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1. 《尚书》研究泰斗级学者周秉钧先生力作,《尚书》今古文各篇皆收录,精校原文,精心注译,注释简明,译文流畅,无需古文基础,即可畅读全书。

2.当代《尚书》研究大家、央视《典籍里的中国》首期专家钱宗武先生亲撰《尚书词典》和《尚书通假字表》,更大限度地方便读者阅读。

3.“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朝代兴废之由,个人修身之要。”《尚书》作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是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儒家核心经典之一,是学习和研究我国上古史和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

4.采用原文、译文双栏对照排版,注释紧跟其后,无需频繁翻页即可一览原文、译文与注释。

5.锁线精装,封面选用进口特种纸,设计典雅,开本适宜,锁线精装。


【内容简介】

《尚书》最早只叫《书》,西汉始被称为《尚书》,是儒家传统中的核心典籍之一,为历代学者所重。它记载了自上古尧舜时期直至西周初年的古史资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在内容上,《尚书》典、诰、誓、命等四种体式记载了虞、夏、商、周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反映了上古华夏文化的各个侧面,是学习和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但因其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后世常称为难读,现代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更是望而生畏。

周秉钧先生是现代训诂学大家,在《尚书》学研究领域享有盛名,这本译注本《尚书》为周先生普及力作,几十年来影响广泛。全书于今古文各篇皆有收录,每篇均由导读、原文、译文、注释四部分组成。导读用以解释题目、说明大意;原文则依据通行《十三经注疏》本,精审精校;译文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晓畅通达;注释则多依晚出的《孔传》、蔡沈《书集传》和清人以及近人注解,择善而从,解释力求简明,避免繁征博引。

此外,本次出版还增加了当代《尚书》研究大家、央视《典籍里的中国》首期专家钱宗武先生亲撰的《尚书词典》和《尚书通假字表》,释义通俗、准确、简明。

总的来说,本书以帮助初学者比较容易地理解《尚书》为要,注释精审、译文通达、权威可靠,能准确地反映《尚书》的思想内涵,有助于一般读者更好地认识并理解这部古代国学经典。


【作者简介】

周秉钧,字源远,语言文字学家,1936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师承刘博平、杨树达,专攻文学、音韵、训诂之学。曾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在《尚书》学研究领域享有盛名,代表作有《尚书易解》《白话尚书》《古汉语纲要》等。

钱宗武,著名《尚书》研究专家、国际《尚书》学会会长。《典籍里的中国》首期专家。现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及《尚书》学研究,代表作有《今文尚书语法研究》《今文尚书句法研究》《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等。


【目录】

虞书

尧典 …………………………………………………………… 003

舜典 …………………………………………………………… 010

大禹谟 ………………………………………………………… 019

皋陶谟 ………………………………………………………… 027

益稷 …………………………………………………………… 032

夏书

禹贡 …………………………………………………………… 043

甘誓 …………………………………………………………… 059

五子之歌 ……………………………………………………… 061

胤征 …………………………………………………………… 064

商书

汤誓 …………………………………………………………… 069

仲虺之诰 ……………………………………………………… 071

汤诰 …………………………………………………………… 075

伊训 …………………………………………………………… 078

太甲上 ………………………………………………………… 082

太甲中 ………………………………………………………… 085

太甲下 ………………………………………………………… 088

咸有一德 ……………………………………………………… 090

盘庚上 ………………………………………………………… 093

盘庚中 ………………………………………………………… 100

盘庚下 ………………………………………………………… 105

说命上 ………………………………………………………… 108

说命中 ………………………………………………………… 111

说命下 ………………………………………………………… 114

高宗肜日 ……………………………………………………… 117

西伯戡黎 ……………………………………………………… 119

微子 …………………………………………………………… 122

周书

泰誓上 ………………………………………………………… 127

泰誓中 ………………………………………………………… 130

泰誓下 ………………………………………………………… 133

牧誓 …………………………………………………………… 136

武成 …………………………………………………………… 139

洪范 …………………………………………………………… 144

旅獒 …………………………………………………………… 155

金縢 …………………………………………………………… 158

大诰 …………………………………………………………… 163

微子之命 ……………………………………………………… 170

康诰 …………………………………………………………… 173

酒诰 …………………………………………………………… 183

梓材 …………………………………………………………… 190

召诰 …………………………………………………………… 194

洛诰 …………………………………………………………… 202

多士 …………………………………………………………… 211

无逸 …………………………………………………………… 217

君奭 …………………………………………………………… 223

蔡仲之命 …………………………………………………… 232

多方 …………………………………………………………… 235

立政 …………………………………………………………… 242

周官 …………………………………………………………… 250

君陈 …………………………………………………………… 255

顾命 …………………………………………………………… 258

康王之诰 …………………………………………………… 266

毕命 …………………………………………………………… 270

君牙 …………………………………………………………… 274

冏命 …………………………………………………………… 277

吕刑 …………………………………………………………… 280

文侯之命 …………………………………………………… 291

费誓 …………………………………………………………… 295

秦誓 …………………………………………………………… 298

附录

尚书词典 钱宗武 ……………………………………… 301

尚书通假字表 钱宗武 ……………………………… 377


【前言】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基本内容是虞、夏、商、周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反映了上古华夏文化的各个不同侧面,是学习和研究我国上古史和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

《尚书》最早只叫做《书》,汉代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后来,儒家把《尚书》尊奉为经,所以又称《书经》。

学习《尚书》,先要了解它的各种版本和传授情况。

《尚书》大约在先秦就有定本,《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可知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把《尚书》作为儒家讲习的主要课本。《庄子·天下》也说:“《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证明先秦的一些知识分子读过《尚书》。政事史料的篇目本来很多,汉代的《纬书》说有3240篇,《汉书·艺文志》记载孔子删为一百篇。这个百篇本就是《书》的最早选本。

到了汉代,《尚书》的选本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今文本,一个是古文本。

今文本《尚书》由伏胜传授。伏胜,史籍多称为“伏生”,“生”是古代对有学问人的尊称。《史记·儒林列传》说:“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伏生曾经担任秦的博士,他的《尚书》是秦王朝的官方定本。伏生讲授时是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的,所以叫今文《尚书》。又因为这个隶书写定本是伏生传授的,也称“伏生本”。

汉代《尚书》的另一个本子是古文本《尚书》。《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武帝末年,分封在孔子家乡的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住宅时,发现了一部《尚书》,共有四十五篇。因为这部《尚书》是用先秦古文字写的,所以叫做古文《尚书》,又因为这个本子是在孔子住宅的墙壁中发现的,也叫做孔壁本,或壁中本。当时,孔子的十一世孙孔安国对这部古文《尚书》进行研究,他发现四十五篇中有二十九篇和“伏生本”基本相同,另外多出了十六篇。孔安国用隶古字写定,送到官府。孔安国又作了传,碰到巫蛊事件,不得奏上,只是私自传授,在民间流传。

西汉传授伏生今文《尚书》的主要是欧阳高、夏侯胜和夏侯建三家。《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曾用皇室书库所藏的古文《尚书》对照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仅仅有七百多字不相同,脱了六七十个字。可见,两个版本的差异并不算大。

今文《尚书》在汉代始终立于学官,因而今文《尚书》一直是官方规定的标准读本。古文《尚书》只在民间传习,虽在西汉末年经刘歆力争立于学官,但东汉初年又被取消了。后来,经杜林、贾逵、马融、郑玄等著名学者的提倡,逐渐在学术界取得了优势。到了魏文帝曹丕时,古文《尚书》又重新得到国家承认成为官学。西晋“永嘉之乱”,今文《尚书》失传,剩下就只有古文《尚书》了。南北朝时,古文《尚书》仍然盛行,到了隋唐,又竟被伪古文《尚书》取而代之了。

东晋元帝司马睿执政时,豫章内史梅赜(或作梅颐)向朝廷献了一部《孔传古文尚书》,分四十六卷,计五十八篇,除《舜典》一篇外,每篇都有孔安国的“传”,书前还有孔安国写的《尚书序》。汉代传下来的百篇书序,也根据时间先后分别插在各篇篇首或篇末。据梅赜说,《孔传古文尚书》是魏末晋初的学者郑冲传下来的。郑冲怎样得到的,梅赜没有说明。由于传授无稽,后代学者又考定为伪书,这个本子就叫做伪古文《尚书》本。

《孔传古文尚书》出现不久就立于学官,从东晋到隋唐,大多数学者坚信这就是真正的孔壁古文《尚书》和汉代孔安国作的“传”,陈朝的大学者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替它作“音义”,隋朝的重要学者刘炫和刘焯替它作“疏”,在学术界渐占优势。唐初制定《五经正义》,又采用了《孔传古文尚书》为底本作《尚书正义》,为官方定本,公开颁行。后来,宋人又把它编入《十三经注疏》,一直传到今天。因此,伪古文《尚书》本就成为《尚书》的最后定本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本子就是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本,从宋代的吴棫开始,历代学者对它的真伪进行研究,发现它真伪杂糅。一致认为: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冏命,这二十五篇都是伪的,另外,孔安国的《尚书序》和《孔传》也是伪造的。这些真伪杂糅的情况,我们要特别注意。

《尚书》记载了虞、夏、商、周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传说和历史事件,比如尧舜禅让、鲧禹治水、商汤伐桀、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营洛治洛、周公摄政、平王东迁等等,为《左传》《史记》等史书的写作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司马迁写作《史记》曾大量引用。《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以及《鲁周公世家》和《宋微子世家》等篇目,就全文引用了《尚书》的《尧典》《皋陶谟》《西伯戡黎》《洪范》《金縢》《微子》等十一个篇目。可见,《尚书》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尚书》各篇内容丰富,涉及了虞、夏、商、周的天文、地理、官制、礼仪、教育、刑法、典章制度等范围广泛的领域,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宗法思想、伦理道德、哲学观点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不可不阅读《尚书》。

《尚书》保存了许多古词古义。例如:在,训“观察”,又训“终”;於,训“代”,又训为叹词;格,训“度量”,又训为“来”;时,训“是”,又训“善”;作,训“始”,又训“立”;矧,训“况”,又训“又”;若,训“善”,又训“如此”;“越”和“惟”,都是发语词,又都是连词;等等。《尚书》二十八篇还反映许多古代语法特点。它很少使用句末语气词。例如,《西伯戡黎》“我生不有命在天”句是个反问句,却没有表示反问的句末语气词,《史记·殷本纪》引作“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加了一个“乎”。它的主动句和被动句在形式上没有什么区别。例如,《禹贡》的“禹锡玄圭”句,《史记·五帝本纪》作“于是帝锡禹玄圭”,原来是个被动句。《尚书》二十八篇中“者”字结构还没出现。例如:《尧典》的“下民其咨,有能俾义”,《史记·五帝本纪》作“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上述这些语言特点,都是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语言材料。

我们现在学习《尚书》,初学者可以采用今注今译的读本。对于研究者说来,除了采用今注今译的读本,还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读历代《尚书》研究的重要著作。《尚书正义》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它选用《孔传古文尚书》作为底本。“注”虽然不是汉代孔安国写的,但作为魏晋人的传注仍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唐代孔颖达的“正义”,主要根据刘炫、刘焯等人的旧疏,旁及南北朝后期以来诸家注疏,斟酌取舍,增简削繁,是魏晋以后唐以前《尚书》注解的总汇。这类著作还有宋代《尚书》注释的代表作蔡沈的《书集传》,清代《尚书》注释的集大成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近人曾运乾先生的《尚书正读》等。此外,清人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王先谦的《尚书孔传参正》等都是应该参考的。至于想了解《尚书》有关专门问题,可以阅读陈梦家的《尚书通论》、蒋善国的《尚书综述》等。

我们现在学习《尚书》,要重视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尚书》中提倡的明德、修身、团结、进取、勤劳、节俭、爱民养民,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湖南岳麓书社为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首先提出编印《十三经今注今译》,这真是宏扬祖国文化的壮举。书社的编辑同志再三约我写《尚书》部分,我顾不了年老力衰,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前年酷暑之后,秋爽宜人。于是取阮刻《尚书正义》核校正文,改正拙著《白话尚书》的误字;又涵泳白文,细心体会,改写了一些注释和译文。依据这套书的新体例,重新编排,写成这个样子。此稿虽是根据《白话尚书》写成,其中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较之原书,大约又前进了一步。

译注工作像接力赛跑一样,依靠接力者的继续努力。要使这部书能够比较完善,就只有依靠并世和将来的学者了。

周秉钧写于岳麓山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