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塑造日常生活——近代北京的公共浴堂与市民沐浴实践(1900-1952)》从浴堂这一社会生活现象出发,观察近代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力图还原真实完整的北京近代浴堂业的情况。本书引用史料详实,论证准确,考证了大量政府档案文献,还旁征博引了丰富的日记、游记、笔记乃至相关文学作品等资料,使整体内容更加充实、可靠、有理有据。本书的出版完善了近代社会史研究并为研究近代社会生活提供了新的角度、新的材料、新的方法。


【内容简介】

《塑造日常生活——近代北京的公共浴堂与市民沐浴实践(1900-1952)》是北京学术丛书之一种。本专著作者多年来查阅了大量文献,核心材料主要来自于北京市档案馆,在市政府、社会局、卫生局、工务局、警察局、工商税务档案(1949 年后)、社会福利局(1949 年后)、同业公会档案(1949 年后)、诉讼档案等多个全宗下,搜集到关于浴堂相关档案,共 631 卷;除此之外,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的相关档案在本文中亦有使用;方志是本文的另外一类资料来源,本文采用了大量方志资料的数据;另外作者涉猎了大量的期刊、游记、笔记、日记、回忆录。在此基础上作者用实证的方法、跨学科的方法和对比分析法进行研究,做到如事直书、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力图真实地反映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的状况。其次,与一般的史学论著相对照,本文具有社会学、人类学的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将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置于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世界的多维体系中,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的剖析。学术价值、文献价值都很高,可以说是一部阶段性专项研究的权威力作。


【作者简介】

宋子昕,男,北京人,1986年8月生,北京人,历史学博士,就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社会经济史、日常生活史。


【目录】

绪  论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一、沐浴的文明化
二、沐浴的知识化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小  结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一、电力与通讯
二、毛巾与肥皂
三、燃料
四、自来水
五、铺底与房租
六、纳税与认捐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小  结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小  结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小  结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一、晕堂
二、火灾与触电
三、建筑安全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小  结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小  结
结  论
附  录
参考文献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
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沐浴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件极为普遍又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古人的日常生活里,沐浴并非一种必要活动。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沐”“浴”“澡”三字分别为濯发、洒身、洗手之意。现代字意上的澡身沐浴被拆解为清洁身体的不同部位,可见古人对沐浴的理解与现代观念有所偏差。1 春秋时期人们在祭祀或有重要事务时,往往会斋戒沐浴、洁身清心,以示虔敬。如孔子见鲁哀公“沐浴而朝”2,“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是古人在重大活动前的必要仪式。3 洗澡在礼仪上的功用随着儒学的拓展,逐步成为人们所应遵循的经典法则。洗澡不仅具有礼仪上的功用,还包含道德层面上的意义。“儒有澡身而浴德”将澡身喻为浴德,在澡洁其身不染浊垢的同时,还能身而浴德,以德自清。4直至帝制时代末期,沐浴也并不是人们日复一日、每日必行,以清洁身体为目的的卫生习惯,而仍是一种祭祀朝拜,改善德行的活动。儒释道均强调沐浴,三者皆要求人们在祭祀祖先或神佛时行礼如仪,洗澡净身,以表明庄重虔诚。沐浴活动中还隐藏了诸多的社会功能,家中需要在婴儿出生后三日为其举办“洗三”仪式,以洗除“前世前因”带来的污垢,并宣告婴儿正式成为家庭成员之一。在给小孩消灾解厄时则会采用“跳墙”仪式,令家中小儿拜一僧道为师,成龄后,从庙里“跳墙”出来,在遇到的第一个浴堂中洁身沐浴,以示灾厄消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