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写在人间》为“吕正惠文集”之一,“写在人间”意为“为人间出版社写作”。吕正惠先生接办人间出版社十一年,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章。先生亲自从中遴选出36篇,分为四辑,其中即有先生所作的序言,也有先生与其他文人之间的唱和,还有先生写的一些杂文和回忆录。希望通过此书,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相关的文化脉络和传承。


【作者简介】

吕正惠,1948年生,台湾嘉义人。台湾大学文学硕士,东吴大学文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心兼任研究员,历任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为唐宋文学、台湾现代文学。著有《诗圣杜甫》《第二个经典时代》《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战后台湾文学经验》《楚辞——泽畔的悲歌》《写在人间》《CD 流浪记》(以上简体字版),以及《台湾文学研究自省录》等。

主编简介:

徐秀慧,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台湾文学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丁玲研究会理事、台湾夏潮联合会副会长。著有《战后初期台湾的文化场域与文学思潮(1945—1949)》《跨际的台湾文学研究——乡土、左翼与现代性的反思》《光复变奏——战后初期台湾文学思潮的转折期》。


【目录】

001

代序 如何做一个“人民中国”的知识分子?

009

代前言 三十年后反思“乡土文学”运动

——我的“接近中国”之路

第一辑

003

从反传统到反思传统

——江湄《创造“传统”:晚清民初中国学术思想

史典范的确立》序

033

台湾乡下人与中国古典

——颜昆阳《古典文学论集》序

043

艰难的探索:孙歌的学问之路

——孙歌《把握进入历史的瞬间》序

051

横站,但还是有支点

——王晓明《横站》序

059

我们需要这样的异质思考

——蔡翔《神圣回忆》序

069

关心现实与关心历史

——王中忱《作为事件的文学与历史叙述》序

081

沈从文的爱欲书写

——解志熙《欲望的文学风旗》序

第二辑

097

洪子诚《阅读经验》序

104

赵园《中国现代小说家论集》序

111

陈建华《革命与形式》序

117

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序

121

江弱水《中西诗学的交融》序

127

周良沛《中国现代诗人评传》序

130

赵稀方《后殖民理论与台湾文学》序

133

刘小新《阐释台湾的焦虑》序

141

牛汉《我仍在苦苦跋涉》序

147

醉里风情敌少年

——唐翼明《宁作我》序

156

艰难的历程

——我所知道的施淑教授

161 《朱晓海教授六五华诞暨荣退庆祝论文集》序

第三辑

169

被殖民者的创伤及其救赎

——台湾作家龙瑛宗后半生的历程

192

一个台湾青年的心路历程

——从“皇民化”教育的反思开始

199

难忘的老同学

——龙绍瑞《绿岛老同学档案》序

205

历史的重负

——《白色档案》序

第四辑

213

为人类的苦难作见证

——阿赫玛托娃《安魂曲》序

223

难以战胜的女皇

——《我会爱:阿赫玛托娃抒情诗选》序

235

阿赫玛托娃《回忆与随笔》校读后记

239

并非偶然,查良铮选择了丘特切夫

——《海浪与思想:丘特切夫诗选》序

249 《在星空之间:费特诗选》序

254

终于找到柯罗连科了

260

小森阳一《村上春树论》序

265

苏敏逸《“社会整体性”观念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生和

形成》序

269

徐秀慧《战后初期(1945—1949)台湾的文化场域与文学思

潮》序

272

黄文倩《在巨流中摆渡》序

276

为何要出版这一套选集

——《2015 年台湾小说、散文选》序

附 录

283

中华文化的再生与全球化

294

中国文化是我的精神家园

编后记

300

为“人间”出书,为“人间”写序


【前言】

1977年乡土文学论战爆发,到第二年才结束。当时还掌握台湾地区政治权力的国民党,虽然运用了它手中所有的报纸、杂志全力攻击乡土文学,但乡土文学并未被击垮。表面上看,乡土文学是胜利了。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台湾社会气氛却在默默地转化,等我突然看清局势以后,才发现,“台独”派的台湾文学论已经弥漫于台湾文化界,而且,原来支持乡土文学的人(其中有一些是我的好朋友)大多变成“台独”派。这种形势的转移成为 90 年代我精神苦闷的根源,其痛苦困扰了我十年之久。

在世纪之交,我慢慢厘清了一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似乎比以前更了解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学、新文化的发展与现代中国之命运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也许更可能说明,20 世纪 70 年代乡土文学的暴起暴落,以及最终被“台独”文学论取代的原因。因此我底下的分析似乎绕得太远,却不得不如此。想读这篇文章的人,也许需要一点耐性。如果觉得我这个“出发点”太离谱,不想看,我也不能强求于人。


【书摘与插画】

台湾知识分子对国民党的大反叛,是从 1970 年保卫钓鱼岛运动开始的,钓鱼岛事件,让许多台湾知识分子深切体会到,国民党政权是不可能护卫中国人的民族尊严的。于是他们之中有不少

人转而支持大陆,思想上也开始左倾。

不久之前,也正是西方知识分子的大反叛时期(1968),左翼思想在长期冷战的禁忌下开始复活。这个新的思潮,一般称为“新左派”,以别于以前的旧左派,新“左”的思想其实是很庞杂的,派别众多,其中有些人特别推崇大陆正在进行的“政治运动”,并按自己的想法把运动理想化。

现在我已经可以判断,1970 年从海外开始,并在整个 70 年代影响遍及全台湾的知识分子左倾运动,根本就是西方新“左”运动的一个支脉。西方新“左”运动的迅速失败,其实也预示了 70年代台湾左翼运动的失败。它是“纯粹的”知识分子运动,没有工农运动的配合。因此,新“左”一般不谈工农运动一点也不令人讶异。

当然,20 世纪 70 年代台湾知识分子的左翼运动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因为同一个时段,全台湾各阶层人士越来越热烈地投入了台湾的民主化运动(当时叫作“党外政治运动”),左翼运动和民

主化运动是两相呼应的。 1977、1978 年的乡土文学论战,1979 年的高雄“美丽岛事件”,分别表现了国民党政权对两大运动加以镇压的企图,但结果是一样的,国民党都失败了。此后,“台独”运动逐渐成形,民主化运动的主要力量被“台独”派所把持,而支持乡土文学的左翼知识分子大半也在思想上或行动上转向“台独”。

我想,一般都会同意,20 世纪 70 年代的政治运动,是台湾新兴的资产阶级想在政治上取代国民党的老式政权,它真正有实力的支持者其实是台籍的中小企业家,以及三师(医师、律师、会计师)集团中的人。只要国民党还掌握政权,他们就不可能进入权力核心。随着他们社会、经济影响力的日渐强大,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想得到政治权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