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几代中国人的童年阅读记忆,至今熠熠生辉
历经数十年光阴淘洗的经典作品,全新问世
对比林汉达先生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上下五千年》与“故事新编系列”三套代表作,可清楚看出,前两种其实是从“故事新编系列”缩写、改写而成,读者对象主要为少年儿童,而“故事新编系列”的内容更丰富,故事条目更多,具体描写的细节也更多,可以说是老中青少皆宜的经典历史读物。
1.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称誉为“理想的历史入门书”。
林汉达先生的这套经典作品,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观照历史,而这也是名为“故事新编”的原因。林汉达先生在讲述历史时,有意识地抛弃了旧的观念,比如正统观念、重男轻女观念、迷信思想等。林汉达先生拥有高超的讲故事的能力;在他的笔下,历史故事就像连环套一样,一环套一环,引人入胜,让人一口气读下去,完全停不下来!
2.翻译家任溶溶先生认为这套书“对我们学语文、学作文都大有好处”。
林汉达先生是语言学家,他坦承,当初写历史故事的动机就是想借此来进行通俗语文写作的试验。对于自己的写作,他有明确的追求:一是要用现代口语,二是用词规范,三是语法精密。现在读数十多年前写就的文字,依然明白如话,有行云流水之感。为了方便阅读,全书还对疑难字词作了注音。
3.资深编辑把关编校质量,改正旧版讹误,文本可靠、准确。
全书由中华书局拥有二十余年从业经验的资深编辑把关,根据《战国策》《左传》《史记》等典籍对文本做了细致查核,对发现的错讹一一改正,其中不便径改者则根据史料与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出注予以说明或补充——相对以前旧版而言,本书文字质量得到很大提升,希望能对读者朋友有所助益。例如,本书第95节说霍光认为许后父亲许广汉在卫太子案中受过刑罚而不应当封其为侯,并不准确。本页“编者注”提醒读者:据《汉书·外戚传》,霍光不封许广汉的理由是碍于后者“刑人”(宦官)的身份;许广汉受刑,与卫太子案并无关联:许广汉曾随武帝上甘泉宫,因误取他人马鞍而论死,应诏自愿“下蚕室”,“后为宦者丞”;后来在上官桀谋反案中出错而被判“鬼薪”(秦汉徒刑的一种,强制服劳役)。


【内容简介】

本书紧接着《林汉达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是林汉达先生新编中国历史故事代表作之一,从博浪沙秦始皇遇刺,到张角创建太平道,以正史所载为基础,一百四十个故事按时间顺序编排.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属,基本勾勒了前后汉四百多年的历史概貌。全书取材准确、裁剪精当,是一部理想的两汉历史入门读物。

林先生是教育学家,又曾推动文字改革,故写作时字斟句酌,非常讲究,而这些作品确如一些论者所言,既是可靠的历史读物,可作“理想的历史入门书”,又是优秀的语文读物,“对学语文、学作文都大有好处”。


【作者简介】

林汉达(1900—1972),浙江镇海人,教育家、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1937年赴美留学,研究民众教育。1939年夏获得博士学位后归国;是年秋开始在之江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社会教育司司长,全国扫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文》杂志总编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等职。
林汉达先生一生,著述宏富,内容涉及教育学、汉字改革、历史普及、文学翻译等许多方面,计有《向传统教育挑战》《西洋教育史讲话》《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汉语拼音自修课本》《东周列国志新编》《大卫•考柏飞》等数十种。


【媒体评论】

林汉达先生是语言学家,他很早就开始写历史故事,《东周列国故事新编》等很有名气。起初,他的目的是通过写历史故事,尝试口语化语言的写作。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历史读物和语文读物的双重意义。

——雪岗(《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编辑、续写者)

林汉达先生不仅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而且精通中国历史。

——俞沛铭(《上下五千年》编辑)

这些用“规范化普通话”编写的通俗历史故事,不但青年读来易懂,老年读来也津津有味,是理想的历史入门书。这样的书,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里,实在太少了。

——周有光(语言学家)

林汉达先生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让读者津津有味地读到我们祖国的历史,而且文字规范,对我们学语文、学作文都大有好处。

——任溶溶(儿童文学翻译家)

身居高位、学至大家的林汉达致力于把以艰深的文言文记录的中国历史,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表达出来,不仅造福了一代又一代孩子,也为历史知识的启蒙做了奠基性的工作。这些中国历史故事已经成为儿童读物的一座丰碑,至今仍广为流传,几乎无人企及。如果汉达先生在世,去百家讲坛讲中国历史,恐怕会远比现在流行的一些讲座更加精彩。

——朱永新(苏州大学教授,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

就这么个海内外闻名的大学者,替孩子们写了大量的通俗历史读物,这样的人现在是没有啦。没错,如今各种历史以及“历史”读物多如牛毛,泛滥成灾,可是这些当中有多少适合给我们的孩子看?幸亏我们还有林汉达。林先生的语言、语气、语调让他的讲述有一种现场感,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我们小时候看林汉达,我们长大了,就把林汉达买来给自己的孩子看。

——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目录】


1.博浪沙行刺
2.平定南北
3.沙丘遗恨
4.怨声载道
5.揭竿而起
6.天下响应
7.抢地盘
8.八千子弟
9.斩白蛇
10.立羊倌
11.骄兵必败
12.破釜沉舟
13.指鹿为马
14.坑秦兵
15.约法三章
16.鸿门宴
17.火烧阿房宫
18.分封诸侯
19.追韩信
20.暗渡陈仓
21.陈平归汉
22.兴兵发丧
23.美人和儿女
24.木罂渡军
25.绑架老母
26.收英布
27.销毁王印
28.挑拨离间
29.假投降
30.外黄小儿
31.分我一杯羹
32.踢脚封王
33.鸿沟为界
34.钻入敌营
35.四面楚歌
36.难见江东父老
37.汉高祖登基
38.五百义士
39.恩将仇报
40.巡游云梦
41.“功狗”和“功人”
42.上朝的仪式
43.白登被围
44.和亲
45.“极极以为不可”
46.一笔勾销
47.平定南方
48.大风歌
49.白马盟约
50.把人当作猪
51.萧规曹随
52.太后临朝
53.汉文帝位
54.废除连坐法
55.两封信
56.耕种的榜样
57.往边疆移民
58.废除肉刑
59.方士的诡计
60.有生必有死
61.削地
62.平定七国
63.金屋藏娇
64.绝食
65.排斥百家
66.金屋变为冷宫
67.“滑稽大王”
68.帮闲文人
69.马前泼水
70,反攻匈奴
71.灌夫骂座
72.“夜郎自大”
73.长门宫
74.飞将军
75.加强边防
76.武功爵
77.通西域
78.“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79.再通西域
80.求神仙
81.天下十三州
82.强求“天马”
83.扣留使者
84.苏武牧羊
85.李陵投降
86.司马迁受累
87.尧母门
88.挖掘木头人
89.轮台悔过
90.托孤
91.苏武回国
92.聪明的少帝
93.立昏君
94.废昏君
95.坐牢读经
96.霍家的败亡
97.国内要紧
98.称职的官吏
99.杀害大臣
100.赵充国和西羌
101.功臣画像
102.女使者
103.外戚和宦官
104.昭君出塞
105.攀断栏杆
106.谦恭下士
107.“七亡七死”
108.面面俱到
109.改朝换代
110.复古改制
111.绿林和赤眉
112.起义军的混合
113.昆阳大战
114.新朝的灭亡
115.一个算卦的
116.争取民心
117.整顿队伍
118.攀龙附凤
119.绿林的破裂
120.赤眉的流亡
121.帝王满天下
122.“三分天下”
123.钓鱼台
124.得陇望蜀
125.硬脖子
126.马革裹尸
127.云台二十八将
128.取经求佛像
129.生死朋友
130.投笔从戎
131.威震西域
132.宦官灭外戚
133.但愿生入玉门关
134.天知地知
135.豺狼当道
136.太学生罢课
137.宦官五侯
138.“林宗巾”
139.逮捕党人
140.太平道


【书摘与插画】

鸿门宴

刘邦进了咸阳,一心想做关中王,正担心着项羽进来,有的人就瞧出他的心事来了。
有一个姓解(xiè)的谋士对刘邦说:“关中比别的地方富裕十倍,地形又险要,真是个好地方。秦将章邯投降了项羽,项羽封他为雍王,管理关中。他们正从东路赶过来。他们一进来,将军的地位可就保不住了。依我说,一面立刻派兵守住函谷关,别让诸侯的军队进来,一面招收关中的壮丁,扩大自己的军队,这样才可以抵御诸侯。”这一段话正说在刘邦的心坎上,他就派兵去守函谷关,不准项羽的军队进关。
项羽这一气非同小可,连眼珠子都努出来了。范增说:“刘邦不让我们进关,明摆着他自己要做王。他也不想想:是谁杀了大将李由和王离?是谁收了主将章邯?是谁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又是谁给他将士,帮他打下丰乡,让他有个起头?刘邦没有将军,决不能进关;将军没有刘邦,一样可以进关。我们射倒的一只鹿(鹿,指秦朝的天下),他扛了去算是他的,天下哪儿有这个理?”当阳君英布也说:“咱们沿路消灭了多少秦兵,才到了这儿。他应该出来迎接咱们,怎么反倒不让咱们进去呐?原来约定同心协力为天下除害,现在他一进了关,就把咱们当作敌人!难道咱们流血就为了他吗?”
项羽就派英布和蒲将军去攻打函谷关。不消多大工夫,他们打进了关。项羽的大军继续前进,一直到了新丰鸿门(在临潼县东)。人马也乏了。项羽就把大军驻扎下来,让士兵们吃一顿好的,一面召集将士们商议怎样惩罚刘邦。
范增说:“刘邦在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六国,不是现在的山东省)的时候,谁都知道是个无赖,又贪财,又好色。这会儿他进了关,不贪图财物、妇女,他的野心可不小哇。今天不消灭他,将来一定后患无穷。”
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个使者,说是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派来报告机密的。那个使者传达曹无伤的话,说:“沛公要在关中做王,那个秦王子婴,不但没办罪,听说沛公还要拜他为相国。皇宫里的一切珍宝沛公都占为私有。沛公借着将军的威力才进了关,按理应当等候将军的命令再决定大事,他反倒忘恩负义跟将军作对。我要是不说,天下也没有公论了。我虽然在沛公部下,到底是楚国的臣下。因此,特意派人前来奉告。”
项羽听了,瞪着眼睛骂着说:“可恨刘邦,目中无人。天下人恨透了秦国的帝王,他反倒要拜为相国,还跟我作对。哼!明天一早,我就领兵打过去,看他逃到哪儿去。”这时候项羽兵马四十万,号称一百万,扎在鸿门,刘邦兵马十万,号称二十万,扎在灞上,相差不过四十里地,项羽一发动,说话就到。哪儿知道项羽营里还有一个吃里爬外的家伙连夜把这个机密泄漏出去了。
那个吃里爬外的家伙正是项羽的另一个叔父,名叫项伯。项伯曾经杀过人,逃到下邳,投奔张良。张良把他收下来,跟他做了朋友。这会儿张良正在刘邦营里。项伯连夜骑着快马跑到刘邦营里,私底下见了张良,说了一个大概,就要拉他一块儿走。张良说:“韩王派我送沛公进关,这时候人家有了急难,我单人儿逃去,太没有情义了。要走也得去说一声。请您等一等,我就出来。”
张良进去把项伯的话都告诉了刘邦,刘邦吓得连话都说不利落了。他急急地说:“这这这可怎么办呐?”张良问:“将军真要抗拒项羽吗?”刘邦皱着眉头子,说:“解先生叫我派兵守关,不让诸侯进来。”张良问他:“将军自己核计核计能不能抗拒项羽?”刘邦不吭气,过了好久才说:“本来就不行啊,现在可怎么办呐?”张良替他想个计策,告诉他怎么去结交项伯,请项伯从旁帮忙。
张良出来,见项伯还坐在那儿,就要求他去见刘邦。项伯只好跟着张良进去。刘邦挺恭敬地请项伯坐在上位,还摆上酒席,一次次地给他敬酒。张良当然做了陪客。刘邦挺小心地说:“我进关以后,什么都不敢拿,什么都不敢作主,只把秦国的官员和老百姓安抚了一下,封了府库,一心一意地等候着鲁公(就是项羽)。为了防备盗贼和别的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才派些将士去守关。我日日夜夜盼着鲁公到来,哪儿敢背叛鲁公啊?请您在鲁公面前替我分辩几句,我对鲁公始终忠诚,决不辜负他的恩德。”张良又从旁请项伯帮帮忙,项伯一概答应下来。
刘邦还不大放心,他要求和项伯结为亲家,把他女儿许给项伯的儿子。项伯也答应了。张良就替他们斟酒道喜。项伯说:“我回去就替亲家说去,可是明天一早您自己快去向鲁公赔不是。”刘邦说:“当然,当然。”
项伯回到鸿门,已经三更天了,项羽可还没睡。他见项伯进来,就问:“叔父上哪儿去了?”项伯说:“我有个朋友叫张良,他曾经救了我的命,现在他正在刘邦营里。我怕明天打仗,张良也保不住,因此特意去叫他来投降。”项羽也知道张良,就问:“他来了吗?”项伯摇晃着脑袋,说:“他不敢来。他说,刘邦并没得罪将军,将军反倒去打他,未免有失人心。”他就把刘邦的话说了一遍,还说:“要是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我们怎么能够那么容易进来呐?人家有了功劳,还要去打他,这是不合情理的。他说他明天亲自来赔不是。我说,人家既然愿意听从指挥,不如好好儿待他。”项羽点点头,可没说话。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刘邦就带着张良、樊哙、夏侯婴、纪信等几个心腹和一百来个人,上鸿门去了。他们到了营门前,有陈平站在旁边迎接。刘邦一看项羽的军营威武森严,心里就有几分害怕,在营门口磨磨蹭蹭,不敢进去。张良说:“咱们上去吧。”他们到了辕门口,有丁公、雍齿他们传令,说:“不准多带从人,只准带文官或武将一名。”刘邦只好带着张良硬着头皮进去。
刘邦见了项羽,不敢像过去那样向他行平辈的礼。刘邦趴在地下,行着大礼,说:“刘邦拜见将军,静候吩咐。”项羽杀气腾腾地问他:“你有三项大罪,知道不知道?”刘邦说:“我只不过是个沛县亭长,听了别人的话兴兵伐秦,才得投在将军的旗子下,听从将军的指挥,丝毫不敢冒犯将军。不知道什么地方得罪了将军。”项羽说:“天下痛恨秦王,你自作主张把他放了,还要重用他,这是第一项大罪;就凭你一句话,随便改变法令,收买人心,这是第二项大罪;抗拒诸侯,不准他们进关,这是第三项大罪。有这三项大罪,怎么还说不知道?”
刘邦回答说:“请将军允许我表白心迹,再办我的罪。第一,秦王子婴前来投降,我不敢作主,只好暂时收管起来,等候将军发落;第二,秦国法令苛刻,老百姓像掉在水里一样,天天盼着有人来救他们,我急于约法三章就为了宣扬将军的恩德,好叫秦人知道:进关的先锋就能这么爱护百姓,他们的主将就更不用说了;第三,我怕盗贼未平,秦军的残余可能作乱,不能不派人守关,决不敢抗拒将军。”项羽听了,转了转眼珠子,脸上那团暴风雨前的乌云渐渐散去,露出暖和的阳光来了。刘邦接着说:“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虽说军队分作两路,同心协力可是一样的。托将军洪福,我进了关,能在这儿见到将军,真够高兴的了。哪儿知道有人从中挑拨,叫将军生气,这实在是太不幸了。还请将军体谅我的苦衷,多多包涵。”项羽连想都没想,就挺直爽地说:“就是你们的左司马说的,要不然,我怎么会到这儿来呐?”说着,项羽就扶起刘邦,请他坐下,还留他喝酒。
他们就挨位次坐下:项羽和项伯朝东坐了主位,范增朝南坐,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伺候着。五个人喝着、吃着、聊着,帐外吹吹打打奏着军乐。项羽和项伯殷勤劝酒,刘邦可提心吊胆地不敢多喝。范增和张良各有各的心事,再说都是陪客,不便多说话。
范增早劝过项羽及早杀了刘邦,免得以后吃他的亏。这会儿见项羽宽容敌人,急得什么似的。范增拿起身上佩着的一块玉玦(jué;是腰带上拴着的一块玉,表示决心的玩意儿,所以叫“玉玦”),拿眼睛向项羽说话,叫他下个决心,杀了刘邦。项羽明白了。可是人家到这儿来赔罪,怎么能害他呐?项羽瞧了瞧范增,只管喝酒。
过了一会儿,范增又拿起玉玦来向项羽做暗号。项羽向范增有意无意地点了点头,心里想:“人家自己上这儿来,就这么谋害他,还像个大丈夫吗?再说已经和好了,就该合作下去,要是容不下一个刘邦,怎么容得下天下呐?”他反倒向刘邦劝酒。
范增第三次拿起玉玦来,连连向项羽递眼色,项羽当作没瞧见。范增心里嘀咕着:“今天肥猪拱门,落在你手里,不宰了他,后悔可来不及了。”他实在忍不住,就借个因头出去了。
范增叫项羽的叔伯兄弟项庄过来,对他说:“鲁公太厚道了,他不愿意自己动手。你快进去劝酒,给他们祝寿,完了就给他们舞剑,瞧个方便,杀了刘邦。要不然,咱们将来都要做他的俘虏。”项庄就进去给他们斟酒,祝完了寿就说:“军营里的音乐没有多大的味儿,请允许我舞剑,给诸公下酒。”说着就拔出宝剑舞蹈起来。舞着,舞着,慢慢儿地舞到刘邦前面来了。
项羽不说话,刘邦脸都变白了,张良直拿眼睛看项伯。项伯起来对项羽说:“一个人舞,不如两个人对舞。”项羽说:“叔父有兴头,请吧。”项伯就拔出宝剑也舞蹈起来。他可老把身子挡住刘邦。张良一瞧不是玩意儿。他也像范增那样向项羽告个便儿出去了,留下项羽和刘邦两个人喝酒。项羽还看看项庄和项伯舞剑,刘邦可直擦着高鼻子上的汗珠儿,浑身有气没力,像只垫桌腿的蛤蟆。
张良到了军门外,樊哙就上来问:“怎么样了?”张良说:“十分紧急。项庄舞剑,老靠近沛公。”樊哙跳起来,说:“要死,死在一块儿,我去!”他右手提着宝剑,左手抱着盾牌,直往军门冲去。卫兵们横着长戟,不让他进去。
樊哙拿盾牌一顶,就撞倒了两个卫兵。他们还没爬起来,樊哙已经进了中军,用剑挑起帘子,冲到项羽面前,拿着宝剑、挂着盾牌,气呼呼地一站,连头发都向上直竖,两只眼睛睁得连眼角都快裂开来了。项庄、项伯猛然见了这么一个壮士进来,不由得都收了剑,呆呆地瞧着。
项羽按着剑,跪起来(古人席地而坐,跪起来是端正姿势,并不是下跪),问:“你是什么人?到这儿干么?”张良已经跟了进来,就抢前一步,替他回答,说:“他是沛公的参乘(驾车的)樊哙,前来讨赏。”项羽说:“好一个壮士。”接着回过头去,说:“赏他一斗好酒,一只肘子。”底下的人就给他一斗酒,一只生的猪蹄子。樊哙站着,一口气喝完了酒,蹲下来把盾牌覆在地上,把生猪肉搁在盾面上,用剑切成几块,就这么把生肘子吃下去了。
项羽说:“壮士还能喝吗?”樊哙说:“我死也不怕,还怕不能喝吗?”项羽觉得这个大老粗说话实在鲁莽,可是挺好玩儿的,就说:“你干么要死呐?”樊哙说:“秦王好像豺狼虎豹一样,杀人怕杀得少了,压迫人怕压迫得不够,才逼得天下都起来反抗。怀王跟将士们约定:谁先进关,谁就做王。现在沛公先进了关,他可并没称王。他封了府库,关了宫室,把军队退到灞上,天天等着大王来。派士兵去守关也是为了防备盗贼和不测的情况。沛公这么劳苦功高,大王没封他什么爵位,没给他什么赏赐,反倒听了小人的挑拨,要杀害有功劳的人,这跟秦王有什么两样呐?我不懂大王是什么心意。”
项羽不回答他,光说:“请坐。”樊哙就一屁股坐在张良旁边。项伯也归了座,项庄站在旁边伺候着项羽。项羽还是叫大伙儿喝酒。他喝多了,闭着眼睛想着樊哙的话,横靠着几桌好像打盹似的。
过了一会儿,刘邦起来要上厕所去,张良向项伯低声地告个便儿,带着樊哙跟了出来。刘邦要溜回去,嘱咐张良留着代他向项羽告辞。张良问他:“您带了什么礼物没有?”刘邦说:“我带来一对白璧,想献给鲁公,一对玉斗(相当于现在的玉杯),想献给亚父(就是范增),因为他们生气了,我不敢拿出来,请先生代我献给他们。”
刘邦只带着樊哙、夏侯婴、纪信他们几个人从小道回到灞上去了。他一回到营里,就把曹无伤斩了。
项羽见刘邦好久没回来,就派陈平去请他。张良跟着陈平进去,向项羽赔不是,说:“沛公醉了,怕失礼,叫我奉上白璧一双,献给将军,玉斗一双,献给亚父。”项羽说:“沛公呐?”张良说:“他怕将军的部下对他为难,先走了,这会儿大概已经到了灞上了。”
项羽也不介意,就说:“你们都好好儿地回去吧。”他们都出去了。项羽把玉璧搁在几上,一声不言语地瞅着。范增把玉斗扔在地下,拔出剑来,把它砸破了。他自言自语地说:“唉!真是个小孩子,没法儿替他出主意。”他又对项羽说:“夺将军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瞧着做俘虏吧!”
项羽知道范增的好心眼,他可有他自己的主意。

追韩信

汉王到了南郑,拜萧何为丞相,曹参、樊哙、周勃、灌婴等为将军,养精蓄锐,准备再跟霸王比个上下高低。可是士兵们不愿意在这种山地里过活。他们说:“我们生是山东人,死是山东鬼。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腿长在我的身上,要走,谁也挡不住。”为这个,差不多天天有人逃走,急得汉王连饭都吃不下去。
他正在憋得慌的时候,有人来报告,说:“萧丞相逃走了!”这可把汉王急坏了。他想:“我待他不错,怎么连他也逃了呐?”
汉王一听到萧何也逃走了,又是着急,又是生气,立刻派人去追。到了第三天早晨,萧何回来了。汉王又是高兴,又是恨,气呼呼地问他:“你怎么也逃了?”萧何说:“我怎么敢逃?我是去追逃走的人的。”汉王就问:“你追谁呀?”大伙儿也都纳闷,到底丞相追的是谁呀?
萧何追的是淮阴人韩信。韩信小时候也读过书,拜过老师,文的武的都有一套。后来父母双亡,一向很穷苦。他只知道用功读书,练习武艺,可没有挣钱的本领。别说不能做个小官,连做个小贩过日子也不行。他只好到别人家里去吃白饭,人家都讨厌他。
他跟下乡县(属淮阴)南昌的一个亭长有点交情,就住在亭长家里。住了几个月,亭长家的就指着桑树骂槐树,嘟哝起来了。“冷粥冷饭还可吃,冷言冷语实难当”,韩信就一去不回头,到城下淮水上去钓鱼。钓到了鱼,卖几个钱;钓不到鱼,就饿肚子。
那边有个老太太,老带着饭筐子整天地给人家洗纱(古时候所谓纱就是丝)。她瞧见韩信饿得有气没力,怪可怜的,就把自己带来的饭分点给他。一连好几十天都是这样的。韩信非常感激。他对老太太说:“您老人家这么照顾我,我将来一定好好地报答您。”想不到那老太太反倒生了气。她说:“男子汉大丈夫连饭都吃不上,太没出息了。我瞧公子怪可怜的才多少给你吃点,谁要你报答!”韩信只好说了声“是”,臊眉搭眼地走开了。
韩信挺穷,衣服也不整齐,他可也像武士、侠客那样身上老挎着一把宝剑。淮阴城里的一班少年看了很不顺眼,老取笑他。他也不跟他们计较。他们见他老实,就想欺负他,对他说:“韩信,你文不像文,武不像武,富不像富,穷不像穷,像个什么啊?我看你还是把那宝剑摘下来吧。”
其中有一个屠夫的儿子,特别刻薄。他说:“你老带着剑,好像有两下子,我可知道你是个胆小鬼。你敢跟我拼一拼吗?你敢,就拿起剑来刺我;不敢,就往我的卡巴裆儿(就是裤裆)底下钻过去!”说着,他撑开两条腿,在大街上来个骑马蹲。韩信把他上下端详了一会,就趴下去,往他的裤裆底下爬过去了。大伙儿全乐开了,韩信也很尴尬地咧着嘴乐了一下。打这儿起,人家给了他一个外号,叫“钻裤裆的”(文言叫“胯夫”)。
赶到项梁渡过淮河,路过淮阴的时候,韩信带着宝剑去投军,就在楚营里当个小兵。项梁失败以后,韩信跟着项羽,可是一个无名小卒,谁也没注意他。项羽见他比一般小兵强,就叫他做个执戟郎中(郎中是衔头;执戟是拿着长戟的意思)。
...
可是萧何不去,汉王又来找他,对他说:“我们的家都在山东,士兵们不太安心,天天有人逃走,怎么办?”萧何说:“总得先拜大将啊。”汉王说:“又是韩信,是不是?老实对你说,不行!拜大将不是闹着玩儿的。你想想:从沛、丰跟着我出来的将士们能服气吗?周勃、灌婴、樊哙他们能不说我赏罚不明吗?”萧何说:“从古以来英明的君王选拔人才,主要是看他的才能,不计较他的出身。我知道韩信的才能,可以拜他为大将,我才三番五次地劝大王重用他。沛、丰的将士都有大功,可是他们不能跟韩信比。”汉王不好意思叫萧何下不了台阶,就说:“叫韩信安心点,再过几个月我一定提拔他。”
萧何只好出来,把汉王将来一定重用他的话告诉了韩信。
韩信左思右想,越来越苦闷了。留在这儿吧,人家不重用他;走吧,到哪儿去呐?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对手下人说:“替我准备好我的马,明天五更我要出远门去。把我的行李也捆上,多包点干粮。”
第二天,东方才发白,韩信出了东门,走了。手下的人到了丞相府,报告说:“听说韩都尉出了东门,不知道到哪儿去了。”
萧何跺着脚说:“哎呀!真给他走了!那还了得?”他来不及去报告汉王,就立刻带了几个从人,骑上快马,赶到东门,问守门官:“你有没有看见一位将军,从这儿过去?”“有,有,是韩都尉。这会儿大概已经走了五六十里了吧。”
萧何马上加鞭,急急地追上去。到了中午,他进了一个村子,又问老乡们。他们说:“早已过去了有三四十里吧。”萧何两条腿往马肚子上使劲地一夹,又追上去了。
他这么一路问、一路追,直到天黑了,月亮出来了,还没追着韩信。人也累了,马也乏了,明天再追吧。可是到了明天不是更追不上了吗?他一瞧,月儿这么明,道儿上好像洒满了水银似的;凉风吹来,汗也收了,精神反倒大发了。他就在月亮底下又赶了一阵。
转过山腰,下了坡,前面是一条雪亮的河。远远瞧见有个人牵着马在河边上来回溜达,那不是韩信是谁呀?萧何使劲地加上两鞭,大声地嚷着:“韩将军!韩将军!”他跑到河边,下了马,气呼呼地说:“韩将军,你也太绝情绝义了!”韩信呆呆地望着他,不说话。萧何说:“咱们一见如故,够得上朋友。你怎么不说一声,就这么走了?急得我好苦哇!回去!要走一块儿走。”
韩信向他行个礼,掉下了眼泪,可还是不说话,萧何又对他说了一大篇的话。韩信一会儿点点头,一会儿摇摇头,完了叹了一口气,说:“我这一辈子不能忘了丞相的情义,可是汉王……”他又停住不说了。
这时候,滕公夏侯婴也赶到了。两个人死气白赖地非把韩信拉回去不可。他们说:“要是大王再不听我们的劝告,那我们三个人一块儿走,好不好?”韩信挺感激地说:“丞相这么瞧得起我,叫我说什么呐?回去就回去吧,我就是死在你们手里也是甘心的。”
到了第三天,他们才回到了南郑。萧何把韩信留在丞相府,急忙忙地去见汉王。
汉王先骂了他一顿,完了问他:“你追谁呀?”萧何说:“淮阴人韩信!”汉王说:“逃走的将军也有十几个了,没听说你追过谁,怎么会去追韩信呐?”萧何说:“将军有的是,容易找。像韩信那样国家独一无二的人才,哪儿找去?大王要是准备一辈子在汉中做王,那就用不着韩信;要是准备打天下,非用他不可。大王到底准备怎么样?”
汉王说:“我当然要回东边去,老在这儿憋着干么?”萧何说:“大王一定要往东边去,那就赶快重用韩信;不用他,他还是要走的。”
汉王一直信任萧何,萧何这么坚决地推荐韩信,到了这时候,他不得不考虑一下。他说:“我就依着丞相,请他做将军吧。”
萧何说:“请他做将军,还是留不住他。”汉王说:“拜他为大将怎么样?”萧何说:“这是大王的英明,国家的造化。”
汉王就要召韩信进来,拜他为大将。萧何皱着眉头子,说:“大王素来不讲礼貌,怠慢大臣。拜大将是多么重大的事,不能像叫唤小孩儿那样。大王决定拜他为大将,就该郑重其事地择个好日子,斋戒沐浴,在广场上修个台,举行拜大将的仪式,才像个样儿。”
汉王说:“好,都依着你去办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