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此书除了是一本了解中国历史、引发兴趣与思考的轻学术读物之外,本书也为国内读者了解海外中国史研究现况与方法搭建了一个入门阶梯。


【内容简介】

有很多原因让中国古代的人们提笔书写自己:让亲人知道自己的近况,记录旅行中的经历,为自己辩护、抱不平,表达对个人能力的骄傲或对生活的失望,抑或解释著书立说的缘由。许多写作者会用幽默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缺点,而那些为子孙后代写作的人,则往往采用严肃的语气。一些人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另一些则用散文。
此书选取了西周至清末3000年间50位作者的关于“自我书写”的作品,分列在29个话题之下。这些作品讲述的故事,往往生动且引人入胜。它们的作者包括男性和女性,既有名垂青史的人物,也有普通百姓。有些相当简短,另一些则要长得多。这些作品将引领读者走近他人的世界,并激发大家对各种问题的讨论,包括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他人的联系、家庭生活的情感基调,以及各级官员的关心照顾,等等。每个话题均有一篇导言和拓展阅读书目,可以帮助读者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


【作者简介】

伊沛霞(Patricia B. Ebrey),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博士,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历史学刊》(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主编。主治宋史,尤重社会史、家庭史。著有《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宋徽宗:天下一人》等,主编《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五卷本)》等。2014年荣获全美历史学会终身成就奖。
张聪,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宋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著有《行万里路:宋代旅行与文化》《北宋士人与孝道:家庭、乡里与国家》等。
姚平,美国伊利诺大学文化人类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兼任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T’ang Studies等英文期刊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古时期妇女史、墓志文献。著有《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唐代的社会与性别文化》,主编《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五卷本)》《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在美国发现历史》《开拓者:著名历史学家访谈录》等。


【目录】

目录
序言和致谢 / 1
前言 / 1
第一章 一位儿子对母亲的敬意——西周青铜器铭文 / 1
第二章 罪与罚——四件案例中的个人证词 / 5
第三章 一位汉代皇帝接受指责——汉武帝的罪己诏 / 13
第四章 家书抵万金——三封普通人的信 / 18
第五章 一位自然哲学家的回忆——王充的《论衡》末章《自纪》 / 25
第六章 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信——郑玄的《诫子书》 / 35
第七章 一位被掠女性感怀回归——蔡文姬的《悲愤诗》 / 39
第八章 武将们的自我夸耀——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和曹丕的《典论•自叙》 / 49
第九章 离别之痛——左芬的《感离思》和《离思赋》 / 58
第十章 一位皇帝关于因果报应和素食主义的论述——梁武帝的《净业赋序》 / 63
第十一章 晚唐文人官员反思退隐生活——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和陆龟蒙的《甫里先生传》 / 69
第十二章 追思亲友——韩愈与韩琦的祭文作品 / 80
第十三章 挑战世俗羁绊——柳开的自传 / 90
第十四章 记录见闻——五种宋代笔记序言 / 98
第十五章 自咏——四位宋人的诗作 / 106
第十六章 南宋使金日记——楼钥的《北行日录》 / 112
第十七章 选择自杀的女性——琼奴的题壁文和韩希孟的诗作 / 118
第十八章 亲历王朝覆灭——元好问和文天祥的自述 / 125
第十九章 安居——耶律楚材的《贫乐庵记》和谢应芳的《龟巢记》 / 134
第二十章 一位女医生的生活与职业——谈允贤《女医杂言》序跋 / 142
第二十一章 一位多次尝试自杀的乖张之人——徐渭的自撰墓志铭 / 149
第二十二章 生活在科举地狱——艾南英的《前历试卷自叙》 / 159
第二十三章 一位皇妃的自咏——崇昭王妃钟氏的琴歌 / 167
第二十四章 经历重大自然灾害——陈其德和蒲松龄触目惊心的描述 / 177
第二十五章 一个冒充官员的诈骗犯——罗奋鹏的供词 / 187
第二十六章 一个幕僚飘忽不定的生活——汪辉祖的自撰年表 / 193
第二十七章 赞美亲人——妻子致敬丈夫,弟弟感激长姊 / 221
第二十八章 被捻军俘虏的少年——柳堂记录长达十五周的苦难经历 / 228
第二十九章 与家人保持联系——曾国藩致其子曾纪泽的书信 / 242


【前言】

前言

回忆录是当前非常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各种各样的名人——演员、运动员、小说家——撰文著书描述他们成名前后的生活。有抱负的政治家也会通过写回忆录向潜在的支持者介绍自己。总统在卸任后通常会著书回忆他们的白宫生涯,描述他们是如何处理危机和把握机遇的。那些在他们手下工作过的官员也会写下自己的经历,可见,“真相”并不是确凿无疑的——即使当时身处同一个房间,人们对同一事件的记忆也会不同;读者也必须考虑到作者会因循私利而歪曲事实。今天,即使是相对默默无闻的人也会撰写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知道,一定有读者对自叙性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感兴趣,尤其是如果这些故事能把他们带进一个与他们自己完全不同的世界。幽默家也经常大量地以自身经历为写作题材,当然,他们取笑的对象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家庭或工作场所,而是那些自己不得不忍受的家庭或工作场所。今天的回忆录通常都是书著,但杂志和报纸也经常会刊登以第一人称撰写的文章。例如,记者在报道战争或灾难时,经常会把自己放在事件之中——他们身处何处,看到什么,与谁交谈,以此来展现他们所亲身经历的时刻。这类作品吸引了人们对作为个人的作者的关注,它的流行反映了现代人对自我和真实性的看法,但它也借鉴了几个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传统。早期的例子包括小普林尼的书信和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等作品。
在近代以前的中国,文人们很少写长篇回忆录,甚至连以自己的思想、感受和经历为中心的短篇文章也很少见。但他们留下的自叙却很值得一读。这些作品在许多方面与现代回忆录不同,它们有自己的传统和历史,但它们与现代回忆录也有共同点——个人陈述的直接性。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一定历史时期的自我、人际关系和历史事件的概念。当然,就像我们读现代的回忆录一样,我们也要带着审视的眼光来读这些自叙。并不是所有自称为个人陈述的作品都一定是完全可信的,况且,书写自己经历的人也并不都是完全诚实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