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为父母面临的新挑战提供解决方案,让家庭教育“减量提质”

在“双减”政策下,让家庭教育抓住成长的本质,做到“更少但更好”,既减轻父母和孩子的负担,又让父母达到更好的养育效果。

由主持教育政策规划课题的教育专家撰写

作者是英国女王大学教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主持着四川省社科“十三五”规划基地教育方向的重大项目,也是多所中小学的长期校聘专家;作者也是一名小学生家长,是养育专家中更懂教育政策的人,也是教育学者中更懂父母期待的人。

针对中国家庭的养育难题,提供了一套系统实用的解决方案

剖析中国家庭的6个常见养育迷思,给出3个与时俱进的关键养育法则,开发了4个适合中国亲子关系的日常沟通诀窍,帮助父母化解孩子“调皮惹事”“懒散拖延”“学习吃力”“电子产品上瘾”“行为叛逆”这5个常见的“问题”。

10多位知名小学校长齐声推荐

四川省委原副书记张中伟题词推荐;

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原副书记唐朝纪撰文作序;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黄敏洁、四川天府新区元音小学校长董先惠、成都市北新实验小学校长龚雪梅、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小学校长雷春、成都哈密尔顿麓湖小学校长黄丽娟、成都市盐道街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兰艺、成都市马家沟小学校长陈平、成都市天涯石小学昭忠祠分校校长黄彬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慧源校区执行校长何琳、成都市锦官驿小学校长程科、成都市天涯石小学逸景分校副校长于扬、成都市西体路小学校长李静齐声推荐。


【内容简介】

在“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如何顺应教改趋势做到“减量提质”,对当下父母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本书由国内教学改革课题组专家撰写,剖析了中国家庭的6个常见养育迷思,帮助父母把握3个黄金养育法则,在养育中做到不着急跟风、不给孩子贴标签、不和成长规律较劲;并通过作者独创的4个日常亲子沟通诀窍,带父母平复养育焦虑,从成长规律入手化解孩子“调皮惹事”“懒散拖延”“学习吃力”“电子产品上/瘾”“行为叛逆”这5个常见的“养育难题”。

本书是一套专为当下中国家庭制定的“更少但更好的养育法”,“更少”即让父母和孩子实现共同的减负和减压,“更好”即让父母顺教改之势把孩子培养得更优秀。本书以其专业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获得了十几位知名小学校长的齐声推荐。


【作者简介】

薛巧巧

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海外高层次人才,英国女王大学教育学博士。主持课题包括四川省社科“十三五”规划基地重大项目。参研项目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成都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成都市教育对外交流中心特聘专家,中国教师研修网授课专家,国家级教师培训授课专家,多所中小学的校聘专家,四川电视台《享学》和《第四直播间》特邀嘉宾。

出版专著《倾听儿童:理念·方法·运用》;主讲在线课程《更少但更好的精要育儿法》和精读班《准备》。


【媒体评论】

从《jiaoyu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国家日益重视家庭教育。然而双减政策出台后,很多父母仍然感到十分焦虑和无所适从。巧巧教授既是一名教育学者,又是一位孩子的妈妈。本书既从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视角出发为父母答疑解惑;又能站在妈妈的立场,为被同样的育儿难题困扰的父母分忧解难。相信这本书能够为不少父母,也包括老师,拨开教育孩子的迷雾,开启更少但更好的教育。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黄敏洁

社会飞速发展,教育也在同步变化,父母的学习力是孩子雄厚的教育资本。本书紧扣当前教育发展前沿,既是教育学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经典育儿理论的“转换器”,集聚多方视角,讲述深入浅出,朋友式口吻使本书既可以正襟危坐,系统学习,亦可以伴着咖啡、香茗,轻松阅读。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小学校长 雷春

一直以来,父母们在配合学校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很多的疑惑。这本书能够化繁为简,帮助父母们穿透各种育儿鸡汤的迷雾,从科学、专业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家庭教育问题;也能够提醒父母们不要盲目跟风,要在分析自己育儿偏好和家庭条件的基础上,再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育儿方式,由此做到“更少,但更好”,是一本值得父母们一读的好书。

四川天府新区元音小学校长 董先惠

本书适用于所有阶段孩子的父母,尤其能够帮助因为“双减”而迷茫、焦虑的中小学生的父母。从教育学的专业视角出发,既帮助父母梳理了自身的焦虑,也帮助父母了解了孩子常见的问题,给予父母协助孩子获得学业提升和人生成功的思路与方法。愿所有的父母都能与孩子共成长!

成都密尔顿麓湖小学校长 黄丽娟

您是否每天都陷在拥挤不堪的工作与混乱的育儿生活中,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本书不仅结合教育学专业理论从科学角度思考教育问题的框架,帮助您检视自己如何去进行教养方式的选择和教育投入的衡量;而且从一位妈妈育儿心得的角度,通过“看清-顺应-和解”,帮助您准确分析养育偏见产生的原因,快速有效找到应对对策。这套更少但更好的精要育儿法,定能让您破除狭隘观念和思维定式,正视“眼前的孩子”,实现轻松带娃!

成都市北新实验小学校长 龚雪梅

这本书对于正行走于养娃路上,迷茫“向左”还是“向右”的父母来说,既是一块指引牌,又是营养补给剂。笔者以多元视角,运用大量原理和生动案例,科学系统且又深入浅出地教给父母,在面对家庭教育中的痛点与难点时,应该如何更好地去完成“该做”的事情,而非简单地去完成“更多”的事情。教育行为如何能更适性于家庭、更适性于孩子、适性于变化、适性于发展,更加精、简、准,从而实现“更少但更好”,相信走进这本书会给父母包括教育者带来更多地启发。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兰艺

作为教育人,我们站在一场疾风骤雨的“社会变革”和时不我待的“范式转型”中,重新打量这个世界。我们看见,今天的中国,正在翻越险峻的文明山峰;当下的世界,正在经历矛盾的发展周期;多元的时代,正在经历复杂的知识重建。归根结底,教育,正在面临完整的重组和重新定义。学校教育从国家责任和公民义务的基础保障,在向“国运主阵地 时代幸福力”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跑步前进。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父母对于子女教育的关注与投入只增不减。生育焦虑,剧场效应,“ji娃”战/争等现象也由此而生。jiaoyu部2015年印发了《jiaoyu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21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更少但更好的养育法》一书恰逢其时地回应了国家、社会,当然还有广大父母对家庭教育的关注。作者聚焦家庭教育的痛点和难点,从改变父母的教育观念入手,为父母分析了教育行为背后的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原理;介绍了不同育儿理念的由来、分歧和利弊得失。山不过来,我们过去,《更少但更好的养育法》让我们看见、奔赴家庭教育的美好愿景。

成都市西体路小学校长 李静

“妙言至径,大道至简。”《更少但更好的养育法》以教育学之道解当下家庭教育之惑,以深入浅出之术将理论通俗化,让科学大众化,引领每一位读者从“不跟风,不贴签,不较劲”三大法则中参悟教育的大智慧。

成都市天涯石小学昭祠分校校长 黄彬

作为一个青春期男孩的妈妈,为了孩子的成长也是煞费苦心,阅读了很多育儿书籍。大部分书籍都是在指导父母如何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到好,却从来没有指导父母反思一下自己想做的事情对不对,好不好,从何而来,到哪里去。近几年,父母们开始重视培养学生建立对自身学习的“元认知”,作为父母却从来不对自己的育儿行为进行“元认知”。育儿缺乏底层逻辑的支持,没有“道”,再好的“术”也是惘然。只有先照亮了父母,帮助父母确立了正确的观念,才能点燃孩子。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慧源校区执行校长 何琳

一位教育学者的深度思考,一个妈妈的亲身实践。本书用亲切浅近,略带幽默的口吻为父母讲述育儿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从大脑构造、心理机制、社会习俗、教育原理等方面入手,挑战固有想法,推倒陈腐观念,会让受育儿困扰的父母们大有收获。

成都市锦官驿小学校长 程科

父母都希望不走弯路,科学育儿,但现实是,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许多父母困于过程,在经历后才幡然醒悟:原来还可以换一种思路!不少育儿书籍由于缺乏父母视角,理论往往曲高和寡,难以引起父母的共鸣。而我推荐的这本的作者,既是站在一个教育学者的角度,更是站在一个妈妈的角度,引导父母一道科学地思考育儿问题。本书帮助父母建立正确的观念,引导父母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之路,进而实现父母与孩子的共成长!

成都市天涯石小学逸景分校副校长 于扬

高质量的家庭养育是投入产出比非常高的教育投资。而高质量家庭养育的更高智慧正是分寸感的拿捏。这种分寸感从何而来?我认为要从读懂每一个鲜活而独特的孩子中来,从学会科学循证,找寻到每一个成长阶段的教育源点而来。而身为父母的我们,却总是被贩卖焦虑的机构鼓吹的歪理所裹挟。究其原因,往往就是因为帮助父母们拨开云雾见真理的养育力量还不足够强大。本书正是将养育中核心的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脑科学应用于学习与成长的有效对策等一系列科学知识转化为父母们读得懂、用得上的养育方法。可以说,真正为高质量的家庭养育这一命题贡献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本书正是将养育中核心的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脑科学应用于学习与成长的有效对策等转化为父母们读得懂、用得上的养育方法。可以说,本书真正为高质量的家庭养育这一命题贡献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成都市马家沟小学校长 文陈平


【目录】

推荐序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进步

前言 “双减”时代,养育如何“减量提质”

法则一 不跟风,看清养育目标

第1章 父母的6大迷思

第2章 夸大vs攀比,提防两大养育陷阱

第3章 认清养育偏好,学会量体裁衣

法则二 不贴标签,顺应孩子天性

第4章 “做坏事”是人的天性

第5章 发现孩子“懒”的克星

第6章 找到孩子“笨”的根源

第7章 理解孩子的“叛逆

第8章 根治孩子的“上瘾”

法则三 不较劲,学会牵手和放手

第9章 从“对手”变为“队友

第10章 “又好气又好笑”模式

第11章 “我能为你做什么?”

第12章 “我会如何对待童年的自己?”

后记 孩子终将走出自己的路

附录 薛巧巧老师的养育资料馆

跋 该放手时就放手


【前言】

“双减”时代,养育如何“减量提质”

父母在养育中常常面临诸多困惑。小一点儿的困惑可能是:给孩子报什么培训班?该不该陪孩子写作业?大一点儿的困惑可能是: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如何帮孩子学会整理?当和孩子意见相左时,是尊重孩子的意见,还是坚持自己的权威?可能不少父母还想知道: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的养育理念不一致,甚至存在根本分歧,到底应该听谁的,如何判断哪种理念“更好”?

不少父母躲不过“内卷”的裹挟,又下不了“ji娃”的决心,被迫不断地在“躺平”和“卷起”之间做仰卧起坐,戏称自己过着“45度人生”。

当前养育一个孩子所需的巨大投入,又使采用不当养育方式导致的沉没成本过于高昂。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小到大的吃穿用度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因此如今的孩子被戏称为“四足吞金兽”。为了拼出“牛娃”,父母所需投注的精力和时间不可估量,甚至要牺牲本来不错的职业前景。

为什么我们的上一代在养育我们的时候没那么费劲呢?放学后,我们可以在家附近闲逛、吃小吃,不用父母操心也能身心健康地长大。为什么现在,即便“双减”减掉了书面作业,孩子回到家依然要被父母安排各种学习任务?

在教改之下,父母如何能把握住教育的核心问题,吃透“双减”时代的养育关键是“减量提质”,真正掌握“更少但更好的养育法”呢?

这其实并不难,父母不需要了解教育学繁复的研究过程和庞杂的论证方式,只需要利用教育学已有的研究,建立清晰的养育标准和尺度。每本书都应该有它的使命。我写这本书是希望站在教育学者和妈妈的双重立场,与迷雾中的父母一起穿越养育中纷繁复杂的“术”,把握养育中贯穿始末的“道”,帮助中国父母不跟风、不贴标签、不较劲,在养育中做出更省力、更有效的决策。


【免费在线读】

孩子为什么会偷懒?

人为什么会偷懒呢?因为人类的大脑,这个占人类体重不到 3% 的器官却要消耗人体 20% 左右的能量!由于大脑一刻不停在工作,从人们能够意识到的处理日常事务,到意识不到的呼吸和消化,这些纷繁复杂的事务让大脑消耗大量能量。

在人类进化的早期,原始人靠猎获野兽填饱肚子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所以大脑为了节约能量就进化出了一个功能:抓住一切机会休息,表现出来就是放空、走神等状态。而且人们在选择复杂任务或简单任务时,天然就更倾向于简单任务,因为简单任务更节省体能。

所以,当父母看到孩子回到家不想立刻做作业而选择玩游戏甚至做家务时,看到孩子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时,不应该就此认定他是个偷懒、没恒心的坏孩子,更不需要就此上纲上线,指责发火。

父母累的时候不也是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吗?明知道还有工作没完成,也要先刷一会儿手机;明知道应该坚持运动,却在办完卡之后就再也没有光顾过健身房……如果有一个摄像头把父母一天的行为记录下来,可能会发现他们不做正事的“滑水”和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的行径并不鲜见,甚至可能比孩子更多。父母常常对自己的怠惰视而不见,对孩子的懒散却金刚怒目,锱铢必较。

“懒”其实并非一件绝对的坏事,这种进化而来的天性让人们得以保存能量,繁衍生息;它不是某类人的专有特点,大多数正常孩子都如此,甚至大多数成人亦如此,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当然,这并不是要让父母对“懒”举手投降,或者对孩子的“懒”听之任之,而是要让父母避免过度反应,不要对孩子的正常表现过分苛责。

针对偷懒的对策:四种感受,四种方法

如何解决“懒”这个问题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天性对抗天性。毕竟,人类能进化到地球食物链的顶端,靠的不仅是消极地保存能量,还有支撑我们发挥聪明才智、主动出击的好奇心、求知欲、荣誉感和成就感等。比如,做作业推三阻四的孩子搭乐高却可以孜孜不倦;钢琴练到一半就想溜走的孩子,踢起足球来却可能百折不挠。父母找到孩子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对症下药,精心引导,就会让孩子的

内在动力战胜天然的惰性。问一问孩子是否有下列感受,父母可以借此找到孩子懒于学习的主要原因,以便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干预:

虽然以上感受都会导致孩子在学业上表现懒散,但背后的原因是不同的,因此需要不同对策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对策一: 小事做起激发法

如果孩子不仅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在生活中也无精打采,那么孩子多半是由于缺乏个人的效能感和价值感,对生活丧失了热情,这时候父母需要让孩子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让他把一件一件简单的小事做成,从而感受到做成一件事情的满足感和获得感,也意识到做成一件事情需要付出努力与坚持。我将这种方法称之为“小事做起”激发法。使用这种办法有两个关键:一是具有“支架”功能的任务要足够小,足够容易,如洗碗、扫地、整理房间或者书包,总之是孩子不会拒绝的简单任务;二是在孩子完成后要立刻肯定他的付出,如“太棒了,你又帮妈妈节省了很多时间”“真是个自给自足的大孩子了”,等等。此外,父母还可以协助他及时明确当时的感受,如问问他:“房间焕然一新,感觉怎么样?”不用强求孩子回答,但是将这个原则一以贯之,孩子慢慢就会从完成简单任务逐渐过渡到适应复杂任务,并且体会到做好一件事情带来的愉悦。

(案例略)

对策二:声东击西转化法

如果孩子对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充满热情,只是对学习缺乏兴趣,究其原因,多半是枯燥的学习内容让孩子看不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找不到学习本身的意义,从而对学习望而却步。事实上,人类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逐渐积累而成的。父母得让孩子明白要学习的各个科目不是为了折磨他们而存在的,而是为了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但是说教是没有用的,父母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观察。确定孩子当前最喜欢或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比如贴纸、玩偶、动漫…… 甚至游戏也行。

第二步是引导。鼓励孩子把喜欢的东西研究到极致。尝试用下面这类问题引导他在玩中去研究:一、你为什么喜欢它,它的魅力在哪里?二、你认为它是如何生产、制造的,它产生了什么影响?或者它 可以如何分类,不同的类别包括什么?又或者它能让你产生一些什么联想?三、你认为它的意义何在,为我们提供了什么价值?四、了解这些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相信我,做好这些不是“不务正业”,而是一个典型的学习过程。与其担心孩子迷恋游戏,不如把游戏背后的原理告诉他。

(案例略)

对策三:任务分解支持法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确是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了,才在“想要学好却学不好”的纠结中逐渐放弃学习。其实,几乎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很害怕落后,外在的压力加上内心的焦虑,让孩子以表现“我不想”来掩盖自己的“我不能”。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能“佛系”,而是要引导孩子学会分解任务,由易而难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使用“课后任务分解表”,遵循完成学习任务的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整体规划:回家后不要盲目地拿到什么作业就做什么,而要先梳理所有作业,按照当天各科作业的内容和难度,确定完成每科作业的先后顺序和大概时间。第二个原则是先易后难:在完成单个学科的任务时,要遵循先完成熟悉的、耗时少的,再完成生疏的、耗时多的原则;要给每个难以完成的任务设定最长耗费时间,一旦超过这个时间就果断放弃,不影响完成余下的任务。

(案例略)

对策四:扮猪吃虎鼓励法

由于现行班级授课制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节奏和情绪,于是总会有“学优生”和“学困生”。一般“学困生”很难向“学优生”转化,主要原因就是消极固化的自我认知制约了孩子付出努力的信心和决心。

父母要承担起让孩子获得成就感的重任。有一句话叫作“成人退一步,孩子才能进一步”。这句话不仅可以用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也同样适用于帮助孩子发现学习的价值感和成就感。父母可以对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所有或者部分内容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明显的能力不足,从而请求他们将学到的东西分享和传授给自己,这样一来孩子不仅重塑了自尊,获得了成就感,也因为由学变教而能更好地掌握了知识。

(案例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