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民俗学泰斗、“中国民俗理论研究的保护神”娄子匡成名作,中国新年风俗里程碑式作品。
  2. 周作人、顾颉刚、艾伯华作序推荐,面世伊始即罕见地受到专业学者和民间读者的广泛好评。
  3. 前后历时35年收集、整理,收录21省41地区共计464种新年风俗,真实再现传统年味。
  4. 内容涵盖广泛,通过对新年风俗的记述,客观记录清末民初中国家庭、社会的缩影,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更了解自己。
  5. 面世近百年,三次增补,四次再版,备受好评;首发简体、横排、精装版。
  6. 知名设计师整体设计,精修原版图片,用全新的、更符合当下读者阅读习惯的形式展示经典的内容。
  7. 超大可折叠护封、精装双色印刷,为读者带来极致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新年风俗志》是中国新年风俗研究的开山之作。自面世之初即受到东西方学界盛赞,周作人、顾颉刚、艾伯华(德国)先后作序推荐。该书“在最广阔的意义上将全中国新年风俗与新年习惯采集了起来,从而树立了此后关于中国民俗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榜样”。

本书于1932年首次出版,时名《中国新年风俗志》,内容涵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11省共22个地区的新年风俗。1935年更名为《新年风俗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增加云南、贵州2省5个地区。1967年该书再次修订出版,作者增补北京、黑龙江、内蒙古等8省14个地区的相关内容所录新年风俗合计464种。

近百年来,该书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中国人了解自己,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作品。


【作者简介】

娄子匡(1905—2005),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俗文学家,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民俗学界五大核心领军人物(其他四人为顾颉刚、周作人、钟敬文、江绍原)之一生致力于中国民俗的搜集、编纂、研究、出版工作,皓首穷经地替中国民俗建立了一座宏伟的书库。由他主编发行的《东方文丛》《中山大学民俗丛书》《亚洲民俗·社会生活专刊》等民俗著作总数远在千种以上,对发掘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功不可没,因而博得“中国民俗研究论著的守护神”的美誉。有《新年风俗志》《岁时丛话》《婚俗志》《中国民俗岁时节日》等。


【媒体评论】

季节有些像是一座浮桥,从这边走到彼岸去,冬尽春来,旧年死了,新年才生……一年里最重要的季候是新年,那是无可疑的……这是过年礼仪特别繁多的所以,值得学子调查研究者也就在这地方。可惜中国从前很少有人留意……这回娄子匡先生编述《新年风俗志》,可以说是空前的工作,这在荒地里下了一铲子了。——周作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中国民俗学开拓者)

一个人在生命的长途中,时时在求安慰,一定要有了安慰才......能奋勉地从事工作,不灰心于一时的痛苦;而这种节令的意义是在把个人的安慰,扩充为群众的安慰,尤有重大的关系……就说新年吧,已经很劳顿地做了一年的工作了,该得喘口气,尽力快乐一下,然后再整顿精神做第二年的事。——顾颉刚(历史学家,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这真是我的可敬的远方周志娄子匡先生之一件很大的成就:他破天荒地在最广阔的意义上将全中国新年风俗与新年习惯采集了起来从而树立了此后关子中国民俗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榜样。——艾伯华(德裔美籍社会人类学家、民俗学家、东方语言学家)


【目录】

《新年风俗志》地理风俗目录

祭神—出游—禁忌—迎春—孩子们—做初三—至神—祀上帝—女婿日—游灯—祭娘娘

漳州

休业—贺年—禁忌—嬉戏—公爷街—吃食—接尫—天公生—庆贺上元—闹元宵

福建南部

初一荣—初二停—初三无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蓝相生—十一请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唵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十六牛相生—孝大人—天乡

开门大吉—财神到—卖蚬子—拜年—嬉戏—开年—无情鸡—放鲤鱼—饮食忙—逛花地—打春—打仔—开灯—完灯—请灯—三元宫去


海丰

开门炮—炉头香—吃/着—拜年—禁忌—赌钱—舞狮—鼓手—唱曲—询年—送穷鬼—等神—七样菜—开灯—灯酒—花灯—打秋千—寻工课—新年歌

翁源

开门—拜年—捷足先登—上饭/谢灶—拜社年—禁戒—压岁钱—门头香—团年—契门—送穷—到婆家—开小正—了新年—舞狮—舞凤—夜鼓狮—开大正—奉神—吊灯

潮州

食品—嬉戏—行动

阳江

行动—祀神/拜年—送年尾—鸡日犬日—开灯—燃灯

东莞

祀神/祭祖—贺年—开祃—开年—年初四米—补天穿—开灯—庆灯—灯头生日—结缘—年具—张贴

开春—开门—拜年—迎喜神—铺陈—吃槟榔—红包—吃汤圆—祭祖—回娘家—吉祥谣—探墓厝—老鼠娶亲—接神—开张—隔开—清肥—人日—拜天公—禁忌—上元—迎玄坛爷—听香—求子

开门爆竹—拜喜神—拜年钱—飞帖—橄榄茶—看风云—黄连头和叫鸡—欢喜团—喜神方—烧十庙香—春酒—小年朝—接路头—看参星—天生日—星宿香—点灶灯—春饼—闹元宵—迎紫姑
淮安

接天地—下汤圆—出行—拜年—装新—禁忌—发利市—谢糕—接饭—送元宝鱼—五马日—财神酒—掷骰子—掷状元筹—八十四—九张棍—打诗谜—幺四宝—掷碗/摇碗—敲锣鼓—玩龙灯—玩花船—放焰火—请春卮—玩具—比点子—撑船—接龙——掷小谣儿—升官图—送灯子—占年成—元宵—开始工作—带活猴

接春—开门炮—礼拜—拜岁—吃汤团—闭门炮—弥勒诞—禁忌—停业—财神诞—八寺香—占年成—卜筲箕—供茶果—走桥—赶蛇虫—占乌贼—照五谷—调龙灯—三官诞—门神诞—祭祖—收像
湖州

神上天—天生日—走喜神方—求财—拜年—禁忌—节节高—请年酒—安灶—放风筝—请芦姑—接五路—人口团子—玉皇生日—灯市—压蜃—烧田蚕—收灯
绍兴

行动—吃食—嬉戏—玩意—张贴—预兆—禁忌—丐役

驱邪降福—财神酒—五忙日—太平团—迎九娘—闹元宵—走百病—咒百虫
宿县

赶会—朝庙—拴儿

玩龙—灯会—打春—送财神
新化

鞭炮响—拜年—禁忌—早餐—招待客人—舞龙—耍狮子—茶盘犒赏—老鼠接婿—元宵酒

新婿贺年—弄龙
黄陂

拜年—占候—灯会

拜年—饮宴—赛会—赌博—游艺场
新乡

早起—禁忌—敬神—祭拜年—吃饺子—岳家拜年—贺年—玩乐—酺五—元宵
河南东部

起五更—开门炮—喜神方—拜年—禁忌—吉兆—吃食—穿着—贺年—不出门—祀神—酬神赛会—祭典

上元灯—开路—殿后
德安

春联—端元宝—拜神祭祖—出天方—拿萝卜—酬神—散贺年片—拜年—请春酒—玩龙灯—走娘家

起五更—祭神—吃饺子—拜年—新春开笔—走亲戚—红枣饽饽—消遣—破五—广开文思—灯节—农忙开始

迎春

穿新衣—拜年—捏破五儿—不扫地—冷藏食品—枣糕—捎灯—翻天印

凤翔

喝酒会

贺年—嬉戏—舞狮子
贵县

偷青—偷灯带

走喜神方—碰到太岁—禁忌—吃素—嬉戏—破五—出灯—上元会—送灯—偷汤圆—游百病
江津

烧子时香—占岁—吃汤圆—拜拜—红封封—出行—拜年行列—招待拜年客—春酒—新客—灯会—龙灯—出龙—花筒—鞭炮—铁水—烧龙灯—车车灯—过大年—烧满堂香—送花盘—烧门钱纸—偷青—赶蝗虫—打耗子落窝

浴佛—放高升—抛球—竞龙船—荡秋千—行酒令—歌舞

吃元宝—禁忌—拜坟—开芽—送年—碾蝗虫—碾耗子—开工


贵阳

贺年—玩具——景气—闹年—禁忌—带柴回家—谒岳父—出行—新年歌—死丧人家—上九—过大年—元宵粑—龙灯—接龙

接神—跪拜财神—拜年—拜祖先—接受拜年—归宁—破五—长辈出行—开张—康乐—灯彩—烟花、盒子—玩龙灯—撤供—吃喝—工作开始

拜年—破五—回娘家—马爬犁—送神—元宵—灯节—制新灯—金灯—冰灯—大放光明—送灯—上工

发神纸—进汤食—拜年—拜四方—春联—不说开门—禁忌

拜财神—烧香/玩耍—布置—借元宝—忌门—禁忌—拜年—上元—厂甸—书画摊棚—古玩玉器—白云观—摸猴—打金钱眼—顺星—会神仙—看火判—逛纱灯—耗子成家


【前言】

增订版序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新年风俗志》,当时德国民俗学家艾伯华博士(Prof. Dr. Wr Eberhard)曾评为“最有价值的一本书,感到最高的兴趣。它所具的重要性,和《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样,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帮助的资料”。因此德国的一家有悠久历史的奥托(Otto)书局写信到中国,替各大学、研究机构和私人买去了不在少数的书。二十五年以后,我到西德参加东方学会,会晤老友芬德生博士(Dr. Findeisen),在他的书室之中看到这本书,翻阅良久,觉得自己在过去的努力,还留鸿爪在异邦,心里特别欣快,但自己又感觉过去的工作,还是平凡,可是书里的两篇序文,却是可以玩味,不知不觉连读两遍,又把它抄下来,那是一位苏州籍的民俗学家(顾颉刚)的序文说:

我自己做小孩子的时候,每逢节令,吃到许多特别的食物,看到许多新奇的东西,尤其是大家穿了新衣裳,红红绿绿地走着玩着,满觉得自己是被一种神秘的快乐的空气包裹了,这种快乐,仿佛是天上的仙女散下来的,充满了高贵而又温和的意味;又仿佛这些花样是天上规定了的,有不能改变的意义。

后来长成了,知道这种快乐是人造的,便戳穿了神秘的幻想。加以近年来国家遭逢了极大的内忧外患,使得人民逃死无所,失掉了生命的乐趣,每逢节令,有的敷衍一下,有的竟毫无举动,差不多已把节令忘记了。又加以改用阳历之后,政府当然禁止阴历节令的娱乐,而阳历节令的娱乐还没有养成,又差不多不许有节令了。现在的小孩子感受到的节令的趣味哪里有我们幼时那么浓厚。如果我们民族永远受着时势的压迫,大家除了穿衣吃饭之外更没有羡余的要求,又加意外的摧残,恐怕这种节令的快乐要在数十年内消灭了。

数年前,我略略做了些民俗学的研究,才领悟到这种类乎迷信的仪式实有存在的必要。因为一个人在生命的长途中,时时在求安慰,一定要有了安慰才能奋勉地从事工作,不灰心于一时的痛苦;而这种节令的意义是在把个人的安慰,扩充为群众的安慰,尤有重大的关系。节令是什么?节令不是迷信的祀神期,乃是工作的休假日。就说新年吧,已经很劳顿地做了一年的工作了,该得喘一口气,尽力快乐一下,然后再整顿精神做第二年的事。这快乐,应当是什么呢?是赌钱吗?是嫖院吗?不是,如果如此,又流入个人主义了,又流入消极的人生观了。我们要掉龙灯,跳狮子,放烟火,点花灯,让大家一齐快乐,使得大家好提起精神,增进这一年中的生产的效能。

若有人说,节令的迷信成分不是很重的吗?就说新年,祀神甚多,所谓“七人、八谷、九天、十地”,天天叫人到庙里烧香,不是应当废除吗?我将答说,这种话,若在将来国民智识提高了后说着是很对的,但在过去及现在,政府对于民众教育漠不关心,而空言破除迷信是谓舍本逐末,不但毫无效果,并且使得民众对于智识,更将发生一种恶感的成见,而不愿接受现时代人应有的智慧。何况从前的妇人女子是不许出门的,终年受着监禁的人们忽然可以借了烧香的名义,到庙里去松散松散,把呆板的生活调剂一下,这在精神和身体上都是极有益的事情,这个益处远超于迷信的害处以上,我们哪里忍得菲薄它呢?还有,从前是没有公园的,而庙宇正是公园的替代。一切游艺,都在庙宇的旷场上举行,所以逛庙的性质等于逛公园。

试看北平新年中香火特别繁盛的处所,如东岳庙、白云观,请去统计一下,是烧香的人多呢,还是游玩的人多呢?若说,北平的公园很不少了,而新年中的人们还是到庙里去得多,可见迷信的量高出于游玩的量。这句话也不对,现在的公园要买票,要衣服整齐,不许卖艺负贩的人进去,根本上已与民众隔绝,我们真不需要这种只供中产以上的人们做优游之地的公园。

娄子匡先生是我们研究民俗学同志中最努力的一个人。我们许多人受了职业的限制,往往走到别条路上去,他还是不厌不倦地在他的业余的时间搜集了许多风俗材料,要编成一部《中国民俗志》。他搜集端午老虎画,去年寄给我看,种类在二百余,已在师范大学《礼俗杂志》上发表了一部分。今年又来函告我,民俗志中的一部分,关于“新年”的快出版了。其中所搜集的,有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安徽、甘肃、贵州、云南十三省。固然尚不完全,但有了这一部书之后,继续搜集就容易了。我佩服他的勇气,尊敬他的努力,所以写了这篇序,略抒我对于节令的见解。希望政府里的人,对于这种看似浅薄而实在与国民精神有大关系的节令娱乐不要摧残;一班民众呢,也应把富有团体性的娱乐在节令期间充分地表现,尽量地发展。

还有一位绍兴籍的民俗学者(周作人)也替我撰序说:

在小时候不知怎的对于时令的记载感到兴趣。最初见到一本不全的《岁时广记》,常常翻看,几乎有点不忍释手,后来得到日本翻刻本顾禄的《清嘉录》,这其间已有十多年之隔了,但是我的兴趣不但是依然如故,而且还可以说是有点儿增加。这是什么缘故呢?简单地说,大抵因为我是旧式的人罢。中国旧日是农业的社会,不,其实现在也是如此,不过因了各色人等的努力使得农村日就破坏罢了——中国旧日对于节气时令是很看重的,农家的耕作差不多以节气作标准,改用公历,加上许多政治意味的纪念日,使它国家化世界化了,这当然很好,但总之不是需要的农民历,这比头上挂不住箬帽还要不方便多了。田家耕作又是无间歇,或是不平匀的,他们不能按了房虚星昴来休息,忙时忙杀,却又说不定闲时闲杀。这样说似乎农夫也是三个有闲的朋友,未免冤枉了他们,然而的确是有农闲,也就只有这时间可以休息或娱乐。我们城里人闹什么中秋、端午,插菖蒲,看月亮,乡下人只是一样的要还账,实在没有多大味道,但是讲到新年以及各村不同的秋社,那真是万民同乐的一件大事情。予生也晚,已在马江战役之后,旧社会已开始动摇,然而在乡间过旧式的贫贱生活也总有十几年,受的许多影响未尽消灭,所以对于民间的时节风物至今还感到兴趣,这大抵由于个人的经历,因生爱好,其以学问为根柢的原因,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了。

若是从学问上说,这些岁时节气却也不是那么微末无价值的。大家知道,英国彭女士的《民俗学概论》中第二部风俗编有一章是讲历及斋日、祭日的,在问题格中也详细地指导学人去记录搜讨。年和节气是从太阳来的,月的变换则是根据月亮,所以历的安排实在是很困难,罗马凯撒大将的那样改历办法,确如彭女士所说,只是把这问题决定而不是能够解决。本来既有阴阳之分,后来又加上新旧之别,在习惯上便留下多少零乱的旧迹,据说英国也还有这种情形,如财政结算及十年一次的国势调查都以四月五日为期,即是古时的“老太太节”。聪明的人所想象的那样世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除夕照常关门,元旦相见??眼的社会未曾出现之前,人总难免有执着烦恼,歆羡嫌忌,那么古旧的老太太节之流也就有她的势力在人心里了。季节有些像是一座浮桥,从这边走到彼岸去,冬尽春来,旧年死了,新年才生。在这时候有许多礼节仪式要举行,有的应该严肃地送走,或拿出去或简直丢掉,有的又同样严肃地迎进来。这些迎新送旧的玩意儿。聪明人说它是迷信固然也对,不过不能说它没有意思,特别是对于研究文化科学的人们。哈理孙女士在《希腊神话》的引言中说:“宗教的冲动单只向着一个目的,即生命的保存与发展。宗教用两种方法去达到这个目的,一是消极的,除去一切于生命有害的东西;一是积极的,招进一切于生命有利的东西。全世界的宗教仪式不出这两种,一是驱除的,一是招纳的。”中国有句老话,叫作驱邪降福,虽然平常多是题在钟进士、张天师的上头,却包括了宗教仪式的内容,也就说明了岁时行事的意义了。

一年里最重要的季候是新年,那是无可疑的。换年很有点儿抽象,说换季则切实多了,因为冬和春的交代乃是死与生的转变,于生活有重大关系,是应该特别注意的,这是过年礼仪特别繁多的所以,值得学子调查研究者也就在这地方。可惜中国从前很少有人留意,偶然有《清嘉录》等书就一个区域作纵的研究,却缺少横的,即集录各地方的风俗以便比较的书物。这回娄子匡先生编述《新年风俗志》,可以说是空前的工作,这在荒地里下了一铲子了。娄先生编此书成后叫我作序,差不多有大半年工夫了,我对于此道虽有兴趣,但是老不用功,实在空虚得很,序文作不出,光阴却迅速地过去了,日前得来信知道即将出版,只得赶紧拉杂写成,真是塞责而已。松仁缠和桂圆嵌胡桃的攒盒已摆好了,却又把一包梅什儿放在上边,得弗为人客所笑乎。

两位先生都把岁时节令的俗信和俗行,估价估得相当高,三十年后,更可以看看中国的岁时节令的仪礼的自然和人为的升降实况是怎么样,这本初版旧书因此获得商务印书馆要它再版的机会,我不得不好好地来增订一番呢。

至于增订本书的原则,一是求全,二是聚精,要从初版本所需要而搜录的。所以:

第一,在量的方面说:初版本已经集录了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甘肃、河南十三省的多数是中国南方的新年风俗资料,再版本就在求全的原则下,增补中国北部的和南方尚付阙如的地区材料,因此增加了内蒙古,东北的辽宁、黑龙江,北京、山东、陕西、江西以及我们目前居留的台湾的新资料。

第二,在质的方面的增订,我先权衡初版本的资料的有待加些分量的,因此把四川、湖南、广西、河南的材料增加,似乎内容也就充实些。

总计篇目初版全部有二十五篇,再版本增加了一十六篇,就是内容增益了百分之六十弱,共含中国新年风俗记录四十一篇。

一九六七年三月二十日

娄子匡序于士林

爱序

中国民俗学运动,在不多几年中,已集合一般研究者于一处,这些研究者,已远从中国境界以外,得到注意与承认。她(中国民俗学运动)已从良好的,而且现代的人种学、民族学的教养之基础上向着过去所忽略的工作上做了新颖的跃进。固然,在过去已经有过民俗的资料的汇集,但那些资料中大部分只是从文献上收集来的,与实际的田间工作“Feldarbeit”毫无关联。这真是我的可敬的远方同志娄子匡先生之一件很大的成就:他破天荒地在最广阔的意义上将全中国新年风俗与新年习惯采集了起来,从而树立了此后关于中国民俗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榜样。因为正与他(娄君)的模样,具着相同的模范性的,就如一切神话史的作品一样的,有顾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

《新年风俗志》这部书,是一种拓荒的工作,虽然它(这部书)将来少不得还要有许多的增补和修改,但它的价值并不因此而减少。我们大家都希望着不久将再有许多此类的书写成。因为民俗学的收集工作是快速的,而且是比较树立假说与理论更为重要,这为的是她(收集的工作)具有一种持久的价值的缘故。

还有一点:这就是在我们德国也是非常少有的事——一种民俗学的书,会达到刊印第二版的需要,纵然第一版的份数是很少的。民俗学的书,是很少有人来购买的。这不仅为的是我们的书价昂贵而在中国的书价便宜,而且很可能地为的是,在中国似乎是存在着更众多的兴趣,且已将此种兴趣普及到广大的读者之事实。在我的眼中,那是中国民俗学会的一种崇高的成就,而且也一定只是贵会诸同志的良好的工作的结果。

一九三三年七月七日

爱堡哈特(艾伯华)博士序于柏林民族学博物院

自序

半是自己的爱好,半是朋友的鼓奖,我将开始从事于这规模也还不小的课题——计划在十个年头之中,编集一部异国学界认为是中国缺憾的,也是国内学界所需求的史料——《中国民俗志》。因为个己的希冀,确比人们的期望更热烈,明知这途径的是迢远的,我却愿像骆驼地行进,踏上了这濛弥的戈壁。但是这沙漠的广大的地上,并不少青青的草和涓涓的水,正期待着人们,俯身去掇拾和汲取。

我草草地拟定这书要分二十几个篇章,它(篇章)需要权量我们中国所宝藏的,它需要尽量包罗各家分类意见的每一门。目今暂且决定的《新年》《清明·端午·中秋》《七夕和重九》《婚俗》《丧仪》《生诞》《竞技和嬉戏》《集会》《仙·神·鬼》《预兆和占卜》《符咒和魔术》《病与土医方》《祭仪》《故事》《神话》《传说》《歌谣》《谜语》《谚语》《歇后语》《方言》《民舞和民戏》……这,需求着自己和朋友来删增。

这打开大门的一本小书的印行,不仅德国畏友爱堡哈特博士认为能有再版机会,是觉得稀小地诧奇(参阅爱氏序),就是我自己也以这书辑成是难使谁会顾及这文化之海的一滴呢。事实却不如意想,由自己的团体印了若干部样书,似乎已打动人同情,更由这同情的快意,刺动我从事这再次的改编,和再次的付梓了。

新年的风俗,委实是耐人兴趣去探采,更是我们伟大的国土中所流传的各地不同的多量的风情。从它(新年)的行事,提出某一个仪式和惯例,那就是一个巨大的丰富的值得探讨的课题。譬如新年——岁首决定的标准,古今东西各个民族、国家所采取的并不一致,有的是利用某种显明的天文现象,或是天文学上的时期的。如我们的中星、斗建,埃及的以“西留斯”晨现,从这天文现象而定新年。再像我们的冬至,印度犹太的春秋分,希腊的夏至,是从天文学上的时期定出了岁首。有的是用历史上的纪念日或其他类似日的,像以基督的诞辰为年首和俄国的新历就是。更有以气象事物的周期循环,如季候风、雨雪期以及鸟兽虫的隐现来去……判定一年的开始之日——新年。

中国的旧历新年,是最有情趣的一个季节,现在是快将似鸟兽虫鱼的隐去了,这更引起多少人的去思呢?我现在把它缩印记述起来,不敢说是复古恋旧,但却像嚼橄榄儿的尝它后味,这后味是引人探求的啊!

再待说明的,就是本书资料的来源。这,全是活生生的新从民间摘来的鲜花,并不是由地层古棺和旧书残册中得来的死奄奄的字文。也是我由衷地感荷我的同工们各以寓公或土著的利便,精明地记录给我的。无待说明的,该谨谢异国的友人爱博士和创导民俗运动的周、顾两教授给我浓烈的鼓励和光荣的赠序。

一九三三年冬

子匡序于中国民俗学会(杭州忠孝巷)


【免费在线读】

北京

元旦天亮,人们就去阜成门外财神殿,

拜财神,讨元宝。谁进去得早,先拿到那殿

里供着的纸元宝,他今年会发财。

初一这天,大人们上午又要到东岳庙烧

香,下午休息或出游。小孩们上午到亲戚家去

拜年,下午自己去玩耍。

门上都要贴春联,家里贴各种年画,陈

列盆景有梅花、牡丹、茶花、水仙、海棠、

圣诞红、红黄玉叶梅等。

初二吃馄饨,它形似元宝,这碗馄饨叫

“元宝汤”。有的人初二先在家里祭财神,祭

拜财神

烧香 / 玩耍

布置

借元宝

忌门

禁忌

拜年

上元

厂甸

书画摊棚

古玩玉器

白云观

摸猴

打金钱眼

顺星

会神仙

看火判

逛纱灯

耗子成家

二一六 / 北京时要念喜歌。祭完还要到彰仪门外财神庙烧香,就是去向财

神借元宝。今年借一只元宝,明年正月就得送回十只元宝。

初五又叫破五,妇女们不要串门,大家都留在家里不

外出。

初一不用刀剪,不动针线,不把水、土扫出门外。初五

不煮新饭,不吃烤的食物,只把年前所制,留下来的馒头、鸡、

鱼、猪肉、羊肉等等蒸一下,热了大家来吃。

过了初五,大人们要出远门去拜年,或留在家里招待来

拜年的亲友吃酒玩乐,一直到十六。

十四、十五、十六三天,要庆祝上元节,过元宵,家家

户户都要吃那煮的或炸的元宵,室内室外都燃挂花灯,并且

悬赏猜谜。又要放焰火,式样很多。

新年最引人的是去厂甸,一到那里,声音震耳,游人接

二一七 / 北京踵而来,东一声气球小笛,西一声琉璃喇叭,空竹声、地螺

声。杂玩更多,天桥练把、摔跤、说相声、变戏法。还有吃

的 :扒糕、凉粉、豆汁、豆腐脑、艾窝窝、山里红、大糖葫芦,

还有黑糖豌豆。

书架子、画棚子,一个挨一个,候着新年里的文雅游客。

线装洋装、木刻石印,高架板上全是书本。画棚有七八丈高,

二三丈宽,密密地挂着字画,书棚四面不透风,只开一个进

出口。

从初一到十五,半个月中以头尾六七天,海王村公园和

火神庙前的古玩玉器摊最热闹,内行的去欣赏,外行的去看

热闹,即使是赝品,看来也是古气盎然。

一到初八,大家就逛白云观,它是一座道观,占地数十

亩的五进大院,离城很近,一出西便门不到半小时便走到了,

也有骑着小驴前去的。

白云观大门旁边壁上,刻着一只小石猴,去逛的人,谁

二一八 / 北京都要摸它,俗信摸它一回,一年就会诸事顺遂,年年被摸,

那小石猴摸得身上特别光滑了。

进了白云观,有一个洞,洞前挂着用厚木板做的,直径

一尺左右的大钱,钱孔中间挂着一个小铜铃,游人们站在相

当距离的地方,拿铜圆掷向大钱去打那小铜铃,这叫“打金

钱眼”。俗信打中铜铃就会好运临头。

新年游客大家要到星宿殿去,因为那里每人有一座本命

星的偶像,像上贴着黄纸条,按着自己的年龄一查,便要拜

本命星,这叫“顺星”。顺星多半在初八,游客买一束香到本

命星前面燃点磕头,今年就会大吉大利。

十八夜里,有钱的游人住在白云观里不回家,说是这天

夜里会神仙。

上元节大家要去看火判,它是地安门外西皇城根的北城

隍庙的一尊判官神像,这个神身内部是空空的,庙祝们在神

像之中烧起柴火,于是那判官的眼耳口鼻就燃出火焰来了,

二一九 / 北京北京人称它“火判”,上元前后,看火判的人成群而来。

前门外有几十家著名店铺,到初十那天,就把他们特有

的纱灯悬挂起来,纱灯之上画的是名家手笔,是彩色的《红

楼梦》《水浒传》《列国志》《三国志》的故事、人物,是栩

栩如生的工笔画。纱灯有着灯框,也是上等木材精工制作的。

游客们有人在一盏一盏地仔细欣赏名画,看着纱灯而心旷神

怡,这叫“逛纱灯”。

十八日俗称这天夜里是耗子成家,有的人家替它们备

好鞋子,给它们当作轿子,同时要人们提早睡眠,有谚语 :

“十七、十八,耗子成家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