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写给中学生的心理学》

1. 紧贴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讲解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无处不在的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特心理现象和心理特征、阐释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帮助中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自身和外部世界,妥善处理和解决中学阶段的心理困惑和烦恼。
2. 人人都可以成为心理学家:从心理学家研究的初级心理过程出发,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案例出发,由浅入深,娓娓道来,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心理学的微观世界,感受心理学的神奇魅力,建立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框架,学会心理学的思考方式。


【内容简介】

《写给中学生的心理学》

本书是一本为中学生量身定做的心理学普及读物,一共分为三个部分:*部分讲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澄清读者对心理学的许多认识误区,培养心理学的基本素养;第二部分联系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讲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特心理现象和心理特征、阐释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帮助中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自身,妥善处理和解决青春期的困惑和烦恼;第三部分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和效应,让读者看到,生活中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心理学的密码,这也是心理学无处不在的另一个佐证。
  本书行文晓畅、表述生动,由浅入深,循循善诱,从心理学家研究的初级心理过程出发,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心理学的微观世界,感受心理学的神奇魅力。


【作者简介】

崔丽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心理科学》、Journal of Community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杂志编委。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应用心理学系系主任;现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会长、上海市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在海内外发表心理学学术论文近九十篇,出版心理学书籍四十多本,其中《心理学是什么》一书获首届*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奖、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众多奖项。


【目录】

《写给中学生的心理学》目录
篇 千姿百态心理学———走进心理学
章 我们眼中的心理学———心理学是什么/ 3
  大众眼中的心理学/ 3
  心理学知识≠一般常识/ 8
  心理学不是靠拍脑袋得出结论/ 11
  丰富多彩的心理学研究/ 13
第二章 多彩的世界———感觉/ 16
  世界因你而精彩———感觉及其意义/ 17
  带来信息量的感觉:视觉/ 21
  让世界不再寂静:听觉/ 26
  古老的感觉:味觉与嗅觉/ 29
  不受欢迎的感觉:痛觉/ 31
第三章 源于感觉?高于感觉———知觉/ 34
  什么是知觉? / 35
  知觉与感觉:区别与联系/ 35
  我们眼中的立体世界———空间知觉的线索/ 36
  知觉是否有章可循? / 38
  别让错觉欺骗你/ 43
写给中学生的心理学(第二版)
 2
第四章 如影随形———记忆与遗忘/ 48
  记忆的获得与转换———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 49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55
  人为什么会遗忘/ 59
  遗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63
  有趣的记忆现象/ 67
第二篇 从家庭到学校———成长中的心理学
第五章 教师手中点石成金的心理学/ 75
  教室墙上的小红花———强化效应/ 76
  说你行?你就行———教师的期望效应/ 78
  悄悄改变你———暗示的作用/ 80
  向榜样学习———模仿的力量/ 82
  一点点来———登门槛效应/ 84
  教导需有度———超限效应/ 86
  小组学习的智慧———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88
第六章 成长中的爱恨情仇/ 91
  成功与失败———归因的自利性偏差/ 92
  从失望到绝望到终放弃———习得性无助/ 94
  追星族的信念———名人效应/ 97
  虚拟和现实中的ta———网络交流的偏差/ 99
  在家在校判若两人———角色效应/ 102
  拒绝心理疤痕———自我概念的形成/ 104
  叛逆的青春期———青春期心理特点/ 106
第七章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 108
  孟母三迁———社会影响/ 109
  社会教化下的博弈———服从/ 111
  别让孩子成为暴君———观察学习/ 113
目录
 3
  胡萝卜加大棒———行为矫正技术/ 115
  以优势带劣势———配套效应/ 117
  青春期的异性情谊———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119
  挥之不去的紧张感———蔡加尼克效应/ 121
第三篇 心理万花筒———生活中的心理学
第八章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 127
  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平均模式与累加模式/ 128
  百功难抵一过———黑票作用/ 130
  印象先入为主———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132
  情人眼里出西施———光环效应/ 135
  改变命运的黄金支点———热情的中心性品质/ 137
  投桃报李———人际吸引的相互性原则/ 140
  完美的人不一定更招人喜欢———能力/ 142
  远亲不如近邻———人际吸引的接近性原则/ 144
  同声相应———人际吸引的相似性原则/ 146
  让你的印象价值百万———印象管理/ 147
第九章 生活处处有心理学/ 149
  他人在场让我们变得冷漠———旁观者效应/ 150
  盲目随大流凑热闹———从众/ 153
  不威小?不惩大———破窗效应/ 156
  想当然的自动加工———刻板印象/ 158
第十章 无处不被心理学/ 161
  广告渗透你的生活———广告心理学/ 162
  音乐风格影响消费行为———音乐心理学/ 164
  到处以“9”结尾的标价———消费心理学/ 166
  为什么证词不一定可靠———记忆偏差/ 169
  拷贝会走样———流言/ 171
策划人语/ 174


【免费在线读】
追星族的信念——名人效应
看过周星驰执导的电影《功夫》的同学们应该对影片中那个扮演哑女的女演员有着深刻的印象,这个外形清纯的女孩在出演《功夫》之前曾为某化妆品拍摄过一部广告,酬劳仅为1000元,而在凭借《功夫》一炮走红之后,很多厂家争着请她为自家产品代言,这时她的身价已经翻了几千倍。为什么众多商家愿意开出天价来聘请明星做产品的代言人?这种代言的效果到底如何呢?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稍做分析。
首先,由于名人在社会上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被公众关注,所以他们所拍摄的广告很容易激发起人们的兴趣,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够吸引大多数人的注意已经是一部广告成功的步。
其次,名人的出现往往会引起人们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由崇拜到信任,由信任到追求,由追求到模仿。特别是那些名人的忠实崇拜者们,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自己偶像的穿着打扮,对于偶像所推荐的商品当然也会乐于购买。当易烊千玺在镜头前品尝好吃又健康的坚果时,他的忠实粉丝们又如何能抗拒他手中那袋美食的诱惑呢?另外,明星拍摄广告还有可能会使消费者产生“移情效应”。“移情效应”是指将人们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去的心理现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或“恨屋及乌”。名人电视广告邀请消费者喜爱、仰慕的歌星、影视明星、体坛名将等做广告,使消费者将其对名人的喜爱之情迁移到名人所宣传、推荐的商品上来,从而增强广告的宣传效果。
后,名人广告可以增强广告的可信度。广告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消费者对一个广告的相信程度取决于消费者对信息来源及信息本身的信赖程度,前者可以说是消费者用来决定后者是否值得相信的重要依据和线索。当消费者对广告所宣传的商品的信息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时,他们会信赖在这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认同他们的观念和思想。比如,在健康、医疗方面,人们愿意接受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增强身体素质方面,人们愿意听取体坛名将的建议;在美容、服饰方面,人们愿意接受文艺名人和服装设计名家的观点和思想,并以他们的看法为准则。名人电视广告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规律,让名人以自然的态度和似乎是切身的感受来介绍产品,或以专家的身份来推荐产品,以期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提高广告的可信度。
当然,利用名人做广告如果方法不当也会适得其反。例如,在电视广告中,如果明星的表演成分过多,可能会过度吸引受众的注意,弱化商品信息对受众的刺激;如果明星在代言某商品后爆出了丑闻,那对于他所代言的品牌形象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商家在请名人做广告时所应该考虑的因素。
显示全部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