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19世纪,漫漫百年音乐史。其中,蕞具张力和争议的“新鲜物”之一便是标题音乐。作为一部关于这一“新鲜物”的音乐研究导读,本书行文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讨论一系列19世纪、20纪作曲家众所周知和少为人知的曲目,探索了标题音乐的观念与作品,并在那个智性争辩的时代语境中,呈现了众多理论家如A.B.马克斯、汉斯立克的批评,以揭示标题音乐的发展、传播与接受。
全书高屋建瓴,内容详实,突出了大量图示和音乐实例,并提供了战争音乐、莎士比亚配乐和歌德《浮士德》的详细个案研究。


【内容简介】

标题音乐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极其重要又甚为复杂的音乐命题,它是器乐与“标题内容”的结合,不仅涉及大部分作曲家的大量音乐作品,而且关乎此时的音乐美学观念(包括内容美学[或者说,情感美学]和器乐美学),乃至音乐历史的发展道路问题。
标题音乐既是一种观念,又指特定作品,但迄今为止,相关出版物仍仅聚焦其中的某一方面。故而,本书力图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作者主要以19世纪的时间顺序为结构线索,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研读以及相关学术热点的阐发,从音乐作品、美学观念和史学现象的角度综合探讨标题音乐这一命题,揭示其历史内涵,并进而指出对标题音乐的价值判断,不在于其是否具有标题文字,而是基于其所呈现的艺术审美与创新之处。


【作者简介】

乔纳森·克雷格尔(Jonathan Kregor),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副教授。他著有《改编者李斯特》(剑桥,2010),曾获“美国李斯特协会”颁发的首届“艾伦·沃克(Alan Walker)图书奖”,并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大量论文和评论。2012年,当选《美国李斯特协会期刊》主编。研究致力于音乐再制作、炫技与性别的交叉、音乐与记忆,这使他编订了C.P.E巴赫和克拉拉·舒曼音乐作品的学术评注版。

译者简介:
孙胜华,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上海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博士,主要从事19世纪音乐、浪漫主义交响曲、西方音乐史论的研究。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音乐艺术》《人民音乐》等期刊发表有学术论文。


【目录】

译序
插图
谱例
表格
致谢
行文说明

引言
音乐与意义
作品与范围

历史学与结构

第一章 性格、话题与标题战场
标题音乐的基石:话题与性格小品
迪特斯多夫的“奥维德”交响曲
音乐中的战争艺术(Ⅰ):历史战争
音乐中的战争艺术(Ⅱ):“回击”

第二章 表达、描绘与音乐会序曲
贝多芬与序曲
历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A.B.马克斯、门德尔松和音乐描绘

第三章 柏辽兹与舒曼:音乐与文学
柏辽兹与标题交响曲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半交响曲”
音乐评论的标题路径
舒曼与标题钢琴套曲

第四章 李斯特与交响诗
从序曲到交响诗
交响诗中的交响曲与诗歌
神话与历史之间:李斯特的性格练习曲
“绘画与音乐”中的历史与文学

第五章 新德意志乐派及其他
“未来的贝多芬”:李斯特的《但丁交响曲》
新德意志乐派
汉斯立克:音乐与意义
巩固传统:李斯特的标题守护者
醒悟的学生们:约阿希姆、彪罗和拉夫
李斯特的“新德意志”遗产
新俄罗斯乐派

第六章 补论:浮士德
歌德的《浮士德》:起源、主题、遗产
交响变形(Ⅰ):瓦格纳、李斯特
交响变形(Ⅱ):鲁宾斯坦、梅耶尔
《浮士德》之概览:格雷戈尔、阿尔康

第七章 世纪末的标题路径:马勒与施特劳斯
“新德意志乐派”的继承人——施特劳斯
马勒与标题交响曲的终结

施特劳斯与“性格作品”的终结

第八章 民族音乐的标题化
门德尔松的复合“苏格兰”与李斯特的德式“匈牙利”/273
波希米亚
波士顿六人团
西贝柳斯

第九章 “高卢艺术”
圣桑与交响诗
弗兰克与他的“团伙”
器乐叙事曲的挑战
音乐描绘的再现?德彪西与拉威尔

延伸阅读
索引


【免费在线读】

1848年2月,著名钢琴家李斯特开始以99宫廷乐长之职专事于萨克森-魏玛大公国的首都魏玛。此前10余年,李斯特在巴黎、维也纳、柏林、伦敦、布达佩斯、彼得堡甚至君士坦丁堡享受着一些最重要的艺术成功;因而,当他决定迁往约12000人口的小镇时,许多同代人惊诧于这一“降格”。但是,魏玛的“微小”却与它的名气成反比,城市因一群杰出的哲学家、作家和音乐家而声名赫赫——包括赫尔德、席勒、歌德、巴赫和胡梅尔,他们使得18世纪和19世纪初欧洲的文化景观改头换面。
19世纪30年代晚期以来,李斯特成功举行了1000余场音乐会。自此,李斯特建立起无与伦比的钢琴演奏家地位。当结束忙碌的音乐会表演生涯,在魏玛专事于作曲、指挥和教学时,他开创了一个自诩为“积累和创造”的时期。他希望,不仅魏玛能转变为一个“新雅典”,而且自己可以比肩这座城市辉煌过往的文化精英。确实,1861年末,当他离开魏玛前往罗马开启职业生涯另一阶段时,李斯特创作了大部分他最著名的作品:《帕格尼尼练习曲》和《超级演技练习曲》的最终版本、《诗与宗教的和谐》、《旅行岁月》前两卷、《b小调钢琴奏鸣曲》、《浮士德》和《但丁》交响曲、12首交响诗。同样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也记录了他广泛探索诗意与音乐是如何达到完美统一的——换言之,如何创作标题音乐。李斯特、(在相对次要的层面上)瓦格纳及其优秀学生的作品,构成了世纪中叶德国标题音乐的核心曲目。
从序曲到交响诗
19世纪20年代晚期和30年代上半叶,100李斯特居住在巴黎。这里,他了解到柏辽兹、肖邦、海涅(Heinrich Heine)、雨果、门德尔松和其他重要的艺术名人。30年代下半叶,在欧洲南部多次旅行期间,李斯特开始发现作曲家钢琴家从诗意中获益的途径。一个探索结果是作品《旅行者札记》,即瑞士各地的音乐游记,分为“印象与诗意”“阿尔卑斯的旋律之花”“改编曲”3册。1842年,19首乐曲问世,李斯特在序言中为这部五彩缤纷的集子详细交代了创作动机和方法。作品初始的标题基石无可否认:李斯特设想“系列乐曲虽不受任何传统结构束缚或者不附着于任何专门设计,但通过恰如其分的节奏、律动和旋律,揭示它们灵感来源的幻想、激情或沉思”。
19世纪40年代间,李斯特对诗歌和文学的广泛兴趣进一步加强。这实际也有助于解释李斯特定居魏玛的决定,因为这里的诗歌传统无可比拟。根据阿尔滕堡(Detlef Altenburg),李斯特把宫廷乐长职位看作“完成伟大文学与音乐综合”的一个机会,这在忙碌的音乐会年代只能偶尔为之。毋容置疑,就像《旅行者札记》序言中清楚表明的那样,寻求综合标志着他对早期奋斗的延续。当然,这种综合在提高自我的同时,也充实了这个群体。早在1844年,李斯特就已设想一个诗人音乐家繁荣兴盛的魏玛,他提出“在(歌德赞助人)大公卡尔•奥古斯特(Karl August)的庇护下,魏玛已成为一个新雅典。让我们公开坦率的重新点燃卡尔•奥古斯特的传统”。
很大程度上,“新雅典”建立在宫廷剧院的基石之上。1817年,歌德退出经理之位后,剧院已经衰落。李斯特希冀,通过仅次于歌德戏剧的媒介——歌剧来重返它的荣光。1849年2月16日,他指挥上演瓦格纳的《唐豪塞》,这是李斯特来此不足一年间为新雇主呈现的第二部歌剧。可能,作品上演获得的政治加分与这部被低估的艺术作品的宣传作用一样大。因为瓦格纳歌剧的发生地距魏玛仅88公里,一个11世纪早期的瓦特堡城堡。长久以来,此建筑物是大公国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象征:13世纪早期,102匈牙利年轻的圣伊丽莎白居住于此;300年后,在其庇护下,刚被天主教放逐的马丁•路德将希腊文《新约全书》译成德文;据称,1207年,游吟歌手在城堡大厅中聚集,角逐著名的唱歌比赛,瓦格纳在歌剧第二幕中予以想象性的重现。
可以肯定,《唐豪塞》上演是一次精明的政治选择。不过,它仅仅是这位由钢琴家转变而来的指挥家第一个繁忙季节中的一个事件,其他演出还包括莫扎特、格鲁克和罗西尼的歌剧。确实,李斯特很难预料到,下一个10年,瓦格纳作为主要力量改变其标题音乐及理论基础的程度。可以预见的是,瓦格纳具有成为魏玛“新雅典”杰出艺术公民的潜质。于是,在李斯特作为宫廷乐长的整个任期内,他积极提携这位流亡的作曲家,使其成为指挥家、改编者、批评家。李斯特采取三大宣传攻势:指挥歌剧《唐豪塞》的演出;同年,上演歌剧序曲,并将其改编为辉煌的钢琴独奏;通过报刊上的一篇分析,引荐给巴黎——李斯特和瓦格纳希望歌剧在这里上演。《唐豪塞》只是最初的受益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