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余秋雨题写楹联精选集!借楹联之精简,续美学之典雅,共文化之传承。

★余秋雨先生的诗词、书法常被索为墨迹,积累深厚,此次汇集成册,实属罕见,极具收藏价值!
★跟随余秋雨先生的笔墨,领略名胜古迹蕴藏的文化内核,一起探究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书囊括了余秋雨先生近年来题写的40幅楹联,皆为余老师自撰自书,附录中为余老师自己的几首古典诗词和撰写的几份历史大碑。余老师的楹联,不仅能够体现文学形式上价值,也是一种文化的美学传承。
★采用精装大开本,封面专色印刷,工艺雅致,内文高品质彩色印刷,极具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近年来题写的楹联合集。楹联是展示在房舍的“精神门楣”,仅仅两行文字,既需要诗词韵味,又需要通俗易懂,不同的观赏者一看就能愉快地领会一种人生感悟。全书分为两部分,正文部分囊括了余老师近年来题写的40幅楹联,皆为余老师自撰自书,附录部分为余老师自己的几首古典诗词和撰写的几份历史大碑。楹联是中国文化特别精简的文学形式,也是文化的美学传承,余老师的诗词、书法常被索为墨迹,积累深厚,故此成书。很多年轻人把楹联看成独创的格言、座右铭,希望他们可以借由书中的楹联,运用艺术眼光,将其看作东方美学的现代版本,长久延续。


【作者简介】

余秋雨
作家、学者。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自本世纪初年开始,他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总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处演讲中国文化,反响巨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秋雨书院”。现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


【目录】

楹联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002
寻句应追西域马 学书须抚北朝碑...........................006
知足只因知天禁 随缘亦即随夙命...........................008
万古洪荒有文则醒 人声喧哗有美则静....................010
久别人潮可驻心 远离大路有佳景...........................012
应势啁啾无健鸟 倚天自立方为人...........................016
追风何不追孤鹰 问学莫若问本真..........................018
诗经作者藏乡泽 魏晋雕师未刻名...........................020
惠风千尺起于心 困厄万般乃游尘...........................022
酒经长储更醇厚 人因闭关而安祥...........................024
横世巨峰可远眺 寻常丘脉方宜人...........................028
煮茗炭炉不温酒 洗壶余水可浇花...........................030
黑云辨白鹤 荒城觅绿芽........................................034
鞍尾九州小 眉间天地老........................................036
万阻必成助 百毁皆是惠........................................040
文脉犹在 君子未亡...............................................042
滔滔自诩因器小 默默昆仑在天际...........................046
此地无声有天听 高云穆然看言行...........................048
众生争取终何取 积代深思归无思...........................050
陈年宿味溢南北 何时吹得三缕风...........................054
莽莽残墟方看尽 滔滔豪语耳边冷...........................056
颠覆良莠乃铁则 极峰自古栖孤魂...........................060
亢龙傲世必有悔 赤焰满天是黄昏...........................062
先辈曾登贺兰山 吾生起自河姆渡...........................064
辞官独步九千日 挽得文词八百万...........................068
雪明书案千年冷 夜静墨池万顷奔...........................070
壁展羲之唐摹帖 枕依老子汉帛书...........................074
夜窗月冷诗三首 晨起云清雁两行...........................076
淙琤润物曰慈溪 浩渺接天谓太湖...........................080
秋霭渐浓积为雨 马纵久骋停于兰...........................082
旧曲随余悉成史 当下新脉在翌晨...........................084
静庐更盼疾风起 大儒不逃陌路险...........................086
门扉常闭觅小静 襟度长开因大善...........................088
门封九步成天地 帘阻八观吾憩矣...........................090
昨夜少眠哀老月 今朝满目是新晖...........................094
时有夜潮袭南窗 我擎孤笔在汉唐...........................096
藏书渐少且开窗 忧患皆忘只看山...........................100
大漠孤烟数十载 长河落日吾足矣...........................102
千书育我我是谁 万里磨鞋鞋已洗..........................104
毕生自笑四联屏.....................................................108

附录一
水龙吟·自况........................................................115
踏莎行·苦旅........................................................117
七律·吾妻............................................................119
七律·中国哲学.....................................................121

附录二
余秋雨简介............................................................124
名家论余秋雨.........................................................126
历史将会敬重........................................................128
余秋雨文化大事记..................................................134


【书摘与插画】

自序

这部楹联集,虽然篇幅不大,倒是来头不小。
三十年前,全国各地痛定思痛,下决心修复历史文化遗迹。按照千年惯例,每次隆重修复,都要立碑纪胜,并申诉当代人对遗迹的敬仰理由。那么,这样的碑文请谁来写呢?各地文化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还在报刊上进行了民意测验。
结果令人惊讶,几乎都集中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我。
我有点惶恐,急着向各地询问理由。归纳起来,理由大致是三条——
一、大家认为,各地修复文化遗迹的决心,最初大多是受到了《文化苦旅》的感召;
二、大家觉得,一个能够在灾难中冒险学术著述,又在仕途亨达之时主动辞职的人,在文化名声上不至于让古迹蒙尘;
三、大家得知,这个人还擅写古体诗文和书法,免去了再找一位书法家来抄写的麻烦。
这么一听,我也就放心了,开始应邀为各地撰写《炎帝之碑》、《法门寺碑》、《采石矶碑》、《钟山之碑》、《大圣塔碑》、《云冈之碑》、《都江堰碑》、《魏晋名士碑》、《金钟楼碑》……
这些碑文,都一一被精心镌刻,竖立于每一个古迹景点的显目之处,对络绎不绝的探访者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个文化人,能让自己的笔墨与如此壮阔的山川文物相依相融,实在是感受到了个体生命的极致超越,内心的丰盈无以言表。但是,这么一个宏大的文化气场也给自己带来了一个不小的困难,那就是求索书法的人群越来越庞大。
我毕竟还承担着自己制定的庞大著述重任,长年累月都夙兴夜寐,几乎抽不出时间来为那么多朋友研墨挥毫。因此,不得不婉拒书法方面的请求。
当然,话虽这么说,但总有无法推拒的特殊例外。而且,例外加例外,数字还是不小。
朋友们邀我写书法,大多是想悬挂于客厅、书房,或者刻石于庭院、门廊,其实是对特定空间做出精神点化。按照当代潮流,这种精神点化常常借用著名诗词,或四字成语如“宁静致远”、“厚德载物”之类。但是,这就撞到了我的一个禁忌:我的一切外送笔墨,必须出自本人原创。“吾手仅写吾心”,这是我作为一个文化创造者区别于专职书写者的个性权利。
以个人原创来对特定空间做出精神点化,这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的楹联。楹联是展示在房舍的“精神门楣”。仅仅是两行文字,既需要诗词韵味,又需要通俗易懂,不同的观赏者一看就能愉快地领会一种人生感悟。因此,我应邀外送的书法,大多是以这种方式创作的。
我创作的楹联,讲究诗词格律,这与我从小创作古体诗词的习惯有关。但是,为了内容需要,又不放弃“逾律”的自由。例如,我二十年前写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用的是“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的声律,显然是超逸了,但这是故意的,结果广受欢迎。总的说来,我写的楹联追求一种完整的古典美,因此对声律也抱持着一种恭顺的态度,能不逾律,就不逾律。
在这本楹联集里,有几幅曾出现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余秋雨翰墨展”上。据观察统计,现场密密层层的青年观众拍摄这几幅的频率最高。可见这些楹联很有“青春之缘”,这也是这本书出版的原因之一。
问下来,年轻人大多把这些楹联看成了独创的格言、座右铭。我更希望他们用艺术眼光,把它们看成东方美学的现代版本:既苍然,又当今;既典式,又个性;既端肃,又新颖。
其实我们自己,也可能是东方美学的现代版本。东方美学可能会长久延续,因此这样的版本也总会有年轻读者。这也是我对人世、对生命,依然保持部分乐观的理由之一。
余秋雨自序于壬寅冬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