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作者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李长之以《史记》为切入口,通过洋溢丰富情感的文字,从时代、家学与人生际遇等不同角度,描绘出司马迁跌宕起伏的一生,在领略史学巨著《史记》魅力的同时,一起见证司马迁骨血中的坚韧与浪漫。


【作者简介】

李长之

本名李长植,山东利津人。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

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曾师从著名哲学家张东荪 金岳霖和冯友兰,与吴组缃、林庚、季羡林并称为“清华四剑客”。1948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著作等身,代表作有《鲁迅批判》《中国文学史略稿》《西洋哲学史》《孔子的故事》《李白传》等。


【目录】

第一章 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

一 伟大的时代

二 楚文化的胜利

三 齐学

四 异国情调和经济势力的膨胀

五 这个时代的象征人物――汉武帝

六 司马迁在这个时代中的意义

附录 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

第二章 司马迁的父亲

一 世传的历史家并天文家

二 司马谈的思想之渊源

三 批评精神和道家立场

四 司马谈与封禅

五 伟大的遗命

六 天才的培养

第三章 司马迁和孔子

一 教育之效

二 司马迁对孔子之崇拜

三 司马迁在性格上与孔子之契合点及其距离

四 司马迁对六艺之了解

五 司马迁与《春秋》

六 司马迁在精神上受惠于孔子的所在

七 司马迁在心灵深处和孔子的真正共鸣

第四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上)――无限之象征

一 从耕牧到京师受学

二 东南和中原的大旅行

三 仕宦生活的开始――崆峒扈驾和奉使蜀滇

四 封禅与北地之游――“无限”之象征

五 负薪塞河

六 父职的继续――司马迁之活跃与积极

七 太初历的订定和著述

第五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中)――必然的悲剧

一 司马迁的性格之本质

二 好奇与爱才

三 司马迁与友情――司马迁交游考

四 武帝时代之严刑峻法

五 李陵案的原委

六 两个英雄的晚年

第六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下)――《史记》各篇著作先后之可能的推测

一 缺和补

二 《史记》中可能出自司马谈手笔者

三 《史记》中不易辨别为谈著抑迁著者

四 司马迁著述之根据与其创作时之情形l

五 就著作时代上对司马迁作品之划分

六 结论和余论――兼论褚先生

第七章 司马迁的精神宝藏之内容――浪漫的自然主义

一 司马迁之识

二 司马迁之学——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三 语言学的训练――所谓古文

四 司马迁之读书

五 司马迁与儒家

六 司马迁之根本思想――道家

七 司马迁和荀学

八 浪漫的自然主义

九 司马迁的历史哲学与历史科学

十 司马迁之政治观

十一 司马迁之民间精神

十二 《史记》一书的个性

十三 史官的传统

第八章 司马迁的风格之美学上的分析

一 司马迁的散文风格之来源

二 《史记》书中的形式律则

三 建筑结构与韵律

四 句调之分析

五 司马迁之语汇及其运用

六 司马迁的风格之特征及其与古文运动之关系

第九章 文学史上之司马迁

一 《史记》是中国的史诗

二 《史记》与中国后来的小说戏剧

三 司马迁之文学批评

四 司马迁之讽刺

五 总结――抒情诗人的司马迁及其最后归宿


【书摘与插画】

第一章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

一伟大的时代

我们常听人讲“唐诗、晋字、汉文章”,这就是说每一个时代各有它的特别卓绝的艺术的。假若艺术活动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顶点的话,这三种艺术也可说都是那每一个时代的各别的精华了。在这每一种精华里,逢巧都有一个集中地表现了的伟大人物,这就是杜甫、王羲之和司马迁!

我们当然可以从各方面去看司马迁,但即单以文章论,他也已是可以不朽了!试想在中国的诗人(广义的诗人,但也是真正意义的诗人) 中,有谁能像司马迁那样有着广博的学识、深刻的眼光、丰富的体验、雄伟的气魄的呢?试问又有谁像司马迁那样具有大量的同情,却又有那样有力的讽刺,以压抑的情感的洪流,而使用着最造型的史诗性的笔锋,出之以唱叹的抒情诗的旋律的呢?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再没有第二人!

司马迁使中国散文永远不朽了!司马迁使以没有史诗为遗憾的中国古代文坛依然令人觉得灿烂而可以自傲了!司马迁使到了他的笔下的人类的活动永远常新,使到了他的笔下的人类的情感,特别是寂寞和不平,永远带有生命!司马迁使可以和亚历山大相比的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显得平凡而黯然无光了!

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真的,我们只可能称司马迁是诗人,而且是抒情诗人!) 让我们首先想到的,乃是他那伟大的时代。我们说司马迁的时代伟大,我们的意思是说他那一个时代处处是新鲜丰富而且强有力!奇花异草的种子固然重要,而培养的土壤也太重要了!产生或培养司马迁的土壤也毕竟不是寻常的。

二楚文化的胜利

按照我们的考证,司马迁应该生在公元前135年,这就是汉武帝建元六年(关于这一节的辩论,我们放在这文字的附录)。这时离汉朝的初立(公元前206年) 只有七十多年的光景,一切政治或文化上的规模还没有十分成为定型,所以司马迁也可以说多少还能够呼吸着“先秦”的学术精神或者气息的。许多大师的流风余韵应该对司马迁并不生疏,而活得较为老寿的人物像伏生、申公,更几乎年代和司马迁相接。伏生是秦博士,申公曾见过汉高祖,这恰是可以传递先秦的文化的人,和他们同年辈的人也一定还不在少——这样便可以想象司马迁和先秦的精神之衔接了。不过我们大可注意的是,汉的文化并不接自周、秦,而是接自楚,还有齐。原来就政治上说,打倒暴秦的是汉;但就文化上说,得到胜利的乃是楚。这一点必须详加说明,然后才能了解司马迁的先驱实在是屈原。

不错,在公元前297年,楚怀王被囚于秦而死,但后来过了九十年左右项羽起来反抗秦,依然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立为“楚怀王”,才能号召。可见楚的势力——精神上的势力——之大了。当时陈涉起事也称为张楚,张楚就是张大楚国。楚国爱国的诗人屈原虽然在郢都被破(公元前279年) 后不久就自杀了,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就正是像表现在屈原身上的楚人爱国的情绪似的,推翻了暴秦,报了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假若当作一种象征的意义看,是应验了!

就精神上看,楚实在是直接继续秦而统治着的,汉不过是一个执行上的傀儡而已。我们试举几件事情看:

第一,语言,汉代承袭着楚的语言。例如当时称公即是楚语,而司马迁为太史令又称太史公者,也是因楚语而然(据朱希祖说,见其《中国史学通论》)。当时有所谓楚声,可知楚语有很大的势力。

第二,风俗习惯,有许多是得自楚的。例如中国古代是尚右的,楚人却尚左,后来中国人也尚左了,这关键就在汉(可参看蒋锡昌《老子校诂》页二一一)。在汉时还有所谓楚冠,也很盛行。

第三,楚歌、楚舞,在汉代流行起来。不唯项羽会作那楚辞式的歌,“力拔山兮气盖世”;就是汉高祖,也会作楚辞式的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到了汉高祖看到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不得立为太子了,便又对戚夫人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见《史记·留侯世家》)

第四,从漆画的艺术看,汉之承继楚的文化处尤为显著。在许多年前,日本在朝鲜乐浪郡所发现的彩箧冢中的许多漆器,让我们看到汉代那样笔势飞动的人物画。可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头几年,我国学者商承祚却在长沙又发现了楚国漆器,我们在那上面便看到同样的笔意飞动的人物画——那精神是多么相像!

例子不必再多举了,楚人的文化实在是汉人精神的骨子。这种文化的特质是什么呢?假若我们和周代的文化比,那就更容易了解。周的文化可说最近于数量的、科学的、理智的、秩序的。具体的例子像按爵位及事情性质不同而用的圭(有大圭、镇圭、躬圭、桓圭、琬圭、琰圭之别),像按器用不同而有一定比例的合金(《考工记》所谓“金有六齐”);街道吧,是像诗人所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小雅·大东》) 他们的精神重在凝重典实,那农业社会的精神状态乃是像诗人所歌咏的农作物似的:“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大雅·生民》) 这种凝重坚实的文化的最好代表可以看铜器,尤其是鼎。楚文化和这恰可以作一个对照。它是奔放的、飞跃的、轻飘的、流动的,最好的象征可说就是漆画了。这两种文化,也可说一是色彩学的,一是几何学的。在周文化那里,仿佛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楚文化这里,却是像“青黄杂糅”的大橘林似的,鲜艳夺目。简单一句话,周文化是古典的,楚文化是浪漫的。就是这种浪漫的文化征服了汉代,而司马迁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