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场穿越中南半岛 2000 年的历史文化之旅一一越南与占婆王国的分合柬埔寨吴哥王朝的灿烂,泰国素可泰王朝的昌盛,缅甸蒲甘王朝、贡榜王朝的荣光,老挝澜沧王国的艰难前行,中南半岛的苦难辉煌一一展现。
一场打通中南半岛历史与当下的现实关照之旅一一越南南北方如何呈现出不一样的气质;柬埔寨曾经的辉煌和现代的进程;泰国国王至今为何仍拥有无上的威望,缅甸前进的步蹒跚与希望是如何并举,老挝独特的从容与闲适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展现··...·中南半岛深邃而鲜活的面貌一览无余。


【内容简介】

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4 个多月时间,5个国家,70 多个城市和文化遗址。这是“历史文化行者”郭建龙的东南亚考察之旅。
和很多中国读者一样,郭建龙在最初的探访中,发现东南亚这个夹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特殊区域,虽然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谈论之中,但是,我们对这片区域里的国家历史竟然近乎一无所知。在经过 4 个多月的考察,无数次的奔波、交流、体验和资料查阅之后,郭建龙梳理了这个区域的历史、发展逻辑以及历史上与中国既陌生又不得不保持接触的特殊关系。《三千佛塔烟云下》就是郭建龙呈现给中国读者的东南亚五国考察报告。


【作者简介】

郭建龙,自由作家,社会观察家,曾任《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 近十年来,实地探访几乎整个中国以及非洲、欧洲、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地数十个国家用游走的方式观察和记录世界。 善于从不同的宗教、文化根源入手,多视角叩问地域文化,带领读者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穿梭,透视千年文明的兴衰存亡。
已出版历史畅销书《汴京之围》、《盛世的崩塌》《丝绸之路大历史》、“帝国密码三部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历史游记《穿越非洲两百年》《穿越百年中东》等。 译有甲骨文丛书《一把海贝:从奴隶贸易兴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墨洛温王朝:创建与变革》等。


【目录】

序言.东南亚:最陌生的邻国 - 001

引子.当印度邂逅中国 - 006

第一部.越南,解不开的中国缘
第一章中国王子的悲剧姻缘 - 018
第二章分裂和统一 - 022
第三章寻找陈兴道——爱情,战争和民族标志 - 026

第二部.占婆,消失的王国和永恒的公主
第四章越南的印度文明 - 036
第五章南北争霸的越南 - 043
第六章公主的爱情与江山更替 - 050

第三部.吴哥,远去的婆罗门
第七章追寻穆奥的脚步去发现吴哥 - 058
第八章吴哥之前的高棉国度——扶南和真腊 - 068
第九章跟随“元朝人”游高棉 - 078

第四部.蒲甘,缅人的心灵故乡
第十章骠人的世界 - 092


【前言】

序言

东南亚:最陌生的邻国

中国与东南亚互为近邻。但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东南亚邻居吗?
我们经常谈到的国家就是泰国,这里是中国人旅行的热门地点,阳光、海滩、无拘无束的感觉。但是,我们很少知道,泰国还是近代以来唯一没有沦落为殖民地的东南亚国家,这个国家的王室从公元 1782年起就统治着那里,那时候恰是中国的乾隆时期。
对越南,我们的了解也是有限的。比如,读者是否知道,在北宋之前,越南的北部只是中国的一部分?越南人自己将这之前的时光称为北属时期。唐代的战乱不仅让中国陷入了一片乱局,还让南方一片领土永久性地脱离了中国的怀抱。
读者是否知道,其实在越南独立的时候,在它的南方还有着一个叫作占婆的国家,占婆国家的人种与北方不同,而可能与中国台湾岛早期的居民有着血缘关系?越南北部虽然独立,但依然保持了古代中国式的体制,而如果一个人到了占婆,却仿佛是到了印度,不仅因为那儿的人与印度南部人的模样更为接近,还因为印度对它的文化影响力比中国大得多。
不仅仅是占婆,事实上,包括现在的泰国、缅甸、柬埔寨,都能够感受到浓浓的印度风情。当我们去吴哥窟的时候,看到的寺庙其实是印度式的,那里既有佛教,也有印度教的影子。他们的人名都是印度化的。对于中国人来说,吴哥窟的国王名字如同一堆奇怪的组合,如阇耶跋摩、因陀罗跋摩,等等,但他们所使用的,却只不过是印度宗教中常见的名字
罢了。东南亚这个被欧洲人称为印度支那( Indochina)的地方,结合了印度(Indo)和中国( China)两个词,其实在文化和社会上更偏受印度的影响,只是到了唐宋之后,中国的影响力才越来越大。
我写完《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一书之后,开始考察东南亚这个紧靠中国和印度的特殊区域。和读者一样,我在最初的考察中,发现这个区域虽然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谈论之中,但是,我对这些国家的历史竟然也是一无所知。经过了四个多月的考察,无数次的奔波、交流、体验和查阅之后,我才初步了解了这个区域的历史、发展逻辑,以及历史上与中国的特殊关系。《三千佛塔烟云下》就是这次考察的报告。
我对东南亚的接触从越南开始,那时候恰逢我写作小说《告别香巴拉》和历史游记《印度,漂浮的次大陆》,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于是来到了越南北部的小城萨巴。这里位于东南亚最高峰番西攀的对面。时值夏天,越南大部分地区都处于高温笼罩之下,只有这座小城却湿润凉爽。我在租住的房间里,每天点两瓶啤酒,面向着对面大部分时间藏在云中看不出形状的山峰,完成了小说的主体部分。在停留半年多之后,我正式开始了东南亚半岛的旅程。这一次,我依然从越南北部出发,一路向南穿越越南,经过了越南的首都河内、曾经王朝的中心顺化,还有中部占婆的大城市会安和芽庄,最后到达了胡志明市。在胡志明市修改稿件停留了一个月之后,我进入柬埔寨,参观了柬埔寨历史上的几个首都,也看了柬埔寨大屠杀的纪念馆,之后进入泰国的东部。游玩泰国


【免费在线读】

当印度邂逅中国
2013年 2月 13日,也就是中国的大年初四,泰国的一座小城佛统( Nakhon Pathom)举办了一场热闹的春节集会。其热闹的场面和充满喜气的面容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海外华人图景。然而,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在这里我见证了“印度邂逅中国”。
佛统曾经是传说中的城市,泰国人普遍认为这里是整个泰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也是佛教传入泰国的第一站。这里的佛统大塔是世界上最高的佛塔,吸引了众多的游人,从火车站一出来,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个金光闪闪的大家伙。它有一百多米高,在周围低矮的建筑群中如同一座巨大的金山坐落在路的那一头。
在中国春节期间,围绕着佛塔举行的一系列集会成了当地人逛街的好时光,寺庙的院墙内,小贩们摆出了传统的食品:糯米竹筒、烧烤,以及各式各样的水果、果汁、冰雪制品。卖各种日用品的人们组成的集市同样庞大,孩子们游戏其间,成人们则在拜佛的空隙里购买食品和用品。
拜佛的人们摩肩接踵,有的人祈求象征好运的铃铛,再请僧人利用滑车升到佛塔的顶端,有的人将硬币挨个儿投入面前的几百个碗中,还有的人在募捐箱前布施。僧人们在给游客算命,印度教的教士用舌头把咒符舔一舔,再贴在信徒的额头上。
但吸引我注意力的,却是在寺院门口举行的带有中国和印度色彩的晒神活动。
活动就在街道上举行,在佛寺院门口的右侧街道上停着十几辆汽车,每一辆汽车的后斗都拉着一个印度的神祇:吹笛子的克里希那、象神甘尼释、蓝颜色的罗摩和大神湿婆,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这些神像旁边坐着的是泰国面孔的男女祭司,喇叭里放着喧嚣的印度音乐,使人一眼就看到了印度教和印度文明对泰国的影响。
在历史上,也许没有其他文明对东南亚的影响力超过印度,他们给这里带来了印度教、佛教的信仰,也带来了宗教化的社会结构。当然还有贸易和文化,我们行走在柬埔寨、老挝、缅甸和泰国时,都能感到东南亚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印度文明的一个延伸部分。
然而,就在车队的前方,正对着寺院大门的地方,是九顶大红色的中国轿子,轿子上抬着的是中国人熟悉的观音娘娘、太上老君、孔夫子和关二爷。一群泰国人在轿子旁边吹吹打打,舞狮子的人们穿着戏服等待着上场,几个年轻人组织着游客从轿子下面的空隙里钻过,献上他们的供奉,并获取神祇的祝福。
在不远处,一群红衣姑娘举着手中的佛牌,佛牌上写着“瑶池金母”“太后圣母”“哪吒太子”“玄天上帝”“财神老爷”“大圣佛祖”“圣母娘娘”。看见手拿相机的我时,她们扭头偷偷地笑着,仿佛更多是出于好玩,而不是虔诚。
中国的宗教善于制造热闹,大批的人们被吸引过来。一个穿着红色娘娘服的姑娘尤为活跃,后来我才看出来,她就是这次活动的主角,或者说主持人。她戴着凤冠,一会儿拍着手,一会儿吆喝着,把周围人的情绪越炒越高,人们如同痴迷般跟着她唱着、笑着。警察们维持着交通秩序,既要保证活动进行,又要保证来往的汽车通行,要知道,活动的场地就在当地最重要的街道上。小贩们也都闻风而至,他们知道这里蕴藏着商机,便抢占着有利地形,售卖食品和宗教用品。戴凤冠的姑娘用枝条沾上水,向着人群播洒,人们纷纷涌上去希望能够沾点儿福气。
与中国神祇的风光不同,旁边的印度神祇逐渐断了香火,游客们喜欢热闹,印度教车队除了拜佛,没有安排众多表演,更没有安排群众参与活动,几个祭司无聊地坐在汽车上等待着。一个守护神祇的中年妇女见我来来回回路过,总是大笑着向我招手,看她轻松的神色,仿佛根本不在乎我是否捐钱,也不在乎有没有人捐。而在中国轿子旁,人群满满当当,随从们汗流浃背。
戴凤冠的姑娘一声令下,从中国轿子旁冲出了一群年轻人,他们分成了两拨,一拨仿佛带着永远放不完的鞭炮,另一拨则抬起了轿子。戴凤冠的姑娘如同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有条不紊、又故意制造点混乱地指挥着她的人马。舞狮子舞龙的人已经出动了,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红色的狮子翻腾着经过印度车队,青年们抬起神祇坐的轿子拼命地颠簸着,他们要把轿子上插的花朵全部颠到地上,却又不能把神灵摔下来。有的轿子上花插得松,一颠就掉了,有的插得很紧,到最后还有一枝花顽强地保留在关二爷的轿子上。
他们又跳又笑,折腾了一个小时,等鞭炮放光时,戴凤冠的姑娘也许感觉到小伙子们累了,一声令下,所有的活动都停止了。
突然,小伙子们扛起轿子,在前面带路,离开了大塔寺院的大门,他们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向远方走去,众多的善男信女缓缓地跟着前行,指挥交通的警察们松了一口气,我这才明白过来,活动已经结束了。
中国神祇们离场之后,印度教的神祇也开始离场,他们懒洋洋地坐着汽车,带着不多的信徒离开。我在印度旅游时,总是被奔放的印度乐曲吸引得想要随风摇晃,但此刻的印度音乐显得有些无精打采。在他们离去之前,我走到那位不断跟我打招呼的中年妇女身边,向她守护的募捐箱里投了 20个泰铢,她笑得更甜了。
当他们都离开,我望着突然空荡荡的大街,才知道我见证了一次当“印度邂逅中国”的场景。对于中南半岛而言,他们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面,因为这样的邂逅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可是对我,却第一次产生了这样直观的感受,意识到东南亚特别是中南半岛这个巨大的区域在历史上的地位:它们继承印度的宗教、贸易和中国的文化、政治,在这里,两个超级文明相遇了。
当西方人创造“印度支那”(Indochina)这个词的时候,也许恰好发现了这个特点,这个词由一半印度(Indo)和一半中国(china)组成,暗示了这个半岛是印度和中华文明的延伸。
可是,东南亚又在继承中孕育出了自己独特的品质,当我这个中国人来到这里,感受到的不仅是熟悉,还有陌生感、好奇感和探究感,仿佛在看一个堂兄弟,虽然是亲戚,却早已不是一家人。
Indochina,这个词除了暗示文明来源之外,还暗示了两大文明的影响次序。两千多年前,当中华文明还局限在中原,南方仍然属于未知区域的时候,从南亚次大陆来的商人们已经将印度教和印度文明介绍给了半岛的人们。于是, Indo来了, China还没到。印度人带来了印度教,更带来了贸易和文明,除了越南北部,中南半岛的大部分都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占婆人、高棉人、孟族人相继建立了伟大的国家。
秦汉的统一使得中华文明终于扩张到了半岛地区,秦朝在两广、越北一带建立了三郡,汉代在靠近今天中缅边境地区设立了永昌郡。
中国人的影响不是宗教式的,而是政治性的:把中央帝国的模式传到这里,从此以后,半岛的王国被纳入了中华政治圈:在中央王朝的眼中,它们如同围绕太阳旋转的星星,不仅要向中国称臣,还要纳贡;甚至有的国家开始学习中国模式建立属于自己的小星系,比如,缅人建立的三个王朝都更像是一个小型的中央帝国,统治着周围的众多部落。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