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名著之一、阳明心学的智慧结晶!

2.体悟旷达的理学智慧、感知明智的处世心经:跟着王阳明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3.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杜维明、稻盛和夫等一生践行的处世立身智慧书。

4.专业古籍团队精心审校,以明刻本《传习录》为底本,同时参照多个版本,添加注释,以便读者阅读、理解。


【内容简介】

《传习录》是明代王守仁(王阳明)的哲学语录。由门人徐爱、钱德洪等辑录。编入《阳明全书》作为首篇,共上中下三卷。“传习”一词,语自《论语·学而。全书采用学生问,王阳明答的形式展开,又收有一些书信,内容丰富。王阳明的主要哲学观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万物一体”等, 在书中均有体现。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心性儒学的高峰,钱穆认为,《传习录》是中国人要读的经典之书。梁启超称,学阳明先生思想,应读《传习录》。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1529)

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字伯安,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余姚(今属浙江)人。弘治进士。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 驿丞。后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而封爵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隆庆时追赠侯爵。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致良知”的学说,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传习录》和《大学问》是其重要著作。


【媒体评论】

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明]张岱

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清]黄宗羲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曾国藩

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梁启超

王阳明的《传习录》是“中国人所bi读的书”之一。——钱穆


【目录】

上 卷

徐爱录 002

陆澄录 021

薛侃录 055

中 卷

钱德洪序 082

答顾东桥书 084

答周道通书 109

答陆原静书(一) 116

答陆原静书(二) 118

答欧阳崇一 131

答罗整庵少宰书 137

答聂文蔚(一) 143

答聂文蔚(二) 149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157

教约 159

下 卷

陈九川录 162

黄直录 174

黄修易录 181

黄省曾录 187

黄以方录 219


【前言】

门人有私录阳明先生之言者,先生闻之,谓之曰:“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爱既备录先生之教,同门之友有以是相规者,爱因谓之曰:“如子之言,即又拘执一方,复失先生之意矣。孔子谓子贡尝曰‘予欲无言’,他日则曰‘吾与回言终日’,又何言之不一邪?盖子贡专求圣人于言语之间,故孔子以无言警之,使之实体诸心以求自得;颜子于孔子之言默识心通,无不在己,故与之言终日,若决江河而之海也。故孔子于子贡之无言不为少,于颜子之终日言不为多,各当其可而已。今备录先生之语,固非先生之所欲,使吾侪常在先生之门,亦何事于此?惟或有时而去侧,同门之友又皆离群索居,当是之时,仪刑既远而规切无闻。如爱之驽劣,非得先生之言时时对越警发之,其不摧堕靡废者,几希矣。吾侪于先生之言,苟徒入耳出口,不体诸身,则爱之录此,实先生之罪人矣。使能得之言意之表而诚诸践履之实,则斯录也,固先生终日言之之心也,可少乎哉!”录成,因复识此于首篇以告同志。

门人徐爱序。


【免费在线读】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