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南方周末官方授权
★南方周末给每个人的写作案头书,把好想法变成好故事。
★非虚构写作天团的爆款经验:《中国新闻周刊》前执行副主编包丽敏、《人物》杂志前主笔王晶晶、《南方人物周刊》副主编卫毅、《单向街》前主编郭玉洁、《侣行》系列纪录片总策划范承刚,五位资深媒体人十余年经验倾囊相授。
★分享写作全流程方法体系与技巧,包含从认知到技巧的写作进阶方法论,以及写作刻意练习的系统方法。
★精讲5大套、20小套“实战技法 案例详解”,110余条实战技法,以及160余条案例详解。
★《南方都市报》首席研究员南香红、“真实故事计划”总主笔袁凌、《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烟霞里》作者魏微等作家一致推荐。
★适合人群:想学习非虚构写作秘诀的媒体人;时刻与文字打交道的自媒体、内容从业者;想提高讲故事技巧与沟通能力的职场人;想打好写作基础、提高成绩的备考族。


【内容简介】

南方周末给每个人的写作案头书。
系统地掌握实战技法是写作必修课。本书为各行各业的写作者提供:写作全流程方法体系与技巧,包含从认知到技巧的写作进阶方法论,以及写作刻意练习的系统方法。
包丽敏、王晶晶、卫毅、郭玉洁、范承刚五位资深媒体人十余年经验倾囊相授:精讲5大套、20小套“实战技法 案例详解”。其中包括“冷视角”“语境剥离法”“核心段落”“五原则法”“潜文本法”“文本组合法”“认知真实”“在现场”“想象力前置”“一天一生结构”等110余条实战技法,以及160余条案例详解。
请将本书放在日常写作的案头,闲暇中、写作前、缺少灵感时都可以翻一翻,必有益处。


【作者简介】

南方周末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领先者之一。目前南周报系旗下有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和南瓜视业三大品牌内容机构,拥有超过7552万名有效受众及用户。南方周末一直是领风气之先的媒体,在国内率先开始特稿探索,借鉴非虚构写作手法应用于新闻文体创新,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新闻与写作人才。
讲师简介:
包丽敏,作家、《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前副主编、《中国新闻周刊》前执行副主编,现为腾讯“谷雨奖”评委。
王晶晶,极昼工作室主编、《人物》杂志前主笔、编辑总监。
卫毅,《南方人物周刊》副主编。
郭玉洁,“正午故事”联合创始人、《生活》《单向街》前主编。
范承刚,《侣行》系列纪录片总策划、《南方周末》前特稿记者。


【媒体评论】

何谓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揭开被掩盖的真相,找寻事实之间的链接关系,完成对事实的完全报道,这些足够吗?本书的作者,用他们的实践展现了非虚构写作的广度和深度,他们的作品,是操典,是范式,是绝好的实战兵书。
——南香红,非虚构作家,曾任南方周末高级记者,现任《南方都市报》首席研究员,代表作《野马的爱情》
这些来自一线写作者的亲履与心得,测绘了非虚构蓝海从大陆架到深海的连绵地层,勾勒了清晰的航道,是写作者远行探索的可靠地图与指南。
——袁凌,非虚构作家,“真实故事计划”总主笔,代表作《青苔不会消失》
非虚构多有悲悯品质,在烛照现实时,努力去关心和理解每一个人;非虚构也饱含求真勇气,在复杂生活中,尽力去探究每一个真相。在这个意义上,非虚构既是摆在世界面前的一柄温暖的放大镜,也是一台冷静的显微镜。
——徐则臣,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北上》
非虚构是直面的艺术,它需要深入、洞察,尤需要诚实和勇气,这也是我敬重它的理由。
——魏微,作家,代表作《烟霞里》(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提名)


【目录】

推荐序:凝聚特稿践行者智慧和创意的上乘之作001
上篇讲师分享课
第一讲:如何把一个想法写成故事
人习惯于在故事中思考,在故事中去理解所身处的世界、理解自身与他人,借助故事的具象理解抽象的概念。所以,一个故事如果缺乏意义,不能提供给读者一个思索和回味的空间,这个故事也就无法真正带给读者满足感和收获感。
01 怎么判断一个故事是不是值得写010
02 寻找故事的四种思路019
03 怎样深度挖掘主题028
04 怎样找到适合你写的故事036
第二讲:怎样采访让人知无不言
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被当作一个工具人,他也希望自己被关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声音,就像编辑后来跟我说的,“墙上的一块砖也想表达自己”。
01 怎样让陌生人开口说话046
02 怎样找到采访的核心问题058
03 如何用采访还原故事和细节070
04 如何在采访中校正故事主题080
第三讲:怎样用精致文本讲述精彩故事
写一个人,或者写一个故事,最重要的是打动人心。打动人心的根本是你写到了人的内心。你写的人心深入到什么程度,就能将读者的人心打动到什么程度。
01 抓住核心场景,确立故事基调090
02 用多层次文本,让故事更立体099
03 风格化表达,让读者沉浸其中109
04 避免文本修补的误区,让故事经得起推敲119
第四讲:怎样写得准确,用真实打动世界
可能有人说,我不想这么常规,我就想玩一些叙事技巧,跳跃啊,转换啊,当然可以,但就像跳舞一样,你要每一个动作都做到舒展、到位,再跳跃才会美,否则就会慌慌张张的,不可能好看。
01 判断真实的三种方法131
02 建立真实感的三种方法143
03 怎样做到平淡中写出深刻154
04 怎样写得更准确、更动人164
第五讲:视频化时代,我们如何理解故事写作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文字都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投影”,让我们一眼就能看清万物的脉络;或者说,文字是视频化时代的“源代码”,让我们能透过表面的喧嚣去抓住背后的真相。
01 视频化时代,如何定义写作177
02 影像和文字的共同标准:好故事的五个元素178
03 影像和文字的共同技巧:坐标轴与时间轴184
04 让文字更具影像感的两个技巧188
下篇讲师代表作
万家灯火为谁熄灭194
开往北京的814路公交208
被选中的中国姑娘223
白银时代——一桩连环杀人案和一座城市的往事243
放映员往事269
时间的工匠280
社会主义女子图鉴291


【书摘与插画】

第三讲:怎样用精致文本讲述精彩故事
《南方人物周刊》从创刊起便一直致力于非虚构写作的探索,鼓励记者有自己的风格,很多作品都成为中国非虚构写作的典范。我对非虚构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文本。道理很简单,我希望用最好的方式讲故事,就像踢足球,不仅要进球,而且要进得漂亮。
大家在写非虚构故事时,都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那就要把故事写得精彩,而精彩的故事需要精致的文本。
你在写作和阅读中,可能经常会发现有这样的问题。
比如,看一些报纸的时候,一些简短的文字里有一些不错的故事,但是读起来却难以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再比如,同样的故事,一个人讲得精彩,在另一个人那里却没有多大意思。
在我看来,这都和文本有关。
从事实到故事,从普通故事到好故事,都需要好的文本做桥梁。文本让故事存在于读者心里,被人所记住。
怎样用精致文本讲述精彩故事?怎样能获得一种文本意识?接下来,我会和大家探讨这几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抓住核心场景,确立故事基调。
第二,用多层次文本,让故事更立体。
第三,风格化表达,让读者沉浸其中。
第四,避免文本修补的四个误区,让故事经得起推敲。
01抓住核心场景,确立故事基调
用文本抓住故事冲突,让故事立得住,是讲述一个精彩故事的根本。
这就要求我们,要能用文本抓住核心场景,确立故事基调。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法。
方法一:用核心场景解决故事是如何开始的
在讲述具体方法前,我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场景。
文本都是文字组成的,文字描述来自你的观察和采访。我们听闻的信息如此之多,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就非常重要。
什么是场景呢?场景是信息的一个组成单位,就是让人产生共鸣的画面。
我们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头脑里出现的往往都是场景,印象越深的往事,场景越清晰。场景能加深我们的心理记忆。
那么,什么是核心场景呢?
核心场景就是最抓人的场景。这是读者的阅读兴趣所在,也是写作者的动力。
写作是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的过程。我们记住一部作品,往往是记住了印象中最深的几个场景。
关于抓住核心场景、建立故事基调,我要讲的第一个方法就是,用核心场景解决故事是如何开始的。
开场是故事吸引人的关键,开头能否吸引人决定了故事能否让读者读下去。准确使用核心场景是解决故事开头的一个方法。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我的一切故事的源头总是一个简单的形象。”我觉得马尔克斯所说的形象一词用“场景”代替更为合适。
我在写文章时,经常会去寻找这样的“核心场景”。这样的场景若能找到,就能打开一整篇文章。
比如我写的《莫言的国》。
莫言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得知消息的时候,他正在自己的老家山东高密。我去了高密,第一次见到那么多文化记者扎堆,大家都想在莫言家或者酒店里堵住莫言,但这太难了。
我和许多人一样,在酒店的新闻发布会上见到了莫言。
作为文字记者,我拿着单反相机走到了会场最前面。这时候,相机是靠近一个人最好的工具,相机也是记录现实场景的好工具。当你没法到达现场时,尽量多地拿到现场照片,也是你写好场景的基础。
当时我非常仔细地观察了莫言开新闻发布会时的动作、表情和穿着。我想起,莫言写过一篇散文,讲述他当兵时上台演讲的情状。他曾在那篇散文里流露出对于手表的向往,那也是30多年前中国人的普遍愿望。
我把散文里的情形和开新闻发布会的情形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这是文章里非常重要的一幕。我是这么写的:
“在一片掌声里,我不知怎样地上了台。我头晕,心跳,快要死了似的。”这是21岁的管谟业刚刚参军之后,作为新兵代表上台讲话时的心情。当他接到入伍通知书后,村里的一位复员老兵告诉他,要想在部队迅速站稳脚跟,就得写一封决心书。管谟业记住了这位老兵的教导,一到兵营就赶紧写了决心书,他获得了这个上台讲话露脸的机会。
在掌声还未停息的台上,他脑子里掠过了自己想要拥有的东西。“谁见过这样的大场面了。但这是光荣,是前途,是4个兜的军装,是上海牌手表,全钢防震,19个钻。”
不知在高密这家酒店的会议厅里,57岁的莫言来到讲台前那一刻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他此时戴的又是什么牌子什么质地的手表?
所有这些现场的和书本上的信息组合起来才是核心场景。这个场景的关键联结之物是手表。所以,当我写下“手表的国”这一段时,非常兴奋,几乎是一口气写完了余下的文字。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过一段话:“对我来说,最困难的是写第一段。为了写第一段,可能要花许多个月份,甚至许多个年头,直到把它写好为止。只有写好第一段后才能最后决定是否应该写下去,应该采用什么风格,应该写多么长,需要用多少时间来写。”我对此深以为然。
这里延伸讲一下,描写场景还有一个小技巧,叫作时空并置。
这段文字里用了“管谟业”和“莫言”两个称呼,对应的是两个不同时空的莫言,也是两个不同的年代和生活环境。
这如同戏剧一样,能形成强烈的冲突,吸引读者。以这样的核心场景开头,让读者有强烈的兴趣读下去。这好比是用一张粽子叶包了咸甜各一半馅料,一口下去,人的感受肯定比只吃一种味道复杂。写作同样如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