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全景展示一所“以体育人”特色高中的办学理念与实践的书。

“让智慧流动起来”是一名校长特别需要的领导力。如何让师生的“智慧”汇溪成流、向心而动,如何通过“智慧流动”让学校焕发不一样的、持续的生机,这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内容简介】

《让智慧流动起来:新时代普通高中的文化建设与育人实践》以上海金山区两所高中为案例,探究作者在两所学校任校长期间所做的学校变革实践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围绕“如何办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这一问题,分别从政策理解、课程建设、教师团队建设、学生发展等方面探索学校文化建设与育人实践的多样可能。
在新时代高中多样化办学的政策背景下,本书从校长的视角反思和回应了什么是家门口的好学校、如何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并从理论上丰富了课程领导、学校文化建设、校长领导力、教师团队建设等领域的已有研究。


【作者简介】

阮旖,上海市张堰中学校长。香港教育大学教育硕士、加拿大皇家路大学访问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影子校长”基地导师、金山区首席教师、金山区领军校长。曾荣获2022年上海市阳光活力校园最佳贡献校长奖,2023年入选蔡崇信以体树人校长计划(全国每年十名,项目得到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


【目录】

第1章 一名校长眼中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一、 “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 “让每位教师都有持续改进的动力”
三、 “让每位家长都能关心学校的发展”

第2章 如何办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
一、 求同:如何深度融入区域教育发展?
二、 存异: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特色发展?

第3章 “认真玩”:体育特色课程的校本探索
一、 理念:运动乐园、体育公园、健康学园
二、 课程:以体育人的实践载体
三、 专业:以体育人的发展框架
四、 成效:以体育人与自我认知

第4章 “闲聊即学习”:基于U-S合作的教师发展
一、 跨界:项目化学习的广度探索
二、 碰撞:课例设计中的不断尝试
三、 融合:思维拓展的深度与锐度

第5章 “氛围组”的温度:“小伙伴”与团队建设
一、 “见差异”:“不同”作为底色
二、 “谋共识”:“趋近”即是气质
三、 “聚心力”:雕琢时间的质感

第6章 “抵达各自的远方”:生活育人与学生多元发展
一、 仰望星空:向往的生活便是远方
二、 莫逆于心:共同的生活即是诗篇
三、 乐见不同:多样的成长方能致远
四、 凝视远方:生活育人的制度保障

第7章 “让智慧流动起来”:制度文化与分布式领导
一、 以校为家:共同愿景与组织氛围
二、 张弛有度:制度建设与文化浸润
三、 学会决策:分布式领导与价值引领

第8章 余音:如何写好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免费在线读】

◆ 学校如何从管理转向治理?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学校治理并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也不只是一整套制度,治理的过程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是一种持续互动的过程。
◆ 我的小心愿是,让师生见世面,多见见大教授,多见见博士。
◆ 家校合力,我们可以一起做点啥?我们是同一个战壕的,目标就是把我们的娃娃带上一层楼。

在学校教育的语境中,学校特色常常与文化、学校文化相联系。如果从概念定义的角度看,学校特色可能是指“学校基于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实际情况,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区别于其他同类学校的独特、优质而且相对稳定的办学气质和办学风格”。王伟.学校特色发展:内涵、条件、问题与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09(6):31—34.这一定义侧重学校特色的时间性与差异性两个属性:其一,学校特色要植根于自身历史传统,同时还要兼顾当下的实际情况,最为重要的是要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其二,学校的特色要区别于其他同类学校,换言之,具有区分功能才可能称为特色。
对于一名校长来说,学校特色的创建除了“学校传统”与“区分度”,还需要至少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未来三到五年,学校所在的区域有怎样的教育发展规划?工作重点在哪里?学校要如何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二是如果区域发展有顶层设计、整体设计,那么,作为身处其中的一所学校,要怎样在“同”中求“异”,在“立异”之中“逐同”?
一、 求同:如何深度融入区域教育发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本市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沪府办〔2021〕4号)提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完善的‘五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工作目标。在“融合育人”的时代要求下,金山区教育“十三五”规划中关于高中教育改革也强调:探索新形势下推动高中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优化高中多样特色发展方案,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做好特色高中创建工作,以上海市特色高中学校创建为抓手,引导高中学校与高校开展合作,建立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形成高中学校特色发展的品牌。
不仅如此,金山区从2018年开始便着手筹备与华东师大基础教育与改革发展研究所围绕五育融合的深度合作。金山区作为五育融合示范区,确定区内十所学校作为融合育人种子学校,希望通过几年的探索打造融合育人的金山模式和金山经验。在这样的区域发展背景下,亭林中学不仅是种子学校之一,而且可能是十所学校里唯一一所以体育为特色的高中。
上海体育大学附属金山亭林中学创建于1940年,2009年成为金山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2015年学校成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创建项目校,2020年成为金山区“融合育人”项目种子学校,2021年金山区人民政府与上海体育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上海体育大学附属金山亭林中学。
学校占地80余亩,建筑面积16629平方米,目前学校拥有2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59人,现有专任教师91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3人,占教师总人数14.3%;一级教师43人,占教师总人数47.3%;硕士研究生19人,占教师总人数20.88%;35岁以下青年教师51人,占教师总人数56%。
“五育”融合落地的关键在于大力推动课程融合、学科融合、知识融合、方法融合和价值融合的真变革。亭林中学依据教育 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基于学校传统、定位的提炼和深化,学校提出了“融合育人,特色发展”的愿景,充分发掘体育的育人价值,以体育带动诸育,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最终目标是实现诸育的互通互融,共生共长。
从亭林中学当时的发展状况来看,2018年的亭林中学在办学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优质办学任务艰巨。上海市新的高考制度改革给学校的教育决策带来了新的挑战。从目前来看,学校现状离社会的高期待、家长的高要求和总体教育改革的方向还是有一定差距,给学校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金山区高中招生的结构性调整使学校的生源进一步下降,完成优质办学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满足社会、家长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是学校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二是德育顶层设计还需完善。经过“十三五”的实践探索,学校德育特色鲜明,形成了以体育德“三身课程”和法治教育“ABE课程”等特色品牌,但是学校德育顶层设计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背景下,基于学校特色办学、学生全面、多元发展的德育工作整体规划还思考不够,德育课程体系建设还不够清晰。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体系还不完善,生涯指导还不够规范。
三是课程与教学有待改进。在“双新”实施背景下,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任务艰巨。在现有基础上,须按照修习方式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结构,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建设,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上进一步转变育人方式,提炼适合校情、学情的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范式,提升育人品质。
四是学校治理能级还有待提升。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学校管理面临着从管理到治理转变的迫切需要。因此,要加强学校党支部建设,落实党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全面领导;要进一步探索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体制机制,提升学校治理水平;要推动制度管理到文化价值引领的转变,有效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和能级。
五是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流动性大。一方面年轻教师占比较高,0—5年教龄教师31人,占教师总人数34.1%;35岁以下青年教师51人,占教师总人数56%;另一方面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在区域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较少,当前学校有区学科导师2名,区骨干教师10名,金山区名师工作室成员教师8名。学科建设缺乏领头羊,教师整体成长较慢。如何培育发挥青年教师能动性、培育优秀骨干教师,实现学校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是学校发展中亟需解决的任务。
六是硬件设施条件尚有明显不足。我校是有80年历史的老校,虽然近年来教育局投入了较多资金进行了建设和改造,但总体来说,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兄弟学校相比还有明显不足。例如,学校作为体育特色学校,没有室内体育馆,很多教学内容没法落实,篮球场、排球场数量太少;新高考背景下,专用教室数量不够;教师办公室数量不足,办公条件有待改善。
二、 存异: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特色发展?
明确了学校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后,我们团队多次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进行研讨:学校在未来五年要着重打造什么“特色”?换言之,我们的家底、传统是什么?我们希望以怎样的主线和理念来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亭林中学,我们最终明确要打造“以体育人”的特色。这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继承和发扬传统。亭中创办于1940年,体育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50年代,学校乒乓项目就在松江地区具有领先地位,并诞生了以怀正为代表的一批优秀运动员与教练员。60、70年代,学校篮球项目茁壮发展,在松江与金山地区实力超群,学校篮球队队长陈劻(后为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80年代、90年代,学校田径项目逐渐发展,两度被确定为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培养出了以全运会冠军陆莲花为代表的大批体育专业人才。2006年,在创建金山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过程中,时任校长吴金瑜植根历史传统,提出了“享受体育”的办学思想。学校以巩固既有优势体育项目为基础,从课程、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努力打造学校体育特色。2009年,时任校长樊汉彬提出了“追求卓越”的办学思想,将提升体育发展的内涵与质量作为重点,学校体育特色日益彰显。2012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首批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学校、上海市首批校园足球联盟学校。二是时代在召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学校从体育特色项目到学校体育特色,到2017年确定“以体育人”的特色定位,再到2021年成为体院附中,积累了丰富的以体育人的实践经验。三是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从培养学霸儿子进北大的经验,我更加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是成才的奠基石,体育要从娃娃抓起。四是“体育促智育”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打开我们“以体育人”的思路,坚定了信念。
我们的办学理念最终确定为“理解生命、享受体育、追求卓越”。“理解生命”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教育规律的遵循,是基于对生命平等基础上的差异性的尊重与肯定,也是本着“有教无类”的主张,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遵循与追求。“享受体育”是理念核心,是要发掘体育育人价值,以体育人、一育促诸育,实现全面育人。“享受体育”的核心就是在体育锻炼中健身怡情,体验运动之乐趣;在体育学习中修身明志,欣赏运动之魅力;在体育活动中砺身成人,感悟运动之精神,塑造陪伴终身的良好习惯和品质。“追求卓越”,则是办学价值追求,致力于办更优质的教育,使学生“身”“心”“志”全面发展,为人生理想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使学校成为具有全国影响、上海领先的上海市特色(体育)普通高中。
学校经过长期的体育特色办学实践探索,凝练形成了“规范、拼搏、坚毅”的校训。规范是底线,是创新的先决,更是育德的根基;拼搏是精神,是亭林中学响亮的识别符号,是全校师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坚毅是品质,是意志的坚持,行动的不辍,是“亭中人”的风骨。
在特色定位方面,我们也总结了十二个字,即“享受体育、以体育人、全面发展”。把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以体育人,在运动中强体、立德、增智、赏美、乐劳,培养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崇文通理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在育人路径方面,我们提炼出九个字“始于身、达于心、成于志”。“始于身”指的是教育活动从身体运动出发,以体育为起点,将德、智、美、劳、心等教育自然融入体育。“达于心”指由身体锻炼迁移到心理层面、精神领域,磨砺学生的精神,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形成“规范、拼搏、坚毅”与勤勉耐劳的个性品质。“成于志”指的是将身心磨炼铸就的志气、志向与良好的个性品质迁移、融化于终身学习与生活。
在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方面,我们几经打磨、研讨,把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定为进一步加大特色高中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创成上海市特色(体育)普通高中。在金山区政府、区教育局支持下,亭林中学与上海体育大学进行合作,共同建设上海体育大学附属亭林中学。建设体育创新实验室和金山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基地(体育教育创新素养培育基地),进一步提升“以体育人”的科学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明确了目标,任务也自然会逐步明确。我们给自己定了六大任务:
1. 梳理特色学校建设历程与成果,做好特色高中创建评估工作。
2. 做好建设上海体育大学附属亭林中学的各项工作,加强与高校的办学精神、课程建设、师资培训以及学生培养等方面的衔接与融合。
3. 建设高标准体育创新实验室开展体育创新实验室在体育训练、智慧健身、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
4. 推进金山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基地(体育教育创新素养培育基地)建设,开发相关课程,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5. 加强特色课程慕课建设,上线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强化成果意识,汇编各类特色创建成果。
6. 扩大学校特色办学影响和辐射。做好金山区体育教师师资培训基地、金山区体育与健康科普教育基地和亭林镇社区群众体育活动基地建设;加强与友好学校结对共建合作,拓宽特色办学视野。
围绕这六大任务,我们制定了阶段任务与操作方案。主要包括:
1. 做好特色高中创建评审工作。梳理和总结学校特色办学成果,邀请专家开展特色办学评审,依照《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评估指标》要求,建设上海市特色(体育)普通高中,迎接市级评估。
2. 建设高水平大学附属中学。积极对接上海体育大学,在区政府和区教育局指导下,建设上海体育大学附属亭林中学,在办学理念、课程建设、师资培训以及学生培养等方面积极与高校衔接。
3. 开展体育创新实验室建设。在体育训练、智慧健身、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实践与研究。依托上海体育大学,开发“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课程”,解决体教融合过程中青少年体育与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青少年健康运动及特殊体质干预研究”,为通过体育运动干预青少年健康问题的研究提供实证依据;完成“青少年智慧健身中心”的设计开发,实现青少年运动健身与体质监测的系统化、智慧化与个性化;开展体育教师及特长生专业素养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体育教学、训练水平,促进学生特色发展和素养提升。
4. 建设金山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基地(体育教育创新素养培育基地)。依托基地开展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以体育学科为核心,构建课程群,包括冰壶、攀岩、龙舟等新兴体育运动课程,还包括体育运动中的数理化、体育与生命发展、体育与地理环境、体育与心理健康等学科间相融通的拓展课程等,开拓学生思维,促进大脑发育,培养创新精神。
5. 加强特色课程慕课建设。围绕特色高中建设,初步拟以“运动损伤与防护”“运动心理健康”“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等为主题,开发系列慕课资源,上线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围绕特色课程建设,编纂特色校本课程资源,汇编特色育人成果。
6. 扩大特色办学影响与辐射。加强与金山区教育学院师训部、教研室合作,以金山区体育教育工作坊等方式,建设金山区体育教师师资培训基地,形成区级培训课程;与金山区体育局共建金山区体育与健康科普教育基地,提高学校特色建设水准;通过场地开放、运动指导等方式,加强亭林镇社区群众体育活动基地建设;加强与浙江省嘉兴三中、云南省宜良八中、江西省弋阳二中等友好学校结对共建合作,拓宽特色办学视野。
这些思考紧紧围绕着我们的核心问题展开,那就是“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学校特色发展之路”。这既源于我个人对学校特色创建的理解,也植根于小伙伴们的集体智慧。我们认为,创建学校特色并不是一件高难度工作,但让创建出来的“特色”可持续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特色创建是“符号、价值、意义”三者之间的逻辑梳理与搭建,使“特色”成为一个自洽的、可以进行解释的系统。但是,学校特色的“可持续”却事关文化浸润与制度建设,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件事,是不是全校师生甚至是家长都能自觉传播学校的特色文化?每名学生每位老师是不是都具有亭中的气质、成为学校行走的“展示牌”?同时,这种“特色”与“气质”会不会“人走就换、人走就变”?有没有可能通过制度的建设使其常态化、结构化,成为学校日常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师生们在校生活的一部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