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为什么教育没能显著增进幸福?怎样的教育才能促进每个人长久的幸福?这是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也是时代需要回答的最基本的教育理论问题。文东茅教授从孔子、孟子、王阳明思想中提炼出“幸福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这一核心理念,认为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不应是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而应该是传统文化所秉持的“境界自修论”。好的教育应该引导人不断向上向善,收获心安幸福。


【内容简介】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幸福之路往往崎岖蜿蜒。当今时代,物质富裕,科技发达,教育普及,但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同步提升。日常经验和实证研究均表明,教育年限的增加并不必然带来受教育者幸福感的普遍提升。为什么教育没能显著增进幸福?怎样的教育才能促进每个人长久的幸福?这是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也是时代需要回答的基本的教育理论问题。
本书从孔子、孟子、王阳明思想中提炼出“幸福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这一核心理念,并认为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不应是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而应该是传统文化所秉持的“境界自修论”。好的教育应该引导人不断向上向善,收获心安幸福。基于以上思想以及作者在全国上百所学校的多年实践,本书提出了“修身为本、幸福家庭、幸福学校”一体两翼的幸福教育模式,系统阐述了“勤学向上”“仁爱向善”“自强不息””明道心安”等核心理念以及“立志高远”“读书明理”“觉察反省”“幸福日志”“亲师同学”“大家文化”等一系列具体的幸福教育行动策略。


【作者简介】

文东茅: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北大教育学院教授、原院长;兼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监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监事;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长期从事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的幸福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目录】

前言:此心不安
第一篇 明道心安
第一章 教育之道
第二章 心安之境
第二篇 修身为本
第三章 勤学向上
第四章 仁爱向善
第五章 自强不息
第三篇 幸福家庭
第六章  安家有道
第七章 养育有方
第四篇 幸福学校
第八章 幸福校园
第九章 幸福教师
第十章 幸福学生
附一:立志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附二:幸福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附三:幸福教育实践工具索引
后记:任重道远


【前言】

前言:此心不安

“教育”于我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出身贫寒农家,九岁失父,十岁丧母,备受艰辛。幸而十五岁初中毕业后考上了中师,不仅跳出了“农门”,而且从拿到第一个月的十一块三毛钱生活补助开始,我就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中师毕业后我又幸运地获得了全班唯一保送上大学的机会,大学毕业后成为屈指可数的留校任教者之一,博士毕业后更是得以在京城名校工作。我俨然就是那令人羡慕的“幸运儿”,也是被人夸赞的“别人家的孩子”。我对教育充满了感恩。

教育是我的学业和事业。我中师阶段就开始接触教育学,本科、硕士、博士阶段所学专业都是教育学,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教育学院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评上了副教授、教授,还长期担任学院的副院长、院长、书记。在不知不觉中,我从事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已近四十年,不出意外,此生将会对教育事业从一而终。教育就是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我也一直以身为“教育工作者”为荣。

因为心怀感恩,我总是觉得有责任让教育变得越来越好;因为身份认同,我总是更愿意听到对教育的褒奖和肯定。我并非不能接受对教育的质疑和批评,作为长期从事教育政策领域研究的学者,我的工作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幸运,教育不仅没有惠及每个人,甚至给无数的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教育的问题可能并不在细枝末节上,而应该从初衷、源头和根本上清理。

在北大二十多年,每天接触的都是天之骄子般的北大学生,看到的多是青春阳光的笑脸,但透过外表深入了解,感受到的往往是他们的紧张、焦虑、迷茫和无助。大家都在高度的“内卷”之中,我经常被告知有人抑郁、退学,很高比例的人患有“空心病”。而周边的其他名校似乎也差不多。人们如此仰慕名校,长期忍受各种压力、痛苦,牺牲金钱、时间甚至健康、亲情,就是为了考上名校。殊不知,即便考上北大、清华,也不能保证“从此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教育真的能改善人的命运吗?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经常接触的另一个群体就是大学教师,这些人大多从名校本科、硕士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又做完了博士后,他们接受了多年的良好教育,有学识、有地位,待遇也不差,但他们中很多人的生活似乎只有科研、发表、职称和头衔。在职称评审过程中,他们每次都要与众多同样优秀的同事竞争,评上者都认为自己理所应当、实至名归,没评上的则暴跳如雷,怨天尤人,你争我斗、人际关系紧张也似乎是一种常态。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不见得高,痛苦一点儿也不少,未老先衰甚至中年早逝者不在少数。我常想,一群如此聪明又勤奋的人,为什么要彼此折磨?大家读了这么多书、做了这么多研究,为什么还是不能让自己过得更舒心、更幸福?再看中小学老师,发现他们的问题似乎更大:很多人认为自己课时多、事务杂,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地位和待遇低,家长不支持、不理解,学生不尊师、不好学,等等,于是就时常处于抱怨和职业倦怠之中。作为教育者以及“读书人”的代表,教师们都不幸福,其他人会更幸福吗?如果读书不能增进幸福,为什么还要不断劝导孩子们读书?

教育似乎成了一场巨大的骗局,它并没有兑现给人们的承诺。小时候,家长经常会对孩子们说:好好努力,考上重点高中就好了;上高中后则说,再努力三年,上了大学就好了。上大学后,同学们发现学业要求更高,同辈竞争更激烈,压力更大,于是他们就想:熬过大学、读完研究生,工作了就解放了。好不容易拿到学位、找到工作,但职场的人际关系、业绩竞争和生活压力还是令人苦不堪言,很多人反而更羡慕学生时代或农村生活的简单、纯粹。教育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难道教育就只是竞争、筛选、激励或惩罚的工具?

这就不禁让我开始质疑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教育真的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吗?这也让我开始质疑人生:我一生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真的有意义、值得自豪吗?这种深深的疑虑让我感到巨大的不安,我怀疑教育走错了方向,在促进人生幸福方面,教育根本就没有尽到职责;我也意识到,作为教育研究者,自己对现状也一定负有某种责任。

于是,我开始关注教育与幸福的关系。教育为什么没有有效地促进幸福?教育如何才能促进每个人的长久幸福?带着这两个“教育之问”观察现实,我惊讶地发现,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不论是名校还是普通学校、职业学校、特殊学校,都几乎没有人在开展专门的“幸福教育”。为什么会这样?我猜想,这很可能反映了一种普遍的观点,即获得幸福不需要专门的能力或素养,不需要专门的教育,只要好好学习,将来自然就能获得幸福;或者体现了另外一种观点: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读书本就是一门苦差事,有何幸福可言?还有可能就是大家对师生在教育中的痛苦完全麻木无感。总之,缺乏幸福教育、也并不幸福的教育就这样一直存续着。

再看学界,我又一次惊讶地发现,人类漫长的心理学历史都主要是在关注“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只是最近二十年的事,学界对教育与幸福的系统研究和讨论的时间则更短。在国内,在2010年前后也有过几次“教育与幸福”的学术讨论,但很快就销声匿迹了,所以也很少听说有谁是专门从事“幸福教育”的学者。

而在进一步的阅读中我又发现,幸福其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幸福观、斯多葛学派的感性主义幸福观,到功利主义者边沁、穆勒,再到尼采、叔本华等,都有对幸福问题的专门论述。释迦牟尼出家,就是为了超脱人间苦难;儒家孔子、孟子都在讨论“乐”,《论语》开篇即告知人生三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也有“君子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其中之一。在古圣先贤看来,学习和教育本就是幸福快乐的,他们也一直在教导有关幸福的智慧。现在的教育没能增进幸福,或许正是因为忘记了圣贤的教导。

于是,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之中,从王阳明的《传习录》入手,逐渐扩展到《大学》《论语》《孟子》《中庸》《道德经》《六祖坛经》等。通过经典的学习,我不断明晰了对幸福的认识,也从中找到了通向幸福和幸福教育的康庄大道。我因此而时常手舞足蹈,时常又泪流满面,我感到无比的幸运和喜悦,也深感对优秀传统文化“相见恨晚”。

关于幸福,王阳明给了我最直接、最重要的一句启示:“此心安处,即是乐也。”(《传习录》钱德洪录)原来幸福不只是简单的快乐,而是内在的“心安”。若人心不安,终日焦虑、愁苦、忐忑、恐惧,又何来幸福?人若心安,更有何求?

关于如何获得心安与幸福,孔子教导我们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大学》则进一步完整地阐述了修齐治平的人生幸福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真正的为学之道,在于不断磨炼品德、提升格局境界,在于发自内心地去亲近、关爱他人,并且要追求至善、永不懈怠。只有这样,才能神情定静、内心安宁,进而才能慎思明辨、真有所得。这种“所得”不只是知识和道理,更是人生幸福乃至世界太平。由此,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出了对幸福的新理解:真正的幸福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向上”即《大学》之“明明德”,提升品德境界;“向善”即“亲民”,善待他人、造福社会;“不断”即“止于至善”,永不止息。不断向上向善,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只有不断向上向善,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知,获得内心持久的心安。心安而不只是安逸享乐才是人人应该而且可以追求的幸福;不断向上向善才是我们应该追求并教导孩子们的幸福之道。由此,我重新树立了自己对幸福和教育的信念。

有了这一信念,我变得更加自信,因为这些思想源自古圣先贤,并且在经典文献和自己的生活中一再得到了验证;我的心似乎更安了,因为我认为自己找到了余生应该努力的正确方向,不再感到漂泊、困惑。带着这份信念和使命,我重新出发,开始了幸福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之旅。我的工作热情、动力也空前高涨。我和同仁先后在全国十多个省市的上百所学校开展了心安幸福教育试点,探索以修身为本、幸福家庭、幸福学校为主要内容的“一体两翼”幸福教育模式,期望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充分吸收积极心理学等现代学术研究成果,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能助人心安的幸福教育理论和实践。令人无比欣慰的是,大批教师因为参与幸福教育而使生命焕然一新,有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也因此变得更幸福。在此过程中,我收到了无数的感谢,并从中真正体会到了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我也由衷地感谢所有关心、参与幸福教育试点的校长、教师、家长和同学们,是你们让我的生命更圆满、更有希望。

经过七年的探索,我觉得有必要把我们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整理成书,以便有更多的人了解并加入心安幸福教育事业。然而,在此过程中,我又分明感到另一种不安:我深知“幸福”之主观、“心安”之微妙,也明知自己学识、能力不足,对人生和幸福的体悟有限,我怕误读错解古圣先贤思想,也怕言不达意、误导读者。但若我推卸责任、放弃努力,则会更加于心不安。因此,我只能不揣浅陋,以期抛砖引玉。

您看到的此书就是基于“幸福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的幸福观和“一体两翼”幸福教育模式对心安幸福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的阐述。书中“明道心安”“修身为本”“幸福家庭”“幸福学校”四部分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思想都源自《大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而立志为先、读书明理、幸福日志、大家文化、幸福家书、家庭会议、幸福亲师、幸福小班会、幸福小天使、幸福小伙伴等诸多具体实践工具则是传统文化和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与幸福教育实践探索相结合的产物。在写作过程中,笔者积极响应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号召,一方面尽可能忠实于经典,希望各种观点和实践都有根有据,另一方面又不忘“教育应当促进所有人长久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希望所有论述都浅显易懂,希望推介的各种实践活动都简便易行、对各级各类学校都普遍适用。这显然是一种更大的挑战。略感欣慰的是,我勇敢地进行了这一尝试。我深知完成此书仍然只是一个开始,幸福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希望教育因我们而更美好,希望孩子们因我们而更幸福,也希望有缘读到此书的您也能多一份责任与心安。


【免费在线读】

后记:任重道远

书稿终于完成,内心还是充满喜悦。这种喜悦来自明理心安,来自看到了前路的豁然开朗。“幸福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本书从古圣先贤的经典中提炼出的这一幸福观是如此简易明白,又如此寓意深刻,它向世人揭示了一条人人应该追求也可以追求的“幸福之道”。“境界自修论”不仅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具有中国智慧的理论基础,也衍生了“教育应当助人不断向上向善、收获心安”的教育观,为“教育促进每个人长久幸福”指明了道路。修身为本、幸福家庭与幸福学校“一体两翼”幸福教育模式则为践行、推广幸福教育提供了系统而具体的方案和工具。

此刻,内心也充满由衷的感谢。感谢参与幸福教育实践的上百所学校、数千位教师和更多的同学和家长们,感谢我们的一路同学、一路同行,你们是我前行的无尽动力。你们中诸多生命的被唤醒和成长、诸多学校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让我们看到了幸福教育的实效,并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感谢孔子、孟子、老子、王阳明等诸多古圣先贤,是你们用智慧点亮了幸福教育之道,只因沿着你们指明的方向,我们才能走得如此自信、心安。正如我经常对人说的一样,我们也得感谢自己,感谢自己朴素地敬畏圣贤、相信良知,感谢自己“为所有人谋长久幸福”的初心并坚定地选择幸福教育这一幸福的事业。

当然,我此刻也有些心虚,我知道自己说了很多老生常谈、妇孺皆知的“大道理”,但并不知道是否真的说清楚了,也不确定到底能对读者有多少帮助。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我不自量力,以阐述“幸福之道”“教育之道”为己任,大概率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老子还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只因“正言若反”。我们主张的幸福不是轻松愉快的享乐,而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恰恰也是“正言若反”。对此,已经“悟道”的,自不必我多说,没有“悟道”的,我再说也没用。这些年的实践中,我发现幸福教育有时很容易,只在“一念之间”,只要改变幸福观就行,而最困难的也正是真正改变人的观念。观念的改变不仅有赖于读书明理、听讲座报告,更需要靠自己事上磨炼,切身体悟。因此,对不少人而言,我们也显得很无力。

好在随着年岁渐长,我也变得越来越淡定平和,我更相信“机缘”,相信播下的种子在条件成熟时自然会发芽;我也越来越相信良知,相信对人生价值、对心安幸福的追求是每个人内心最深沉而持久的需求,这正是幸福教育必然走向成功的人类天性基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也越来越能体会到此话的意义和分量。终此一生,我需要追求的就是:勤学向上,仁爱向善,自强不息,尽责心安。与君共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