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看!25位大科学家的人生故事;做!25个孩子就能完成的同款实验;从科学桥梁书开始,激发学习的热情

有毒,会爆炸——这是很多人对实验的固有印象;冷峻,很严肃——这是很多人对科学家的固有印象。
这当然不是事实!
“学习科学一定要从课本开始吗?”
“我的孩子现在看科学史的书会不会太早?”
家长可能会存在这样的疑虑。那么,这套科学桥梁书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它能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为之后的学科学习奠定基础,筑一座桥联结孩子与科学家。

★美国科普畅销书作者、最受欢迎的STEM科学教育家之一——丽兹·李·海内克全新力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生物化学博士、国际学校科学教师联合翻译;北京大学教授、科普作家、初中生物教师撰文推荐。
★书中出现的25位生物学家,跨越了从1647年到1985年三百多年的生物学和医学发展史,几乎涵盖了生物学科从诞生起到初高中教材内容间的所有重大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
★关于科学家、科学发现的故事,正是传统的以知识、原理为重的科学课程比较忽视,却能够启发孩子们的内驱力,甚至影响他们人生规划的重要因素。
★无需一本正经的实验室和器材,在客厅、浴室或者阳台就可以实施,实验材料就在身边,贴心的安全提示、详细的步骤说明和近200张实拍彩图,还原完整的实验过程。


【内容简介】

☆达尔文是如何成为一位自然学者的?动手尝试一个他曾做过的实验,测试鸟类和爬行动物的蛋是否能够在海上漂流。
☆内科医生约翰·斯诺如何在伦敦西区找到霍乱感染的源头?试着凭借紫甘蓝汁的酸碱反应来找出“零号病人”。
☆只需要玻璃罐、苹果汁和吸管,就能制作简易版的曲颈瓶,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正是用它从空气中培养微生物。
这些故事会让读者们发现,科学家们的人生也有高山低谷,但只要有内心的兴趣指引,无论是一时的失败、外界的反对声,还是战火中的颠沛流离,都不会阻止科学家们探索真理的脚步。这些故事会拉近孩子与科学家的距离,也让他们更理解生物这门学科到底如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为他们学习这门学科,深入而客观地认识我们生活着的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读完每个科学家的人生故事之后,孩子和家长可以立刻就地取材,一起动手试一试早期的科学家们做过的关键实验,观察、分析和解读实验结果,开启一场与大科学家穿越时空的对话。


【作者简介】

作者:丽兹·李·海拿克(Liz Heinecke)
从第一次观察蝴蝶开始,丽兹·李·海拿克就喜欢上了科学。她毕业于美国的路德学院,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了细菌学的硕士学位。在经历十年分子生物学的科研工作并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她离开了实验室,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成为一位全职妈妈。很快地,她发现她的三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和她一样非常热爱科学。于是,她开始在她命名为“厨房科学家”的网站上记录他们的科学探险。
她希望能够向别人传递她对科学的热爱,这件事变成了当地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电视台)旗下的一个常规电视节目,这也使得她成为了NASA(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地球大使。为了让父母和不同年纪的孩子能够更方便地一起做实验,或者孩子能够独自安全地做实验,她撰写了一系列适合儿童的实验书、科普书,受到全球众多儿童及其家长的欢迎。

译者:郑腾飞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从 MIT 毕业后,她选择离开学术界,回到中国,曾在政府环保部门、3-12 岁科学教育、留学申请领域工作,后于 2016年加入上海民办平和学校,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课程架构、研发及学校运营管理工作,并作为核心成员创建了上海筑桥实验小学,现任该校校长。作为一名曾经的科研工作者和四个孩子的妈妈,她非常热衷并享受向儿童及成人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升大众科学素养。她认为,科学地认知世界是我们这一代成人和孩子铋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译者:方圆
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生物学专业的本科和硕士学位,现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继续深造科学教育专业。她在生命科学领域有多年的科研工作经验和一线教学经验,曾在上海民办平和学校和新加坡Chatsworth International School 执教 IB 国际课程的初高中双学段的多门科学课程。在课堂之外,她热爱大自然、人类历史和东西方音乐,并同时担任生物竞赛的指导老师和校弦乐团的指导老师。她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发现孩子们对生命科学中的艺术感以及机械工程中的设计感拥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停不下的探究,这进一步点燃了她对 STEM 教育的灵感。


【媒体评论】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利用身边最常见的材料来完成一连串看似简单的生物实验,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去感受科学发现带来的乐趣,去了解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人物的故事。希望这本书在少年读者们的心中埋下热爱科学、探索自然、敬畏生命的种子.
邹 鹏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雅青年学者

科学思维是客观地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观察 -猜想 -实验”则是关键的步骤。人类社会就是靠着优秀科学家们不断观察、不断实验、不断排除错误猜想并留下正确猜想而逐渐进步的。希望小朋友们能跟着书中具有里程破意义的科学家做实验,更好地认识我们生活着的世界。
菠 萝
生物学博士,科普作家,北京大学药学院客座教授

这本书的独特创作性在于它用引人入胜的科学家故事、饱满生动的实验设计,为孩子们揭示了生物科学的神奇之处。书中设计的一系列科学实验,目的并不单纯是娱乐消遣,而是希望孩子们通过亲身实践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思维。这些实验并非枯燥的数据和公式,而是蕴含在一个个生物学家的故事中,与他们的人生命运结合在一起,充满着惊喜、失败与意外。
董美麟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中学生命科学教师和教研组长


【目录】

前 言

实验1
生物学家 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
    —生于1647年
实 验 生物绘画/变态发育

实验2
生物学家 卡尔·林内乌斯(卡尔·冯·林奈)
    ——生于1707年
实 验 分类法/双名法

实验3
生物学家 查尔斯·达尔文
    ——生于1809年
实 验 自然选择/进化论

实验4
生物学家 约翰·斯诺
    ——生于1813年
实 验 流行病学/寻找暴发源头

实验5
生物学家 格雷戈尔·孟德尔
    ——生于1822年
实 验 遗传/授粉

实验6
生物学家 路易·巴斯德
    ——生于1822年
实 验 自然发生说/巴氏消毒法

实验7
生物学家 卡洛斯·胡安·芬莱
    ——生于1833年
实 验 生物载体/蚊子

实验8 43
生物学家 罗伯特·科赫
    ——生于1843年
实 验 科赫法则/微生物指纹

实验9
生物学家 伊利亚(埃利)·梅奇尼科夫
    ——生于1845年
实 验 吞噬作用

实验10
生物学家 范妮·黑塞
    ——生于1850年
实 验 琼脂培养基

实验11
生物学家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
    ——生于1852年
实 验 神经元/神经网络

实验12
生物学家 查尔斯·特纳
    ——生于1867年
实 验 蜜蜂/动物行为学

实验13
生物学家 玛丽· 阿格尼丝·蔡斯
    ——生于1869年
实 验 草本学/禾本科植物

实验14
生物学家 苏珊·拉·弗莱舍·皮克特
    ——生于1865年
实 验 公共卫生/居家健康

实验15
生物学家 伊梅斯·梅希亚
    ——生于1870年
实 验 植物收集/鉴定

实验16
生物学家 亚历山大·弗莱明
    ——生于1881年
实 验 真菌/盘尼西林

实验17
生物学家 欧内斯特·埃弗里特·贾斯特
    ——生于1883年
实 验 细胞生理学

实验18
生物学家 雅克·莫诺
    ——生于1910年
实 验 基因表达

实验19
生物学家 玛格丽特·柯林斯
    ——生于1922年
实 验 动物学/白蚁

实验20
生物学家 埃丝特·莱德伯格
    ——生于1922年
实 验 噬菌体/影印接种法

实验21
生物学家 琼·阿尔梅达
    ——生于1930年
实 验 冠状病毒/凝集

实验22
生物学家 路易斯·巴普蒂斯塔
    ——生于1941年
实 验 鸟类学/鸟鸣

实验23
生物学家 帕特里夏·巴思
    ——生于1942年
实 验 医疗设备/白内障手术

实验24
生物学家 丹妮尔·李
    ——生于1974年
实 验 图像识别/科学传播

实验25
生物学家 蕾·温-格兰特
    ——生于1985年
实 验 肉食动物生态学/动物行为学

专业术语
参考资料
致谢
关于作者
关于摄影师/插画师


【前言】

只需要很简单的几样材料,你就可以在生活中重现科学的历史。只要有食盐、水和一个生鸡蛋,就足够你做一个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Darwin)曾做过的实验,用它测试鸟类和爬行动物的蛋是否能够从南美洲漂流到加拉帕戈斯群岛①。(参见实验3)用一个卷筒纸芯,你就可以亲眼看到帕特里夏·巴思(Patricia Bath)医生发明的白内障手术是怎样让数百万人重见光明的。(参见实验23)在琼脂培养基上“种”微生物,可以让你理解微生物学家范妮·黑塞(Fanny?Hesse)的想法如何引发了微生物学界的革命。(参见实验10)把玻璃罐、苹果汁和吸管变身成一个简易版的曲颈瓶,你就可以重复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最著名的经典实验。(参见实验6)
本书将带你踏上一段可以亲自动手的神奇旅程。这个旅程会途经25位伟大的生物学家的生活与工作瞬间,包括已经去世和仍然活跃在科学界的那些大师们。而他们也只是一小部分代表,在他们身后还有许多科学家在生命科学的世界里孜孜探索。本书在每一位科学家的故事之后,都设计了一个实验,可以让你更深刻地理解这些科学家们的想法和成就。
早在“生物学家”这个名词被发明之前,全世界的人们就已经意识到通过研究身边的世界,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研究植物和昆虫让人们发现了新的药物、学会如何更好地种植庄稼;研究动物教会了人们如何饲养出健康的牛、马、猪等家畜,以得到更充足的食物,运输也更高效。
经过长期的积累,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渐渐脱颖而出,生物学这个新兴学科也开始形成自己的轮廓。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开创了医学专业,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和提奥夫拉斯图斯(Theophrastus)撰写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专业书籍。一位伊朗植物学家和天文学家阿尔-迪纳瓦里(Al-Dinawari)出版了六卷本的植物专著。
1670年左右,一位名叫安东·范·列文虎克(Anton?van Leeuwenhoek)的荷兰人组装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并把他用显微镜看到的,在一滴池塘水滴里移动的生物命名为“微动物”(animalcules)。他的发明帮助科学家们理解了所有生物都是由更微小的叫做“细胞”的单位组成的,从此生物学领域的新发现和新想法开始爆炸般地不断涌现。
地球上生物种类的繁复程度令人惊叹,生物学家称之为“多样性”。不仅仅是植物和动物,那些不用显微镜就无法看到的微生物也是无处不在的—空气里、土壤中、水中,甚至是我们的身体里。大多数生物都在群落中生活,它们占领空间、搜罗食物、繁衍生息。生物们还经常会和它们的邻居合作,以便活得更健康、更长久。一些树会和在它根部土壤中生长的蘑菇共生;某些白蚁会自己种出一座真菌花园,让真菌帮它们消化要吃的木头。实际上,我们人类的生存也要依赖我们体内的微生物。
今天的生物学家可以说在研究一切我们能想象出的东西,从海洋、雨林、城市到空间站—整个宇宙都是他们的实验室,生物学有无限的分支领域可以去探索。有的生物学家为珊瑚礁描绘地图;有的生物学家研究人类进入动物的生存空间后动物的行为有怎样的改变;还有的生物学家为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序,寻找改善人类健康状况的方法。在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现代生物学驱动着我们不断探寻人类认知世界的前沿和边界。
无论你将来要做一位微生物学家、一位鲨鱼科学家,还是一位艺术家,都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尊敬和感激身边奇妙的生物们。
——————
①?又称科隆群岛,位于太平洋东部,属厄瓜多尔管辖的火山群岛。(编者注)


【免费在线读】

【译后记】
孩子是属于大自然的,因为大自然中蓬勃的生命力对孩子们有着天然的召唤。对于成人也是一样,我们对于自然生命的好奇和探索,经过现代科学三百多年的演进,逐渐发展为生物学(Biology)这门学科。随着显微镜、质谱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等工程技术的进步,生物学研究除了满足好奇心之外,更深入微观领域,推动了医学研究、疾病诊治方面的重大进展,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样貌。而生物学领域广博的知识体系和伟大的发现及发明,其实都是由一个个曾和你我一样好奇的孩子,在长大和学习探索的过程中一点点积累和创造出来的。他们都是谁?做了什么不一样的事情?
与其他科普书或实验书相比,这本书的立足点远远超越了通过实验引发科学探索兴趣的层面。在推出每个实验之前,作者丽兹 • 李 • 海拿克女士首先从平常人的视角,真实地讲述了 25 位对自然和生命医学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们的个人成长故事,包括他们是如何走出自己的人生和科学研究道路的,又曾做出了哪些影响到个人和全人类的选择。例如,达尔文是如何成为一位自然学者的?(参见实验 3)雅克 • 莫诺博士是如何在二战中坚持科研而建立分子生物学理论的?(参见实验 18)约翰 • 斯诺是如何成为一位出色的内科医生并在伦敦西区找到霍乱感染的源头的(参见实验 4)?这些故事会让读者们发现,科学家们的人生也有高山低谷,但只要有内心的兴趣指引,无论是一时的失败、外界的反对声,还是战火中的颠沛流离,都不会阻止科学家们探索真理的脚步。而这些故事,恰恰是我们传统的以知识、原理为重的科学课程比较忽视,却能够启发孩子们的内驱力,甚至影响他们人生规划的重要因素。这些故事会拉近孩子与科学家的距离,也让他们更理解生物学这门学科到底如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为他们学习这门学科,或未来努力成为一名生物学家,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读完每个科学家的人生故事之后,孩子和家长还可以立刻就地取材,一起动手试一试早期的科学家们做过的关键实验,观察、分析和解读实验结果,开启一场与伟大科学家穿越时空的对话。更为惊喜的是,本书中 25 位科学家的人生故事跨越了从 1647 年到 1985 年三百多年的生物学和医学发展史,几乎涵盖了生物学科从诞生起到初高中教材内容间的所有重大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精心设计的 25 个动手实验与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新 课标中的七个学习主题的知识和实践活动也高度匹配,涵盖“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 四大核心素养。它可以作为孩子入读初中前或开始学习生物学科前的启蒙书籍,在引发学习兴趣的同时让他们开始接触专业严谨的科学实验过程,也可以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堂及课外活动的参考和拓展书籍,供老师们使用。
翻译本书的过程对于两位译者来说也是一段触及心灵的治愈旅程,让我们重新回忆起了基础科研工作的伟大意义。也希望本书能够把源于内心的力量和探索科学的快乐带给广大的家长和孩子,启发出更多的未来科学家!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