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由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审定,完整展现了环境法学及其所涉分支学科的最基础与重要的知识内容,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备课及学习的过程中把握环境法学的精髓。框架体例较为合理,对知识点作一般与重点的划分,全面而不笼统。教学目的与要求部分提炼了环境法学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以“识记、领会、应用”的阶梯型排列,进阶设置,循序渐进教学。设有对教学要点的内容介绍,并且提供了相应教辅资料的指引,包括关联法规、参考阅读文献、相关案例,篇幅控制得当,有助于本书功能的实现。


【内容简介】

  《环境法学知识体系和教学进阶》是由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组织国内高等法学院校从事环境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研究的一线中青年教师,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编写完成的教学指导用书。《环境法学知识体系和教学进阶》以构建广义环境法学框架体系为视角,将环境法学及其所涉各分支学科分为总论编、污染防治法编、生态保护法编、国际环境法编、自然资源法编和能源法编等六编,基本涵盖了国内高等法学院校环境法学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
  《环境法学知识体系和教学进阶》将各知识点根据重要性程度划分为“重点”知识点与“一般”知识点,设置教学目的与要求(识记、领会、应用)、教学要点、教辅资料(关联法规、参考阅读文献、相关案例)等不同版块,满足全国高等法学院校从事和教育资源能源法学教学研究的教师备课参考需求,亦帮助学生有侧重点地进行学习。


【作者简介】

汪劲
----------------------------
汪劲,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环境与资源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目录】

导论
一、 本书的编写目的
二、 本书的结构、内容和编辑设想
三、 本书各编教学知识点的安排和选用
上卷
第一编环境法总论
第一章环境法概述
一、 环境法(重点)
二、 环境法的目的(一般)
三、 环境法律体系(重点)
第二章环境法的原则
一、 协调发展原则(重点)
二、 预防原则(重点)
三、 损害担责原则(一般)
四、 公众参与原则(重点)
第三章环境法律关系
一、 环境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一般)
二、 环境权(重点)
三、 国家环境义务(重点)
四、 环境行政(重点)
第四章环境法综合制度
一、 环境资源规划制度(含生态保护规划)(一般)
二、 环境标准制度(不含自然资源标准)(重点)
三、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含“三同时”)(重点)
四、 环境资源信息公开制度(一般)
五、 环境监测、调查和评估制度(一般)
六、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制度(一般)
第五章环境侵权救济
一、 环境侵权责任的构成(重点)
二、 环境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一般)
三、 因果关系推定和举证责任倒置(重点)
四、 环境纠纷的行政处理(一般)
五、 核损害赔偿(一般)
第六章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
一、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重点)
二、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一般)
三、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一般)
第七章环境刑事责任
一、 污染环境罪(重点)
二、 涉固体废物类罪(一般)
三、 破坏野生动物保护类罪(一般)
四、 破坏森林类罪(一般)
第二编污染防治法
第一章污染防治法概述
一、 环境污染防治法(一般)
二、 “三同时”制度(一般)
三、 总量控制制度(重点)
四、 排污许可制度与排污权交易(重点)
五、 按日连续处罚制度(重点)
第二章要素污染防治
一、 水污染防治法(一般)
二、 水污染防治基本制度和措施(重点)
三、 饮用水源和其他特殊水体保护制度(一般)
四、 大气污染防治立法(一般)
五、 大气污染防治基本制度和措施(重点)
六、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一般)
七、 重污染天气应对(一般)
八、 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制度(重点)
九、 土壤污染防治法(一般)
十、 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制度(重点)
十一、 土壤有毒有害物质名录制度(一般)
十二、 农用地的风险管控和修复义务及责任(重点)
十三、 建设用地的风险管控和修复义务及责任(一般)
十四、 海洋污染防治法(一般)
十五、 防治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重点)
十六、 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一般)
十七、 防治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一般)
十八、 防治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一般)

第三章有毒有害物质环境管理
一、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一般)
二、 防治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重点)
三、 防治生活垃圾污染环境(一般)
四、 防治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等污染环境(一般)
五、 防治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重点)
六、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一般)
七、 化学物质监管法(重点)
八、 电磁辐射防治法(一般)

第四章物质循环促进法
一、 循环经济促进法(一般)
二、 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制度措施(重点)
三、 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一般)
四、 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制度措施(一般)

第五章能量污染防治法
一、 噪声污染防治法(一般)
二、 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制度(一般)
三、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制度(重点)
四、 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制度(一般)
五、 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制度(重点)
六、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一般)
七、 放射性污染全过程监管制度(一般)
八、 核安全法(一般)
九、 核设施安全监管制度(一般)
十、 核材料和放射性废物安全监管制度(一般)
十一、 核事故应急制度(一般)

第三编生态保护法
第一章生态保护法概述
一、 生态保护法(重点)
二、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重点)
三、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重点)
四、 生态治理和修复制度(重点)
五、 长江保护法(一般)
第二章自然保护地法
一、 自然保护地法(一般)
二、 自然保护地法的基本制度和措施(重点)
三、 公共地役权(一般)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保护法
一、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重点)
二、 野生动物保护法(重点)
三、 野生植物保护法(一般)

第四章生物安全法
一、 生物安全法(一般)
二、 外来物种入侵规制(重点)
三、 生物技术发展规制(一般)
四、 遗传资源保护法(一般)
第五章生态退化防治和自然灾害防治法
一、 生态退化防治法(一般)
二、 自然灾害防治法(一般)

第四编国际环境法
第一章国际环境法的基础理论
一、 国际环境法(重点)
二、 环境保护国际组织(重点)
三、 国际环境条约(重点)
四、 国家资源开发主权原则(一般)
五、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一般)
六、 风险预防原则(一般)
第二章国际环境条约
一、 气候变化公约 (重点)
二、 国际海洋公约 (重点)
三、 生物多样性公约 (一般)
四、 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一般)
五、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公约 (一般)
六、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一般)
七、 防治荒漠化公约 (一般)


下卷

第五编自然资源法
第一章自然资源法概述
一、 自然资源法(一般)
二、 自然资源权属制度(重点)
三、 自然资源税费制度(一般)
四、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禁限制度(重点)
五、 自然资源许可制度(一般)
第二章土地与矿产资源法
一、 土地资源法(一般)
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般)
三、 耕地保护制度(重点)
四、 建设用地管理制度(重点)
五、 矿产资源法(一般)
六、 矿产资源勘查(一般)
七、 矿产资源开采(重点)
第三章水、海域与渔业资源法
一、 水资源法(一般)
二、 水资源保护制度(重点)
三、 水资源配置制度(一般)
四、 取用水管理制度(重点)
五、 海域资源法(一般)
六、 海洋功能区划制度(一般)
七、 海域使用管理制度(重点)
八、 渔业资源法(一般)
九、 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制度(一般)
十、 渔业捕捞管理制度(重点)

第四章森林与草原资源法
一、 森林资源法(一般)
二、 森林资源保护制度(重点)
三、 林木采伐管理制度(一般)
四、 草原资源法(一般)
五、 草原保护与治理制度(重点)
六、 畜牧管理制度(一般)
第六编能源法
第一章能源法概述
一、 能源法(重点)
二、 能源法的目的和作用(一般)
三、 能源法的体系(一般)
四、 能源法律关系(一般)
五、 企业的能源权利和义务(一般)
六、 能源法的基本原则(一般)
七、 能源管理体制(一般)
八、 能源战略和规划制度(重点)
九、 能源普遍服务制度(一般)
十、 能源激励制度(一般)
十一、 能源储备制度(一般)

第二章能源生产供应法律制度
一、 石油法(一般)
二、 天然气法(一般)
三、 煤炭法(一般)
四、 电力法(一般)
五、 水电法(一般)
六、 核电法(一般)
第三章节能减排法律制度
一、 气候变化法(重点)
二、 节约能源法(重点)
三、 可再生能源法(重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