片,按照英文版的版式排版,再现了原书的特有风采。原书中的图片,有的由于年代久远模糊不清,有的印制质量不高,为了保证和提高图片的印制质量,美编与出版技术人员花费了大量精力,多次调色看样,精选用纸,使这本全译本图片的层次和色彩不输原著。

罗素对希腊文明的评价
《西方的智慧》“试图概述从泰勒斯到维特根斯坦的西方哲学史,同时揭示这一史话展开的历史环境”,罗素用了三分之一多的篇幅讨论希腊文明。罗素认为,希腊人在不长的两个世纪内,在艺术、文学、科学和哲学方面杰作迭出,为西方文明确立了一般标准。我们今天所知的哲学和科学是希腊人的发明,希腊文明引起的思想活动的大暴发,是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事件,也是空前绝后的事件。只有在希腊文明中,哲学运动与科学传统携手并进,正是这个双重传统塑造了西方的文明。西方文明的特征建筑在精神事业的伦理之上,这种伦理本质是希腊的。罗素对希腊文明评价极高,在西方文明的思想结构中,全部最好的东西依然可以追溯到希腊思想家的传统,英国的绅士教育思想也来自希腊的柏拉图。

概观式的百科全书
哲学可以指引我们生活。如果读者问从这本书中会有何收益,罗素的回答是:对于外行甚至学者来说,有时坐在旁边并作概观,颇有意义。既不庞大亦非详细,尤其是一个已通过专一头脑的概观。哲学史不会是孤零零的哲学史,而是一幅有环境有背景有主题精彩纷呈的发展长卷。罗素花了许多笔墨阐述科学特别是数学与经济的发展,表明这些发展成就背后的思想以及与哲学思想发展的相互推动;同时对宗教、心理学、建筑、绘画、重要的文学作品等对哲学思想的影响,也做了详细的分析。《西方的智慧》不是一部文字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只是提供了一个西方文明发展的轮廓,突出从早期古希腊到我们时代的西方文化传统的连续性。罗素是谦逊的,事实上,《西方的智慧》是一部全景描述西方文明发展的百科全书。


【内容简介】

罗素一生著作等身,有许多名著流传,《西方的智慧》是罗素名著中的名著。罗素写完著名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意犹未尽,认为有必要写一本以哲学思想发展为主线的概观的西方文明史。《西方的智慧》是继《西方哲学史》后研究、探讨西方哲学史的又一部力作,不能将前者视作《西方哲学史》的简本。在这里,罗素极尽提要钩玄之能事,以大家之手笔,简洁明快地勾勒出西方哲学史之流变。而且,罗素始终将哲学史放在社会、政治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故其叙述具有凝重的历史感。正如这本书稿的副标题所示,在自希腊城邦政体以来,迄于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政治等大背景下,探讨整个西方文明演进的脉络,旁及科学、宗教、经济、文学乃至社会习俗。此书完成后,罗素在助手的帮助下,在文中插入394幅图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大量的表明哲学思想的图片,使读者对深刻的哲学思想的理解更加直观,令人叫绝。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


【媒体评论】

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目录】

001前言
002序
006苏格拉底以前
050雅典
114希腊化时代
138早期基督教
162经院哲学
198近代哲学的兴起
248不列颠经验主义
270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
306功利主义以来
334当代
365结语
370索引


377译后记
378修订后记


【前言】

前言

亚历山大的诗人卡利马科斯(
Callimachus)说过:“大书是大难!
”总的说来,我对
这一观点颇有同感。不过,我胆敢将这本书呈现在读者面前,因为就“难
”来说,本书是
个小难。不管怎样,由于我以前写过一本同类主题的书,故对它需作一专门说明。《西
方的智慧》是一本全新的著作,当然,倘若没有《西方哲学史》先行出版,就不会有《西
方的智慧》的面世。

本书试图概述从泰勒斯(
Thales)到维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的西方哲学史,同时
提示这一史话展开的历史环境。为有助于阐述,书中有人物、地点、文献的图片集,这些
图片尽可能选自它们所涉及时期的原始资料。首先,只要行得通,都尽力把通常只用语
词表达的哲学观念转换成图解,用几何隐喻的方式传递同样的信息。我在这方面得到
的支持不多,因而效果并非都尽如人意。不过,看来这种叙述方法值得探索。只要行之
有效,图像的说明具有更多的优势,即它不受任何特殊语言的束缚。

至于再出版一部哲学史,有两件事应该作些偏袒的辩护。首先,简洁而又相当全
面的叙述很少看到。确实,有许多范围广泛的哲学史,用更大篇幅对每一项都作了更为
详细的讨论。显然,本书无意与这些著作竞争。那些对这一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读者,
无疑会在适当的时候查阅这些著作,也许会进一步研读原著。其次,目前越发强烈的专
门化倾向,使得人们忘记了他们在智识方面受惠于其祖先。这一研究旨在抵消这种健
忘。在某种重要意义上说,所有的西方哲学史都是希腊哲学史;沉湎于哲学冥思而割
断我们与过去伟大思想家的联系纽带,是徒劳无益的。人们过去一直以为,哲学家对任
何事情都有点了解是恰当的,这也许是错的。哲学因其研究范围而需要各种知识,不管
怎样,流行的观点即哲学家可以对任何事物一无所知,无疑是错的。认为哲学真正始于
1921年或至少始于
1921年前不久的那些人,没有看到当前的哲学问题绝非突然产生,
凭空而起。因此,相对慷慨地对待希腊哲学,就不必再作辩解了。

哲学史可以两种方式叙述,要么叙述都是纯粹说明性的,展示这个人说了什么,那
个人所受影响有多大;要么叙述与某种程度的批判论说相结合,展示哲学讨论是如何
进展的。本书采用第二种叙述方式。应该补充的是,这不至于误导读者以为,只要发现
某一思想家的观点不够格,便立刻将其打发了事。康德曾说,他最害怕的不是被反驳,
而是被误解。在我们将某些哲学家置之一旁之前,应努力理解哲学家试图表达什么。
同时,必须承认,有时所下功夫与达到的见识似乎不成比例。归根结蒂,这是每个人不
得不自己解决的判断问题。

本书主题的范围与论述和我先前的著作不同。新的材料主要归功于我的编辑保
罗·福克斯(
Paul Foulkes)博士,他帮助我正文的写作,并选择了许多插图,设计了大部分
图解。本书的初衷是提供哲学家们讨论的一些主要问题的概观。如果读了这些内容后,
读者产生兴趣去探索他也许不会那样考虑的主题,那么本书的主要目的便达到了。

伯特兰
·罗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