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纵观4000年,涉建筑/文化/考古/音乐/文学/法制等多个领域,一次宏大的古典文明巡礼

《活的中国园林》聚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名片的古典园林;《权力之笼》关注一纸文书对西方现代政治的塑造;《萨尔珀冬陶瓶》借一只古希腊陶瓶讨论西方英雄形象的演变;《春之祭》回望一支芭蕾舞剧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影响;《凡尔赛宫》追溯一座皇家园林的前世今生;《莎士比亚》则回到文本,讲述莎翁对后世政治、道德、文化全方位的影响,并由此揭示人性的变化。

★微观文明史力作再集结,以小博大,呈现6段古典文明的伟大与辉煌

唐克扬写中国园林,起点是东莞茶山一座不起眼的小镇;奈杰尔·斯皮维写西方英雄形象演变,仰赖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一只小小的陶瓶;丹·琼斯讨论西方现代政治的形成,将其溯源到1215年的一纸法律文书……本丛书堪称微观文明史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们无不从某个细微的角度、事件或者人物入手,层层推进,娓娓道来,为读者呈现一段迷人且不可不知的古典文明。

★清华、剑桥、牛津等明星专家、学者撰写,更好读的“大家小书”

第三辑延续了前两辑“大家小书”的创作理念,作者或者来自世界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教授、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唐克扬,剑桥大学名师彼得·康拉德、奈杰尔·斯皮维;或者是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如《金雀花王朝》的作者丹·琼斯……他们以自身扎实的专业背景为支撑,同时吸纳通俗历史、文化类作品的写法,为我们打造了这套客观、可靠、引人入胜的作品。


【内容简介】

《活的中国园林》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样式,中国园林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似乎没有其他古典造境,能比它更真实、亲切、优雅,能让我们体认中国人的世界观,领略人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可是,在时代狂澜席卷一切的巨变中,中国园林似乎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在转换为博物馆的过程中渐失了生活的本味儿。难道这就是中国园林终的归宿吗?

在本书中,著名建筑师、策展人唐克扬将领我们踏上重寻中国园林之路。从那些早已湮灭的名园,到如今点缀于街头巷尾的亭阁,从文字层面的园林秘境到每天现实面对的环境议题,中国园林的想象力不囿于园墙之内,持久的生命力必也意味着强大的适应力。让我们在古典与当代的碰撞中洞见“中国园林”所具有的另一种可能。

《萨尔珀冬陶瓶》

萨尔珀冬陶瓶曾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骄傲。这个由雅典陶工欧克西泰奥斯和画师欧弗洛尼奥斯制作的调酒器,其实只有 45.7厘米高,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艺术品市场上只卖出百万美元的古希腊陶瓶,更无法阻止一连串堪比好莱坞悬疑大片的离奇事件与它扯上关系。

在本书中,英国古典学者奈杰尔·斯皮维将带领我们“近距离”欣赏这只来
自公元前 6世纪末的“火锅”(陶瓶的绰号),看看它为何那么小又那么贵、为何似乎永远“丑闻”缠身,以及重要的——瓶身上“死神与睡神抬着萨尔珀冬尸体”的形象,尤其是死者之臂,怎样影响了西方艺术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

《春之祭》

1913年5月29日,在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剧院,一出名叫《春之祭》的芭蕾舞剧即将上演。可谁都没有想到,当舞台的幕布拉开、演员开始表演后,现场观众开始骚动,口哨、嘘声、谩骂不绝于耳,终让这次首演成为20世纪文化著名的事件之一……斯特拉文斯基的这部作品可以称得上“惊世骇俗”,以形式、节奏、旋律等方面的创新,奠定了它在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在本书中,英国资深音乐学者吉莲·摩尔,就将带领我们回顾这部震惊音乐界的作品诞生的文化背景、创作过程,及其对20世纪流行文化的种种影响——从迪士尼动画,到影史经典《惊魂记》《人猿星球》《大白鲨》,再到爵士乐、摇滚乐、现代舞等等。了解《春之祭》之后,你将再也无法忘掉它。

《凡尔赛宫》

1623年,路易十三着手在人烟稀少的凡尔赛修筑自己的狩猎行宫时,一定无法预想到这座仅有两层高的小楼,日后会被儿子路易十四扩建成欧洲宏伟、华丽、奢侈的宫殿建筑群。几百年来,这座风格独特的“法式园林”见证了法国辉煌又动荡的历史,同时也引发了欧洲各国的竞相效仿。

在本书中,法国史专家科林·琼斯利用研究成果,为我们阐述了凡尔赛宫不同寻常的兴衰史,考察了它从建造、修缮到成为永恒历史遗产的过程,探讨了这颗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如何从彰显王权的景观建筑,逐渐获得如今堪比神话的地位,并终成为法国历史记忆的象征。

《权力之笼》

1215年夏天的某日,在泰晤士河畔的兰尼米德,“失地王”约翰在一群封建贵族的逼迫下,签署了一份虽然双方都不甚满意、但终将改变后世的文件——1215年《大宪章》。这份文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但确定了“人身保护”的概念,还把原本不可一世的王权关进了笼子里,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可问题是,时间都过去八百多年了,人们为什么还在谈论这份内容枯燥乏味、充斥着技术性细节的文献?在本书中,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丹·琼斯用生花妙笔,带领我们穿越到金雀花王朝,重新审视这份文件诞生的背景、过程、影响,尤其是它如何获得了现在这种堪称的历史地位。

《莎士比亚》

1623年,演员约翰·赫明和亨利·康德尔结集出版了他们能找到的所有莎士比亚剧作,也就是举世闻名的《对开本》,使得英语文学中活力、诗意的宝藏流传至今。几个世纪以来,莎士比亚的这些剧作虽然经过了无数次的出版、解读、批评、改编、表演,却依然魅力不减。每当人们需要思考良知与道德、爱情与死亡、政治与战争等问题时,目光都会不约而同地投向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换言之投向莎翁,仿佛他拥有一切答案。

牛津大学文学教授康拉德从文本分析角度为我们深度解读莎翁现象的流行密码,向我们揭示这位剧作家对后世文化、政治、道德产生的巨大影响,详尽分析世界各地的作家、画家、音乐人、电影人如何重新诠释他们,由此揭示现代社会的人性变化。


【作者简介】

唐克扬(《活的中国园林》)

清华大学教授,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文学硕士。曾担任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著有《美术馆十讲》、《长安的烟火》、《树》(与巴士曼合著)等作品。

奈杰尔·斯皮维(《萨尔珀冬陶瓶》)

剑桥大学古典艺术和考古学高级讲师,主持电视纪录片有《艺术如何创造世界》《国王与王后们》《二战中的英雄》等。

吉莲·摩尔(《春之祭》)

英国音乐与艺术学者,现任伦敦南岸中心(Southbank Centre)音乐总监、当代文化及古典音乐运营负责人。2018 年,她因在推动音乐发展、普及当代音乐、鼓励音乐创作、引领艺术形式多样化和大众化方面的杰出贡献。被授予了大英帝国司令勋章。
科林·琼斯(《凡尔赛宫》)

英国历史学家、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曾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耶稣学院、圣安东尼学院,现执教于伦敦玛丽王后大学历史系,专攻法国史。著有《剑桥插图法国史》《巴黎城市史》等。


丹·琼斯(《权力之笼》)

毕业于剑桥大学,英国史学家、专栏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专攻中世纪史,曾获多项大奖。他是伦敦《标准晚报》的长期专栏作家,也曾为BBC的“不列颠手工艺术”系列节目制作纪录片,还作为嘉宾参加了历史题材电视节目“时代小组”。他的著作《血夏:1381年英格兰农民起义》(Summer of Blood)被《独立报》选为年度好书,另著有《时间的色彩》《金雀花王朝》《圣殿骑士团》等书。

彼得·康拉德(《莎士比亚》)

澳大利亚文学评论家、文化史学家,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从1973年任教于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2018年退休。著作包括《普通人的英语文学史》《奥逊·威尔斯》等。


【媒体评论】

《萨尔珀冬陶瓶》

一次宏大的“古典文明穿越之旅”……任何对古代经典有好奇心的人都会喜欢这本书。
——《科克斯书评》

这是艺术史,是“给成年人的鬼故事”,是一种在古代艺术史中追寻萨尔珀冬陶瓶痕迹的“侦探工作”。在追寻萨尔珀冬主题的过程中,斯皮维证明了他是一个勤奋的侦探,并能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目录】

《活的中国园林》

引言 : 寻找 “ 活的中国园林 ”
1 那些逝去的名园
2 园林的死与生
3 发现苏州
4 园林:建筑还是风景?
5 现实的和想象的
6 当代中国的中国园林
结语:心安何处
注释
译名对照表


《萨尔珀冬陶瓶》

序言
1“价值百万美元的陶瓶 ”
——陶瓶的发现及其归属权的争夺
2 欧弗洛尼奥斯与“先锋派”
——“杰作”的诞生:艺术家及其同侪的肖像
3 雅典和会饮
——陶瓶的主要文化语境
4 史诗的教育意义
——荷马与萨尔珀冬主题
5 来世的图像
——作为伊特鲁里亚“陪葬品”典范的萨尔珀冬陶瓶和阿提卡墓葬的莱基托斯瓶上的睡神和死神
6 图像的来世 ( 1 )
——萨尔珀冬与古代的“美丽遗体”母题
7 图像的来世 ( 2 )
——英雄的变形:基督教仪式中的异教徒原型
8 尾声
一位英雄漫长的死亡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译名对照表

《春之祭》

引言
1伊戈尔 · 斯特拉文斯基是谁?
2俄罗斯灵魂的重塑
3 从梦境到首演 :《春之祭》的制作
4火热的五月一夜
5 《 春 之 祭 》的音乐:创新之处在哪里?
6循序渐进的仪式:聆听指南
7余震
《春之祭》的一些录音
致谢
注释
图片来源
译名对照表

《凡尔赛宫》

引言
1 肇始: 从纸牌屋到童话式宫殿
2 神化: 黄金岁月(1682—1715)
3 延续:波旁王朝的传承(1715—1789)
4 日常:凡尔赛宫的生活风格
5 走向共和:探寻新角色
6 保护:策展、遗产与陈列
7 结语
附录
注释
扩展阅读
图片来源
译名对照表

《权力之笼》

引言:名垂千古的《大宪章》
1重建秩序,1154—1189年
2战争与赋税,1189—1199年
3帝国末路,1199—1204年
4王在在国,1204—1205年
5禁令与恐吓,1206—1212年
6危机与阴谋,1212—1214年
7那片叫作兰尼米德的草地,1215年
8自由宪章,1215年
9战争与入侵,1215—1216年
10千秋万岁名,1215—2015年
附录1《大宪章》文本,1215年
附录2《大宪章》人物小传
附录3《大宪章》执行者小传
附录4时间线:《大宪章》八百年

《莎士比亚》

1  诗必长存
2  啊, 世界, 世界, 世界!
3  了不起的杰作
4  不变的场面, 或不羁的诗篇
5  空话, 空话, 空话
6  这儿就是亚登森林
7  呈现未知
8  地球上所有的一切
9  万世流芳
莎士比亚创作年表
延伸阅读
致谢
图片来源
译名对照表


【前言】

序言

作为一只陶瓶,萨尔珀冬陶瓶相对较大。但作为一件里程碑式的文物,它又几乎小得可笑,只有45.7厘米高。这样大小的一件物品,为什么可以被拿来与巨石阵、金字塔和万里长城等通常被我们视作里程碑的历史遗迹相提并论呢?

按照本文库的主张,“里程碑”一词的含义可以延及非建筑性结构的艺术作品,因此能包括某些音乐、图像和文学作品。可即使就这个意义而言,一件陶器也不太可能被视作“里程碑”。在展出中看过萨尔珀冬陶瓶的人,或许可以感受到它意义非凡。它的装饰主题无疑也相当宏大,符合“史诗”风格,也真的令人“叹为观止”。但它为何可以被视作世界文化史上一项卓越而又影响深远的成就,还需要解释一下——这也正是本书的任务。

这是只在艺术品市场上卖出100万美元的希腊陶瓶。这还只是它在1972年的价值,现在可能又翻了好几倍。可以说,这件文物获得了令人惊叹的资本价值。它在近代的经历,包括盗墓、阴谋诡计、欺诈、诉讼、国际社会的愤怒,可能还有谋杀。本书章会试着厘清这些事件的先后顺序,但有关盗墓案的一些细节(包括可能的凶杀事件)似乎注定无法搞清楚了。

这只陶瓶上有陶工欧克西泰奥斯和画师欧弗洛尼奥斯的签名。作为陶器设计的典范,它立意深远、制作精良。或许只有那些亲自尝试把湿润的黏土塑成优美对称形状的观众,才能真正领会陶工的高超技艺。但无论如何,它在现代能卖出那样的好价格,还是因为画师大名鼎鼎。在这一陶瓶被发现之前,欧弗洛尼奥斯就已经在学术界和鉴赏圈享有盛誉,被视为古代雅典的“先锋派” 艺术家之一。在当时,这些艺术家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了自己的 前卫不太好说,但围绕在欧弗洛尼奥斯身边的一些同侪,帮助他定义了他的风格,这是本书第二章的重点。

除了谚语所说的“小即是美”,这件文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流动性不仅是其里程碑意义的一部分,也是其象征力量的关键。这只陶瓶制作于公元前6世纪末的雅典,很可能是城里举办会饮时用过的器具:制作它的目的或许正在于此——因为“kratêr”一词的字面意思是调酒器,主要用途是在正式的宴会场合往酒中掺水。

这个正式场合,也就是会饮,是本书第三章的主要内容。参加会饮的人都受到某种共同文化的约束,这就相当于同伴压力。无论陶瓶被用于何种用途,它都要求观赏者至少要从它的部分装饰中辨认出一种叙事来源。我们猜测这个来源应该是荷马那部史诗,不过很可能并不完全是我们今天读到的《伊利亚特》。

为什么一个史诗般的场景适合出现在会饮上,这个问题我们会在第四章中提到,尤其会探讨为什么这一场景中会出现一个浑身是血的萨尔珀冬,一个在特洛伊作战的异邦战士(在这一章中,读者将会看到关于陶瓶的详细分析)。

在某个时候,陶瓶进行了次长途旅行,它穿越地中海,从雅典抵达伊特鲁里亚(意大利)。在这里,有很多欧弗洛尼奥斯绘制的陶瓶,尤其是在切尔韦泰里(古代卡埃里),从罗马沿着海岸来此,驱车只需半个小时,因此陶瓶也可能直接用于出口。无论如何,某个伊特鲁里亚人曾使用这只陶瓶,可能只是用来调酒,后来陶瓶有了破损,被人用金属铆钉修复,但依然被当成宝贝,终被存放到了切尔韦泰里的一座古墓里。这些事具体发生在何时尚不清楚,但无疑早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那时,这只陶瓶或许已经成了“传家宝”。

一只原本用于会饮的陶瓶如何变成了伊特鲁里亚人的陪葬品,这是第五章的主题。该章同时还会介绍睡神与死神搬运萨尔珀冬尸首的这一主题——显然也是欧弗洛尼奥斯的发明,因为我们找不到更早的例子——同样被用到了雅典的葬礼当中:变成雅典人为死者陪葬的莱基托斯陶瓶上的主题装饰。

第六章追溯了这一主题的广泛传播。“古典”“希腊化”“罗马时期”,源于希腊和罗马世界的风格分期标准既意味着时间顺序,又有地理上的延伸。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这一母题张开了双翅。陶瓶本身被埋到了地下,但无论是在各种媒介上,还是在希腊或希腊培养的艺术家和工匠踏足过的地方,我们都能发现其久远独创性的明证。

这一过程——“传播”“间接指涉”“重复利用”“重新修改”这类说法在其中的意思会时有重合——在本书中被称为陶瓶的“来世”。相关介绍借用了阿比·瓦尔堡(1866—1929)的术语和
方法,对他来说,古物的来世研究起初只是个人项目,后来却发展成了一个学术机构。瓦尔堡的方法就是我们在第七章中采用的方法,在这里,我们会看到萨尔珀冬母题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基督教意象中的借用和重生。该章后,我会试着超越“看到同胞死去时我们内心总会有一丝快感”这种的心理学解释,来简要阐述一下该主题拥有长久美学魅力的原因。

在第八章,我们的旅程终于吕基亚的桑索斯:照历史上的说法,这里是激发这一艺术作品的英雄萨尔珀冬的后安息地。


返回顶部