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揭秘中国历史上的首个盛世如何炼成。后世把汉文帝、汉景帝在位约四十年的国家安定、社会繁荣、家给民足的时期,誉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文献记载的盛世,对此后汉朝数百年的长治久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景之治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轻徭薄赋,与民生息。随着吕后去世、吕氏覆灭,久居地方、颇知民情的汉文帝即位。他躬修节俭,思安百姓,勤政爱民,终至海内殷富。汉景帝遵文帝之策,亦步亦趋,轻徭薄赋,关注民生,削藩平乱,维护统一,为汉武国富兵强奠定坚实基础。

·展现宏观历史下的诸多大事件。书中完整解读了文景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文帝即位前消灭诸吕,文帝入京登基;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废后易储等历史事件,展现汉初政局的波云诡谲。

·窥见微观历史背后的众多人与事。从细节琐事中体现了文、景二帝不为人知的一面,如面折周勃、缇萦救父彰显了汉文帝的外弱内强、仁君之姿;太后干婚干政、逼死栗太子则体现了汉景帝的韬光养晦、不择手段。


【内容简介】

“轻徭薄赋,与民生息”,汉初统治者既已初步确立这样的治国方略,文、景二帝大力推行,并以身作则,将其贯彻到了实处。

汉文帝在位二十余年,宫室苑囿未曾新建,衣服车马亦久不更新。他曾感动于“缇萦救父”,废除肉刑;他曾开放皇家苑囿,让百姓渔猎获利;自己陵墓里的陪葬品全部使用瓦器,不许用金银等贵金属器物。

汉景帝在位十六年,他重农抑商,将田租减半,大为减轻农民负担;他轻刑慎罚,明确执行刑法的目的是教化,不是惩罚;他巩固中央集权,平定七国之乱,为汉武帝彻底消除诸侯封国奠定基础。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一大盛世,更是帝制时代的第一盛世,受到后人的高度赞扬。


【作者简介】

王立群

著名文化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文史馆馆员。主攻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曾任中国文选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任该会学术顾问,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

2006—2016年,任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为其代表节目。

“王立群读史记”图书品牌畅销17年,销量超300万册。为孩子专门撰写的《读史记,成大器》上市不到一年,销量突破30万册。


【媒体评论】

岁月留给王老师的不单单是学问,有学问的老师很多,而王老师还有精神和情怀,这正是王老师独特的地方。

——《百家讲坛》制片人聂丛丛

以平民化的立场书写历史,以文学化的手法丰富历史,以平民为历史的主体,以图像化的方式传播历史,考虑大众的兴趣、大众的知识结构、大众的欣赏方式,将历史文学化、图像化、平民化。

——《中华读书报》

一套《史记》被翻烂了,王立群也由讲师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自2006年登上《百家讲坛》讲解《史记》,王立群就被大众所熟知。在温雅的形象之下,他对历史人物的大胆解读,更让他成功“破圈”。

——《环球人物》

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资治通鉴》卷十五

天下之治,未曾有仿佛于汉文帝时者。

——[唐]白居易

景帝嗣服虽不如文,而此数事所以厚民元气、养国命脉者,则能遵守无所变乱,是以相继四十年,海内富庶,风俗醇厚,而西都之盛独称文景欤。

——[宋]钱时

天下惟诚不可掩,汉文帝之谦让,其出于至诚者乎!……盖其德为三代后仅见之贤主,而其心则自愧不称帝王之职而已矣。

——[清]曾国藩


【目录】

一、选出来的皇帝

二、“弱势”皇帝

三、过河,必须拆桥

四、皇孙之殇

五、皇弟走了

六、破解困局

七、要有自己的力量

八、一位天才的沉浮

九、成也认真,败也认真

十、谁能解决问题,谁上

十一、一个小女子废了一部法

十二、多面人生

十三、机遇,还是机遇

十四、麻烦来了

十五、七国反了

十六、不得已的选择

十七、收官之局

十八、一场没有硝烟的暗战

十九、该来的都来了

二十、历史使命


【免费在线读】

稍稍熟悉一点中国历史的人,对下面这段文字记录一定不会陌生: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廩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史记·平准书》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汉朝建国七十多年的时间里,国家没有什么大事,除非遇到水灾旱灾,百姓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从城里到乡下,各地的粮仓都堆得满满的,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布帛等财物无处可存。京城积聚的钱币千千万万,以致穿钱的绳子烂断了,无法计数。京师粮仓中的谷物更是新粮压旧粮,陈陈相因,装不下的就露积在外,都腐烂不能吃了。普通街巷中的百姓也有车辆马匹,田野中的马匹更是成群,那个时候,要是出门乘母马拉的车辆,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也会遭到鄙视,会受到社会群体的排斥,甚至连参加聚会的资格都没了。住在里巷的普通百姓生活条件大幅提升,也吃得起膏粱肥肉,膳食精美,做官的直到死也不改任,有的干脆把官名作为姓氏名号。人人知道自爱,个个崇尚行义,把犯法看得很重,厌弃做可耻的事情。

司马迁的这段文字很有名,后来班固写作《汉书》的时候,几乎原封不动地把这段话抄进了《食货志》篇里,甚至现代的初中历史教材里,也直接引用这段文字,尽管中学生阅读起来有点困难。其实,这段文字之所以有名,关键还是因为它记录了一一个令人艳羨的盛世时代。这到底是哪个时代呢?

司马迁说是“汉兴七十余年间”。从汉高祖刘邦开国的公元前202年算起,下推七十年,刚好是汉武帝登基之初(汉武帝于公元前141年即位)。这七十多年的时间,是否都像司马迁所写的那么美好呢?显然不是。汉朝开国的时候,刚刚经历了秦末的战乱、四年的楚汉之争,整个社会凋敝,千疮百孔,国家真的是穷二白。连贵为天子的刘邦都备不齐辆四四同样颜色马拉的车子,大将、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普通百姓家中更无颗粒余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尽管高祖刘邦及后来实际掌权的吕后,都希望并努力让国家走向安定富强,但百废待兴之际,仅凭二十余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出现大繁荣的。后来的汉武帝的确开创了盛世的局面,汉朝的国力也因此达到顶峰,但司马迁说的这段时间,他也不过刚刚登基没几年,在他即位之初,窦太后在翱中的权力还很大,他还没有机会放开手胸大干一场,所以,司马迁描述的显然也并非汉武帝执政之初的社会景象。

很明显,司马迁描绘的所谓“汉兴七十余年间”的社会图景,其实应该剔除汉初二十余年,再剔除武帝登基之初的十年左右时间,也就四十年左右的时间。这段历史时期,执掌汉朝大政的有两位皇帝:汉文帝、汉景帝。后世把汉文帝、汉景帝在位约四十年的国家安定、社会繁荣、家给民足的时期,誉为“文景之治”。

可以肯定地说,司马迁的这段话,是对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汉文帝、汉景帝究竟是怎样的皇帝,他们到底有 怎样的才能,采取了哪些措施,最终成就了这一盛世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