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怪才马修“走火入魔”之作,集马修之大成的“哲幻”图像小说。

即使在以哲学著称的法国,马修的作品也一向以哲学性强著称。本书则是马修将哲学性、实验性、游戏性推到极致的疯狂尝试,探讨“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的纯形而上学主题。故事虽然有不少科学的元素,但更多的是基于“决定论”“自由意志”“必然性”“相”等哲学概念生发出的疯狂幻想:自由意志不存在;人生而不自由;认识自己几乎不可能实现;完完全全认识自己是可怕的事。

◎内容满满又处处留白,给出了“人生三问”的诗意回答。

我是谁?我是凹凸,一个没有童年记忆的天才艺术家,艺术探索走到了尽头,对自身存在也产生了怀疑。

从哪里来?凹凸继承了一个“黑匣子”,里面巨细无遗地装着自己人生最初七年的每一秒,每一个细节,而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了他是谁,自身的每一个特点可能都有来由,虽然连接源头与结果的未必是因果链条。

到哪里去?凹凸重读自己的过去,从而重新认识自己,但与此同时又重新书写了自己。在不断的观察与被观察过程中,认知越来越清晰,但自身的存在不断更新,最终仿佛进入了有我与无我的量子叠加态?我思,故我不在?

◎无情的、纯智的图像小说,挑战自我认知和man画这一载体的极限。

马修以一个极端的设定为起点,往更深更远处无限推演。凹凸仿佛是最清醒的人,又仿佛是被偶然的代码编写的机器,他在时间、因果、有无的河流中无限回溯,仿佛进入循环又没有尽头的漩涡,从有我到忘我到无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在无限大与无限小、具象与抽象、空虚与满盈之间反复横跳,又用极简的故事、图像、颜色取代哲学术语和烦琐的推论,既成为一个闭环的小天地,又留给读者巨大的解读空间,给man画这一艺术形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马修出品”的阅读趣味中又添新元素。

马修的每一部作品都要做形式上的创新,玩各种各样的文字游戏,突破man画的边框和纸质书的限制;本次《凹凸》里大玩特玩的是回文(palindrome),文字左读右读字形、发音、意义都一样,图像正看反看都一样——照应书中“镜子”的重要意象,甚至全书都像回文结构,首尾形成镜像。整本书如同一个装在书盒里的“白匣子”,体积小巧而内存巨大,翻开后每页图文设置让人乍看联想起中国的连环画,再看不难发现,相对的两页、每页中的并列的两框如同镜子,引人探索境中奇遇。镜子彼此之间无限映照,开头结尾又互为镜像,造成连绵不绝又循环往复的奇妙阅读效果。


【内容简介】

凹凸是个名满天下的“双倍形而上”艺术家。他突然没来由地感到空虚。父母去世,留给他一个容量巨大的箱子,他得知自己没有任何记忆的人生最初七年的每一秒都被照片、文字、视频巨细无遗地记录、封存了。凹凸投入海量的时间追寻过往,发现一些细节和瞬间以莫名其妙的方式决定了他日后的为人。他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重读自己,同时也在重写自己;他越来越认识过去,当下的存在也随之越来越分明、清晰?无比清晰,以至于透明……


【作者简介】

马克-安托万·马修(Marc-Antoine Mat*ieu),1959 年出生于法国昂热,是欧洲独树一帜的艺术man画大师。作品曾获得安古兰国际man画节“心动奖”“最佳剧情奖”,瑞士谢尔man画节“最佳作品奖”和man画评论人与新闻人协会“最佳评论大奖”。他深受现代派文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其作品具有奇诡的想象力和实验性,每一部都令man画爱好者耳目一新。代表作品:《画的秘密》《方向》《全民审判》《3秒》《卢浮地宫》《上升》以及《梦之囚徒》系列。


【媒体评论】

在《上升》中,主人公攀爬一座充满隐喻的大教堂,找到个人的神启。在《画的秘密》中,埃米尔在无休无止地观察一幅画的过程中体会着挚友埃德蒙的私密的存在。《方向》任由读者在狂野中游荡,追踪一个不明所以的目的地。凹凸则缓慢地向着自我最深处的最小分母回缩,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这位第九艺术最迷人的作者之一不断地开发着叙事艺术的可能性。

——man画评论网站BDGest’

马修沿着提问和追寻自我的线路,最终把形而上学绘成了图像。

——艾尔莎·戈达尔,心理学网

在这部画风“简洁有效”的书中,凹凸向深处追问存在的真相,而马修则尝试回答有关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宏大问题,并用这个有理有据的哲学寓言把我们引上一条精彩纷呈的思考路径。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视觉上,作者又一次采用朴素的黑白加某种专色灰,“留待读者用目光解读”。解读、质问……马修的读者需要亲身参与到作品中,因为你等不到任何现成答案,他创造的宇宙里充满可能性,也遍布着“直觉的、诗意的回答”。

——《费加罗报·文化》

凹凸的轨迹从结尾开始(但读者都知道马修笔下的“始”和“终”都是很相对的概念)。时空大师马修每页只放两个画框,映照出凹凸的眩晕感。马修的又一部重头作品。

——法国《图书周刊》


【免费在线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