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探索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真谛,发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应有的价值。

☆本书充分结合新 课标的解读,呼应新 课标“学习任务群”的理解,澄清学习任务群与大单元教学的关系
☆想一线教师之所想,以统编版教材单元为基础讨论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并专门用一讲来讨论大单元理念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呼应了当下教师关切的内容领域
☆循序渐进地围绕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理解和操作策略,为一线教师澄清系列关键概念,如学习任务、大概念、KUD目标、教学评一体化等,帮助一线教师理解大单元教学设计实施的理念逻辑、内容和目标逻辑、儿童学习和成长逻辑,是一线教师实践大单元教学的好帮手

编辑推荐篇章:
第一讲 新 课标与大单元教学
第三讲 KUD目标梳理与大概念提炼
第七讲 大单元理念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内容简介】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八讲》立足于新 课标对新时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新要求与新定位,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旨归,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什么是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为什么要选择大单元教学,并结合大量实践案例,分析了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关键性问题,为一线教师理解和运用大单元教学提供了清晰、实用的思路与方案。


【作者简介】

李竹平,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教师,多家刊物封面人物、签约作者和专栏作者。在40多种报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400多篇,出版有《我在小学教语文:母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儿童成长的秘密》《语文寻意: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呼应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等作品。应邀赴各地进行课程培训、讲座和上课400余场。


【目录】

序 我们为什么需要大单元教学 / 001

第一讲 新 课标与大单元教学
第一节 什么是大单元教学 / 003
一、大单元教学溯源 / 003
二、大单元教学的当下理解 / 007
三、大单元教学的定义 / 010
第二节 新 课标积极倡导大单元教学 / 014
一、新 课标的变化和理解 / 014
二、新 课标倡导大单元教学 / 018
第三节 学习任务群与大单元教学 / 022
一、六个学习任务群是怎么诞生的 / 022
二、六个学习任务群的联系和区别 / 025
三、避免学习任务群的误读 / 028
四、学习任务群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 032
五、学习任务群与大单元教学 / 035
六、“做中学”是理解学习任务群的最佳路径 / 039

七、“学习任务群”中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 / 042
第二讲 大单元整体解读与学习任务群判断
第一节 大单元整体解读策略与目标 / 047
一、两个层次,看明白“有什么” / 047
二、四个步骤,理清楚“为什么” / 050
第二节 学习任务群归属判断的意义与实践 / 058
一、学习任务群归属判断的意义 / 058
二、如何判断单元的学习任务群归属 / 059

第三讲 KUD目标梳理与大概念提炼
第一节 KUD目标的梳理与表述 / 065
一、什么是KUD目标 / 065
二、如何梳理KUD目标 / 069
第二节 大概念的理解和提炼策略 / 071
一、什么是大概念 / 071
二、大概念的基本特征 / 075
三、如何提炼单元大概念 / 078

第四讲 核心学习任务的理解与设计
第一节 核心学习任务的理解 / 083
一、从新 课标看学习任务设计的重要性 / 083
二、学习任务的本质特征 / 085
第二节 核心学习任务的设计 / 092
一、核心学习任务设计的基本追求 / 092
二、核心学习任务设计的一般思路 / 098

第五讲 子任务分解与语文实践活动安排
第一节 子任务分解的目的与思路 / 107
一、子任务分解的目的 / 107
二、子任务分解的一般思路 / 111
第二节 大单元教学中语文实践活动的安排 / 115
一、科学认识大单元教学的“语文实践活动” / 115

二、如何设计安排大单元学习任务下的语文实践活动 / 116
第六讲 单篇文本在大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第一节 单篇文本在大单元教学中的地位 / 125
一、大概念理解离不开单篇文本教学 / 125
二、常规学习目标的落实离不开单篇文本教学 / 127
第二节 单篇文本在大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 128
一、并列式 / 129
二、递进式 / 131
三、辐射式 / 133
四、互促式 / 136

第七讲 大单元理念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理解 / 141
一、“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解读 / 141
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设计的一般理解 / 144
第二节 大单元理念下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思路与示例 / 149
一、大单元理念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思路 / 149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示例 / 156

第八讲 大单元教学与教学评一体化
第一节 大单元教学如何实现教学评一致 / 169
一、新 课标强调“教学评一体化” / 169
二、大单元教学如何实践教学评一致 / 175
第二节 大单元教学作业设计与实践 / 187
一、大单元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 188
二、大单元作业设计的一般思路 / 190

后 记 / 195


【前言】

我们为什么需要大单元教学
进一步,更进一步
写这本书,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并不仅仅是因为探索和实践语文大单元教学,是新 课标时代每个语文老师都需要积极面对的专业课题,更因为带着团队老师们经历了三四年的探索和实践,切实感受到大单元教学实施的最大受益者是教室里的每一个
学生。
知识是不能穷尽的,技能需要不断精进和创新,把学习的终极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学生就不会获得自主认识世界和探索创造的金钥匙。中国传统的学习文化里,一直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但我们的语文课堂,多年来还是在“授人以鱼”和“知其然”的低层次上耗心费力。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或课堂实际样态,与核心素养时代对人的发展的期待和要求,更是渐行渐远。
举个例子。教材很重视“复述”这项技能的训练,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所以我们就在相关单元的学习中,兢兢业业地教给学生复述的方法,让学生练习运用具体方法复述课文内容。但是,为什么复述能力是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为什么复述需要掌握多种不同的方法策略?这些问题教师未曾思考过,学生更没有“弄个明白”的自觉意识,围绕“复述”展开的课堂上,“理解”也就未曾发生过,离开了课堂,“复述”也就“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理解”没有真正发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就不会被积极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就不会沉淀为学生的素养。
大单元教学,追求的就是深度理解,是对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寻觅和原点认知。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体验和认识到“复述可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和信息的运用”,他们就拥有了掌握复述技能的“理由”和动力,有效的主动学习就成为现实。
追求深度理解,提醒我们在学习目标定位上,要进一步,更进一步,让学习呈现出本质意义和本真价值。
那么远,又那么近
正式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要开展大单元教学。新 课标的修订,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内容的表述都几易其稿,最终以正式颁布的版本呈现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比较新 课标修订的几个过程性版本,就会发现,关于是否明确倡导探索和实践大单元教学,有一个有意思的“变化”过程。
2020年的“过程稿”中,“教学建议”部分有这样的表述:“围绕7个(注:一开始设置的学习任务群是7个)学习任务群积极探索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路径,倡导基于大单元、大任务的整合性学习。”2021年6月的“征求意见稿”中,同样是“教学建议”部分写道:“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围绕学习主题,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设计基于大任务、大单元、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内容学习和思维发展的整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注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培养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
2022年4月正式颁布的版本中,没有了“大任务、大单元”的提法。显然,这种调整是谨慎而负责任的。毕竟,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大任务、大单元”都是“新”概念、“新”事物,而教育教学关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其让老师们在对概念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手忙脚乱地“探索和实践”,不如先排除新概念的认知干扰,“以退为进”,让“变革路径”从更容易落地的那一步开始展开蓝图。
这“更容易落地”的那一步,就是“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用具有整合力的学习任务来驱动学习,来促进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任务驱动的语文学习,追求的必然是“素养立意”的深度理解。
实际上,以任务为驱动,追求深度理解,都是大单元教学的本质特征。
理所当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就明确提出“探索和实施大单元教学”。
是的,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贯彻新 课标的“教学建议”时,我们就已经在慢慢揭开大单元教学理念和行动的“面纱”了。
大单元教学,那么远,又那么近。
想明白,才能做明白
三年级组邀请我去作听课指导,授课老师展示的是大单元设计框架下《燕子》一课的课堂教学。
听完课后,我请老师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学习《燕子》这篇课文?
学习《燕子》,不是为了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不是为了背诵指定段落,也不是为了弄清楚作者是怎样描写燕子的外形、飞行和休息姿态的,而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富有画面感的、生动形象的描绘才能将“生灵的可爱”展现在读者面前。
接着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样的学习证据能够证明学生抵达了课程所追求的“理解”?
那就是能够写出一篇以自己喜欢的动植物为描写对象的文章,通过富有画面感的、生动形象的描绘,将其“可爱”形象充分地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样,《燕子》的学习价值就清楚了,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具体的有目的的表达(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生灵的可爱之处),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上的启发,并促成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而不是学习文本内容本身。背诵积累的目的,是丰富表达任务需要的相关语言经验;想象燕子的外形、飞行姿态和休息画面,是为了习得读写中常用的图像化策略……学习价值清楚了,学什么和怎么学就能更加科学精准地选择和定位了。同时,《燕子》一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学习地位也从学生学的目标上得到澄清,它是与单元其他文本一起,共同为学生的“理解”服务的。
进而,教师就可以思考,创设什么样的学习情境,设计怎样的学习任务,才能既有逻辑地整合单元学习内容、方法、资源等,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为了达成预期学习成果而有目标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这样看来,“大单元教学”之“大”,与单元容量大小无关,与学习任务的体量大小也没有关系,它强调的是“站得高,看得明”,是学得通透明白,是真正促进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金钥匙”。
当然,要真正掌握大单元教学的要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永远是我们要遵循的“真理性”路径。所以,我希望用这样一本基于实践的思考和提炼之作,与更多的一线教师一起探索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真谛,发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应有的价值。


【免费在线读】

课标积极倡导大单元教学
一、新 课标的变化和理解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 课标”)颁布。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比较,变化是“巨大”的。正如“前言”部分指出的,与其他学科2022年版课程标准一样,变化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二是优化了课程结构——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课程内容”版块,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来组织和呈现科学内容;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下面我们梳理一下新 课标的变化情况。
课程目标上,语文学科的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时代实实在在地到来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不再提“三维目标”了。
课程目标的学段要求,也不再是以往的五个版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而是分成了四个语文实践领域,即“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与探究”。
如果说课程目标上的变化是期待和预料之中的,那么,新增的两个内容,就是具有开创性了。
新增内容之一,是终于有了名副其实的“课程内容”。新 课标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作出了规定,首次以具体内容描述的形式明确了“教什么”和“学什么”。为了找到一种比较清晰的框架线索来对课程内容进行总体性梳理和说明,新 课标沿用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策略和思路,以六个不同的“学习任务群”来厘清课程内容。这六个学习任务群划分为三个在内容整合程度上处于不同功能层次的类型,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划分,首先是为了有逻辑有层次地构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内容体系,探索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路径,为教和学在内容角度明确方向,改变以往在内容组织、呈现和选择上逻辑不明、思路不清的状况,为学生建构清晰有序的学习体验提供内容保障。其次是为了以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理解来解决现实问题,自主建构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真实体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新增内容之二,是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从“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分四个学段用了近5000字的篇幅,进行了细致定位。
那么,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定位,以及学业质量的追求,对课程实施,尤其是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主要载体和媒介的课堂教学实践,会有什么样新的理念指引和实践要求呢?
1.明确了素养为本的目标定位和追求
素养为本,当然要求语文教育教学要以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关于四个方面的关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正是因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所以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在准确理解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基础上的学习任务设计和实施,要做到“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
2.突出了学习情境创设和学习任务设计的重要性
“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这是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明确提出的要求,目的是为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和螺旋发展提供“内驱力”和积极的实践境遇。有了“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为基础,学习任务也就同样拥有了真实性和目标意义。
缺乏学习情境,没有学习任务作为载体,语言文字运用学习也就成为了纯粹的“纸上谈兵”,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也就失去了有力保障。这也是造成以往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可以建立起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能够促进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因运用需要而整合,能够“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正如杨向东教授所言:“所谓真实情境,其本质是心理意义上的,是指那些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正是这样的整合性真实情境,搭建了学生所处日常生活实践与学校课程(领域)学习之间的桥梁,赋予学生学习活动以意义,使得学生实践反思与社会互动变得必要和成为可能。”
正如新 课标“课程理念”中所指出的,学习任务是载体,既是构建学习任务群的载体,也是有逻辑有层次地安排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落实学习目标的载体。设计和实施学习任务的目的,一是让学习在“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中真实发生——学生觉得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有价值的;二是依托学习任务,使原本离散的学习内容、情境、方法、资源等得到有逻辑的整合,帮助学生建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学习体验;三是追求深度理解,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切实发展,即“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
3.强调了教学评一体化
新 课标比以往任何一版课标都重视教学评价,不仅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评价建议,在“课程内容”部分的每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都给出了明确的评价提示。学业质量标准既是评价标准依据,又揭示了评价目的;评价建议明确了评价理念(原则)和评价策略(方法);评价提示则针对每个学习任务群指出了评价内容依据(用什么评价和评价什么)和学段侧重点。这三者构建了教学评价的标准体系,从理念、依据到方法、内容,为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落实奠定了基础。
以上三点,从课程目标、教与学方式变革以及如何科学运用教学评价促进教与学质量提升等角度,为教师落实新 课标理念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到底选择怎样的教学实施方法和路径,才能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新 课标倡导大单元教学
到底选择怎样的教学实施方法和路径,才能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保驾护航,新 课标有很明确的回答,那就是“课程实施”部分的“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的第二条是这样表述的:“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
对照第一节中对大单元教学的定位,新 课标中“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与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追求和重要特征是一致的。大单元教学强调学习任务的设计,强调任务链的精心组织,强调活动的层次性和连贯性。大单元教学还特别强调学习目标的深度理解和概念性理解,这正呼应了上面这段话的要义:“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
“学习任务群”的核心是“学习任务”。“任务”强调为何和如何“行动”的,而且“学习任务”明确了完成任务的行动主体——学生,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一个现实的“任务”本身就具有整合力,包括了任务的目标、内容、情境以及评价;为了完成任务,行动者就需要积极主动地整合和利用资源、选择和运用方法、设计和规划路径。
这样看来,“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在新 课标中,最核心的,也可以说是颠覆性的价值,就是告诉一线教师要成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目标具体的动态实践中,让学生“做中学”,在情境任务的实践体验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如果说新 课标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真正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那么,大单元教学是最契合这一变革要求的实践选择。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来进一步理解这种“契合”。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设计思路
综合分析单元各版块内容和重点学习目标(语文要素指向的),从课程内容角度看,这个单元主要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其中涉及“优美生动语句”的体会和积累,可以看作“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但就整合力而言,基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来设计学习任务,才是最合适的选择。《古诗三首》 《燕子》 《荷花》 《昆虫备忘录》都属于文学文本,都是用文学的方式来表现“可爱的生灵”,阅读训练要素也是与文学文本相匹配的。
综合上面的解读,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可以表述如下:
学生将知道(K):
1.语言运用是实现表达意图的基础;优美生动的语言更具有表现力。
2.一边读一边想象可以帮助自己理解文章内容。
3.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和了解一种事物。
学生将理解(U):
1.优美生动的词句可以促进读者形成联想和想象画面,反之,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促进对优美生动词句的理解和体会。
2.从不同角度描写一种事物,可以把事物表现得更清楚。
学生将能做(D):
1.运用图像化策略阅读描写自然中事物的文章,判断和评价语句为什么优美生动。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借助记录卡并运用图像化策略把事物写清楚。
结合KUD目标的梳理,这个单元学生要发现和理解的大概念可以提炼为:
1.图像化策略是阅读理解和生动表达的重要策略。
2.多角度描写是把事物写清楚的重要方法。
大概念的提炼,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学习目标,促成对策略和方法的元认知,从而沉淀为可以积极迁移的能力素养。单元学习目标要真正得到落实,要真正促进学生发现和理解大概念,就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并通过基于学习情境的核心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性理解。
结合单元主题、内容和学生需要,学习情境可以这样创设: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可爱的生灵,比如一株看上去平凡却与众不同的植物,一种特点鲜明的小动物等。当你有幸与这些可爱的生灵成为好朋友,你将会进一步发现它们是那么多姿多彩,是那么奇妙无穷。如果你用心体会,还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它们,而变得更加丰富,充满了美妙的情趣。你身边,你心中,一定有这样可爱的生灵。它是谁?你准备用怎样的文字向大家介绍它?让我们做一回心目中可爱生灵的代言人吧!
基于学习情境设计的核心学习任务应该能够让学生学会通过语文的方式(图像化策略、多角度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欣赏和表现生灵的可爱,进而达成可以迁移的概念性理解。“为自己的动植物朋友代言”,就是一个符合需要的大单元核心学习任务。
为自己的动植物朋友代言,那就要把动植物朋友的特点,尤其是令人欣赏、独一无二或让自己为它感到骄傲的特点展示出来,让别人“看见”,产生共鸣。所以,这是一个需要方法和能力的任务。
用语文的方式代言,那就要写一篇能够让读者了解它,进而喜欢它欣赏它的文章了。
这样的文章怎么才能写出来,而且写好呢?学生是没有概念的。那就需要先弄清楚什么样的文章能够为具体的事物代言——好的代言文章的标准是怎样的。然后,按照标准作充分准备,完成代言文章。最后还要根据标准对代言文章进行评价,或者评选出金牌代言文章,或者举办一期动植物朋友“博览会”(配图文章展示)。这样一步步完成任务,达成概念性理解,也就是需要将核心任务分解成线索清晰的子任务。子任务分解如下:
子任务一:从课文中积累10个优美生动的语句。(文本资源除了课文,补充菁莽的《翠鸟》。)
子任务二:向上一届博览会的“可爱生灵”们取经。创设情境,将课文中写的动植物看成“上一届博览会”的十佳选手,阅读思考它们为什么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特别可爱的生灵,从文本中找出依据并说明理由。进而提炼出优秀代言文章的标准,用以指导学生自己代言文章的成功标准。
子任务三:为自己的动植物朋友撰写代言文章。
子任务四:开展金牌代言文章评选或举办动植物朋友“博览会”。(结合本单元口语交际的训练要素,内容上将推荐春游地点替换为推荐可爱生灵。)
接下来就是进行对应每一个子任务的教学设计了。
除了精心设计具有整合性的学习任务和素养为本的目标追求外,教学评一体化也是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追求。大单元教学强调目标导向下学习证据的澄清和评价,具体学习任务和学习体验的设计,都要为预期学习结果的达成和评价证据的产出服务。这进一步证明了大单元教学是符合新 课标理念的。
总计而言,上面的讨论,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新 课标隐含了对大单元教学的提倡:一是学习目标的定位和追求,二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三是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和实践追求。
再来看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第二条“深化教学改革”中的要求:“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这里,明确提出了“探索大单元教学”,指出了大单元教学的目标追求。
由是观之,虽然新 课标没有直接提出大单元教学的概念,但语文大单元教学探索和实践,却是新 课标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共同明确的教学理念,应该成为一线教师语文教学的实践追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