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文化产业是对现代性与市场化的选择性回应,文化产业研究是学科分野从“分析的时代”走向“综合的时代”的跨学科实践。文化产业研究的“学科间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研究范式的多元化,表现为一种超越知识藩篱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三大体系构建的理论决心。阐释主义文化产业研究对文本的强调和公共理念的关注,建构主义文化产业研究的审美关照和知识建构,批判主义文化产业研究的价值反思与批判思维,都是“知识和实践”的双重努力,都是文化产业研究范式的基本依存。无论是阐释主义、批判主义还是建构主义,其目标都是指向文化产业更好的学术建设与生产实践。


【作者简介】

向勇,四川宣汉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数字创意实验室主任,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咨询委员。先后出版《创意管理学》《文化产业导论》等专著10余部、《创意与管理》《创意战略》等译著4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基因与中国道路》等编著50余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各类研究课题60余项。长期从事艺术管理、审美经济和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与文化实践。


【目录】

导言  阐释、批判与建构主义:文化产业研究范式的立场解释

上篇  审美回归:文化创意的视野与根基

第一章  审美意象的美学溯源与当代建构

第二章  文化产品的价值演进和审美情趣

第三章  审美经济下的创意设计与美学品位

第四章  美学流变中的审美超越与生命体验

中篇  艺术立场:文化创意的价值与权识

第五章  文化产业版权问题与价值开发

第六章  品牌的艺术创新与创意战略

第七章  创意城市的艺术再造和创意集聚

第八章  文化治理下的传统工艺传承创新

下篇  共生建构:文化创意的现场与行动

第九章  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时代阐释

第十章  创意阶层、创意者开发与人才培养

第十一章  全媒体视野下的创意生态与数字文创

第十二章  创意空间中的创意资本与地方创生


【免费在线读】

文化生活是现代人渐渐习以为常的生活风景。由文化主导的诸多议题,不仅活跃于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也频繁现身于政治领域和科技领域。文化通过文化生产进入现代秩序。文化产业构成当代性的文化与产业双重融合的复杂命题,而这个命题又涉及学术探索与产业实践两个层面。其中,文化的命题包括价值、审美和意义,产业的命题包括资本、市场和效率。到目前为止,文化产业学还不是一个以文化产业理论为学科归属的专属领域,而是一个以文化产业实践为连接对象的“超级联盟”。文化产业研究的理论迷思,似乎亟须一套包括规范的符号体系和逻辑性的结构推理范式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与成熟性。在托马斯·库恩看来,范式正是特定的学术研究共同体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公认模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理论成熟的标志。在范式构建的学术共同体内,参与其中的知识人遵循统一的学科规则、话语体系和伦理规范,从而实现学术研究的交流与理论知识的演进。同样,文化产业研究的理论成熟也要表现为文化产业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者自觉践行所达成的某种学术范式。

西方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实践历程刚刚百余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勃兴之史也不过短短二十余年。产业实践的时间积累反映出理论反思的学术沉淀,然而不深邃的历史土壤无法生长出深邃的理论之花。对产业现代化演进与文化价值向度的共同关注,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界的学术共识。于是,如何审视“文化”(灵魂)与“产业”(肉体)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成为考问文化产业研究者的“精神十字架”。难道,文化产业在审美自由主义和市场功利主义之间、文化至上主义和经济至上主义之间不得兼顾,只能取其一吗?“文化产业原罪论”和“文化产业救赎论”的研究立场与价值预设,成为西方与中国文化产业学术界隐秘的精神归因,进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产业研究范式。纵横奔驰于文化产业学术狩猎场的学术猎手,不管是老猎人,还是新猎手,或身怀绝技,或“初生牛犊不怕虎”,让猎场喧嚣四起,热闹非凡。现实世界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游戏空间,而是一个色彩斑斓的生命世界。职业的文化产业学者需要习惯多元的文化产业研究视野,发展出符合自身学术气质的学术立场和研究范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