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探索野心与荣誉、内心的欲望与外在的道德法则。

1.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的语言生动,风格鲜明,值得反复诵读。
2.揭示了文学在国家建构、历史书写等“文学性”之外的价值。
3.语言类注疏,包括经典台词和重要词汇的英文原文注释,可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历史体验与审美收获。


【内容简介】

《<麦克白>注疏》通过对剧本进行细读和分析,并将文学理论与经典赏析相结合,讨论莎剧的思想内容、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探索文学与历史的互动关系。本书对《麦克白》的注疏主要涵盖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类注疏,包括经典台词和重要词汇的英文原文注释,其中或有译文不对应之处,也一并列出,供对莎剧原文有兴趣的读者参考;二是历史类注疏,即莎士比亚时期的政治、历史、社会、法律等背景知识供读者参照,将《麦克白》放置于詹姆斯一世时期英国历史的视野之下,加深对剧情的理解;三是戏剧类注疏,因莎士比亚戏剧不仅是文学经典,也是戏剧经典,从“舞台演出”的角度而非“文学文本”的角度思考《麦克白》,想象它在莎士比亚的环球剧院和多国家、多语言的现代剧场中是如何呈现的,或可有不同收获。


【作者简介】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被尊称为“诗翁”。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历史剧《裘力斯·凯撒》《亨利四世》(上)(下)、传奇剧《暴风雨》等,对世界各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笺注者简介:
徐嘉:安徽合肥人,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出版专著《中国学术期刊中的莎士比亚:外国文学、戏剧和电影莎评研究(1949-2019)》(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莎剧中的童年与成长观念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译著《谈颜论色》(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DK莎士比亚百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等。


【目录】


引言
创作时间
素材来源
“制造”女巫
何谓“叛国”
虚无人生与超然政治
演出《麦克白》:诅咒与现实

麦克白

第一幕
第一场 荒原
第二场 福累斯附近的营地
第三场 荒原
第四场 福累斯。宫中一室
第五场 殷佛纳斯。麦克白的城堡
第六场 同前。城堡之前
第七场 同前。堡中一室

第二幕
第一场殷佛纳斯。堡中庭院
第二场同前
第三场同前
第四场同前。城堡外

第三幕
第一场 福累斯。宫中一室
第二场 同前。宫中另一室
第三场 同前。苑囿,有一路通王宫
第四场 同前。宫中大厅
第五场 荒原
第六场 福累斯。宫中一室

第四幕
第一场 山洞。中置沸釜
第二场 费辅。麦克德夫城堡
第三场 英格兰。王宫前

第五幕
第一场 邓西嫩。城堡中一室
第二场 邓西嫩附近乡野
第三场 邓西嫩。城堡中一室
第四场 勃南森林附近的乡野
第五场 邓西嫩。城堡内
第六场 同前。城堡前平原
第七场 同前。平原上的另一部分

参考书目


【前言】

本书初稿完成于2020—2021学年秋季学期最后一堂课的前夜。它是我阅读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的心得,也来自我讲授本科生《莎士比亚戏剧》和研究生《莎士比亚研究》的讲义。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剧本进行细读和分析,并将文学理论与经典赏析相结合,讨论莎剧的思想内容、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探索文学与历史的互动关系。莎剧虽然写于四百年之前的英国,但我相信人类的天性相通,而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诸如战争、谋杀、贪婪、恐惧等数百年来恐怕并未改变,人心之爱、痛、好奇的探索和难平的纠结并未改变,人生之美好与复杂的种种“并置”(并置也是《麦克白》的一大语言特色)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和阐释莎剧便是有意义的。
《麦克白》不是我最喜欢的莎剧,却是上课最常讲的剧。之所以选择这出剧,一是因为《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语言生动,风格鲜明,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值得反复诵读;二是因为它是单线故事,篇幅不长,但剧情精彩,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初学者更快地走进莎士比亚的世界;三是它虽简短,却涉及女巫审判、火药阴谋(GunpowderPlot)、英苏成为共主邦国(UnionoftheCrowns)等诸多历史事件,可以引据多重材料深入讲解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引导同学思考文学对历史书写、国家建构等的意义和文学在“文学性”之外的价值;四是在这部被爱德华•道顿誉为“精神危机”阶段的代表作品中,莎翁以他对人性和人类弱点的深刻洞察创造出了麦克白这个经典形象,刻画出罪恶对于犯罪之人的强大反噬力量。如今,我们总说要智商、情商“双商在线”,但“德商”(moralityintelligence)是否被我们足够重视?如何平衡野心与荣誉、内心的欲望与外在的道德法则?人生的真正意义何在?我想,麦克白夫妇的经历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由以上四点出发,本书对《麦克白》的注疏主要涵盖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类注疏,包括经典台词和重要词汇的英文原文注释,其中或有译文不对应之处,也一并列出,供对莎剧原文有兴趣的读者参考;二是历史类注疏,即莎士比亚时期的政治、历史、社会、法律等背景知识供读者参照,将《麦克白》放置于詹姆斯一世时期英国历史的视野之下,加深对剧情的理解;三是戏剧类注疏,因莎士比亚戏剧从“舞台演出”的角度而非“文学文本”的角度思考《麦克白》,想象它在莎士比亚的环球剧院和多国家、多语言的现代剧场中是如何呈现的,或可有不同收获。
本书所选莎剧译本为朱生豪译本,即: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部分参考了梁实秋译本,即: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梁实秋译,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91年;本书所引莎剧原文为“阿登第三版”《麦克白》(WilliamShakespeare,Macbeth,eds.SandreaClarkandPamelaMason,TheArdenShakespeare,3rdser.,gen.eds.RichardProudfoot,AnnThompson,andDavidScottKastan,Bloomsbury,2015),引用原文时按行数标记(如“第一幕第三场第七场”标记为“1.3.7”);引用其他版本莎剧文本时,将专门注明。本书所引诗作、散文、评论、史料、法律条文等,如非特别注明译者,均为笔者翻译。
本书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张沛教授邀请我参加“莎士比亚注疏集”的工作。张沛老师的为人、学术造诣和学术理想令我敬佩,能参与这项工作,于我既是对过去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总结,也是提醒我不忘初心、继续学习的过程。感谢我的工作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领导给予我充分的授课自由,李京廉教授、张剑教授等前辈老师鼓励我通过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戏剧表演等多种授课形式,探讨教学的多种可能性,活跃课堂气氛,分享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我的导师程朝翔教授对学问的纯粹追求和从不抱怨的人生态度一直激励我前行,希望我在教学中也能传递出老师的治学精神之一二。最后,我深深感谢选修本科专业课《莎士比亚戏剧》、本科通识课《莎士比亚戏剧赏析与实践》和研究生专业课《莎士比亚研究》的同学们——很荣幸,三门课自开设以来一直受到同学们的欢迎,这本书亦离不开课堂上大家提出的一个个有趣的问题,离不开大家热情的参与,离不开大家对生活、对自我的坦诚剖析与真诚分享。写下本段文字之时,我的眼前又浮现出那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课堂辩论片段,浮现出同学们专注的眼神和富有创意的舞台演绎。作为老师,我何其有幸。我将本书献给你们——我的学生们,并深深感谢和你们共度的每一刻时光。
感谢本书责任编辑古冈老师的辛勤工作,古冈老师耐心、专业的编校使得本书得以稳妥顺利的出版。本书部分成果正式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社会科学研究》等期刊和《莎剧中的童年与成长观念研究》(徐嘉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编辑老师和审稿专家提出了极富洞察力和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感谢。由于本人学识所限,本书若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徐嘉
2022年4月于北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