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理学(第8版)》第八轮教材修订启动之时,正是全球医学教育百年反思之际,更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全方位深入推进之时,*、卫生部共同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启动了“5 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形成了以医改推动教改,教改服务医改的历史发展格局。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紧紧抓住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以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全面启动为契机,以规划教材创新建设,全面推进*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服务于医改和教改。






《病理学》
本书修订将继续坚持“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实用性)的编写宗旨,这是老一辈医学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一直在指导我国医药学教材的建设。就《病理学》教材而言,在武忠弼教授、杨光华教授等几代病理学家的努力下,其已经成为国家统编或规划教材的精品。因此,第8版教材的整体设计不仅要传承前几版教材的编写风格,更要在内容优化、图表运用、印刷及装帧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本书由李玉林主编。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查锡良、药立波编著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第8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此次第八轮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的修订一工作是在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精神的背景下,在落实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启动的。修订工作贯穿了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特别是注重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增加了《医患沟通》一书,同时强化临床实践教学,配套编写了相关的实践指导,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
《生理学》作者
朱大年,男,1949年10月出生于江苏苏州。1983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94年在上海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1997年以客座研究员身份赴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老年病医学科室研修1年。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生理学报》编委。
从事生理学教学和科研30年,曾任生理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医学院教学督导组组长,现任生理学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负责人,承担“生理学”和“高级生理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获复旦大学教学名师称号,主编和参编多部*规划教材和其他教材,总数达20余部。主要科研方向是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高血压和心肌缺血发病的中枢神经机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王庭槐,男,1956年出生于广东潮州。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程“生理学”和“实验生理科学”课程负责人、*教学团队“实验生理科学”负责人。现任中山大学医学部副主任、中山大学医学情报所所长、*高等学校医药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理事会副理事长、*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等。《高校医学教学研究》主编、《生理学通报》主编、《医学信息荟萃》主编,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津贴。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30多年,因建立实验生理科学新型教学模式和首倡“三早教育”模式,四次获*优秀教学成果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部级基金10多项,发表论文110多篇。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生理学和生物反馈,主要研究甾体性激素的心血管效应,从基因和非基因两条途径,心脏和血管内膜、中膜和外膜多个层次系统深入地研究了雌激素抑制心血管损伤反应的作用及其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该研究获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共获科研奖励6项。近十年来结合治疗学前沿开展生物反馈生理机制的研究,率先运用生物反馈对高血压前期进行干预,为非药物治疗高血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病理学》作者
李玉林,男,1950年生于吉林省东丰县。曾任白求恩医科大学校长、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院长、*病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985”整合生物学科技创新平台主任。主要社会兼职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基础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第九、十届专家评审委员会副组长,国家奖励工作办公室评审专家,吉林省科协副主席,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常委,吉林省病理学会主任委员。从事教学工作40年,将分子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内容有机地与传统病理学进行整合,在传统病理学科内引领并创建了病理生物学研究方向;是我国《病理学》、《分子病理学》等六部规划教材的主编;围绕医学教育改革研究与病理学系列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先后两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就肿瘤间质病理学及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主持国家“863”、“973”等重大研究任务10余项,发表系列论文239篇,其中42篇被SCI收录,被引用已超过2000次,是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负责人。

【目录】
《生理学》目录

章绪l论
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生理学及其任务
二、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
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一、机体的内环境
二、内环境的稳态
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二、体内的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二、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第二节细胞的信号转导
一、信号转导概述
二、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三、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四、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五、招募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六、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细胞的电活动
一、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三、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
一、横纹肌
二、平滑肌

第三章血液
节血液生理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三、血液的免疫学特性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二、红细胞生理
三、白细胞生理
四、血小板生理
第三节生理性止血
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二、血液凝固72、
三、纤维蛋白的溶解
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原则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二、红细胞血型
三、血量和输血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
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
二、心输出量与心脏做功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五、心功能评价
第二节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三、体表心电图
第三节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二、血流动力学
三、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五、微循环
……

第五章呼吸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十章内分泌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十一章生殖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病理学》目录

绪论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病理学的发展 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节 适应 一、萎缩 二、肥大 三、增生 四、化生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一、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 二、细胞和组织损伤的机制 第三节 细胞可逆性损伤 一、细胞水肿 二、脂肪变 三、玻璃样变 四、淀粉样变 五、黏液样变 六、病理性色素沉着 七、病理性钙化 第四节 细胞死亡 一、坏死 二、凋亡 第五节 细胞老化 一、细胞老化的特征 二、细胞老化的形态学 三、细胞老化的机制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节 再生 一、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二、干细胞及其在再生中的作用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四、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 一、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二、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 第三节 创伤愈合 一、皮肤创伤愈合 二、骨折愈合 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节 充血和淤血 一、充血 二、淤血 第二节 出血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后果 第三节 血栓形成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三、血栓的结局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 栓塞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五节 梗死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二、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第六节 水肿 一、水肿的发病机制 …… 第四章 炎症 第五章 肿瘤 第六章 环境和营养病理学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第十一章 免疫性疾病 第十二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十三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第十四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十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十六章 传染病 第十七章 寄生虫病 第十八章 病理学常用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目录

绪论
篇 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
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章 酶
第四章 聚糖的结构与功能
第五章 维生素与无机盐
第二篇 物质代谢极其调节
第六章 糖代谢
第七章 脂质代谢
第八章 生物氧化
第九章 氨基酸代谢
第十章 核苷酸代谢
第十一章 非营养物质代谢
第十二章 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第三篇 遗传信息的传递
第十三章 真核基因与基因组
第十四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十五章 DNA损伤与修复
第十六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十七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十八章 基因表达调控
第十九章 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第四篇 分子医学专题
第二十章 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第二十一章 DNA重组及重组DNA技术
第二十二章 基因结构与功能分析技术
第二十三章 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育生长因子
第二十四章 疾病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基因功能研究
第二十五章 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第二十六章 组学与医学
参考文献
名词释义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免费在线读】
《生理学》
节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生理学及其任务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生物体(organism)也称有机体,简称机体,是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的总称,包括一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本书主要阐述人体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但由于人体实验受到很大限制,故有很多资料来自动物。
  人和高等动物的机体结构极为复杂,由不同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组成,它们行使各种不同的功能,如肌肉收缩、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排泄、生殖等。各种功能活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活动的规律,又受体内外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改变。为维持整体生命和各系统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并逐步完善的。此外,体内各系统和器官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又能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以维持统一的整体活动。因此,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的各种正常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活动的影响,以及机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和维持整体生命活动所作出的相应调节。

  ……




《病理学》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etiology)、发病机制(pathogenesis)、病理变化(pathological。hange)、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病理学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了解来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病理学又是许多疾病的诊断并为其治疗提供依据的可靠方法,因此病理学也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病理学全书共设十八章,至第六章为病理学总论,又称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第七至第十七章为病理学各论,又称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第十八章为病理学常用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总论所研究和阐述的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及环境和营养病理学等基本病理变化,为各种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而各论则是在总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和阐述各种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例如肝炎、肾炎、肺炎、肠炎等,其基本病变均为炎症,这是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但由于各器官本身在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上的不同,其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点、转归以及相关临床表现和采取的防治措施各有不同,构成了每一个疾病的特殊规律。认识疾病的共同规律有利于认识疾病的特殊规律,反之亦然。因此,病理学总论和各论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学习时应互相参考,不可偏废。除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外,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好发部位、结局和转归及其相应的临床病理联系也是病理学的重要内容。此外在第十八章中,既介绍了病理学的常用技术,如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还用较大篇幅介绍了以形态学为基础的分子病理学技术的原理和进展,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病理学的教学内容,而且为后续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病理学在医学巾的地位
  病理学分为人体病理学(human pathology)和实验病理学(experimental pathology)两部分。前者通过尸体解剖(autopsy)、活体组织检查,或称外科病理学(surgical pathology)和细胞学(cytology)检查所获得的材料对疾病做出后诊断;后者则以疾病的动物模型或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为材料进行医学研究。
  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因为其学习必须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基础,同时其本身又是以后学习临床医学各门课程的基础。病理学也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课程的学习一般有理论课、实习课、临床病理讨论(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和见习尸体剖验等学习形式。对医学生来说,学习病理学要特别注意形态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之间的有机联系。
  ……P1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化学早期主要采用化学、物理学和数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各种形式的生命现象,随着研究的发展,融入了生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等的理论和技术,加之近年来生物信息学的介入,使之与众多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叉。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等。
  20世纪50年代,生物化学发展进入了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时期。通常将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的内容,称为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揭示了生命本质的高度有序性和一致性,是人类在认识论上的重大飞跃。从广义上理解,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视作生物化学的发展和延续,因此,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无疑为生物化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生物化学学科,研究成果累累,促进了相关和交叉学科,特别是医学的发展,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节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生物化学的起始研究可追溯至18世纪,而在20世纪初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蓬勃发展起来了,近50年来又有许多重大的进展和突破,成为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
   一、叙述生物化学阶段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是生物化学的初期阶段,也称为叙述生物化学阶段,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期间的重要贡献有:对脂类、糖类及氨基酸的性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了核酸;从血液中分离了血红蛋白;证实了连接相邻氨基酸的肽键的形成;化学合成了简单的多肽;发现酵母发酵可产生醇并产生C0:,酵母发酵过程中存在“可溶性催化剂”,奠定了酶学的基础等。
  二、动态生物化学阶段
  从20世纪初期开始,生物化学学科蓬勃发展,开始认识体内各种分子的代谢变化,进入了动态生物化学阶段。例如:在营养方面,发现了人类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在内分泌方面,发现了多种激素,并将其分离、合成;在酶学方面,认识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酶晶体制备获得成功;在物质代谢方面,由于化学分析及核素示踪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生物体内主要物质的代谢途径已基本确定,包括糖代谢途径的酶促反应过程、脂肪酸一B氧化、尿素合成途径及柠檬酸循环等。在生物能研究中,提出了生物能产生过程中的ATP循环学说。
  ……P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