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柯克斯书评和《旧金山纪事报》年度最佳书籍。


★世界知名书籍装帧设计师,《龙文身的女孩》、《情人》、卡夫卡《变形记》等系列作品、卡尔维诺系列作品封面设计者,首度全程操刀,从文字到设计,揭秘阅读中的视觉体验与隐秘心理。


★想象力爆棚的图文设计,解构你熟悉或未知的文学著作、“脑补”阅读时难以言表的“字外之境”。


★一本集哲学、心理学、文学理论和视觉艺术于一身的杰作,提供了19道法门,层层逼近文学的精妙之处。迅速提升读者理解、欣赏小说的能力,将文学名著读出意味、读出情趣、读出境界。


★从封面到版式,中文版100%保留作者原设计。


【内容简介】

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你能精确地描绘出某个文学人物的形象吗?读者常认为他们是通过作者的细致描摹来想象文学形象的,事实上读者很少去具体地构想某个人物的样子。尽管如此,读者依然能在脑海中勾勒出鲜活生动的人物与情节。恰恰是语言的留白、词汇的交叠、更换不定的语境,给了读者遐想、脑补、再度诠释、共同创作的空间。


作为文学名著发烧友和世界顶级书籍装帧设计师,门德尔桑德对阅读心理展开了挑战性的探索,他充分利用自己的职业特长,用大量图片作为另一种“语言”,或嫁接或还原读者在阅读时所产生的心理图像,让人用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思考“阅读”这件事。


【作者简介】

彼得·门德尔桑德(Peter Mendelsund)
世界知名书籍装帧设计师、作家、古典钢琴演奏家。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学与哲学专业,是《大西洋月刊》的创意总监,曾担任美国克诺夫出版社艺术副总监、万神殿书局艺术总监。他操刀的封面有《情人》、卡夫卡作品系列、卡尔维诺作品系列等。
《纽约时报》称他为“如今活跃着的最顶尖的设计师”。《华尔街日报》称他的作品为“当代小说封面中最具辨识度与代表性的设计”。


【媒体评论】

门德尔桑德创造了一种万花筒式的沉浸式体验,成功地将文字、图形、插图、封面图像等结合成一个有凝聚力的整体。这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展示给平面设计师和分享的书。——柯克斯书评


这是一本关于文字如何产生心理图像的俏皮、图文并茂的专著。——《纽约时报》


门德尔桑德在这本发人深省的书中,帮助普通读者以从未想过的方式思考文字。——《洛杉矶时报》


门德尔桑德的作品精彩、诙谐、流畅,通晓托尔斯泰、梅尔维尔、乔伊斯和伍尔夫的作品,他引导我们进行了复杂而生动的分析,说明文学和阅读对于我们理解自己、彼此以及旋转的世界至关重要。——《书单》


今年最生动、最有趣、图文并茂的现象学作品。门德尔桑对阅读和视觉化过程的分析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密尔沃基前哨日报》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迷人而富有启发性的东西。——Flavorwire网站在 19 个简短而生动的章节中,作者探讨了阅读与时间、技巧、视觉敏锐度、幻想、联觉和信念的关系等主题……门德尔桑德充分实现了他的目标,创作出了一部奇特、新颖、令人愉悦的关于阅读这一神奇行为的沉思录。——《柯克斯》星级


【目录】

画“画”
虚构
开头
时间
生动性
演绎
草图
技艺
共同创作
地图与规则
抽象
眼睛,视觉和媒介
记忆与幻想
通感
能指
信念
模型
部分与整体
一片模糊


【免费在线读】

一片模糊
我们所读到的世界是由片段组成的。断断续续的点,零零散散地分布着。
(我们亦如此。我们的同事,我们的伴侣,我们的父母、孩子、朋友……都是如此。)
我们通过解读来了解我们自身及周边的人,给他们冠以代称、隐喻、提喻、借代词,哪怕他们是我们在这世上最爱的人。我们通过片段和替换的概念来了解他们。
世界对我们来说是正在创作中的作品。我们将只言片语拼拼凑凑——日复一日,将它们合成在一起,才形成了我们的理解。
自始至终,我们都坚定地相信世界的整体性——这是视觉的假象。我们感知世界(的可辨部分)的时候,是一点一滴逐渐了解的。这些点滴是我们意识中的概念, 它们由什么组成,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们推测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是已然呈现之物与我们自身贡献(我们自己的记忆、观点、癖好等)的混合体。
作家是体验的策划者。他们将世界的噪声过滤掉,从而发出最纯净的信号——他们在纷杂无序中创造出了叙事。他用书籍的形式操纵故事,并用某种不可言喻的方式统领着阅读体验。然而,不管作者为读者提供的数据资料多么纯粹——无论它们先前经过了多么费心的筛选和严密的重组——读者的大脑仍然会执行既定的任务:分析、筛查、分类。我们的大脑会把书当成世界上其他未经筛查、未经解密的信号来看待。换言之,作者写的书,到了读者手里,又复原成了一种噪声。
我们尽其所能地接纳作者的世界,与自己的材料加以混合,在阅读思维的蒸馏器中进行处理,提炼出独一无二的东西。我可以说,这就是阅读之所以“可行”的原因:阅读折射出了我们熟悉世界的过程。并不是说故事一定能告诉我们世界的真理(尽管可能的确如此),而是阅读行为无论从感觉上还是实质上而言都像是意识本身:不尽完美,有所偏重,朦胧不清,而且是共同创造的结果。
人生伟大的奥秘之一在于: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便全盘接纳了它,而没有看见它的缝隙、破绽和不完美之处。
我们什么都没有错过。
再来看看《到灯塔去》。
莉丽·布里斯库在草坪上画画……
她画的这幅画,颇为抽象,那是伍尔芙对广义上的艺术创造所作的比喻——即一位作者、诗人或作曲家对这个难以拿捏的世界的重构。说得更具体些,这幅画代指的就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到灯塔去》作品本身。
莉丽·布里斯库的绘画是如何重现拉姆齐夫人、詹姆斯、房子、窗户这些场景的?

但这幅画不是画他们两个,她说。或者说,不是他所意识到的母与子。还存在着其他的意义,其中也可以包括她对那母子俩的敬意。譬如说,通过这儿的一道阴影和那边的一片亮色来表达。她就用那种形式来表达她的敬意,如果,如她模糊地认为的那样,一幅画必须表示一种敬意的话。母与子可能被浓缩为一个阴影而毫无不敬之处。

作者写作时会简化,读者阅读时也会简化。大脑天生就是用来将事物简化、转化、象征化的……逼真感只是一种虚假的偶像,也是无法企及的目标。因此我们简化。但我们的简化并非粗暴无礼,而是这恰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是人都会这么做。
想象故事画面就是在简化。通过简化,我们创造了意义。
这种简化正是我们所看见的世界——它们即读者之所见,亦即读世界者之所见。
它们就是阅读的模样(如果阅读有模样的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