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伊夫·柯本斯,享誉世界的学者,国际级古生物学家,同时也是位作家。作为南方古猿“露西”的发现者,柯本斯执迷史前史,并推动了这门学科的决定性发展。本书以“回忆录”的形式讲述了柯本斯是怎样成为一位国际级古生物学家的,他对远古以及世界各地的人类的兴趣又是如何产生的。那么,柯本斯到底推动了什么?贡献了什么?是什么让他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对原始人生活的研究热情,同时又热情洋溢地向大众深入浅出地细致而饶有趣味地讲述这段我们祖先的历史?生动而详实的答案就在古生物学家本人的讲述里。


【作者简介】

伊夫·科庞,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名誉教授、法兰西学院名誉教授和法兰西科学院及医学院成员。他写有多部重量级作品,代表作是《追溯远古I》《追溯远古II》《追溯远古III》。


【目录】

总序

上篇 花岗岩圆屋顶

开篇 “购物”用的塞斯特尔小银币
第一章 盐斗
第二章 钱包里的古斧
第三章 巨石冢
第四章 亡灵路上的华丽鹿角
第五章 桌面里的软体动物
第六章 漫步捕鱼者的小石块
结语 “相当”自豪
肖像 文学,科学,艺术

中篇 沙与灰

开篇 过渡期依然是坛坛罐罐
第一章 乍得人不想透露年龄
第二章 银河
第三章 露西:非洲之髋
第四章 非洲大地之其他
第五章 浅见一束
第六章 停泊
结语
肖像 拉马克,达尔文,行动者

下篇 城里的博学家

开篇 走出非洲
第一章 此处的他土,别处的异县
第二章 缺失的一环
第三章 建设与管理
第四章 吸引与传播
第五章 浅见又一束
第六章 闲敲棋子
结语
肖像 王冠,基帕,军帽

总结语 人类的大历史,个人的小故事

参考文献
主要人名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前言】

总序 总序写回忆录?有意思!年轻人可不写这东西,这么说我已经上了年纪……
一旦打定主意写,就得搜肠刮肚,忆海钩沉,绞尽脑汁,让走过的人生旅程看上去脉络清晰。这事儿挺难的,可写起来却感觉很好。我要先做好整体上的取舍,然后大致勾勒出一个个“抽屉”,它们有孔有洞,互通无碍。接下来,我要把这些“抽屉”填满,但又不能填得过满,不然就关不上了。我得有取有舍,忍痛割爱!再回首,人生悠悠八十载,一路走来,阅人无数,涉水跋山,敢为人先,有收获,有成功,有欣悦,小欢乐与小烦恼不断,也有过目眩的巅峰体验,我的经历实在是太丰富。写自传必须得给自己的人生画出清晰的坐标,既然是书,就得有章有节,章节要按时间、主题或别的什么方法排序,说到底,这个回忆录千万不能让人觉得啰啰嗦嗦。时间是考古的决定要素,对我而言,按时间轴叙述最方便。问题是,我不想有遗漏,想尽可能多写,能写三卷就不写一卷,能写十卷就不写三卷。最后,事与愿违!经验丰富、颇为务实的出版人告诉我,单卷回忆录是和读者分享人生的最优雅方式,我听人劝,来了个“一锅炖”。我的回忆录于是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可我还是不死心,把书分成了上中下三个部分。
回首难,取舍更难,然而不管剪裁是否得当,都得用第一人称叙述。总是在自传里说“我”怎样、“我”如何,会让人觉得传主太自大了,所以我就尽力淡化个人色彩。尽管预料此举收效甚微,我还是做了各种努力,在书中加进我亲身经历的趣事。我不愿称之为轶事,因为那听上去太随意了,实际上那些事还是很重要的。结果,回忆录读起来还是不能尽如人意,我又在书中讲到我的朋友和同事,他们和我做同样的工作,有的偶尔为之,有的建树颇丰。回忆录自我色彩浓厚,这是此类文本的通病,讲讲别人的事也许能减弱一些自我色彩。
书的内容当然是回顾过去,但主要讲述的是个人爱好如何转变成一生职业的。我讲了我的专业技能、专业实践和专业经验,讲这些是想激发大家对考古研究的兴趣,尤其希望给其他方面的研究带来灵感,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探索和研究。有些人我没提及,比如我的母亲,她英年早逝,钢琴弹得极好,曾获南特音乐学院比赛一等奖。她是位极为感性的母亲,我情感方面的主要特质肯定是受了她的影响,我欣赏艺术品时的“战栗感”(很多人都有过类似体验)也是遗传于她。我很少谈论我父亲的家庭,因为我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另一个”家庭中,我父亲的姓氏和我的姓氏都与这个家庭无关,本书的编辑倒是和这个家庭同姓,此姓透着浓浓的荷兰风!我没提及我的两个妹妹,一个和我同父同母,另一个和我同父异母,也就是说后者是我的“异母妹妹”,我不喜欢非洲人的这类叫法。肯定有很多人我忘了在书中向他们致谢,和他们相遇亦是我人生中的大事。
大家明白了吧,我把自己给“献了出来”,做了素材!前面说过,回忆录分为三个部分。
上篇: 《花岗岩圆屋顶》,一九三四—一九五九。它也可以被题名为《布列塔尼》。
中篇: 《沙与灰》,一九六—一九八四。它也可以被题名为《非洲》。
下篇: 《城里的博学家》,一九八五—二一七。这部分比前两篇厚重了许多,我希望继续扩充内容!它也可以被题名为《巴黎》。
每篇有六个章节,每章有简短的参考文献,附在本书最后,文献当然以我自己的文章为主(有的文章很短,毕竟这书是讲我的事),还有其他作者(我有些文章的合作者)的文章,它们或综合性强,或出版时间近,或兼而有之。对一些文章我在括号里做了说明,它们对于我的人生和古生物学的发展意义非凡,这样的说明并不符合学术规范,没人这样做过。我添加了说明的那些文章,或是具有开创性,曾启发他人写出一大批文章,或是在宣布某项发现后,被随之而来的说明性、阐释性的文章遮蔽,我如果不把它们列在参考文献里,它们会继续被遗忘,研究者最常见的“罪过”就是“遗漏”!此外,每篇收尾前都有不长的结语和对该篇时间段里的三位人物的描述。
书的最后当然是全书的总结语。


【免费在线读】

译后记 译后记如果翻译一本书能让一位博学的老者领着大家重走他的八十多载传奇人生路,能让他领着我们进学府,见大家,探海滩,闯沙漠,入洞穴,访古墓,寻遗存,绕合恩角,望白令海峡,穿东非山谷,登安第斯山脉,能让我们听他细数远古的奥秘,生命的奇迹,“露西”的真相,先民的智慧,听他分享探索之艰辛,发现之欢娱,友情之珍贵,文明之绚丽多元,那么,先生那行走世界的豪迈、布列塔尼人的幽默、对人类命运的哲思、普鲁斯特风格的长句、考古学者的严谨描述、旁征博引的专业推敲、一波又一波的人名、潮起潮落的地名和收纳这一切的四百多页的法文,对于译者而言既是艰难的挑战,也是莫大的欣悦与满足。诚然,“一名之立,旬月踯躅”,但又何妨?和渊博风趣的先生一起“沉湎于大地”,“穿梭于时光”,流连于“东边故事”,可以解困,足以忘忧,夫复何求?
伊夫·柯本斯先生让译者感慨有四: 一是先生一生从未熄灭过对未知世界和异域他乡的探索热情,他称之为“炎症”,在耄耋之年,他依然不忘鼓励年轻人在科学研究上勇猛无畏;二是先生对异域文明的尊敬和热爱,异邦的酷热、黄沙丝毫未能改变他充满人文关怀的目光,先生直言 “我爱人类”;三是先生对家人、朋友和同事的真挚之情,他对教子和朋友的怀念让人动容,他丝毫没因痴迷于研究和长期深入荒凉之地而变得冷漠、孤傲,我们在字里行间会时常听见他的爽朗笑声;四是先生在人心惶恐、危机日甚的时代,从人类史的角度不断鼓励大家要对人类的未来抱有信心,他拒绝过度悲观,艰难时世中,先生的话掷地有声,“对危机做出的迅疾反应是人类的荣耀”。
危机让我们失去很多,也让我们觉悟很多。面对重重困难,狭隘与自负只能加重危机。若干长相滑稽的灵长类动物自恋傲慢、唯我独尊,其实只不过是时间长河大剧的幕间滑稽短剧而已。在文化优越、民族自大与狂热等沉渣泛起的今天,静下心来了解我们人类自身的源头,是治偏执与极端的一剂良药,正所谓: 知其所来,方能知其所往。我想这是伊夫·柯本斯先生生前最后一部著作的当下意义所在。
一本译著的完成,必是众人合力的结果,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信任,感谢朱华华和孙莺两位编辑老师的支持,特别要感谢孙莺老师对译稿的精心审校。
我们一家四口都懂法文,爱妻鼎力相助,老大帮我解决了结尾处的“救生艇”难题,老二则常跑过来面对摊开在读书架上的厚书疑惑地发问:“你怎么还没译完?”我希望能让他们俩感受到法语和中文两种语言转换的妙趣,所以在译文上就更不敢疏忽。我当然理解伊夫·柯本斯先生为什么用一个章节来讲他的独子“老五”。毕竟人类的未来掌握在其幼崽手中,我们不能把对他们的教育完全交付于他人。
蒋琬琪女士完成了原著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译文初稿,感谢她的付出。整书译文由我统筹定稿,疏漏、不当和错误之处由我负责。
在时间深处,生命弃水上岸,从此展开生命壮丽画卷。气候变化后,人类祖先松开双手,离树落地,亲密接触非洲大陆,它们不畏艰险,适应求变,走向世界。人类慢慢于历史长河之中脱颖而出,在各地繁衍生息,他们执着于自由,追求崇高道德,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个体的贪婪和狂妄无法减弱人类的文明之光,狂人会一时得逞,但无法撼动人类的自由意志,我们有理由对未来充满信心。
今年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九十五周年,裴文中先生一百二十周年诞辰。向筚路蓝缕的中国考古前辈致敬!
感谢您,伊夫·柯本斯先生!

徐普
二二四年一月十九日于杭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